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在諸葛亮和蔣琬、費禕的執政下,還是比較穩定的。薑維屢次“伐”魏,消耗了國力,在精神上是可嘉的,但是結果是令人難以接受的。至當時,蜀漢連年用兵,早已兵不思戰、民望太平,正如司馬昭所說“師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


    在軍政上,內寵黃皓與右大將軍閻宇勾結,導致薑維往遝中,“不複還成都”。這對蜀漢是十分不利的。因為“羈旅托國”的人不能在需要他的地方待下去,這是給了魏國可趁之機。


    景耀四年(262年)冬,司馬昭商議伐蜀,連鄧艾在內的群臣都多次反對伐蜀,認為蜀國沒有間隙,隻有鍾會讚同。於是司馬昭令青、徐等諸州,並使作船,又令唐諮作浮海大船,假裝伐吳,卻令鍾會都督關中人馬,商議伐蜀對策。


    遠在遝中的薑維早就看破了司馬昭的聲東擊西之計,並且對鍾會的舉動有所探知。景耀六年(263年),薑維表奏後主,說:“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詣督堵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在這緊要關頭,黃皓不聽人言,卻信鬼神。他相信巫者的預言,認為敵人不會到來,稟告後主,把薑維的表章壓下,不予理睬,連大臣都不知道。


    劍閣天險


    益州號稱天府之國。它北有秦嶺巴山,東有巫山,西麵是青藏高原,西南是雲貴高原。整個四川盆地被崇山峻嶺環繞。入蜀隻有兩條路,東麵是從長江三峽溯江而上,經瞿塘關而過。從北麵是從漢中經棧道南下,漢中入蜀有兩條路:金牛道和米倉道。金牛道較為便捷,可以過劍門關直達成都,是一條入蜀的必爭之路。從米倉道南下巴中可趨閬中,威脅川中與東南之間的交通線。漢中爭奪戰,張合的進犯閬中,就是過米倉道。這兩條路以劍閣為門戶。


    劍閣北二十五裏有劍門山,又叫大劍山,其東三十裏有小劍山。兩山相連,山勢絕險,飛閣通衢,謂之劍閣。大小劍山延綿兩百多裏,延亙如城,下有隘路,謂之劍關。因其關夾在兩山之中,如門之辟,如劍之植,故名劍門。


    劍門關之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劍門關北有利州,南有綿竹(就是涪城所在地),綿竹是成都以北的重要據點。無論從劍門金牛道,還是從壟上陰平,要想從北入川,必走綿竹。


    “陰平”是從隴上到四川腹地的奇路,實際嚴格上講,三國時這確實不是條路,隻是從理論上可以到達成都的“徑”,鄧艾自己也說這是條“邪徑”。


    而一旦到了成都平原上,交通條件還是可以的,要想穩守蜀地,必須北據漢中,東守江陵。因為漢中夾在關中和四川之間,漢中對四川擁有地理上的優勢,而對關中則隻是共享秦嶺之險。自漢中越秦嶺北進較難,而越大巴山南進則相對容易。若漢中歸北方,雙方以大巴山為前沿,則地理上的優勢在北方。


    八萬”,分三路進攻蜀國:征西將軍鄧艾率兵3萬多,自狄道向遝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3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都、陰平橋頭,鎮西將軍鍾會率主力10餘萬人,分別從斜穀、駱穀、子午穀,進軍漢中。


    應該說,這一進軍路線是“既狠又準”。蜀漢內部政治鬥爭使主帥不在必爭之地“漢中”,跑到了“遝中”。司馬昭抓住這個機會。他的本意是用鄧艾死死的鉗製住薑維,讓諸葛緒斷陰平橋,切斷薑維後路,同時用鍾會進攻沒有蜀軍主力的戰略要地漢中。這樣是一石二鳥,既可以圍困薑維,使薑維無法救漢中;同時由於漢中的空虛,用優勢兵力趁虛占據漢中,避免了消耗巨大的攻關。即使鄧艾和諸葛緒一時吃不掉薑維主力,隻要鍾會如期拿下漢中,那麽薑維就麵臨被徹底合圍的危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網遊三國之孤兒巔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紫禁城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紫禁城下並收藏網遊三國之孤兒巔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