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偏架的網友#


    太好笑了,某書上港、澳同胞,因為爭到底誰的車多堵了周末去珠海的路而吵得不可開交。


    澳門網友說自己限號,但港不限號,所以是港的問題。


    香港網友說澳喜歡插隊,所以是澳的問題。


    期間還穿插著吃瓜的粵人~


    看熱鬧的珠海人~


    雖然看不懂他們用粵語吵架,但拉偏架幫澳的其他省網友~


    因為一邊倒而惱羞成怒的港人等等等等……


    還有出主意的網友,既然港車說澳車多,澳車又話港車多,幹脆分兩條路好了,到時候誰堵誰尷尬(●—●)


    真的是好生動的群像啊~】


    評論區


    (小澳打小就聽話守禮,怎麽會做那種蠻橫的事 [看])


    (嫡澳沒錯)


    (澳門你是嫡子,嫡子是不會有錯的你記住)


    (香港網友:那我們是庶港唄[流淚])


    (哈哈哈哈哈被你們笑死)


    (港,這次你先委屈一下,下次你跟蛙蛙吵架我一定支持你!)


    (澳門網友:我們嫡澳人少還限號,快給我們一座新大橋)


    (別管,我們有靈活的判斷標準[淚奔])


    (你們都在維護澳澳,有沒有人在意一下我們珠海要堵死了[泣不成聲])


    (香港網友:各位內地哥姐們,這隻是部分人的問題,不是全部都這樣的,別發賣我[流淚])


    (別怕,內地各省份之間有時候還打嘴仗呢,不涉及原則問題,吵就吵唄[九轉大腸])


    ——————


    看著天幕上車水馬龍,望不見盡頭的道路,車頭連著車尾,黑壓壓一片,宛若遊龍。車輛前頭的車燈微微閃爍,像一排排星子,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不過,後人對這種場景好似很鬧心呢。


    也是,真著急的話,哪裏靜的下心來看這些景色,等久了確實容易煩躁。


    後世交通如此順便,各地人來人往,管理起來想必也是極其費心的。


    一些時空的朝廷看著那忘不了盡頭的車,腦袋都大了。


    畢竟朝廷總是要比百姓想的更多的。


    他們暗自慶幸,幸好如今不是後世。雖然羨慕後人的生活,但那樣龐大的流動,還僅僅隻是一地,再想想後人喜愛遊山玩水,來迴奔波,秩序如何維護啊!!!


    畢竟大量的流動是很容易生亂的,沒有後世那樣發達的生產力,他們真的敬謝不敏。


    對於擁堵,最能感同身受的,估計就是處於中原盛世之時的人了。


    唐代繁盛時,長安城是最大的都城,人口眾多,如果沒有嚴格的交通秩序,不僅耽誤個人私事,甚至還可能會耽誤家國大事。


    因此,唐朝在交通方麵是有明確規定的。


    李世民看著天幕中的馬咽車闐,心思百轉,已經在想大唐的通行狀況了。


    古時百姓出行可沒有天幕這般方便,堵車也是坐在車中等待。


    他們隻有畜力車、木船、轎子,牲口拉車這樣簡單的幾大類,南方水多選擇乘船,而在北方多用馬車、或者騎行牲口,有錢的人家可能會乘坐轎子,不然就隻能靠著自己的一雙腳來趕路。


    而長安城內平民百姓都是步行,禁止任何人在街市上快馬行駛。若有違反者,重則杖責,輕則審問警告。


    若是大唐國力愈發強盛,往來長安之人隻多不少,或許大唐對於通行狀況能有更好的規章呢……


    李世民思考著。


    關於分流,先秦古籍《考工記》載:“匠人營國,方九裏,序三門。”


    王城外之三門,三門中有三途,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車由中央。


    在唐太宗以前,路上行人,車輛往來,尚無左右之分,靠“金吾曉傳唿,以戒行者”。


    即派專人在城內街道上遊走唿叫,維持行人交通秩序和戒備防務。


    後來,中書令馬周提出了“城門入由左,出由右”這個行走法則,出入城門,進入的人左行,出去的人右行。


    這個方法被李世民采納了。


    ……


    相比一些人對於交通的感歎,也有人好奇起來,怎麽後人對某些地方的態度有些微妙,相比於另外兩處,倒是比較偏袒澳地。


    甚至連嫡庶都扯進來了,真是令人哭笑不得,還有港地後人開玩笑說什麽不要發賣他,難不成後人也分嫡庶?


    古時的宗法製也強調嫡長子繼承製,正妻所生的長子擁有優先的繼承權和地位。


    嫡庶不僅是家族內部的等級劃分,也是社會地位的象征。婚姻和家庭背景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因此,嫡子因其母親的地位,往往在社會等級中占據較高地位。


    到了隋唐,科舉製興起,選官不再完全依賴於出身,庶生子也有機會通過才能獲得官職,從而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


    宋朝時,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普及,嫡庶之分的觀念開始有所淡化。


    像《紅樓夢》中,對嫡庶之分的描寫就不如人們想象中那樣嚴格。


    靠前些的時空可能還會因為後世拿嫡庶開玩笑而不悅,往後的時代或許就置之一笑了,反而對於後人口中的三個地方更加好奇。


    這三個地方……都是沿海呢。


    而且偏偏處於邊境。


    想起後世的狀況,哪怕天幕從沒有細說過,一些敏銳的人已察覺出了不同。


    朱元璋皺了皺眉頭。


    又是海,他對於大明的經濟問題絞盡腦汁,海能解決他的煩惱嗎。


    後世的時局他也有所了解,不過看後世朝廷這樣勵精圖治,朱元璋還是更為自己的大明憂心。


    哪個朝代都有不讓皇帝省心的地域。


    比如蜀地,還有句“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的古語。別看它在西南,但那是皇帝最操心的地方。


    為控製好蜀地,元朝時就有漢官建議,把漢中劃給陝西行省。因為漢中一直是出入四川行省的交通要道,如果把漢中從四川行省劃出來,控製了出入蜀地要道,那就沒有人能割據了。


    還有淮海,指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四省的交界的地方。這個地區的中心大概在徐州。


    它是帝王之鄉,出過劉邦、項羽、朱全忠等人。如果古時成立淮海省,那聚集在這個省域內的人就是皇帝最鬧心的地方。


    陳勝、吳光起義發生在這一地區,黃巢起義在這裏,梁山好漢也屬於這一地區,杜伏威,王仙芝、張士誠、朱元璋等人的起義也在這一地區。


    為了有效控製這一地區,皇帝把徐州劃給了江蘇管轄,這樣就失去了中心了。


    在清朝時,南京也是令清朝皇帝蠻頭疼的一個地方。十朝古都,而且頻海鄰江,能夠輻射東南。


    太平天國在南京建都後,清朝也是費了很大勁才算剿滅。所以清朝後來就把蕪湖劃給了安徽。因為蕪湖是南京的南大門,清朝皇帝認為把蕪湖給南京分開了,誰也不敢在南京做亂。


    還有山海關,北部遊牧部落基本都是從北向南打,隻要山海關打下來,中原就盡收眼底。


    金國、蒙元和滿清都嚐到了山海關甜頭,也意識到山海關的重要性,所以金、元、明、清的皇帝為了鞏固統治,就把都城選在北京。


    因為這裏離山海關最近,防範加強,山海關成了內關,防範前沿就要往北推了。


    ……


    因著這些經驗,各時空對於天幕上的後人討論偏袒那個地區也沒多在意,不過就是玩笑調侃,他們也跟著笑一笑就罷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當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熊熊貓呀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熊熊貓呀呀並收藏當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