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修建大壩
當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後 作者:熊熊貓呀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保守派:你們激進派還是太保守了#
這噴不了,這是真專家。
本以為他是保守派,沒想到是激進派中的激進派……
此人便是我國著名水利工程專家,黃萬裏先生。
當初修建三峽大壩時,他未慮勝先慮敗,一直反對。
如果修建這麽龐大的工程,一定會被西方盯上,成為自家的軟肋。
假如大壩被敵方的導彈擊毀,滔天的洪水,會將長江中下遊廣袤的平原地區,徹底淹沒。
況且建造大壩還需要龐大的資金。花費極大精力還將一把劍懸在自己頭上,與其這樣,不如直接把劍架在別人脖子上。
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截斷雅魯藏布江和滄瀾江,引到長江裏,來一個翻版的“南水北調”,還能令我兔再多出萬畝良田。
啊這……
要知道,雅魯藏布江出了國,叫恆河。滄瀾江出了國,叫湄公河⊙_⊙
這就相當於掐住了整個南鴨的命脈,使得原本水源就不豐富的南鴨各國,雪上加霜……
當然,我們是一個友善和諧的大國!
最終並沒有采取這個做法,並且因為黃老的提議,對於大壩建設也考慮到了占爭因素,不用擔心~
好好好,原來保守的是我啊!】
評論區
(“我有一計”
“文和你先坐下,事情沒到那麽嚴重的地步”)
(有傷天和,但不傷共和[宕機])
(黃教授真的,我哭死,當初就聽說反對了[捂臉])
(可能怕說清楚了大家都同意吧,我反正同意[暗中觀察])
(不知道時就他反對,這要聽說了後麵全國都該反對了[捂臉],哪怕不截他們水流,但這玩意就得有)
(我小時候還在想,雅魯藏布江明明起源在我國,為啥流向外國)
(斷水不至於,雅魯藏布江下遊都是靠的降雨補水,例如乞拉朋齊[世界雨極],但換個思路就行,比如雨季放水,旱季蓄水)
(別處看到的,建水庫,旱季蓄水,因為我們要用,雨季放水,因為我們也不缺水了[捂臉][捂臉])
(評論區一堆活閻王[宕機])
(激進派玩的都是三十六計,保守派隻玩絕戶計[看])
(所以老祖宗有遠見啊,把青藏高原給拿下來)
(其他人:你怎麽就確定建大壩容易成為目標了
黃老:如果別人這樣建的話,我包炸的[尬笑])
(為什麽不采納,反正南鴨不愛喝水[暗中觀察])
(黃老:我做過調研的,他們不愛喝水[可愛])
(老一輩科研人是有點子賈詡之魂的,哪怕是錢老這樣的高人,這位爺是正兒八經論證過用劾彈炸喜馬拉雅山,讓大西北變成魚米之鄉[捂臉][捂臉][捂臉])
(幸好沒實施啊,不然看現在南鴨的氣溫,會嘎[泣不成聲])
(咱們不是還有一個天然大盆地嗎,我有一計,藏水進川[綠帽子])
(你要幹什麽!)
(我們把你們當家人,你們把我們當美人魚[流淚])
(再放點辣椒直接煮火鍋[玫瑰])
(隻能拜托川川了,這樣一來你們的航母就有地方停了[看])
(當時如果這樣做麵對國際輿論不好)
(想起了西方一些國家把閡電站建在邊境……[淚奔])
(比利時家門口的發蘭西閡電站!)
(但是這個閡電站比利時也用,多數電是供給比利時的)
——————
天幕之下,本來還沒什麽,一聽到“萬畝良田”,眾人齊齊警覺,雙眼發亮。
這可是萬畝良田啊!!!能養活多少人。南水北調,後世有如此多利器,對於治水肯定有更多門道。
哪怕對於天幕這件事不甚明了的人們,聽到錯失了萬畝良田,也不免可惜歎惋一句,糊塗啊!
要是十畝、百畝,就連千畝,他們可能就是感概後人鴻軒鳳翥,但這可是萬畝!!!
就苦一苦那些番邦怎麽了,後人都說南鴨他們又不愛喝水!
隻能說不愧是後世朝廷,如此誘惑都不為所動,克己複禮,高瞻遠矚。
趙光義太平興國三年,宋廷曾作了一次南水北調的嚐試,企圖打通中原與荊、襄的水路運輸。
當時,京西轉運使程能督率民工,自南陽下向口置堰,引白河水入石塘沙河,然後準備再開渠接西萎河,與京城水利網連在一起。
如果這條運河成功,那麽從京城問西南,由西蔡河乘船直入白河,順流麵下,經漢水入長江,可與湘江航道相接。
可惜,因地勢較高,困難增大,加之石場基洪水衝毀,被迫中途停工。
盡管如此,宋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遺跡至今仍存,也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材料。
各時空的眾人對於後世治水工程十分感興趣,也不知經曆漫長的時光,後人的水利精進到了什麽樣的地步。
……
明,朱棣對於西藏虎視眈眈,這個地方,尤為重要,許多河流都是從這裏起源的,看來大明得加強把控。
雖然元朝把西藏納入了中原版圖,但之後的明朝對西藏的控製還是較為鬆散。
明取代元後,繼承了對西藏的統治權,卻沒有對進行實質上的統治。
朱元璋時,在西藏設置了烏斯藏都司以及朵甘都司統治西藏地區,下設宣慰司、招討司、萬戶府、千戶等一係列機構,還通過封西藏宗教領袖的形式籠絡西藏上層人士。
但是所設立的一係列職位,都是采取冊封當地首領的形式,並沒有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控製。
到了清朝,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聲,以保護西藏黃教的名義,派遣大策淩敦多布率6000人自新疆南下進攻西藏。
很快占領了拉薩,和碩特部首領拉藏汗戰死。
康熙聽到消息立馬派軍,結果兵敗而歸。
康熙五十七年,他又派自己的十四子,就是雍正的同母弟胤禵帶兵進藏。
胤禵作為撫遠大將軍領兵出征,驅準保藏。
收複西藏後,清采取收民心、派駐軍、改製度等多種形式,確立了清對西藏的統治。
雍正二年,清朝收複青海。
雍正五年,清在西藏設駐藏大臣,對西藏統治加強。
乾隆五十七年,在西藏設置“金瓶掣簽”製度,西藏的統治和管理更加完善。
……
朱棣自從見過後世清朝的版圖之後,始終無法忘懷,特別是天幕說過的什麽“秋葉海棠”,滿蒙疆藏漢五大板塊合為一體,這怎麽能不令人為之心動。
既然清朝能做到的事,我大明自然不遑多讓!
隻不過,還是不能太著急,得從長計議啊。
此時此刻,朱棣恨不得自己能長出三頭六臂,幹不完,事情根本幹不完-_-#
三國,賈詡:……
他簡直哭笑不得,還高興於後人對他的念念不忘呢,還是沉默自己在後人眼中這種毒辣的印象。
這樣看來,在後世,他豈不是“保守派”……
而且,怎麽他在後世還變成形容詞了???
後人不要刻板印象啊!!!現在同僚都躲著他走了,他心裏也苦的很好嘛……
關鍵時期,行事自然不能太過柔和,看吧,也是有後人能理解他的!
不過,天幕中竟然還有人提議藏水進川?
賈詡若有所思,川地是蜀漢政權,可是如今的藏地還不屬於中原,實施難度有點大呢……
曹操有些欣慰,這下後人能明白他的用心良苦了吧!
他為何要養著賈詡,有些計謀可以不采納,但不能沒有啊。畢竟,賈詡的某些想法確實是令他“振聾發聵”的……
秦,嬴政看著天幕,後人討論著“旱季蓄水,雨季放水”,又想起了什麽,突然噎住。
怎麽幾千年過去,但每一幕都好似有些熟悉呢。
大秦的武安君白起,可不是用過“水淹”這一招。
當年秦楚之戰,白起從漢中出發,先破楚國咽喉重地鄧城,又趁楚軍勢弱,大軍揮師鄢城。
鄢城,是楚國的大城,楚郢都的陪都,是郢都的天然屏障;如果鄢城失守,楚將再無可守之地。
楚人派出全國的精銳,集結在鄢城之下。
鄢城處戰略要地,被楚人數次加固,又引來夷水注入鄢城的護城河,城高水闊,絕對是易守難攻的堅城之一。
事實證明確實難攻。
在秦軍波浪般一波接一波的攻擊下,鄢城依舊挺拔在楚大地,仿佛堅不可摧。
白起試過很多辦法,比如攻城車(又稱雲梯),並運來大量的沙土將護城河截斷,方便攻城車靠近城牆。同時讓軍中弓箭好手射擊城牆上的楚軍將士,用以掩護攻城車進攻。
但還是無法攻進城中。攻城失利後,白起突然觀察到,鄢城其實是借峽穀地勢而建成的,夷水途經鄢城的上方峽穀,水位也比較高。
白起頓時決定水淹鄢城。
他命人修建百裏長渠,引來夷水,又命人關閘存水,人為的抬高水位;待水積蓄到足夠的高度時,又下令開閘放水。
地勢較低的鄢城雖能抵擋秦千軍萬馬,但對於滔滔洪水完全沒有任何抵抗能力,刹那間高聳的城牆倒塌,鄢城就此破城。
由此可見,河流有多麽重要。不僅能帶來生存,也能帶來毀滅。
嬴政對後世的三峽大壩好奇的緊,聽起來是非常龐大的工程,想必用處極大,也不知是如何宏偉壯觀。
這噴不了,這是真專家。
本以為他是保守派,沒想到是激進派中的激進派……
此人便是我國著名水利工程專家,黃萬裏先生。
當初修建三峽大壩時,他未慮勝先慮敗,一直反對。
如果修建這麽龐大的工程,一定會被西方盯上,成為自家的軟肋。
假如大壩被敵方的導彈擊毀,滔天的洪水,會將長江中下遊廣袤的平原地區,徹底淹沒。
況且建造大壩還需要龐大的資金。花費極大精力還將一把劍懸在自己頭上,與其這樣,不如直接把劍架在別人脖子上。
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截斷雅魯藏布江和滄瀾江,引到長江裏,來一個翻版的“南水北調”,還能令我兔再多出萬畝良田。
啊這……
要知道,雅魯藏布江出了國,叫恆河。滄瀾江出了國,叫湄公河⊙_⊙
這就相當於掐住了整個南鴨的命脈,使得原本水源就不豐富的南鴨各國,雪上加霜……
當然,我們是一個友善和諧的大國!
最終並沒有采取這個做法,並且因為黃老的提議,對於大壩建設也考慮到了占爭因素,不用擔心~
好好好,原來保守的是我啊!】
評論區
(“我有一計”
“文和你先坐下,事情沒到那麽嚴重的地步”)
(有傷天和,但不傷共和[宕機])
(黃教授真的,我哭死,當初就聽說反對了[捂臉])
(可能怕說清楚了大家都同意吧,我反正同意[暗中觀察])
(不知道時就他反對,這要聽說了後麵全國都該反對了[捂臉],哪怕不截他們水流,但這玩意就得有)
(我小時候還在想,雅魯藏布江明明起源在我國,為啥流向外國)
(斷水不至於,雅魯藏布江下遊都是靠的降雨補水,例如乞拉朋齊[世界雨極],但換個思路就行,比如雨季放水,旱季蓄水)
(別處看到的,建水庫,旱季蓄水,因為我們要用,雨季放水,因為我們也不缺水了[捂臉][捂臉])
(評論區一堆活閻王[宕機])
(激進派玩的都是三十六計,保守派隻玩絕戶計[看])
(所以老祖宗有遠見啊,把青藏高原給拿下來)
(其他人:你怎麽就確定建大壩容易成為目標了
黃老:如果別人這樣建的話,我包炸的[尬笑])
(為什麽不采納,反正南鴨不愛喝水[暗中觀察])
(黃老:我做過調研的,他們不愛喝水[可愛])
(老一輩科研人是有點子賈詡之魂的,哪怕是錢老這樣的高人,這位爺是正兒八經論證過用劾彈炸喜馬拉雅山,讓大西北變成魚米之鄉[捂臉][捂臉][捂臉])
(幸好沒實施啊,不然看現在南鴨的氣溫,會嘎[泣不成聲])
(咱們不是還有一個天然大盆地嗎,我有一計,藏水進川[綠帽子])
(你要幹什麽!)
(我們把你們當家人,你們把我們當美人魚[流淚])
(再放點辣椒直接煮火鍋[玫瑰])
(隻能拜托川川了,這樣一來你們的航母就有地方停了[看])
(當時如果這樣做麵對國際輿論不好)
(想起了西方一些國家把閡電站建在邊境……[淚奔])
(比利時家門口的發蘭西閡電站!)
(但是這個閡電站比利時也用,多數電是供給比利時的)
——————
天幕之下,本來還沒什麽,一聽到“萬畝良田”,眾人齊齊警覺,雙眼發亮。
這可是萬畝良田啊!!!能養活多少人。南水北調,後世有如此多利器,對於治水肯定有更多門道。
哪怕對於天幕這件事不甚明了的人們,聽到錯失了萬畝良田,也不免可惜歎惋一句,糊塗啊!
要是十畝、百畝,就連千畝,他們可能就是感概後人鴻軒鳳翥,但這可是萬畝!!!
就苦一苦那些番邦怎麽了,後人都說南鴨他們又不愛喝水!
隻能說不愧是後世朝廷,如此誘惑都不為所動,克己複禮,高瞻遠矚。
趙光義太平興國三年,宋廷曾作了一次南水北調的嚐試,企圖打通中原與荊、襄的水路運輸。
當時,京西轉運使程能督率民工,自南陽下向口置堰,引白河水入石塘沙河,然後準備再開渠接西萎河,與京城水利網連在一起。
如果這條運河成功,那麽從京城問西南,由西蔡河乘船直入白河,順流麵下,經漢水入長江,可與湘江航道相接。
可惜,因地勢較高,困難增大,加之石場基洪水衝毀,被迫中途停工。
盡管如此,宋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遺跡至今仍存,也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材料。
各時空的眾人對於後世治水工程十分感興趣,也不知經曆漫長的時光,後人的水利精進到了什麽樣的地步。
……
明,朱棣對於西藏虎視眈眈,這個地方,尤為重要,許多河流都是從這裏起源的,看來大明得加強把控。
雖然元朝把西藏納入了中原版圖,但之後的明朝對西藏的控製還是較為鬆散。
明取代元後,繼承了對西藏的統治權,卻沒有對進行實質上的統治。
朱元璋時,在西藏設置了烏斯藏都司以及朵甘都司統治西藏地區,下設宣慰司、招討司、萬戶府、千戶等一係列機構,還通過封西藏宗教領袖的形式籠絡西藏上層人士。
但是所設立的一係列職位,都是采取冊封當地首領的形式,並沒有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控製。
到了清朝,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聲,以保護西藏黃教的名義,派遣大策淩敦多布率6000人自新疆南下進攻西藏。
很快占領了拉薩,和碩特部首領拉藏汗戰死。
康熙聽到消息立馬派軍,結果兵敗而歸。
康熙五十七年,他又派自己的十四子,就是雍正的同母弟胤禵帶兵進藏。
胤禵作為撫遠大將軍領兵出征,驅準保藏。
收複西藏後,清采取收民心、派駐軍、改製度等多種形式,確立了清對西藏的統治。
雍正二年,清朝收複青海。
雍正五年,清在西藏設駐藏大臣,對西藏統治加強。
乾隆五十七年,在西藏設置“金瓶掣簽”製度,西藏的統治和管理更加完善。
……
朱棣自從見過後世清朝的版圖之後,始終無法忘懷,特別是天幕說過的什麽“秋葉海棠”,滿蒙疆藏漢五大板塊合為一體,這怎麽能不令人為之心動。
既然清朝能做到的事,我大明自然不遑多讓!
隻不過,還是不能太著急,得從長計議啊。
此時此刻,朱棣恨不得自己能長出三頭六臂,幹不完,事情根本幹不完-_-#
三國,賈詡:……
他簡直哭笑不得,還高興於後人對他的念念不忘呢,還是沉默自己在後人眼中這種毒辣的印象。
這樣看來,在後世,他豈不是“保守派”……
而且,怎麽他在後世還變成形容詞了???
後人不要刻板印象啊!!!現在同僚都躲著他走了,他心裏也苦的很好嘛……
關鍵時期,行事自然不能太過柔和,看吧,也是有後人能理解他的!
不過,天幕中竟然還有人提議藏水進川?
賈詡若有所思,川地是蜀漢政權,可是如今的藏地還不屬於中原,實施難度有點大呢……
曹操有些欣慰,這下後人能明白他的用心良苦了吧!
他為何要養著賈詡,有些計謀可以不采納,但不能沒有啊。畢竟,賈詡的某些想法確實是令他“振聾發聵”的……
秦,嬴政看著天幕,後人討論著“旱季蓄水,雨季放水”,又想起了什麽,突然噎住。
怎麽幾千年過去,但每一幕都好似有些熟悉呢。
大秦的武安君白起,可不是用過“水淹”這一招。
當年秦楚之戰,白起從漢中出發,先破楚國咽喉重地鄧城,又趁楚軍勢弱,大軍揮師鄢城。
鄢城,是楚國的大城,楚郢都的陪都,是郢都的天然屏障;如果鄢城失守,楚將再無可守之地。
楚人派出全國的精銳,集結在鄢城之下。
鄢城處戰略要地,被楚人數次加固,又引來夷水注入鄢城的護城河,城高水闊,絕對是易守難攻的堅城之一。
事實證明確實難攻。
在秦軍波浪般一波接一波的攻擊下,鄢城依舊挺拔在楚大地,仿佛堅不可摧。
白起試過很多辦法,比如攻城車(又稱雲梯),並運來大量的沙土將護城河截斷,方便攻城車靠近城牆。同時讓軍中弓箭好手射擊城牆上的楚軍將士,用以掩護攻城車進攻。
但還是無法攻進城中。攻城失利後,白起突然觀察到,鄢城其實是借峽穀地勢而建成的,夷水途經鄢城的上方峽穀,水位也比較高。
白起頓時決定水淹鄢城。
他命人修建百裏長渠,引來夷水,又命人關閘存水,人為的抬高水位;待水積蓄到足夠的高度時,又下令開閘放水。
地勢較低的鄢城雖能抵擋秦千軍萬馬,但對於滔滔洪水完全沒有任何抵抗能力,刹那間高聳的城牆倒塌,鄢城就此破城。
由此可見,河流有多麽重要。不僅能帶來生存,也能帶來毀滅。
嬴政對後世的三峽大壩好奇的緊,聽起來是非常龐大的工程,想必用處極大,也不知是如何宏偉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