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9年7月初,瓦剌騎兵分為4路,從4個不同的方向朝大明發動了進攻。


    其中第一路攻擊遼東,第二路攻擊甘肅,第三路攻擊宣府,最後一路由也先自己統領攻擊大同。


    由於也先這一波屬於偷襲,明軍沒有太大準備,前線被打的敗報頻傳。


    這時候的大明皇帝朱祁鎮已經20多歲了,他不僅不英明,還是個糊塗蛋。


    文武百官的話一概聽不進去,對自己身邊貼身太監王振的話卻百依百順。


    各方敗報傳到北京後,朱祁鎮不斷問王振應該怎麽辦。


    王振就說:這好辦啊,您直接禦駕親征不就行了嗎!


    您看看您太爺爺祖爺爺哪一個不是從屍山血海裏殺出來的,就您這頭頂這麽厲害的光環,嚇也能把蒙古人嚇死。


    況且憑臣對您這麽多年的了解,別人行的事,你上你肯定也行!】


    (主角登場)


    (《嚇死》)


    (朕,留學去啦)


    (一個遵循祖製的決定)


    (壯士一去不複返)


    (普信男朱祁鎮[讚])


    【王振為什麽敢冒著風險出這個餿主意呢,當然是為了保護他神聖的私有財產。


    王振是蔚州人,多年來搜刮的財物大部分都送迴了老家購置產業,蔚州臨近大同,如果大同失守了,蔚州也就難保。


    他慫恿朱祁鎮禦駕親征,就是以公謀私,保護他多年收刮來的民脂民膏。


    無知的朱祁鎮信了他的鬼話,跟文武百官宣布自己要禦駕親征。


    然後大臣們就勸,說您老還是歇著吧,這事武將去就行了。


    但堡宗不聽,非要去。


    我大明皇帝的光環,嚇也能嚇死瓦剌人。都別勸了,我非去不可!


    1449年7月16日,堡宗和王振率領50萬大軍從北京出發——實際上隻有20萬,為了唬人才說的50萬。


    畢竟從朱祁鎮說要親征到出發,這才幾天,哪能那麽快就組織50萬大軍。


    說到這,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


    7月初瓦剌進攻,7月16日朱祁鎮禦駕親征。


    這其中還要拋開信息傳到北京的時間、朱祁鎮和大臣商量的時間、大軍組織準備的時間……


    是不是太著急了點,忘了啥事兒?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的人也是要吃飯睡覺的,這就必須準備好糧食、帳篷,還有鎧甲、兵器、馬匹。


    這都是要保養的。換句話說,打仗打的就是糧草。後勤沒有充足的糧食,士兵總不能吃草吧。


    士兵要是都吃草了,哪還有勁去打仗?


    朱棣每次遠征都會征用大量的民工、牛馬車輛。並設置專門的運糧隊,一準備就要準備好幾個月。


    那王振統領20萬大軍出發,準備用了多長時間呢?


    不到5天。


    王振可不是想學希某人打閃\/電戰,他壓根啥也不懂,覺得隻要人多就一定能贏。


    自己有20萬人,也先隻有2萬人,優勢在我~


    就算是20萬頭豬,你讓瓦剌人抓也能累死他們,更別說是20萬精銳,一人一口唾沫,那就是一條河!】


    (血壓上來了)


    (幸虧沒帶50萬,不然都送了)


    (閃擊瓦剌)


    (閃電站準備了很久的,後勤也充足)


    (希兒來說不定能贏)


    (《優勢在我》)


    ——————


    朱棣氣的一腳踹翻桌子。


    這太監真是好大的膽子,敢這樣慫恿皇帝。


    朱祁鎮也是蠢如鹿豕,一點自己的判斷力沒有,會打仗嗎你就敢上!


    5天啊,這麽大陣仗出發,就花了5天準備?!


    還嚇死瓦剌,你這是要嚇死大明吧,混賬玩意兒!


    一個打仗向來是衝在前頭的馬上皇帝,沒想到有一天,聽到“禦駕親征”這幾個字,竟然會讓自己萬目睚眥。


    ……


    李世民搖頭,奸佞在側,還這樣得皇帝信重。


    一個沒吃過苦頭嬌生慣養的天子,把打仗看作遊戲,戰前準備如此倉促。


    盡管還沒出發,李世民已經對這場戰事的結果深感不妙。


    不過,哪怕這樣,身經百戰的李世民想破腦袋,如何也不明白,幾十萬到底能怎麽輸。


    好歹也是20萬精銳啊,哪怕再如何荒唐,起碼也得是個平手吧?


    這些昏君真是昏的花樣百出,沒一個重樣的,究竟是怎麽迴事!


    ……


    聽著這樣的描述,各朝武將們簡直渾身難受,5天能幹什麽,帶著這麽多人,統籌都得花費許多時間。


    更何況皇帝也跟著,還得多費心思去保護,這讓人怎麽安心打仗,好好的京城不待,非得跟過去添亂!


    ……


    劉徹眼都紅了,20萬精銳啊!


    這麽富裕的仗,打2萬人都打不過。


    這個皇帝是不是腦子有什麽問題,這麽多人,估計整個國家大半的將士都出動了吧,這樣轟動,你就準備了幾天?


    那也先可是分四路進攻,這麽多人跟著朱祁鎮走了,其他三路又是如何安排的?


    認真的嗎???


    不想要這些兵送給朕啊,暴殄天物!


    霍去病眉頭緊皺,這簡直就是兒戲。


    不過這閃電\/戰是個什麽打法。霍去病喜歡打快戰,打奇襲,對於後世形容的閃電\/戰,但是生出八分的興趣。


    ……


    【出發後路上也不順利,正好趕上大雨,道路泥濘,行軍困難。


    8月初大軍到達大同,各路的軍報紛紛傳來——


    瓦剌各路人馬都已經打進了長城啦!


    大軍的歸路有被切斷的危險啦!


    洋河的明軍全軍覆沒了,頂不住了啦!


    ……


    聽到這些消息後,王振和朱祁鎮都慌了。


    這不對勁,不是說瓦剌就是一個軟柿子,隨便一捏就爆了,怎麽這麽猛呢?!


    不行,趕緊退兵!


    這時候,大同副總兵郭登就向朱祁鎮建議,最好向南方撤退,經過紫荊關,迴到北京比較安全。


    王振一想:這條撤退的路要經過蔚州,蔚州又是我的老家,這要是能把皇帝請到蔚縣,讓鄉親們看看,老子發達了,那多美妙啊~


    然後王振就對朱祁鎮說:“要不你先去我家避避風頭。”


    朱祁鎮當然同意了。


    可是走了40公裏後,王振又想了想,不行,他在蔚州的土地多,這馬上又到了秋收,大軍經過蔚州時,萬一踩壞了他家地裏的莊稼,這怎麽行。


    還是轉向吧,迴大同沿著居庸關迴京。


    嗯,對了,部隊再出幾千輛車子,去我蔚州老家,把我多年積累的財物都運迴來,不然萬一被瓦剌搶了怎麽辦!


    由於王振的指揮,幾十位將軍和幾十萬大軍都已經對他憤怒到了極點,再加上天降大雨,道路泥濘,士兵也沒有吃飽,軍中怨聲載道。


    8月10日,大軍到達宣府,由於走得太慢,瓦剌追兵已經追上了他們。


    朱祁鎮派吳克忠、吳克群領兵斷後,結果雙雙戰死。


    又派朱勇領4萬人支援,結果又全軍覆沒。】


    ——————


    “王振!!!”


    朱瞻基瞋目裂眥。


    不止他,朝中官員無不憤氣填胸。


    這個小人,自私自利,為了自己把軍隊耍的團團轉!


    不止王振,眾人對太子朱祁鎮的態度也變了。


    身為儲君,不顧百官勸諫,偏聽宦官一家之言,這能是什麽好兆頭!


    哪怕現在還沒發生,但依著天幕來看,他就不是一個能明辨是非的,就算沒了王振,來了個張振李振,大明的未來仍是一片陰霾!


    這可如何是好,皇上子嗣不豐,除了朱祁鎮,隻有朱祁鈺了……


    【這些人的犧牲給大軍爭取到了三天的撤退時間,三天後,大軍撤退到了土木堡。


    土木堡是個重要的軍\/事驛站,周圍高聳林立,隻有幾條山間小路可通車馬。


    此地距懷來縣城隻有20多裏,如果大軍能趕到懷來,可據可守。


    結果王振這個自私鬼又出來攪局了。


    他因為運送自己財物的車子還有1000多輛沒到。就打算在土木堡宿營,等車到了再走。


    ……這不是扯淡嗎?!這地要是被圍了,就是死地,跑都沒地跑!


    次日瓦剌追兵追到,立即包圍了明軍駐地,還切斷了他們的水源。


    由於明軍走的太急,糧草啥的本身就不足,外加土木堡地勢高,挖了好幾米也挖不到水。


    也先看到明軍被圍,十分高興,但又不太高興。


    畢竟他手裏的瓦剌軍隻有幾萬人,而明軍卻有十幾萬。


    明軍的狀態再差,如果他們死戰,瓦剌也做不到1打10。


    所以他就想了個計謀。


    也先揮師撤退,派使者攜帶書信前來談判議和,想引誘明軍撤離陣地。


    這時候,王振載滿財物的1000多輛車子已經到達。他的錢到了,那趕緊溜迴北京才最重要的。


    於是他一麵派人隨瓦剌使者和談,一麵下令全軍迅速南移。


    這一來,正好中了也先的奸計。


    他先是不動聲色,等到明軍都在山間小路行進,首尾不能兼顧之時,猛然發動攻擊。


    這時候,朱祁鎮的駐地遭受到了圍攻,他身邊的侍衛太監紛紛中箭,朱祁鎮嚇得腿都軟了,坐在地上發抖。


    ……


    最終朱祁鎮被瓦剌活捉。


    身為明朝皇帝,被俘也就算了,他竟然還去做瓦剌人的帶路黨。


    也先挾持著朱祁鎮到宣府、大同城下,並控製朱祁鎮要當地守軍開城。


    軟弱的朱祁鎮為了自己的性命,居然予以應允。


    幸好大同、宣府守將沒有真的聽令開門。


    當時朱祁鎮為了令他開城,還與守將拉關係。被守將斷然拒絕:“臣奉命守城,不敢擅啟閉”。


    假如兩地守將真的開城,明朝九邊防線將全麵坍塌,蒙古騎兵將縱橫馳騁於華北平原,到時候蒙古重新入主中原絕不是危言聳聽。


    即使蒙古人占領不了華北,當地也必將生靈塗炭。


    其後,瓦剌人進攻紫荊關,仍舊挾持朱祁鎮叫門,然而守將同樣不應。


    朱祁鎮說:“隻憑天理去。”絲毫不為明朝和紫荊關的命運擔憂。


    其後,紫荊關被攻破,守將孫祥戰死,瓦剌長驅直入衝向北京。


    在朱祁鎮心中,萬千大明將士和百姓的性命,都比不上他自己的性命可以多活一刻。


    身為皇帝,他享受了好處,卻沒有承擔起應有的責任,不在乎他的國土是否淪陷,子民是否安全,為了活命不顧一切。】


    (絕了)


    (天子北狩)


    (瓦剌全日製研究生)


    (朱祁鎮:寇可往,我亦可往)


    (還有臉活著)


    (朱祁鎮如果戰死了,明朝可能還能晚點走下坡路)


    (朱祁鈺就不該接他迴來)


    (叫門這事兒連徽欽二宗都沒幹過,朱祁鎮幹了)


    (也不能這麽比,宋那兩貨沒叫門,直接開門了)


    (說實話,朱祁鎮還是挺厲害的。他被綁的地方比朱棣打的地方還遠)


    (我是真不明白,就因為你一個人,害死了幾十萬明軍,而且還都是精銳,堡宗為什麽還有臉活著?還好意思迴來奪門?批臉不要的家夥。)


    ——————


    洪武,朱元璋人都快撅過去了。


    他究竟是遭了什麽孽啊!


    被告知白發人送黑發人,患難與共的發妻,寄予厚望的長子相繼離他而去。


    孫子扶不起來,被老四那小子摘了桃子。


    他這一顆心啊,被揪緊了往下墜,始終找不到落點。


    朱棣當了皇帝,他氣嗎,當然氣。


    天幕輕輕鬆鬆幾句帶過,可藩王造反,哪有這麽容易。


    從古至今,有哪一位藩王能造反成功的?


    更何況,他既然下了決心立朱允炆,自然會幫朱允炆解決其他問題。


    就這樣,竟然還真讓老四造反成功了。


    這其中,皇家內鬥,又得消耗掉大明的多少朝臣將士,好不容易從元末緩過勁來,轉眼間又是打打殺殺!


    朱元璋有時候都覺得後怕。


    這臭小子,他封藩王是為了什麽,就是為了防住周圍一堆虎視眈眈的外族,結果他還敢往裏打,朱元璋能不氣嗎!


    ……


    生氣是生氣,但是好像也沒有想象中那樣的生氣。


    這還得多虧天幕,讓他知道老四幹的不錯,起碼大明是後繼有人,朱元璋才能在一堆噩耗中獲得一絲短暫的慰藉。


    但是!!!


    這個後繼有人的過程也太短暫了吧!!!


    朱祁鎮是怎麽迴事?!


    好一個“北狩”,宋朝皇帝沒幹過的事他都幹了,老朱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


    堂堂一國之君,為了為敵軍開路,公然“叫門”?!


    這小子命可真大,被俘了怎麽還不死啊!


    咱的大明究竟是造了什麽孽啊……


    朱元璋氣的都想給朱棣來幾下,生了個什麽混賬玩意兒出來!


    對於拒不開門的守將,老朱又能說什麽呢。


    哪怕朱祁鎮是他朱家子孫,可你看看他都幹了什麽蠢事,況且這鱉孫這麽能活,有啥需要擔心的,該擔心的是咱的大明才對!


    朱元璋歎了口氣。


    這開疆拓土勞民傷財,休養生息吧竟然又全然對外邦漠不關心,忽視其崛起。


    為何不能長點心呢!怎麽咱老朱家的皇帝是這個模樣的,朱元璋抑鬱了。


    若是他大明的子孫能像漢朝皇帝那樣配合完美多好。


    怎麽偏偏出了一個朱祁鎮呢,老朱此刻對漢朝的羨慕之情溢於言表。


    他多想拿朱祁鎮去換一個漢武帝劉徹啊。


    若是可以,孫子重孫他也願意舍棄,來一個文景武三連組合,他怕是夢裏都能笑醒……


    唐,李世民瞠目結舌。


    皇帝的下限有多低,他總算是開眼了。


    之前宋朝那幾個算一迴,這次明朝又來了一個。


    這樣來看,相比於後世這些個“與眾不同”的貨色,李隆基起碼前期還是正常的。


    不過這並不代表李世民就能原諒李隆基的晚年那些糊塗行為。


    他現在想起李隆基還時不時冷哼幾聲呢。


    相比於李隆基,李世民更擔憂的是他兒子李承乾。


    未來到底發生了何事,為何是稚奴成了天子,高明怎麽了。


    身為儲君,本身背負的就要比別人更多,更何況後世如此多操作離譜的昏君,看的貞觀朝臣們真是緊張不已。


    要是一不小心養出了這樣的天子,那真真是叫天不應,叫地不靈了!


    想到這樣的未來大家就頭皮發麻。


    可未來的皇帝竟然不是太子,這就叫大家有些尷尬,突然不知如何應對,有力氣也無處使了。


    這時候,多說幾句吧,好像也不太對勁。


    和太子說君王德行,可天幕預示的未來,太子並不是皇帝啊,這不戳人肺管子嗎!


    難道要去勸諫晉王李治,瘋了嗎,這可是挑撥天家關係,幾條命夠你造的啊!


    朝臣們不知所措的空隙,反而讓李承乾輕鬆了些。


    大家對待他的態度變得小心翼翼,他心中嘲諷,卻又終於能得片刻喘息。


    他看著明朝那個皇帝做的荒唐事,麵無表情,等聽到朱祁鈺這個名字,心中才有些波動。


    朱祁鈺,是那個朱祁鎮的兄弟吧,天幕之前提到過的“明景帝”。


    又是一個,弟弟比兄長成器的故事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當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熊熊貓呀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熊熊貓呀呀並收藏當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