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進骨子裏的記仇#


    對勝利輕描淡寫,對戰敗大書特書#


    為啥華夏幾千年,曆史上喜歡記錄敗仗,而且輸得越慘就記得越清楚,恨不得拍成科教片反複觀看。


    很多研究我國曆史的外國人,都有一個疑惑,為什麽中國對於敗仗記錄的這麽詳細?


    在外國人看來,他們所記載的曆史一般都會對勝利大寫特寫,擊潰對方五百人就可以寫成史詩級戰爭。


    比如十字軍的東征,哪怕是侵\/略的一方,還各種屠\/殺,但他們隻要是贏了,那都會大書特書。


    哪怕目的不正當,隻要是勝利了,就會瘋狂的記錄,生怕大家不知道自己有多英勇,作戰士兵還未結束戰鬥,本國都在拍電影了。


    與外國相比,反觀我國曆史,勝利記錄幾乎都是輕描淡寫。


    秦朝一統天下,書同文車同軌,寥寥幾語結束。


    到了漢朝,漢武帝時的霍去病帶著800人深入漠北,殲滅對方上萬人,整個匈奴的高層被屠\/戮的七七八八,課本中就記載了冠軍侯和封狼居胥,多的沒有了。


    漢武帝時期漢朝疆域達擴大,可史官們對於勝利也隻不過是寥寥幾句,反而對於劉徹的好大喜功做出了非常多的批評。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幾乎掃蕩了整個東\/亞地區,成為了當時的東\/亞警察,但也不過是天策上將,天可汗。人們反而是對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津津樂道。


    ……


    與之相比,我國曆史對待失敗,那是一個大書特書,恨不得寫滿整本。


    其實,說這是曆史倒不如說是記賬。


    畢竟“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十世之仇猶可報也”。


    在古代,遊牧民族對於中原不斷的侵擾,每次南下時都會搶劫糧食,並且隨意屠\/戮當時的百姓。


    中原對此進行反擊,贏了也就贏了,最多也就是記載殺敵數量。


    若是輸了,那必定會詳細記載,還會留空方便以後添加敗績後的其他事件。


    比如,某位將軍帶了多少士兵出去,對方多少人,在哪兒打,怎麽輸的,輸了之後被俘多少人,戰場損失多少人,被蓄意屠殺的人,輸了之後當地的百姓出現了什麽樣的慘狀……


    甚至於會讓人覺得,我們從來都是溫和無辜,可憐可愛,容易被欺負的一方。


    但要知道,在古代,我們可是占據了整個東\/亞地區最好的一塊地盤。


    這絕不會是他人的拱手相讓,隻能來自於我們的強悍到爆棚的戰鬥力。】


    蘇粒被這個形容逗笑了。這麽一說,怎麽有點黑蓮花白切黑的感覺,原來我們是芝麻餡的呀~


    評論區


    網友a:近代史快把每一天發生的事都寫出來了[暗中觀察]


    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精確得不行。


    迴複


    (初一一年學了五千年,初二一年沒學完兩百年)


    (初一可不止五千年,從元謀人北京人開始寫的[捂臉])


    (記得初中學曆史,中國曆史有兩本,一本60頁,近代史獨占一本106頁。世界曆史一本40頁。)


    (大學有一門公共必修課“中國近代史”)


    (贏了沒事,輸了: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原因還分根本原因、間接原因)


    (戰敗條例,賠款金額,逐字逐句,清清楚楚)


    (不管啥曆史考試,1840年-1949年這段曆史都占比最大,越是屈辱,越是考點)


    網友b:你看劉邦,當皇帝後打了那麽多勝仗,從沒掛在嘴邊。結果匈奴白登之圍,到死都在念叨著讓子孫後代幫他報仇[笑哭]


    迴複


    (樓蘭殺了漢使者,沒多久滅國了,還被眾多詩人寫詩罵了幾百年[宕機])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漢朝記仇到宋朝[看]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不斬樓蘭心不平。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樓蘭,好聽,順口,押韻,典型,知名度高[看])


    (樓蘭:老子當初為什麽取這個名字)


    (樓蘭背刺了漢一次,幾千年來,曆朝曆代都要斬它[捂臉])


    (能被寫詩罵算有點實力了,好多小國家名字都沒留下[看])


    網友c:上學時隻說李世民“天可汗”的稱號,沒有展開說,讓我一直以為是因為和周邊民族友好相處得來的[不失禮貌的微笑]


    迴複


    (啊,難道不是嗎[無辜])


    (唐朝確實和周邊和睦相處啊[狗頭])


    (唐朝曾攻入拉薩,焚燒了吐蕃宮殿,唐代史官壓根沒記載,這件事是吐蕃記錄的[微笑])


    網友d:咱們講的就是一個師出有名,敗仗不得講仔細點,讓後世子孫鯊人不用愧疚。


    ——————


    啊這……


    各時空的史官們更是覺得委屈。


    後人不要瞎說啊,他們哪裏沒記錄勝仗了!!!


    那些重要戰役的分析記錄也沒比敗仗少呀。但華夏曆史淵遠,若什麽都要記上一筆,當成日記一樣,那不是沒完沒了,當然要選重點來寫呀!


    翻一翻史書,華夏幾千年來,多少精彩紛呈,絕處逢生的漂亮戰役,這對後世又何嚐不是一種鼓舞。


    隻不過,相比於勝利,失敗更該謹記,隻有銘記那些屈辱,才更有前進的動力。


    知恥而後勇,史官們覺得,敗仗更該詳記才是。


    或許,這就是後世課本中,對於那所謂的近代如此多筆墨的原因。


    ……


    一些人聽著天幕這樣說,嗬嗬一笑。這麽一說,好像確實如此啊,看看天幕的視頻就可見一斑了。


    什麽靖康恥土木堡,被念了多少年,到後世了當時的皇帝還逃不過挨罵的命運呢!


    哪怕報仇了還時不時拿出來念叨警戒,甚至那樓蘭……


    一些文人露出了不失禮貌的微笑。


    《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扡泥城,去陽關千六百裏,去長安六千一百裏。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


    樓蘭後來改名為鄯善國,遷都扡泥城,向漢稱臣,其原都城樓蘭城則被漢軍控製。


    《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


    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有著整齊的街道,市場熱鬧,雄偉的佛寺、寶塔。


    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


    直至公元4世紀之後,樓蘭國突然從曆史的書籍上消失。


    漢初,管理西域諸國的匈奴官職叫“僮仆都尉”,當時的匈奴將西域各國當仆人來對待,地位極其低下。


    建元三年,劉徹準備實行“遠交近攻”的戰略,派使者張騫遍訪西域三十六國,尤其是想同位於中亞的大月氏結成聯盟,欲東西夾擊匈奴。


    由於當時西域被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白龍堆沙漠分為南北兩個部分,而樓蘭就位於前往兩條通道的樞紐之地,因此,樓蘭既是亞歐文明的交匯之地,更成為漢朝與匈奴人必爭之戰略要地。


    匈奴自然不會眼睜睜看著漢與西域的關係逐漸加深,常常與漢使者、商隊發生摩擦。


    元封二年,樓蘭和姑師在匈奴王的授意下,派出部隊截殺了漢使團,切斷了“絲綢之路”。


    劉徹知道後,怒不可遏。


    元封三年,他派趙破奴率數萬精兵進入西域。


    當時號稱西域最強國的樓蘭,被趙破奴的七百輕騎擊敗,樓蘭王也成為階下囚,緊接著,姑師國也被漢征服。


    但是樓蘭與大漢畢竟離得遠,匈奴更近,這兩個龐然大物,樓蘭誰也惹不起,隻得兩頭討好。


    征和元年,樓蘭王去世,本來在漢為質子的尉屠耆可任樓蘭王之位,但因為其在漢為質子期間,多次橫行不法,劉徹對這個人實施了“宮刑”。


    身有殘缺的尉屠耆自然不能擔當樓蘭王之位,結果在匈奴為質子的安歸迴樓蘭當了國王。


    安歸繼任樓蘭國王之後,按照匈奴王的指示疏遠漢朝,截殺漢使,逐漸引起漢室不滿。


    昭帝元鳳四年,傅介子與幾名刺客來到樓蘭,以漢帝向樓蘭國王賜金幣為由,要見安歸。


    傅介子在宴會上直接將樓蘭王的頭顱砍下,並宣布——尉屠耆為新的樓蘭王。


    ……漢使,名不虛傳!


    安歸的首級送往長安,高懸在未央宮北門,以震懾過往的外國使節。


    尉屠耆則被漢大張旗鼓的送往西域,並將一位宮女賜給他做了王後。


    為了與被殺的樓蘭王劃清界限,尉屠耆向漢上書,將樓蘭改名為鄯善國,他同時向漢申請派兵在伊頓城屯田。


    第二年又將都城遷往扡泥城,再到後來,漢在鄯善國設置了屯田都尉,而鄯善國國都幹脆搬到了漢軍駐紮的伊頓城。


    ……


    再再後來,樓蘭古國早已不存於世,隻在零星的史料中出現。


    法顯西行途徑樓蘭,那裏已經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疑,惟以死人枯骨為標誌耳。”


    就樓蘭這事跡,如此典型的例子,怎麽能不多拿出來用用呢!


    各時空文人理直氣壯。


    漢是中原文化的形成時期,人們建立起了家國同構的思想。


    樓蘭向漢稱臣,漢則派軍隊在此駐紮保護樓蘭。


    因此,樓蘭從另一個層麵來看,也正是漢的故地。


    在後世文人詩詞中頻繁出現,也是一種情感寄托。雖然樓蘭早已覆滅,但那些英勇善戰的漢代將領,一直保留在人們的心間。


    這也被許許多多的文人雅士賦予為家國情懷的寄托。


    ……


    劉徹有些怨念。


    什麽叫對他的好大喜功做出了很多批評,朕哪裏好大喜功了!朕現在英明神武的很!


    他目光幽幽,盯著不遠處的史官。


    史官旁若無人,在新製出來的紙上奮筆疾書,對著天幕唰唰記錄。


    這紙張和竹簡書寫的手感完全不同,他正在興頭上,寫的那叫一個行雲流水,筆走龍蛇,至於陛下……哎呀陛下會理解的啦,他可是史官誒!


    劉徹:……


    怎麽感覺天幕出現後,他的威嚴不如以往了。


    劉徹眯了眯眼,這個樓蘭,後來竟敢背刺大漢?


    很好,該給世人看看,漢家天子的帝王之威了!


    ……


    李世民也沉默了。


    玄武門之變,津津樂道,為什麽要用津津樂道這個詞!


    什麽都津津樂道是會害了你們的!


    朕這個天可汗不要麵子的嗎。


    他如此多事跡,為何偏偏揪著玄武門不放,這不是戳他心口。


    況且,大唐確實與周邊和睦相處啊。


    ……至少,相比於漢代,他們大唐對周圍是很友好的了。


    作為當時重要的國際秩序維護中心之一,唐對肩負外交重任的外交使臣有明確的管理製度。


    根據不同的出使任務與性質,唐代使臣亦有不同的名稱。《舊唐書》中明確提到的使臣之名稱就有:冊立使、吊祭使、告哀使、告冊立使、宣慰使、安撫使、和親使、會盟使、答賀正使、報聘使、責讓使等十餘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當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熊熊貓呀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熊熊貓呀呀並收藏當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