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給朱元璋當義子的那些年 作者:醉酒花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耿再成磨牙,他有點想打架。
旁邊的四兄弟:……
好好的一個驚心動魄蕩氣迴腸的大戰,怎麽講出來就那麽平淡呢?
徐達哼了一聲,“我又不是說書先生,知道發生什麽事情就得了,蕩氣迴腸的那是戲文,不是現實。”
朱文正對此不置可否,略過巢湖水軍的事情打聽接下來的安排,“徐叔,小耿叔,你們說打太平的時候我爹會讓我和文忠跟著誰?”
沐英才十二三歲,朱元璋已經確定將他留在身邊聽命,不會讓十二三歲的孩子衝上前線。
朱文正和朱文忠不一樣,和他們年齡相仿的鄧愈已經當上管軍總管,他們倆要站穩腳跟肯定不能躲在主帥跟前不出去。
徐達捏捏下巴,“跟著我?”
耿再成也不甘落後,“跟著我也行。”
水軍才剛剛到位,接下來的作戰計劃還沒定下來,這時候還真說不準他們倆會分到誰手底下。
幾個人在院子裏說悄悄話,外麵忽然有衛兵來通報,說是有個文人前來拜見。
朱文正隨口問道,“知道叫什麽嗎?”
衛兵迴道,“來人說他叫胡惟庸,是濠州定遠人。”
沐青聽到這個名字睜大眼睛,“哇塞!”
第27章
濠州定遠, 這個地名聽起來真親切。
沐青沒去過定遠,他在這裏活過來的時候就已經在外麵逃難,對定遠可以說沒有任何了解, 但是這不耽誤他聽到定遠倆字就豎起耳朵。
朱文忠伸了個懶腰, “這人還挺會挑時間。”
他們爹對讀書人的態度非常好, 畢竟這年頭能讀書認字的人不多,衙門和軍隊都缺不得能讀書認字的人,隻要沒犯過天怒人怨的大罪,主動投靠過來的基本上都能在這裏找到差事。
不過讀書人大多家資豐厚,世道亂也亂不到他們身上,肯主動投靠的人並不多,大多都是三請四請還端著架子不肯答應。
這個叫胡惟庸的掐著點兒來大帥府求見, 是湊巧還是故意的?
朱元璋正在屋裏稀罕剛出生的兒子, 他自己是個身高體壯的軍漢, 看著皺巴巴還沒他胳膊長的小嬰兒根本不敢上手。
這是他朱重八的兒子, 親生的!
朱文正敲門進來的時候,老朱還在繈褓旁邊傻嘿嘿搓手,一點兒也不像那個英明強幹的朱大帥,“爹,外麵有個叫胡惟庸的讀書人求見。”
繈褓裏的小娃娃吐著口水泡泡,聽見聲音沒有哭鬧, 而是又閉上眼睛睡覺,一看就知道是個乖巧的小娃娃。
朱元璋眼睛一眨不眨,他剛從外麵迴來, 正是稀罕自家孩子的時候, 一丁點的時間都不想分出去,“讓你徐叔去見, 咱現在沒空。”
朱文正爽快應聲,“好嘞。”
“等等,讓他去前麵等著,我換身衣服就過去。”朱元璋依依不舍的邁出房門,罵罵咧咧往外走,“早不來晚不來非得這時候來,就不能消停一會兒?”
朱文正樂嗬嗬出去傳話,留他自個兒邊罵邊準備接見此時求見的讀書人。
不怪朱元璋脾氣暴躁,而是胡惟庸來的實在不是時候。
朱大帥每打下一座城就到處張貼告示招攬讀書人,肯來投奔他的他以禮相待,不肯為他效命的他也不怪罪。
人各有誌,跟著他幹是幹,跟著朝廷幹也是幹,他不強求。
朱大帥這話放出去後,當即又是一波讀書人跑來毛遂自薦。
胡惟庸是濠州定遠人,李善長也是濠州定遠人,人家李善長早早就慧眼識珠來到帳下效力,怎麽他胡惟庸非要拖延到現在?
沒錯,朱大帥放話的時候格外豪氣,其實內裏還是有點小心眼,他隻是不表現出來,其實心裏都記著呢。
沐青可太清楚他們家老爹的心態了,現在還能說出“人各有誌,從元從我,不相強也”的話,將來就是“不聽我的全都殺”,現實的很。
胡惟庸的小插曲很快過去,徐達和耿再成都跟著他們大哥去看那胡惟庸是何許人也,留下兄弟幾個在院子裏繼續猜測接下來的仗會怎麽打。
沐青小豆丁沒有參與討論的資格,他在這裏隻能端茶倒水當聽眾,順便在心裏吐槽戰神哥哥們的異想天開。
果然戰神都是曆練出來的,沒打過仗的戰神腦洞大開的時候水平和他差不多嘛。
直接從和州打集慶,哇塞,他什麽都不懂的時候也這麽想過耶。
我們有這許多兵馬,何不直接殺去金陵奪了鳥位,都做個將軍逍遙快活,不好過在這小小的和州愁眉苦臉?
然後就被當傻子嘲笑了好久。
金陵那種軍事重鎮怎麽可能一下子就打下來,朝廷現在拉胯不假,但是再拉胯他們也還是兵多將廣的朝廷啊。
好在沒打過仗的戰神也是戰神,仨人異想天開了一會兒後很快恢複理智,開始正經琢磨從哪兒渡江南下比較好。
他們現在說話不管用,但是可以商量過之後和過幾天的安排對比一下,差距太大的話是他們本事學的不到家,要是接下來的安排和他們想的差不多,那他們可就太有出息了。
沐青:……
好吧,傻叉的隻有他一個。
朱文忠戳戳小孩兒鼓起來的臉,“怎麽了?誰招惹你了?”
沐英忍笑,“估計是聽不懂咱們說的,不樂意被冷落才不高興。”
沐青睜大眼睛瞪過去,“瞎說什麽大實話!”
嗬,他怎麽會聽不懂,他隻是怕一開口就嚇死人。
沒意思,不聽了,他迴去寫大字去。
小豆丁氣鼓鼓的扭頭就走,背影中透著幾分倔強,怎麽看怎麽好笑。
三個哥哥一點麵子也不給他留,捂著肚子笑成一團,一時間院子裏充滿快活的氣息。
*
元帥府添丁喜氣洋洋,不過宴席卻沒有大辦,他們接下來有幾場硬仗要打,不能耽於享樂,所以隻是請親朋好友來吃一頓。
一片熱鬧歡喜之中,不高興的可能隻有胡惟庸一個。
他自持才高八鬥,原以為來帥府求見朱大帥後會立刻得到重用,沒想到最後隻得了個元帥府奏差的差事。
何為奏差,那是官署裏設置的供掌權大官差遣的職位,說好聽點是個官,說不好聽的那就是個打雜的。
他胡惟庸學識出眾,怎麽能幹打雜的活兒?
然而任命已經下來,他不想被當成找茬的打一頓扔出去就隻能老實幹活。
胡惟庸心裏罵罵咧咧,表麵上還得裝出“多謝大帥賞識”的樣子,那滋味別提多憋屈了。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
往好處想,可能是朱大帥不了解他的本事,想著將他放在身邊考察考察,考察過後再委以重任。
他以前名不見經傳,朱大帥乃是淮西紅巾軍的左副元帥,任命官員不能聽信他的一麵之詞,總得親眼看到他的本事才好給他安排差事。
沒關係,酒香不怕巷子深,區區冷板凳,他胡惟庸坐得住。
議事廳裏,李善長等人對胡惟庸的差事但笑不語。
讀書人有讀書人的圈子,李善長也是定遠人,他和胡惟庸是老鄉,別人沒聽過胡惟庸的名字,他對這個名字可不陌生。
那人才學的確出眾,但是為人嘛,就得朱大帥自己去琢磨了。
現在人沒有冒犯到他跟前,他們兩個往日無冤近日無仇,貿然在上官麵前說壞話容易落人口實,他隻當什麽都沒有發生就行。
朱大帥兒子還沒滿月就開始籌謀渡江南下攻打太平,他們這些下屬自然不能拖後腿。
李善長是軍中參謀,除了出謀劃策之外更多的還是負責籌措糧草供給軍需,順帶著在將領們吵架的時候過去勸架調和。
軍中能出謀劃策的將領不少,能不殺不搶籌措糧草的卻不多,要問誰最了解軍中吃穿用度,除了朱大帥就是他李善長。
和州現在駐紮著四萬多兵馬,這麽多人馬吃喝嚼用不是小數,之前沒有水師不好渡江南下,現在有巢湖水軍歸附,他們再不想辦法拿下太平,和州這邊的糧食就得見底。
這一仗想打得打,不想打也得打。
議事廳裏擠滿了人,所有在滁州的將領都在這裏,朱大帥沒有發話,底下人已經吵吵嚷嚷吵出了八百條進軍路線。
就是靠譜的沒幾個,絕大部分將領都想略過太平直取集慶。
集慶多好啊,既有長江天塹離大運河也近,他們不抓緊時間打下來的話讓旁人搶先了怎麽辦?
朱文正壓低聲音小聲說道,“文忠文英,你們說咱爹會直接打集慶嗎?”
沐英也壓低聲音,“肯定不會。”
果不其然,朱大帥拍桌讓這群腦子一根筋的弟兄安靜下來,一邊拍桌一邊罵,“你們知道集慶是兵家必爭之地,朝廷會不知道嗎?那邊有朝廷的大軍守著,咱們剛渡江過去馬疲人倦怎麽攻城?”
天底下起義軍很多,但是終歸還是朝廷占據的地方多,集慶兵力不夠的話朝廷可以從其他地方調兵過去支援,他們在長江南岸連個落腳地都沒有,這仗怎麽打?
集慶他們肯定要打,這不得先找個落腳的地方再打嗎?
一個二個的就知道往前衝,動動腦子能怎麽滴?能少塊肉嗎?
頭頂大帥一生氣,底下嘰嘰喳喳的將領們瞬間全部變成縮頭鵪鶉。
沐英朝兩個哥哥擠眉弄眼,他說什麽來著,直取集慶不可行,爹又不傻,肯定不會任他們胡鬧。
朱元璋深吸一口氣冷靜下來,先賞了三個兒子一人一個腦瓜崩,然後才心平氣和的繼續說道,“集慶這種重鎮不能一蹴而就,咱們得穩紮穩打,先渡江打下一個落腳的地方,有了落腳的地方才好籌謀攻打集慶。”
將領們小雞啄米般點頭,“大帥說的是。”
李善長無奈扶額,他就不該對這些人抱太大希望。
好在他們朱大帥知道人多不一定對的道理能夠力排眾議,要是真的上去就衝著集慶打,估計得打的頭破血流才能想起來那是塊難啃的硬骨頭。
集慶不好打,長江南岸別的地方也不好打,朱元璋掀開輿圖,手裏的小棍棍在集慶路和太平路兩處點來點去,“采石磯乃是南北喉襟,自古渡江南下首取采石,隻要拿下采石磯,太平路就盡在囊中。”
采石一帶自古以來就是南北爭奪的焦點,相比其他地方,采石附近的江水流速較為平緩,三國時東吳和魏晉就在那裏長期拉鋸,後來無論是侯景渡江還是隋朝滅南陳,無論是宋太|祖滅南唐還是金兀術追擊宋高宗,都和采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他們集中力氣攻下采石磯,然後在太平站穩腳跟,再以太平為中轉將和州的兵馬源源不斷運到長江南岸,以蠶食之勢拿下集慶周邊各路,等集慶變成孤城一座,何愁打不下來?
底下的將領們繼續點頭:“大帥說的對!”
李善長:……
集慶不好打,你們覺得采石磯就好打了嗎?
上一個這麽自信的是金國皇帝完顏亮。
當年大宋和金國南北對峙,完顏亮殺了金熙宗自立為帝,為了盡享江南繁華堅決主張滅宋,登基不久就下令將金國都城從上京遷到燕京,同時還經營汴京來為將來打下江南做準備。
旁邊的四兄弟:……
好好的一個驚心動魄蕩氣迴腸的大戰,怎麽講出來就那麽平淡呢?
徐達哼了一聲,“我又不是說書先生,知道發生什麽事情就得了,蕩氣迴腸的那是戲文,不是現實。”
朱文正對此不置可否,略過巢湖水軍的事情打聽接下來的安排,“徐叔,小耿叔,你們說打太平的時候我爹會讓我和文忠跟著誰?”
沐英才十二三歲,朱元璋已經確定將他留在身邊聽命,不會讓十二三歲的孩子衝上前線。
朱文正和朱文忠不一樣,和他們年齡相仿的鄧愈已經當上管軍總管,他們倆要站穩腳跟肯定不能躲在主帥跟前不出去。
徐達捏捏下巴,“跟著我?”
耿再成也不甘落後,“跟著我也行。”
水軍才剛剛到位,接下來的作戰計劃還沒定下來,這時候還真說不準他們倆會分到誰手底下。
幾個人在院子裏說悄悄話,外麵忽然有衛兵來通報,說是有個文人前來拜見。
朱文正隨口問道,“知道叫什麽嗎?”
衛兵迴道,“來人說他叫胡惟庸,是濠州定遠人。”
沐青聽到這個名字睜大眼睛,“哇塞!”
第27章
濠州定遠, 這個地名聽起來真親切。
沐青沒去過定遠,他在這裏活過來的時候就已經在外麵逃難,對定遠可以說沒有任何了解, 但是這不耽誤他聽到定遠倆字就豎起耳朵。
朱文忠伸了個懶腰, “這人還挺會挑時間。”
他們爹對讀書人的態度非常好, 畢竟這年頭能讀書認字的人不多,衙門和軍隊都缺不得能讀書認字的人,隻要沒犯過天怒人怨的大罪,主動投靠過來的基本上都能在這裏找到差事。
不過讀書人大多家資豐厚,世道亂也亂不到他們身上,肯主動投靠的人並不多,大多都是三請四請還端著架子不肯答應。
這個叫胡惟庸的掐著點兒來大帥府求見, 是湊巧還是故意的?
朱元璋正在屋裏稀罕剛出生的兒子, 他自己是個身高體壯的軍漢, 看著皺巴巴還沒他胳膊長的小嬰兒根本不敢上手。
這是他朱重八的兒子, 親生的!
朱文正敲門進來的時候,老朱還在繈褓旁邊傻嘿嘿搓手,一點兒也不像那個英明強幹的朱大帥,“爹,外麵有個叫胡惟庸的讀書人求見。”
繈褓裏的小娃娃吐著口水泡泡,聽見聲音沒有哭鬧, 而是又閉上眼睛睡覺,一看就知道是個乖巧的小娃娃。
朱元璋眼睛一眨不眨,他剛從外麵迴來, 正是稀罕自家孩子的時候, 一丁點的時間都不想分出去,“讓你徐叔去見, 咱現在沒空。”
朱文正爽快應聲,“好嘞。”
“等等,讓他去前麵等著,我換身衣服就過去。”朱元璋依依不舍的邁出房門,罵罵咧咧往外走,“早不來晚不來非得這時候來,就不能消停一會兒?”
朱文正樂嗬嗬出去傳話,留他自個兒邊罵邊準備接見此時求見的讀書人。
不怪朱元璋脾氣暴躁,而是胡惟庸來的實在不是時候。
朱大帥每打下一座城就到處張貼告示招攬讀書人,肯來投奔他的他以禮相待,不肯為他效命的他也不怪罪。
人各有誌,跟著他幹是幹,跟著朝廷幹也是幹,他不強求。
朱大帥這話放出去後,當即又是一波讀書人跑來毛遂自薦。
胡惟庸是濠州定遠人,李善長也是濠州定遠人,人家李善長早早就慧眼識珠來到帳下效力,怎麽他胡惟庸非要拖延到現在?
沒錯,朱大帥放話的時候格外豪氣,其實內裏還是有點小心眼,他隻是不表現出來,其實心裏都記著呢。
沐青可太清楚他們家老爹的心態了,現在還能說出“人各有誌,從元從我,不相強也”的話,將來就是“不聽我的全都殺”,現實的很。
胡惟庸的小插曲很快過去,徐達和耿再成都跟著他們大哥去看那胡惟庸是何許人也,留下兄弟幾個在院子裏繼續猜測接下來的仗會怎麽打。
沐青小豆丁沒有參與討論的資格,他在這裏隻能端茶倒水當聽眾,順便在心裏吐槽戰神哥哥們的異想天開。
果然戰神都是曆練出來的,沒打過仗的戰神腦洞大開的時候水平和他差不多嘛。
直接從和州打集慶,哇塞,他什麽都不懂的時候也這麽想過耶。
我們有這許多兵馬,何不直接殺去金陵奪了鳥位,都做個將軍逍遙快活,不好過在這小小的和州愁眉苦臉?
然後就被當傻子嘲笑了好久。
金陵那種軍事重鎮怎麽可能一下子就打下來,朝廷現在拉胯不假,但是再拉胯他們也還是兵多將廣的朝廷啊。
好在沒打過仗的戰神也是戰神,仨人異想天開了一會兒後很快恢複理智,開始正經琢磨從哪兒渡江南下比較好。
他們現在說話不管用,但是可以商量過之後和過幾天的安排對比一下,差距太大的話是他們本事學的不到家,要是接下來的安排和他們想的差不多,那他們可就太有出息了。
沐青:……
好吧,傻叉的隻有他一個。
朱文忠戳戳小孩兒鼓起來的臉,“怎麽了?誰招惹你了?”
沐英忍笑,“估計是聽不懂咱們說的,不樂意被冷落才不高興。”
沐青睜大眼睛瞪過去,“瞎說什麽大實話!”
嗬,他怎麽會聽不懂,他隻是怕一開口就嚇死人。
沒意思,不聽了,他迴去寫大字去。
小豆丁氣鼓鼓的扭頭就走,背影中透著幾分倔強,怎麽看怎麽好笑。
三個哥哥一點麵子也不給他留,捂著肚子笑成一團,一時間院子裏充滿快活的氣息。
*
元帥府添丁喜氣洋洋,不過宴席卻沒有大辦,他們接下來有幾場硬仗要打,不能耽於享樂,所以隻是請親朋好友來吃一頓。
一片熱鬧歡喜之中,不高興的可能隻有胡惟庸一個。
他自持才高八鬥,原以為來帥府求見朱大帥後會立刻得到重用,沒想到最後隻得了個元帥府奏差的差事。
何為奏差,那是官署裏設置的供掌權大官差遣的職位,說好聽點是個官,說不好聽的那就是個打雜的。
他胡惟庸學識出眾,怎麽能幹打雜的活兒?
然而任命已經下來,他不想被當成找茬的打一頓扔出去就隻能老實幹活。
胡惟庸心裏罵罵咧咧,表麵上還得裝出“多謝大帥賞識”的樣子,那滋味別提多憋屈了。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
往好處想,可能是朱大帥不了解他的本事,想著將他放在身邊考察考察,考察過後再委以重任。
他以前名不見經傳,朱大帥乃是淮西紅巾軍的左副元帥,任命官員不能聽信他的一麵之詞,總得親眼看到他的本事才好給他安排差事。
沒關係,酒香不怕巷子深,區區冷板凳,他胡惟庸坐得住。
議事廳裏,李善長等人對胡惟庸的差事但笑不語。
讀書人有讀書人的圈子,李善長也是定遠人,他和胡惟庸是老鄉,別人沒聽過胡惟庸的名字,他對這個名字可不陌生。
那人才學的確出眾,但是為人嘛,就得朱大帥自己去琢磨了。
現在人沒有冒犯到他跟前,他們兩個往日無冤近日無仇,貿然在上官麵前說壞話容易落人口實,他隻當什麽都沒有發生就行。
朱大帥兒子還沒滿月就開始籌謀渡江南下攻打太平,他們這些下屬自然不能拖後腿。
李善長是軍中參謀,除了出謀劃策之外更多的還是負責籌措糧草供給軍需,順帶著在將領們吵架的時候過去勸架調和。
軍中能出謀劃策的將領不少,能不殺不搶籌措糧草的卻不多,要問誰最了解軍中吃穿用度,除了朱大帥就是他李善長。
和州現在駐紮著四萬多兵馬,這麽多人馬吃喝嚼用不是小數,之前沒有水師不好渡江南下,現在有巢湖水軍歸附,他們再不想辦法拿下太平,和州這邊的糧食就得見底。
這一仗想打得打,不想打也得打。
議事廳裏擠滿了人,所有在滁州的將領都在這裏,朱大帥沒有發話,底下人已經吵吵嚷嚷吵出了八百條進軍路線。
就是靠譜的沒幾個,絕大部分將領都想略過太平直取集慶。
集慶多好啊,既有長江天塹離大運河也近,他們不抓緊時間打下來的話讓旁人搶先了怎麽辦?
朱文正壓低聲音小聲說道,“文忠文英,你們說咱爹會直接打集慶嗎?”
沐英也壓低聲音,“肯定不會。”
果不其然,朱大帥拍桌讓這群腦子一根筋的弟兄安靜下來,一邊拍桌一邊罵,“你們知道集慶是兵家必爭之地,朝廷會不知道嗎?那邊有朝廷的大軍守著,咱們剛渡江過去馬疲人倦怎麽攻城?”
天底下起義軍很多,但是終歸還是朝廷占據的地方多,集慶兵力不夠的話朝廷可以從其他地方調兵過去支援,他們在長江南岸連個落腳地都沒有,這仗怎麽打?
集慶他們肯定要打,這不得先找個落腳的地方再打嗎?
一個二個的就知道往前衝,動動腦子能怎麽滴?能少塊肉嗎?
頭頂大帥一生氣,底下嘰嘰喳喳的將領們瞬間全部變成縮頭鵪鶉。
沐英朝兩個哥哥擠眉弄眼,他說什麽來著,直取集慶不可行,爹又不傻,肯定不會任他們胡鬧。
朱元璋深吸一口氣冷靜下來,先賞了三個兒子一人一個腦瓜崩,然後才心平氣和的繼續說道,“集慶這種重鎮不能一蹴而就,咱們得穩紮穩打,先渡江打下一個落腳的地方,有了落腳的地方才好籌謀攻打集慶。”
將領們小雞啄米般點頭,“大帥說的是。”
李善長無奈扶額,他就不該對這些人抱太大希望。
好在他們朱大帥知道人多不一定對的道理能夠力排眾議,要是真的上去就衝著集慶打,估計得打的頭破血流才能想起來那是塊難啃的硬骨頭。
集慶不好打,長江南岸別的地方也不好打,朱元璋掀開輿圖,手裏的小棍棍在集慶路和太平路兩處點來點去,“采石磯乃是南北喉襟,自古渡江南下首取采石,隻要拿下采石磯,太平路就盡在囊中。”
采石一帶自古以來就是南北爭奪的焦點,相比其他地方,采石附近的江水流速較為平緩,三國時東吳和魏晉就在那裏長期拉鋸,後來無論是侯景渡江還是隋朝滅南陳,無論是宋太|祖滅南唐還是金兀術追擊宋高宗,都和采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他們集中力氣攻下采石磯,然後在太平站穩腳跟,再以太平為中轉將和州的兵馬源源不斷運到長江南岸,以蠶食之勢拿下集慶周邊各路,等集慶變成孤城一座,何愁打不下來?
底下的將領們繼續點頭:“大帥說的對!”
李善長:……
集慶不好打,你們覺得采石磯就好打了嗎?
上一個這麽自信的是金國皇帝完顏亮。
當年大宋和金國南北對峙,完顏亮殺了金熙宗自立為帝,為了盡享江南繁華堅決主張滅宋,登基不久就下令將金國都城從上京遷到燕京,同時還經營汴京來為將來打下江南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