第36章
給朱元璋當義子的那些年 作者:醉酒花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老爹大概也沒想到郭天敘和張天佑那麽不能扛事兒,淮西紅巾軍的精銳都在他們手上,他們還能讓元軍的降將給坑一把。
更要命的是,同樣的坑他們能跳進去兩次。
紅巾軍第一次攻打集慶以失敗告終,很快又開始了第二次,第二次的總指揮從張天佑換成郭天敘,但是顯然,郭天敘的水平沒比張天佑強多少。
元軍降將剛坑了他們一次,轉過頭來一頓嚎哭求饒這事兒就算過去了,他們不說處罰,甚至還敢用第二次。
紅巾軍的總指揮這麽傻不愣登,陳野先和集慶守將求之不得,自然是再演一出好戲來打這群主動送上門來的軍功。
陳野先也是個能人,他先和城內的元軍守將商量好,假裝棄暗投明將功贖罪,帶著麾下弟兄勇往直前一舉奪下城門,等郭天敘和張天佑興衝衝進城改旗易幟,他又臨陣反叛配合元軍守將當場將兩個不太聰明的紅巾軍大帥給砍了。
一把手和二把手齊齊陣亡,紅巾軍不亂才怪。
集慶府四座城門,郭天敘和張天佑一直都是抱團的狀態,他們倆帶兵攻打一處城門,朱大帥帶兵攻打另一處城門,兩邊相互打配合,哪邊先打下來就從哪邊進城。
郭大帥和張大帥陣前被殺,紅巾軍軍心大亂,再加上那些臨陣倒戈的元軍降將,直接就把朱元璋給打懵了。
沐青看著空空蕩蕩的大門口攏攏外袍,沒忍住再次長歎一聲。
他們家朱老爹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麽迴事兒就陷入敵軍的重重包圍之中,要不是身邊有個小將緊急換上他的戰袍吸引火力讓他逃出生天,淮西紅巾軍的三位大帥得全部戰死在集慶城下。
主帥都沒了,紅巾軍群龍無首,還能在這亂世裏翻起風浪嗎?
好一點的結果就是這邊被劉福通收編,壞一點的結果就是被朝廷徹底消滅,總之都沒什麽好下場。
沐青知道這一戰是他們家老爹徹底掌控淮西紅巾軍的契機,但是這個契機實在太兇險,他也不知道他的蝴蝶翅膀會不會帶來什麽意外,越想越擔驚受怕,又沒法把他知道的事情都說出去,不然蝴蝶翅膀扇起來之前他就得被嘎掉。
小屁孩的命也是命,他也害怕嗚嗚嗚嗚嗚。
馬秀英送行迴來,看到愁眉苦臉蹲在門口的小娃搖了搖頭,“大軍已經走了,你現在哭出一條河來也必須得去學堂。”
沐青:qaq~
他是真心為紅巾軍的前程而擔憂,不是為了逃學。
像他這樣成熟穩重的孩子肯定不會讓家長操心學習,那是五歲小孩兒才幹的事情,他今年已經六歲了。
小豆丁抿緊唇扛起書包,告別繈褓中的小弟和似笑非笑的娘親,邁著沉重的腳步轉身去學堂。
就是說,這個學,他非上不可嗎?
是的!非上不可!
馬秀英看著小家夥比上戰場還沉重的背影不自覺的笑出聲,笑完之後才迴去安排事情。
朱元璋帶著將士們倉促迴太平府,她得把沒走完流程的親事給定下來,免得那些小將們打完仗迴來相看好的媳婦已經嫁人了。
一場秋雨一場寒,馬上就要入冬,將士們的冬衣也得抓緊時間趕製,糧草的事情不用她親自盯著,但是也得確保萬無一失。
她是朱重八的媳婦,夫妻一體,重八不在和州,她就得保證和州不能出亂子。
朱元璋非常放心留媳婦坐鎮後方,迴到太平府後還沒來得及喘口氣立刻投入緊張的戰事之中。
張天佑率兵攻打集慶府失敗,郭天敘郭大帥惱羞成怒決定親自掛帥出征,沒有分析上次為什麽會失敗,點齊人馬就要再攻集慶府。
他和張天佑率軍攻打南門,陳野先率軍攻打東門,朱元璋率軍攻打西門,他們兵分三路,城內元軍守將肯定疲於應對,這次肯定能拿下集慶府。
朱文正怎麽想怎麽不對勁,“爹,還讓陳野先上前線啊?”
那家夥前不久才挖坑坑了張天佑,郭天敘就不怕重蹈覆轍?
不把人殺了以儆效尤也就罷了,讓他繼續帶兵攻城是怎麽迴事?白日夢也不能這麽做吧?
朱元璋捏捏眉心,“咱勸了,郭天敘那老小子就是不聽。”
他和郭天敘表麵上相安無事,實際上和水火不容也相差無幾,那家夥鉚足了勁兒想壓他一頭,他越說什麽不行他就越怎麽幹,好像聽勸能要了他的命一樣。
他能怎麽辦?又不能當著大家的麵下他的麵子,隻能郭天敘說什麽他們做什麽。
朱文正嘖了一聲,“難怪出來的時候文青讓我們遇到危險有多遠跑多遠,原來在這兒等著呢。”
他們小老弟這次也算是歪打正著,提前預見了這一仗一定打不贏,真是個未卜先知的厲害小孩兒。
朱元璋穩下心神,開始思索帶誰去攻城。
他不想在這個時候和郭天敘鬧翻,淮西紅巾軍在起義軍中不算大勢力,他們要是再分成兩派那就是自取滅亡。
蠻子海牙還在不遠處虎視眈眈,那家夥見勢不對跑的快,但是一旦紅巾軍這邊露出破綻,他就會立刻帶上麾下十萬水兵打過來。
希望這次不要再出什麽意外。
一次打不下集慶府就打兩次,兩次打不下來就打三次,隻要郭天敘能穩住心態,他們遲早能把集慶府拿到手。
問題是,郭天敘真的能穩住心態嗎?
朱大帥覺得不太行。
那家夥能真情實感的覺得陳野先那種降將臨陣倒戈一次後絕對不會倒戈第二次,這一次不光不會倒戈,還會感念他們的不殺之恩使出十二分力氣幫忙攻城,殊不知這種施恩的手段對別人來說可以,對陳野先完全不行。
臨陣倒戈之事不能容忍,狗改不了吃屎,誰能保證他不會倒戈第二次?
朱元璋捶捶腦袋清醒清醒,讓人悄悄盯緊陳野先的動向,一有不對立刻迴來告訴他,到時候證據確鑿,少不得治他一個擾亂軍心的砍頭之罪。
郭天敘不清醒,他可清醒的很。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朱大帥的安排沒來得及派上用場,陳野先就已經露出獠牙不裝了。
老陳帶著他的舊部負責進攻東門,那家夥提前和城中守軍商量好,看上去打的激烈,其實根本沒怎麽打。
前官軍現紅巾軍一路凱歌攻進城門,這時候郭天敘和張天佑負責的南門還沒有攻破,陳野先一個消息送過去,那倆大傻子想也不想直接自投羅網,剛衝進東門就被官軍甕中捉鱉射成了刺蝟。
官軍打了那麽多敗仗,這迴好不容易有了將淮西紅巾軍徹底殲滅的希望,一個個嗷嗷叫的往前衝,殺的紅巾軍四散潰逃,即便有朱元璋親自號令也穩不住情況。
敵眾我寡,眼看已經無力迴天。
朱元璋抹了把臉,他大概知道天音為什麽提到那麽多人都沒有提到他了。
淮西紅巾軍要是在攻打集慶的時候反被朝廷剿滅,史書上當然不會記下他們這些失敗者。
哦,不對,可能也會記下來,當笑話記下來。
沒準兒下次光幕再出現的時候就會說道,【當時淮西還有支紅巾軍,那支紅巾軍的首領很蠢,同一個坑能跳進去兩次,攻城失敗不說,三個大帥都被城裏的元軍給反殺了,這是反麵教材,大家不要和他們學。】
同樣是起義軍,人家劉福通流芳百世,到他朱元璋就是遺臭萬年,他是得罪老天爺了嗎?
第38章
朱元璋的運氣比郭天敘和張天佑好, 那倆人活著進城死著出來,朱元璋雖然狼狽,但是好歹還保住了性命。
因為元軍降將臨陣倒戈, 紅巾軍落得個慘敗的下場, 不光都元帥郭天敘和右副元帥張天佑陣亡, 還丟了先前打下來的句容和溧水,隻能被迫退守溧陽。
集慶府包圍圈被打破,辛辛苦苦打了幾個月,一朝迴到解放前。
將士們一個個垂頭喪氣,前有集慶城中追出來的苗將楊完者不花,後有一看局勢發生變化立刻攻占采石磯的蠻子海牙,前有狼後有虎, 老天都不給他們留活路啊。
要是沒有蠻子海牙截斷他們的退路, 他們還能渡江退迴和州, 即便將來再渡江南下的可能微乎其微, 也好過現在這樣提心吊膽。
他們自己戰死就戰死,怕就怕蠻子海牙轉過頭來攻打和州屠殺城中百姓。
他們的家眷都在和州,兵力又都集中在長江南岸攻打集慶,蠻子海牙的水軍擋在他們之間,他們就是想迴防也鞭長莫及。
更何況眼前還有個窮追不舍的楊完者。
楊完者不花,聽名字就知道不是純正的蒙古人, 而是漢人漢姓取了個蒙古名。
那家夥原名楊通貫,武岡路赤水人,乃是飛山蠻首領楊再思的後裔, 世道還沒這麽亂的時候他就開始操練十裏八村的苗家少年。
當年起義軍還沒砸出什麽水花, 他麾下已經有苗兵數萬。
後來天下到處都是起義軍,朝廷打了這邊打那邊實在忙活不過來, 下令地方自己組織兵馬鎮壓叛亂,楊完者他爹楊正衡雖僻居湘西南,卻也想雄踞一方,於是再次招兵買馬,打著祖輩曾受過朝廷封賞的旗號率領兵馬前去為國平亂。
他們祖輩受過朝廷的恩惠,現在朝廷有難,他們心懷感恩自備糧餉、衣裝為朝廷分憂,朝廷還不得感動到哭出來?
當時元將陶夢禎在湖廣一帶組織軍隊鎮壓起義,看到楊家父子帶著浩浩蕩蕩殺氣騰騰的苗軍前來投效高興不已,當即升楊正衡為幹戶,讓苗軍為前鋒為他衝鋒陷陣。
楊家父子沒有讓他失望,沒過多久就把被徐壽輝打下來的地盤給奪了迴來,還救下了大元威順王寬徹普化的兒子並把人送歸大都。
苗軍一戰成名,楊正衡授為潭州路同知,旋升湖廣右丞,其弟楊正仁授為湖廣都元帥副使,楊通貫授湖廣副都元帥,其他楊家兒郎一並加封,可謂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大都的皇帝為嘉獎楊家兒郎“克全忠義”,給通貫兄弟倆一人賜了個蒙古名,他哥改名叫楊伯顏,他改名叫楊完者不花。
楊完者走的路子和陳野先一樣,都是鎮壓義軍有功才升官加爵。
之後苗軍兵分兩路,一支由楊正衡統領進攻粵西,一支由楊完者統領開往江浙。
楊正衡那一路兵馬出師不利全軍覆沒,此後苗軍便盡數由楊完者來統領。
楊完者此人能文能武,謀略才智遠出常人,如果讓他繼續發展下去,很可能南邊的起義軍被滅掉又多了個朝廷管不住的土皇帝。
苗軍兇悍,官兵見了也怵得慌。
大都的皇帝聽多了“苗人不能重用”的話,強行讓苗軍原地待命,還派了幾個將領去監視楊完者,一旦楊完者有動作,他們可以先斬後奏,務必不能讓苗軍生亂。
要不是楊完者被強行摁住不能動彈,淮西和僵江浙一帶的起義軍也發展不起來。
這不,朝廷一看官軍實在不管用,又把那群瘋狗放出來咬人了。
集慶府的最高守將是江南行台禦史大夫福壽,周邊州府盡數被紅巾軍拿下,他隻能向外麵求援。
大都的兵馬來不了,江浙這邊的官兵總不能眼睜睜看著不管。
集慶是大元掌控江南的軍事重鎮,要是把這兒丟了,他們所有人都吃不了兜著走。
江浙行省右丞阿魯恢這才火急火燎解了楊完者的禁帶他趕來救援。
隻陳野先不足為懼,再加上楊完者可就不好對付了。
朱元璋腦瓜子抽抽的疼,大冷的天愣是火氣上頭急的整夜整夜的睡不著。
上次這麽焦躁不安還是脫脫率領百萬大軍攻打高郵的時候,那次是大都的皇帝腦袋被門夾了臨陣換帥,這次還能有同樣的運氣嗎?
將領們苦哈哈的坐在帥帳,一時間都是左右為難。
打蠻子海牙吧,楊完者這裏沒法防備,十有八九被他們倆前後夾擊。
打楊完者吧,有蠻子海牙在背後虎視眈眈,將士們擔心留在和州的家眷根本無心作戰,同樣是死路一條。
常遇春捶捶腦袋,粗聲粗氣的打破沉悶的氣氛,“大帥,打蠻子海牙吧。”
他們如今後方被蠻子海牙切斷,軍中軍心大亂,轉過頭來打蠻子海牙還能聚起士氣,打楊完者隻能是找死。
在場各位都是帶兵打仗的好手,最清楚士氣在戰場上有多大用處,要是士兵們全都瞻前顧後成了一盤散沙,再厲害的將領也帶不動那樣的兵。
朱元璋皺緊眉頭,眼前的輿圖已經快被他盯爛了。
更要命的是,同樣的坑他們能跳進去兩次。
紅巾軍第一次攻打集慶以失敗告終,很快又開始了第二次,第二次的總指揮從張天佑換成郭天敘,但是顯然,郭天敘的水平沒比張天佑強多少。
元軍降將剛坑了他們一次,轉過頭來一頓嚎哭求饒這事兒就算過去了,他們不說處罰,甚至還敢用第二次。
紅巾軍的總指揮這麽傻不愣登,陳野先和集慶守將求之不得,自然是再演一出好戲來打這群主動送上門來的軍功。
陳野先也是個能人,他先和城內的元軍守將商量好,假裝棄暗投明將功贖罪,帶著麾下弟兄勇往直前一舉奪下城門,等郭天敘和張天佑興衝衝進城改旗易幟,他又臨陣反叛配合元軍守將當場將兩個不太聰明的紅巾軍大帥給砍了。
一把手和二把手齊齊陣亡,紅巾軍不亂才怪。
集慶府四座城門,郭天敘和張天佑一直都是抱團的狀態,他們倆帶兵攻打一處城門,朱大帥帶兵攻打另一處城門,兩邊相互打配合,哪邊先打下來就從哪邊進城。
郭大帥和張大帥陣前被殺,紅巾軍軍心大亂,再加上那些臨陣倒戈的元軍降將,直接就把朱元璋給打懵了。
沐青看著空空蕩蕩的大門口攏攏外袍,沒忍住再次長歎一聲。
他們家朱老爹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麽迴事兒就陷入敵軍的重重包圍之中,要不是身邊有個小將緊急換上他的戰袍吸引火力讓他逃出生天,淮西紅巾軍的三位大帥得全部戰死在集慶城下。
主帥都沒了,紅巾軍群龍無首,還能在這亂世裏翻起風浪嗎?
好一點的結果就是這邊被劉福通收編,壞一點的結果就是被朝廷徹底消滅,總之都沒什麽好下場。
沐青知道這一戰是他們家老爹徹底掌控淮西紅巾軍的契機,但是這個契機實在太兇險,他也不知道他的蝴蝶翅膀會不會帶來什麽意外,越想越擔驚受怕,又沒法把他知道的事情都說出去,不然蝴蝶翅膀扇起來之前他就得被嘎掉。
小屁孩的命也是命,他也害怕嗚嗚嗚嗚嗚。
馬秀英送行迴來,看到愁眉苦臉蹲在門口的小娃搖了搖頭,“大軍已經走了,你現在哭出一條河來也必須得去學堂。”
沐青:qaq~
他是真心為紅巾軍的前程而擔憂,不是為了逃學。
像他這樣成熟穩重的孩子肯定不會讓家長操心學習,那是五歲小孩兒才幹的事情,他今年已經六歲了。
小豆丁抿緊唇扛起書包,告別繈褓中的小弟和似笑非笑的娘親,邁著沉重的腳步轉身去學堂。
就是說,這個學,他非上不可嗎?
是的!非上不可!
馬秀英看著小家夥比上戰場還沉重的背影不自覺的笑出聲,笑完之後才迴去安排事情。
朱元璋帶著將士們倉促迴太平府,她得把沒走完流程的親事給定下來,免得那些小將們打完仗迴來相看好的媳婦已經嫁人了。
一場秋雨一場寒,馬上就要入冬,將士們的冬衣也得抓緊時間趕製,糧草的事情不用她親自盯著,但是也得確保萬無一失。
她是朱重八的媳婦,夫妻一體,重八不在和州,她就得保證和州不能出亂子。
朱元璋非常放心留媳婦坐鎮後方,迴到太平府後還沒來得及喘口氣立刻投入緊張的戰事之中。
張天佑率兵攻打集慶府失敗,郭天敘郭大帥惱羞成怒決定親自掛帥出征,沒有分析上次為什麽會失敗,點齊人馬就要再攻集慶府。
他和張天佑率軍攻打南門,陳野先率軍攻打東門,朱元璋率軍攻打西門,他們兵分三路,城內元軍守將肯定疲於應對,這次肯定能拿下集慶府。
朱文正怎麽想怎麽不對勁,“爹,還讓陳野先上前線啊?”
那家夥前不久才挖坑坑了張天佑,郭天敘就不怕重蹈覆轍?
不把人殺了以儆效尤也就罷了,讓他繼續帶兵攻城是怎麽迴事?白日夢也不能這麽做吧?
朱元璋捏捏眉心,“咱勸了,郭天敘那老小子就是不聽。”
他和郭天敘表麵上相安無事,實際上和水火不容也相差無幾,那家夥鉚足了勁兒想壓他一頭,他越說什麽不行他就越怎麽幹,好像聽勸能要了他的命一樣。
他能怎麽辦?又不能當著大家的麵下他的麵子,隻能郭天敘說什麽他們做什麽。
朱文正嘖了一聲,“難怪出來的時候文青讓我們遇到危險有多遠跑多遠,原來在這兒等著呢。”
他們小老弟這次也算是歪打正著,提前預見了這一仗一定打不贏,真是個未卜先知的厲害小孩兒。
朱元璋穩下心神,開始思索帶誰去攻城。
他不想在這個時候和郭天敘鬧翻,淮西紅巾軍在起義軍中不算大勢力,他們要是再分成兩派那就是自取滅亡。
蠻子海牙還在不遠處虎視眈眈,那家夥見勢不對跑的快,但是一旦紅巾軍這邊露出破綻,他就會立刻帶上麾下十萬水兵打過來。
希望這次不要再出什麽意外。
一次打不下集慶府就打兩次,兩次打不下來就打三次,隻要郭天敘能穩住心態,他們遲早能把集慶府拿到手。
問題是,郭天敘真的能穩住心態嗎?
朱大帥覺得不太行。
那家夥能真情實感的覺得陳野先那種降將臨陣倒戈一次後絕對不會倒戈第二次,這一次不光不會倒戈,還會感念他們的不殺之恩使出十二分力氣幫忙攻城,殊不知這種施恩的手段對別人來說可以,對陳野先完全不行。
臨陣倒戈之事不能容忍,狗改不了吃屎,誰能保證他不會倒戈第二次?
朱元璋捶捶腦袋清醒清醒,讓人悄悄盯緊陳野先的動向,一有不對立刻迴來告訴他,到時候證據確鑿,少不得治他一個擾亂軍心的砍頭之罪。
郭天敘不清醒,他可清醒的很。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朱大帥的安排沒來得及派上用場,陳野先就已經露出獠牙不裝了。
老陳帶著他的舊部負責進攻東門,那家夥提前和城中守軍商量好,看上去打的激烈,其實根本沒怎麽打。
前官軍現紅巾軍一路凱歌攻進城門,這時候郭天敘和張天佑負責的南門還沒有攻破,陳野先一個消息送過去,那倆大傻子想也不想直接自投羅網,剛衝進東門就被官軍甕中捉鱉射成了刺蝟。
官軍打了那麽多敗仗,這迴好不容易有了將淮西紅巾軍徹底殲滅的希望,一個個嗷嗷叫的往前衝,殺的紅巾軍四散潰逃,即便有朱元璋親自號令也穩不住情況。
敵眾我寡,眼看已經無力迴天。
朱元璋抹了把臉,他大概知道天音為什麽提到那麽多人都沒有提到他了。
淮西紅巾軍要是在攻打集慶的時候反被朝廷剿滅,史書上當然不會記下他們這些失敗者。
哦,不對,可能也會記下來,當笑話記下來。
沒準兒下次光幕再出現的時候就會說道,【當時淮西還有支紅巾軍,那支紅巾軍的首領很蠢,同一個坑能跳進去兩次,攻城失敗不說,三個大帥都被城裏的元軍給反殺了,這是反麵教材,大家不要和他們學。】
同樣是起義軍,人家劉福通流芳百世,到他朱元璋就是遺臭萬年,他是得罪老天爺了嗎?
第38章
朱元璋的運氣比郭天敘和張天佑好, 那倆人活著進城死著出來,朱元璋雖然狼狽,但是好歹還保住了性命。
因為元軍降將臨陣倒戈, 紅巾軍落得個慘敗的下場, 不光都元帥郭天敘和右副元帥張天佑陣亡, 還丟了先前打下來的句容和溧水,隻能被迫退守溧陽。
集慶府包圍圈被打破,辛辛苦苦打了幾個月,一朝迴到解放前。
將士們一個個垂頭喪氣,前有集慶城中追出來的苗將楊完者不花,後有一看局勢發生變化立刻攻占采石磯的蠻子海牙,前有狼後有虎, 老天都不給他們留活路啊。
要是沒有蠻子海牙截斷他們的退路, 他們還能渡江退迴和州, 即便將來再渡江南下的可能微乎其微, 也好過現在這樣提心吊膽。
他們自己戰死就戰死,怕就怕蠻子海牙轉過頭來攻打和州屠殺城中百姓。
他們的家眷都在和州,兵力又都集中在長江南岸攻打集慶,蠻子海牙的水軍擋在他們之間,他們就是想迴防也鞭長莫及。
更何況眼前還有個窮追不舍的楊完者。
楊完者不花,聽名字就知道不是純正的蒙古人, 而是漢人漢姓取了個蒙古名。
那家夥原名楊通貫,武岡路赤水人,乃是飛山蠻首領楊再思的後裔, 世道還沒這麽亂的時候他就開始操練十裏八村的苗家少年。
當年起義軍還沒砸出什麽水花, 他麾下已經有苗兵數萬。
後來天下到處都是起義軍,朝廷打了這邊打那邊實在忙活不過來, 下令地方自己組織兵馬鎮壓叛亂,楊完者他爹楊正衡雖僻居湘西南,卻也想雄踞一方,於是再次招兵買馬,打著祖輩曾受過朝廷封賞的旗號率領兵馬前去為國平亂。
他們祖輩受過朝廷的恩惠,現在朝廷有難,他們心懷感恩自備糧餉、衣裝為朝廷分憂,朝廷還不得感動到哭出來?
當時元將陶夢禎在湖廣一帶組織軍隊鎮壓起義,看到楊家父子帶著浩浩蕩蕩殺氣騰騰的苗軍前來投效高興不已,當即升楊正衡為幹戶,讓苗軍為前鋒為他衝鋒陷陣。
楊家父子沒有讓他失望,沒過多久就把被徐壽輝打下來的地盤給奪了迴來,還救下了大元威順王寬徹普化的兒子並把人送歸大都。
苗軍一戰成名,楊正衡授為潭州路同知,旋升湖廣右丞,其弟楊正仁授為湖廣都元帥副使,楊通貫授湖廣副都元帥,其他楊家兒郎一並加封,可謂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大都的皇帝為嘉獎楊家兒郎“克全忠義”,給通貫兄弟倆一人賜了個蒙古名,他哥改名叫楊伯顏,他改名叫楊完者不花。
楊完者走的路子和陳野先一樣,都是鎮壓義軍有功才升官加爵。
之後苗軍兵分兩路,一支由楊正衡統領進攻粵西,一支由楊完者統領開往江浙。
楊正衡那一路兵馬出師不利全軍覆沒,此後苗軍便盡數由楊完者來統領。
楊完者此人能文能武,謀略才智遠出常人,如果讓他繼續發展下去,很可能南邊的起義軍被滅掉又多了個朝廷管不住的土皇帝。
苗軍兇悍,官兵見了也怵得慌。
大都的皇帝聽多了“苗人不能重用”的話,強行讓苗軍原地待命,還派了幾個將領去監視楊完者,一旦楊完者有動作,他們可以先斬後奏,務必不能讓苗軍生亂。
要不是楊完者被強行摁住不能動彈,淮西和僵江浙一帶的起義軍也發展不起來。
這不,朝廷一看官軍實在不管用,又把那群瘋狗放出來咬人了。
集慶府的最高守將是江南行台禦史大夫福壽,周邊州府盡數被紅巾軍拿下,他隻能向外麵求援。
大都的兵馬來不了,江浙這邊的官兵總不能眼睜睜看著不管。
集慶是大元掌控江南的軍事重鎮,要是把這兒丟了,他們所有人都吃不了兜著走。
江浙行省右丞阿魯恢這才火急火燎解了楊完者的禁帶他趕來救援。
隻陳野先不足為懼,再加上楊完者可就不好對付了。
朱元璋腦瓜子抽抽的疼,大冷的天愣是火氣上頭急的整夜整夜的睡不著。
上次這麽焦躁不安還是脫脫率領百萬大軍攻打高郵的時候,那次是大都的皇帝腦袋被門夾了臨陣換帥,這次還能有同樣的運氣嗎?
將領們苦哈哈的坐在帥帳,一時間都是左右為難。
打蠻子海牙吧,楊完者這裏沒法防備,十有八九被他們倆前後夾擊。
打楊完者吧,有蠻子海牙在背後虎視眈眈,將士們擔心留在和州的家眷根本無心作戰,同樣是死路一條。
常遇春捶捶腦袋,粗聲粗氣的打破沉悶的氣氛,“大帥,打蠻子海牙吧。”
他們如今後方被蠻子海牙切斷,軍中軍心大亂,轉過頭來打蠻子海牙還能聚起士氣,打楊完者隻能是找死。
在場各位都是帶兵打仗的好手,最清楚士氣在戰場上有多大用處,要是士兵們全都瞻前顧後成了一盤散沙,再厲害的將領也帶不動那樣的兵。
朱元璋皺緊眉頭,眼前的輿圖已經快被他盯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