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建文(一)
當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後 作者:熊熊貓呀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今天我們來聊聊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個皇帝。皇位這個事,本來沒和他沒有太大的關係,最後卻讓他陰差陽錯地坐到了這個讓他既愛且恨的位置上。
他出生時,既不是長子也不是嫡子。當時朱標的正妻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兒常氏,並且已經育有一子,大明皇長孫朱雄英。
然而,就在朱允炆出生後的第二年,太子妃去世,他母親呂氏,成了正妻,他也一躍成為了朱標的嫡子。
而他的大哥朱雄英又夭折了,於是年僅五歲的朱允炆,就稀裏糊塗的力壓了前太子妃常氏的第二個兒子朱允熥一歲,坐上了嫡長子的位置。
又過了十年,他爹朱標也去世了,於是十五歲的他,一躍成為了大明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彈幕
(常氏和朱雄英太可惜了)
(如果朱雄英活著,藍玉或許不用死)
(朱雄英名字為什麽沒按五行啊)
(朱棣:你哥死了你繼位,我哥死了為什麽不能是我繼位[狗頭])
(那朱允熥怎麽辦,他更嫡吧)
——————
洪武朝,朱元璋已經夠悲傷了。
被後人這樣一通說,周圍親近之人一個個離他而去,想起雄英這孩子,老朱曾經也是牽腸掛肚,殷殷期望啊!
朱雄英,洪武七年出生。祖父朱元璋,父親朱標,外公常遇春,舅姥爺藍玉,這樣深厚的背景,出生時就深受大家重視,可以說是寄予厚望了。
洪武十一年,常氏去世,呂氏扶正。洪武十五年,朱雄英夭折,隻活了八歲……
八歲啊!!!
老朱想到這個孫子就痛心不已,標兒的繼承人,合該是這個孩子啊……結果成了朱允炆,還被叔叔篡了位!
老朱已經夠痛心的了,後人還在天幕上用朱棣的語氣來開玩笑,說什麽哥死了弟繼位,這話朱元璋現在哪裏能聽得,立馬就要遷怒,一雙怒目直直就要擊穿朱棣。
朱棣:……
他立馬跳起來:“這也能怪我?!我也想大侄子好好的啊,那話是後人說的,又不是我說的,爹您得分分是非吧!”
朱元璋冷笑:“咱要是不分是非,你現在就不是站在這兒了,怎麽著,仗著後人的偏袒,肆無忌憚了是吧,明、成、祖?”
……朱棣又縮迴去了。
——————
【朱允炆的母親呂氏資料很少,但我查了大明洪武三年的36個勳貴裏,一個姓呂的都沒有。
可見在勳貴武將這邊,朱允炆是沒有任何家族背景的。
……可能在朱元璋的心中,天下已經太平了,隻要給繼任者足夠的文臣班底就行了。
於是,朱元璋病逝後,方孝孺、齊泰、黃子澄就簇擁著22歲的朱允炆,登上了大明天子之位。】
(建文三巨頭)
(《吉祥三寶》)
(三個大聰明)
——————
看天幕這個語氣,明顯不是再誇這三人。被點名的三人麵色漲紅,尤其方孝孺,他已經知道自己下場不太好了,如今看到心中更是憋悶,又不知如何是好。
……
朱元璋有些疑惑,方孝孺之前後人說過,可這齊泰和黃子澄有什麽問題嗎。
他倆都是洪武十八年的進士,科舉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這兩人算是佼佼者了。
齊泰在禮部和兵部都任過職,深受朱元璋賞識。有一次,朱元璋向齊泰詢問邊將姓名,齊泰如數家珍,朱元璋又問地圖和戶口,齊泰從袖中取出一個冊子,裏麵詳細記錄了相關內容。
老朱想著,齊泰的業務能力不是挺好的嘛。
至於黃子澄,洪武十八年會試第一名,文采飛揚,由翰林編修升為修撰,又伴讀東宮。
他選這兩人給朱允炆,也沒啥錯吧……
朱元璋眉頭緊皺,這後麵究竟是發生了何事,為何後人要說他們三個是“大聰明”。
——————
【……從建文帝之後的表現來看,這是一個非常沒有安全感的人。
麵對著一幫並不把自己當領導的叔叔,朱允炆要削藩的心情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在聊到建文帝削藩的時候,不少人都會說:年輕人呐,操之過急了,手段過於剛烈,把朱棣給逼上了絕路。
並且,一說到削藩這個問題,又把漢武帝抬出來了。
畢竟漢武帝劉徹的一手推恩令,可以說將藩王們消滅於無形之中,更被現在很多人譽為“千古陽謀”。】
彈幕
(劉徹推恩令的前提是他爹平了七國之亂)
(能打過才推的下去的,打不過你能在談判桌拿到東西?)
(所有陽謀靠的都是絕對的實力)
【很多人就扼腕歎息,朱允炆怎麽就不懂得用推恩令這種方法呢?
其實這就是我們陷入的一個誤區了。
明朝初年,能夠在朱元璋手下全須全尾活下來,挺過明初四大案的那些個文臣們,有哪個是省油的燈了。
你覺得是他們讀過的書比我們少呢,還是腦子沒我們好呢。
《明史高巍傳》就記載了當時的厚黑學達人高巍,提出的一個明版“推恩令”。
這一派的原則,和漢武帝時期差不多,就是玩命折騰藩王們的後代,並且還搞了個升級版——
就是把北邊藩王的第二代分到南方,南邊藩王的第二代分到北地。這樣藩王就沒了根基,也就沒啥可怕的了……
但是對於這個建議,朱允炆並沒有搭理。
……沒搭理是對的,是我處在當時的情況,我也不會搭理。
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明朝的藩王和漢武帝時的藩王,完全就是兩迴事!
就這麽說吧,如果劉徹穿越到明朝,看到這班子藩王,笑都要笑死了。
漢朝的藩王權力是極大的,在自己的封地擁有軍事行政等幾乎所有的管理權限,對於朝廷來說,藩王的封地是完全失控的。
而明初的藩王,雖然也有封地,但封地上有朝廷委派的行政人員布政使,然後部隊也是朝廷的,藩王自己的人馬並不多。
根據明史記載:護衛甲士,少則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
藩王實際能掌控的人馬,少則兩三千,最多也就兩萬不到。
……就這點能耐,推恩令實施後的漢朝藩王,都比這強了不知道多少倍。】
(漢初藩王基本上就是諸侯國)
(大漢合眾國)
(漢朝藩王還能鑄幣呢)
(朱允炆:這波飛龍騎臉怎麽輸)
(好好好,又是一個優勢在我)
(這個詞已經說膩了哈哈哈)
(朱棣:侄兒我來啦!)
——————
漢景帝時期,見後人說徹兒是不忘自己平了“七國之亂”,劉啟滿意了。
他這個天子,當的還是有點用處的是吧。千古陽謀,瞧瞧這個名頭,沒錯,這就是我兒子施行的!
可惜如今並沒有後世信息通達,不然劉啟真是恨不得化身曬娃狂魔,全天下炫耀一下他的好兒子!
他還不忘提點劉徹:“那明朝高巍的‘推恩令’,你覺得如何?”
劉徹略微思索一下:“聽起來是不錯,不過漢家藩王和後世的明代不同,若手段太狠,恐怕觸底反彈……”
天幕都明晃晃說出來了,這策略肯定是要改的,不能讓他們有所準備。若是逼的狠了,把那些藩王逼的齊心了,反而不利於中央,要分而化之才是。
劉啟沒對劉徹的話做出什麽評價,他隻是摸了摸劉徹的頭。漢家的藩王啊……如今天幕是偏向中央的,遲早,漢家要徹徹底底的一統。
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個皇帝。皇位這個事,本來沒和他沒有太大的關係,最後卻讓他陰差陽錯地坐到了這個讓他既愛且恨的位置上。
他出生時,既不是長子也不是嫡子。當時朱標的正妻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兒常氏,並且已經育有一子,大明皇長孫朱雄英。
然而,就在朱允炆出生後的第二年,太子妃去世,他母親呂氏,成了正妻,他也一躍成為了朱標的嫡子。
而他的大哥朱雄英又夭折了,於是年僅五歲的朱允炆,就稀裏糊塗的力壓了前太子妃常氏的第二個兒子朱允熥一歲,坐上了嫡長子的位置。
又過了十年,他爹朱標也去世了,於是十五歲的他,一躍成為了大明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彈幕
(常氏和朱雄英太可惜了)
(如果朱雄英活著,藍玉或許不用死)
(朱雄英名字為什麽沒按五行啊)
(朱棣:你哥死了你繼位,我哥死了為什麽不能是我繼位[狗頭])
(那朱允熥怎麽辦,他更嫡吧)
——————
洪武朝,朱元璋已經夠悲傷了。
被後人這樣一通說,周圍親近之人一個個離他而去,想起雄英這孩子,老朱曾經也是牽腸掛肚,殷殷期望啊!
朱雄英,洪武七年出生。祖父朱元璋,父親朱標,外公常遇春,舅姥爺藍玉,這樣深厚的背景,出生時就深受大家重視,可以說是寄予厚望了。
洪武十一年,常氏去世,呂氏扶正。洪武十五年,朱雄英夭折,隻活了八歲……
八歲啊!!!
老朱想到這個孫子就痛心不已,標兒的繼承人,合該是這個孩子啊……結果成了朱允炆,還被叔叔篡了位!
老朱已經夠痛心的了,後人還在天幕上用朱棣的語氣來開玩笑,說什麽哥死了弟繼位,這話朱元璋現在哪裏能聽得,立馬就要遷怒,一雙怒目直直就要擊穿朱棣。
朱棣:……
他立馬跳起來:“這也能怪我?!我也想大侄子好好的啊,那話是後人說的,又不是我說的,爹您得分分是非吧!”
朱元璋冷笑:“咱要是不分是非,你現在就不是站在這兒了,怎麽著,仗著後人的偏袒,肆無忌憚了是吧,明、成、祖?”
……朱棣又縮迴去了。
——————
【朱允炆的母親呂氏資料很少,但我查了大明洪武三年的36個勳貴裏,一個姓呂的都沒有。
可見在勳貴武將這邊,朱允炆是沒有任何家族背景的。
……可能在朱元璋的心中,天下已經太平了,隻要給繼任者足夠的文臣班底就行了。
於是,朱元璋病逝後,方孝孺、齊泰、黃子澄就簇擁著22歲的朱允炆,登上了大明天子之位。】
(建文三巨頭)
(《吉祥三寶》)
(三個大聰明)
——————
看天幕這個語氣,明顯不是再誇這三人。被點名的三人麵色漲紅,尤其方孝孺,他已經知道自己下場不太好了,如今看到心中更是憋悶,又不知如何是好。
……
朱元璋有些疑惑,方孝孺之前後人說過,可這齊泰和黃子澄有什麽問題嗎。
他倆都是洪武十八年的進士,科舉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這兩人算是佼佼者了。
齊泰在禮部和兵部都任過職,深受朱元璋賞識。有一次,朱元璋向齊泰詢問邊將姓名,齊泰如數家珍,朱元璋又問地圖和戶口,齊泰從袖中取出一個冊子,裏麵詳細記錄了相關內容。
老朱想著,齊泰的業務能力不是挺好的嘛。
至於黃子澄,洪武十八年會試第一名,文采飛揚,由翰林編修升為修撰,又伴讀東宮。
他選這兩人給朱允炆,也沒啥錯吧……
朱元璋眉頭緊皺,這後麵究竟是發生了何事,為何後人要說他們三個是“大聰明”。
——————
【……從建文帝之後的表現來看,這是一個非常沒有安全感的人。
麵對著一幫並不把自己當領導的叔叔,朱允炆要削藩的心情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在聊到建文帝削藩的時候,不少人都會說:年輕人呐,操之過急了,手段過於剛烈,把朱棣給逼上了絕路。
並且,一說到削藩這個問題,又把漢武帝抬出來了。
畢竟漢武帝劉徹的一手推恩令,可以說將藩王們消滅於無形之中,更被現在很多人譽為“千古陽謀”。】
彈幕
(劉徹推恩令的前提是他爹平了七國之亂)
(能打過才推的下去的,打不過你能在談判桌拿到東西?)
(所有陽謀靠的都是絕對的實力)
【很多人就扼腕歎息,朱允炆怎麽就不懂得用推恩令這種方法呢?
其實這就是我們陷入的一個誤區了。
明朝初年,能夠在朱元璋手下全須全尾活下來,挺過明初四大案的那些個文臣們,有哪個是省油的燈了。
你覺得是他們讀過的書比我們少呢,還是腦子沒我們好呢。
《明史高巍傳》就記載了當時的厚黑學達人高巍,提出的一個明版“推恩令”。
這一派的原則,和漢武帝時期差不多,就是玩命折騰藩王們的後代,並且還搞了個升級版——
就是把北邊藩王的第二代分到南方,南邊藩王的第二代分到北地。這樣藩王就沒了根基,也就沒啥可怕的了……
但是對於這個建議,朱允炆並沒有搭理。
……沒搭理是對的,是我處在當時的情況,我也不會搭理。
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明朝的藩王和漢武帝時的藩王,完全就是兩迴事!
就這麽說吧,如果劉徹穿越到明朝,看到這班子藩王,笑都要笑死了。
漢朝的藩王權力是極大的,在自己的封地擁有軍事行政等幾乎所有的管理權限,對於朝廷來說,藩王的封地是完全失控的。
而明初的藩王,雖然也有封地,但封地上有朝廷委派的行政人員布政使,然後部隊也是朝廷的,藩王自己的人馬並不多。
根據明史記載:護衛甲士,少則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
藩王實際能掌控的人馬,少則兩三千,最多也就兩萬不到。
……就這點能耐,推恩令實施後的漢朝藩王,都比這強了不知道多少倍。】
(漢初藩王基本上就是諸侯國)
(大漢合眾國)
(漢朝藩王還能鑄幣呢)
(朱允炆:這波飛龍騎臉怎麽輸)
(好好好,又是一個優勢在我)
(這個詞已經說膩了哈哈哈)
(朱棣:侄兒我來啦!)
——————
漢景帝時期,見後人說徹兒是不忘自己平了“七國之亂”,劉啟滿意了。
他這個天子,當的還是有點用處的是吧。千古陽謀,瞧瞧這個名頭,沒錯,這就是我兒子施行的!
可惜如今並沒有後世信息通達,不然劉啟真是恨不得化身曬娃狂魔,全天下炫耀一下他的好兒子!
他還不忘提點劉徹:“那明朝高巍的‘推恩令’,你覺得如何?”
劉徹略微思索一下:“聽起來是不錯,不過漢家藩王和後世的明代不同,若手段太狠,恐怕觸底反彈……”
天幕都明晃晃說出來了,這策略肯定是要改的,不能讓他們有所準備。若是逼的狠了,把那些藩王逼的齊心了,反而不利於中央,要分而化之才是。
劉啟沒對劉徹的話做出什麽評價,他隻是摸了摸劉徹的頭。漢家的藩王啊……如今天幕是偏向中央的,遲早,漢家要徹徹底底的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