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指南針
當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後 作者:熊熊貓呀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刷了些娛樂視頻,想想自己還有任務呢,蘇粒點開搜索欄,輸入“指南針”。
四大發明還剩指南針和火藥沒看過呢,這次先看指南針吧。
給小朋友看的不用太複雜,她得找找。
【指南針,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發展起到了無可估量的作用——
指南針,是最早辨別方向的器具。它的原身是司南。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在開采礦物的過程中,就發現了磁石有吸鐵的功能。
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利用磁石製造的指南工具——司南。
到了南北朝時期,鎮江人祖衝之成功改進了“司南車”,但是司南和司南車都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在強烈振動和高溫時容易失去磁向,指南效果也就比較差。
應當說,真正用人造磁鐵完成指南針裝置的,是在北宋時期。
據《武經總要》記載,當時用人造磁鐵片做成的“指南魚”可以浮在水麵自由轉動,魚頭會靈敏地指向南方。
後經實驗改進,把魚形變成針狀,指南針就在這個基礎上被創造了出來。
北宋科學家沈括對指南針的製作和改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對指南針的製作辦法做了4種不同的實驗,最終用蠟將磁針粘在了絲線上掛起來,既不易脫落又能穩定的指示方向。
沈括還在製作指南針的過程中發現了“磁偏角”,這是磁學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發現。直到400年後,歐洲人才有關於這一現象的記載。
指南針的發現,讓海上絲綢之路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宋代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新通道。
由於宋代航海指南技術的發展,彼時的海船已普遍使用羅盤指南針代替指南車,在航海導航中測定方位,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加上造船技術的先進鼎盛,熟練掌握航海工具和天文水文知識等,開闊了海上航行的視野,推動了海外貿易的興盛,為發展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支撐和保障。
也正因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使北宋時的開封成為了八方爭湊,萬國鹹通的國際大都市。
也正是在宋代,指南針傳入到了國外,從此在指南針的指引下,歐洲新興的資產階級才在海外開辟了一個又一個的貿易市場,使近代世界連成一體。
正是有了指南針的指引,哥倫布才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麥哲倫才能夠進行環球航行。
歐洲人的視野,因此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大。
不得不說,指南針是北宋時期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最巨大的貢獻之一。
而我們比較著名的航海行動。就是明成祖朱棣時期的——鄭和下西洋。
鄭和的船隊武力值非常高,在當時可以說是所向披靡。
有記載,他在下西洋的過程中打了三場戰役,每一仗都是大勝。明朝水兵的軍力對於這些土著小國家來說,簡直就是摧枯拉朽。
但即便如此,明朝並沒有與東南亞諸地建立起長期的往來關係,也沒有對其土地上的資源進行勘探和開采。
因為,朱棣派鄭和出使西洋,隻是為了揚大明國威,政治意義比較大,貿易都是順帶而為之的。
僅僅是順帶為之,也給大明帶來了不少的財富。
但花費了重金,建造了這麽多這麽大的船隊,成本巨大,平均出航每次耗費六百萬兩白銀,去了整整七次,隻是為了揚名,似乎是有那麽點不劃算的。
本來永樂大帝有機會開啟大明的海上霸權之路,華夏也有可能進入到海上爭霸的隊伍裏,可惜永樂過後,再無規模如此大的海上行動,明朝逐漸實施海禁,到了清朝,更不用說了。
或許由於文化思想等各方麵因素,東西對於海外的態度截然不同。
歐洲的航海時代,本質上就是通過海洋對外探險以及對外擴張的殖民時代。
15世紀到16世紀,葡萄牙在亞洲、非洲和美洲,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僅在東亞和東南亞就包括了印度尼西亞、馬來半島南部的馬六甲、甚至是中國澳門地區等地。
西班牙的殖-民地主要集中在了中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區。
荷蘭後來居上,在爭搶殖-民地和貿易據點的步伐上,很快超越了西班牙和葡萄牙。
原來屬於這兩個國家的地盤,許多都落入荷蘭之手。17世紀期,也就是清朝初期的時候,荷蘭的全球霸權如日中天。
掛有荷蘭三色旗的一萬餘艘商船航行在世界五大洋上,比英法德等國的商船總數都要多。
接下來,就是英法德了。
他們在全球殖-民的道路上粉墨登場。歐洲的國家大家也都知道,本土不大,但是他們在全球的殖-民地卻非常的大。
他們從殖-民地裏掠奪了無數的資源和財富,用於本土的發展,這些資源和財富甚至讓他們在幾百年後的今天依然享受著餘蔭。】
不是吧,她隻是來看個科普視頻,怎麽還紮心了。
蘇粒歎了口氣,所以這個世界真的很離譜,有道德反而是原罪了,世界就是一個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角鬥場。
評論區
網友a:四大發明有三個是在宋朝,宋朝是個文化大發展的時代,但是他重文輕武了,最後被滅國,令人惋惜。
迴複
(宋朝的武力值其實在當時世界上是不弱的,隻是和宋朝統治有關,而且金和蒙古也很強)
(這就是為啥國內漢唐文化興盛,而宋文化相比之下較少提及。按道理北宋時期,經濟文化到了巔峰,可後人仍然認為宋就是個屈辱的朝代。)
(文明不光是藝術文化科技,軍事文明也是文明的一種表現形式。)
(宋朝說他強吧,四麵誰都能欺負下他,說他弱吧,麵對蒙古鐵騎,算是所有陸地國家裏撐得最久的了[捂臉])
(宋的武學、兵學,水平不算低,武經七書都是常規教材,武將肯定不至於沒腦子,主要是將兵不熟,實戰拉胯)
(嗬嗬,不拉胯的不是得不到重用就是被皇帝殺了)
(北宋有有史以來最大的殺器,那就是周邊所有國家皆用宋錢,那是通用貨幣,可惜沒有利用起來……)
網友b:指南針就是古代路癡的福音(捂嘴)
網友c:歐洲是探索和貿易,明朝鄭和是王權霸業政治威懾。
迴複
(鄭和,三保太監,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嚇”西洋[狗頭])
(冷知識,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規模,比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英-法聯軍規模還大。)
(大小船隻三千有餘,你可以想象一下一望無際的大船航行而來,對南海這些國家的震撼)
(朱棣對他的信任和支持還有大明強大的國力給足了他勇氣)
(朱棣啊,鄭和啊,老祖宗啊,我真的不想學英語了[吐血])
(主要是那個時候沒有去調查農業發展狀況,要是先祖們知道這些地方種水稻可以一年三熟,你猜會怎麽樣)
(老祖宗糊塗啊![看]老祖宗太實在了。天天想著交流文化,就不能統一文化?[看])
(強而不欺,威而不霸)
(一個地球,幾百種語言,幾百種文字,難道不是分裂,難道不是對嬴先生的背叛嗎[看])
(他不就想要一顆長生不老藥嗎,又不是要天上的星星,為何不能成全他[哭])
(世界上有一半的國家都用英語)
(其實朱棣時期做很多的,整個東南亞政權大都是鄭和艦隊冊封扶植的,很多甚至是漢人移民政權。但後來朱瞻基戰略收縮,連越南都放棄了。)
(可惜了,幾百年來算最關鍵的一次拐點,還是我們主動的)
網友d:西方發展就是伴隨全球掠奪原始積累發展起來的,隻不過曆史被他們自己美化了。換個角度來看,科技和工業爆發在歐美,都是靠著全球掠奪原始積累起來的基礎。
迴複
(物競天擇,叢林法則,這些也是西方人創造出來的概念。這些法則放在動物世界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生硬的套用在人類文明就很不科學,因為人有思想有道德,人有人性不隻是有獸性。)
(多虧東方大國,曆盡磨難,終是抵住了它們,不讓世界將要盡是他們的了[感謝])
——————
秦,嬴政一愣,那個“嬴先生”說的是他?他失笑,後人也太看得起他了,就因為“車同軌書同文”就認為他能把整個世界也一統了嗎。
可惜他隻是一個凡人,精力也有限,需得先管理好大秦,才能步步往外擴張。
看來後人對英語真是怨念頗深,若是真能給他一顆長生不老藥就好了。
嬴政也很想永生啊,誰不想永生呢,更何況是他這樣大權在握雄心壯誌的帝王。
也不知他壽命幾何,若是能再長一點,或許他就不必太過心急,對於大秦的未來,能一步一步謀劃。
……
漢,劉徹雙眼發亮。
後世的恩恩怨怨離他過於遙遠,就算想插手也有心無力,但如果漢室更加強大,那些改進的發明創造能更早的運用到合適的地方,或許也能造福後世,讓後人有更多的路能走。
這個指南針就很有用啊。比如打匈奴,大漠茫茫,將士們不熟悉路線容易迷路,如果有了這個指南針,我漢軍不是事辦功倍!
還有之前提到的安息貴霜羅馬那些國家,張騫出使西域可能都方便多了。
絲綢之路啊,原來除了陸地,還有海上絲綢之路嗎。
造船,絕對要造船,遠的就算還去不了,到周邊逛逛也不錯。
一年三熟的土地誒,農耕大國,對於農業最是敏感,聽到一年三熟,不僅劉徹,所有朝臣都激動不已。
有這等沃土,豈能流落在外!
不過,天幕說了,他們可是文明國家,當然不能像蠻夷那樣明搶。
咳咳,理由還不好找嗎,這些個大臣各個牙尖嘴利,能站在朝堂上的那個不是大道理脫口而出,場麵話一套套的來,都是人精。
就算沒有理由,製造一個不就好了~
“陛下,周邊蠻夷不受教化,皆是茹毛飲血之輩,有那等沃土恐怕也不能物盡其用。
我漢室向來溫厚善良,乃禮儀之國,樂於助人,實在看不得糟蹋浪費,不如派人去探一探究竟,若真是如天幕所言……他們有困難,我們也好相助……”
說是這麽說,把你眼中的不懷好意藏一藏啊!
落下閎卻更關注另一件事,地球,後人說他們生活的是地球,所以世界就是球,渾天說是正確的嗎?!
他抬頭望著那塊天幕,他一直無法理解天幕的形成,難道真的有神?可後人也並不是信神的模樣,或許是後人憑借著手段製造出的能溝通過去未來的器物,就如同天幕中那些神奇的東西一樣。
這廣闊無垠的天空,真是充滿了奧秘。
……
天幕之下,祖暅等一眾家人比祖衝之本來還開心。
“爹你看,天幕知道您,您留名青史了!”說著祖暅有些期盼。
若是他在刻苦一些,是否也會在史書中有一席之地呢。
祖衝之也很高興,原來指南針的前身是司南啊。他看著天幕上指南針的演變過程,開始有些躍躍欲試了。
如今的司南用的是天然磁石,他想試一試天幕說的人造磁石,他巴不得後人能多講一些這方麵的內容,可惜隻是簡短略過。
無妨,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天幕給的提示已經給了祖衝之很多啟發了。
科學家的樂趣不就是探索實驗嗎。
這指南針確實很重要,不管是在哪個領域都能發揮很大作用,行軍打仗,出海經商……該如何把它改進的更加精確,小巧又方便攜帶呢。
祖衝之的腦中閃過無數想法。
……
北宋,沈括沒想到天幕竟然會提及他。
科學家,這個稱唿好生奇特,不過他很喜歡。
看來自己還是作出了一些成績的,天幕說他對指南針的製作和改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誒,沈括很高興。
竟然比那歐洲領先了400年嗎,而且指南針是在我大宋時期流傳至海外的。
沈括非常優秀,甚至能稱得上全才,但是他又過於看重名利,見風使舵,所以他在朝廷的名聲其實並不好,甚至能說是很差。因為大家都怕被他背刺。
而天幕告訴他,他想要的名聲擁有了。後人記得他,認可他的貢獻。
後人認可了,朝廷就會放在心上。
這讓沈括心中一鬆。
人一旦擁有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會變得大度,因為自己已經擁有了。
這種感覺非常奇妙。
就是感覺自己好似是在一個普通的日子裏,做著日常會做的那些事,但在曆史中,這卻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時間。
自己研究琢磨的本來隻是閑暇時的愛好,但把曆史拉長,竟然發現是參與進了一件重大的事。
沈括為自己能加入到這種重大的事感到榮幸。
他迅速整理好衣冠,看了天幕後,官家必定會召見他的,他要早做準備。
現在時間節點還早,大宋還有機會,這次,一定,一定要牢牢抓住時機啊。
為了保住自己的名利,他也得加把勁。
許多宋人也開始有了緊迫感。他們認真的盯著天幕的一字一句,企圖從中找到破局之法。
重文輕武,軍事文明,那就把武將先扶起來!就算那些文官不樂意,就算官家有其他想法,他們就吵,就不停地鬧,煩都要煩死他們!
他們再能,麵對洶洶的民意還能能到什麽地步去,如果上頭不改,就別怪他們推能改的人上去!
有了國外的矛盾,也有一些人逐漸改變了立場,紛紛聚在一起,他們再怎麽樣也是漢人,站在漢人利益角度,如何能容忍異邦踩在自己頭上。
他們靠著我們的指南針航海,獲得了那麽多財富,還敢把主意打到我們頭上,哪有這樣的道理!
海洋貿易,貨幣,許多人從天幕中得到了些許靈感,反正都去試,結果總會比天幕說的要好吧。
宋朝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不抑商的朝代。
土地可以自由買賣,擺脫了小農經濟模式,農業進入了集約化和規模化經營。
社會經濟生活也已經進入了商品化,而不再是簡單的自給自足。
宋朝的工商業高度發達,迅猛發展的工商業也使得宋朝社會高度繁榮,國家和人民都非常富裕。
因此,商人還是有一些話語權的,許多精通商道的人,紛紛獻策,企圖能尋到一條對大宋更有利的貨幣政策。
……
另一邊的趙匡胤簡直心塞到了極點。
原來這些東西大部分是在我大宋發展起來的嗎,四大發明,聽聽這名頭,看看那歐洲人在幹什麽,再看看我大宋!
趙匡胤覺得天幕就是來克他的,每次他心情好一點都要給他一記重拳。
我大宋的皇帝到底在幹什麽啊!
經濟文化到了巔峰,可後人仍然認為宋就是個屈辱的朝代。這句話簡直太傷了。
什麽叫誰都能欺負,什麽重文輕武,難道我對武將做的事真的很過分?
趙匡胤開始懷疑自己。
那他該怎麽辦啊,武將權利太大怕造反,壓製吧又被後人說過分,這後麵的大宋皇帝是把武將打壓的有多狠啊,凡事也不要太過呀。
趙匡胤現在連立祖訓都不知該如何下筆了,要是他趙家子孫又過度解讀重武輕文了怎麽辦。
……
明,朱元璋已經開始在腦中搜索了。
老四家有個叫鄭和的太監?他怎麽從來沒聽過。到時偷偷派人去找上一找,聽起來是個頂頂優秀的人才呢。
繼《永樂大典》之後,朱元璋又想抄一下他兒子的其他作業了。
比如,咳咳,下個西洋什麽的。
不得不說,朱元璋現在也開始對朱棣有那麽點刮目相看的意思了。
畢竟除了朱標外,對於其他兒子他確實沒有那麽上心,沒想到這老四竟然還幹的不錯。
不過老四也真是!這麽好的機會都把握不住,我大明本來能成為海上霸主啊!
畢竟朱元璋把整個大明都當他老朱家的東西,聽到能賺錢,而且本來還能成為海洋霸主,瞬間吃虧了的感覺浮上心頭。
朱元璋恨鐵不成鋼地瞪了一眼朱棣。
當了皇帝膽子也肥了,敢不聽咱的命令了偷偷把海禁解了是吧。解也解的不徹底,就風光你一個永樂朝了是吧,後世兒孫不管了是吧,這龜兒子!
想到這,朱元璋又有些吃味了,這天幕怎麽老講朱棣,他朱元璋不配嗎,他豐功偉績也不少啊,自己可是大明的開國皇帝,難道就沒什麽政策值得誇上一誇嗎!
……
明永樂,朱棣看著天幕撓頭。
他讓鄭和下西洋,確實有很多因素,也是想威懾一下周邊鄰國,告訴他們我很強,別惹我。再頂多是讓人朝貢,收點保護費,沒想到那歐洲更狠,直接明搶啊。
唉,我大明就是太善良了,做不出那種下三濫的事。
雖然他命鄭和下西洋了,但是放開的隻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
畢竟倭寇猖獗,也是一個問題。
他要是知道那什麽東南亞一年三熟,他早就換策略了!
雖然後人好像並不讚同海禁,但也不能一下全放開,朝廷的先打開,民間還需循序漸進。
起碼倭寇得再打一打。
那荷蘭霸權是清朝初期,葡萄牙和西班牙估計就是他們大明這時候吧。
這什麽奇奇怪怪的國名,牙不牙的,他們對牙齒是有什麽特殊的愛好?
野心還不小,殖-民地,一聽就不是好東西,想到後人惋惜本來大明也能成為海上霸權,他心裏也痛啊。
有什麽辦法呢,後人都喊他老祖宗了誒,和他說不想學英語了。
想到未來的漢人還得學那些亂七八糟的鳥語,朱棣也很不爽。
文化統一,聽起來確實很動人,但這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人這一輩子就這麽長,他朱家後代也得撐起來才行啊。
想到自己最疼愛的大孫子朱瞻基,怎麽還戰略收縮了,還不下西洋了,是發生了何事,孩子還是得再教教啊……
四大發明還剩指南針和火藥沒看過呢,這次先看指南針吧。
給小朋友看的不用太複雜,她得找找。
【指南針,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發展起到了無可估量的作用——
指南針,是最早辨別方向的器具。它的原身是司南。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在開采礦物的過程中,就發現了磁石有吸鐵的功能。
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利用磁石製造的指南工具——司南。
到了南北朝時期,鎮江人祖衝之成功改進了“司南車”,但是司南和司南車都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在強烈振動和高溫時容易失去磁向,指南效果也就比較差。
應當說,真正用人造磁鐵完成指南針裝置的,是在北宋時期。
據《武經總要》記載,當時用人造磁鐵片做成的“指南魚”可以浮在水麵自由轉動,魚頭會靈敏地指向南方。
後經實驗改進,把魚形變成針狀,指南針就在這個基礎上被創造了出來。
北宋科學家沈括對指南針的製作和改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對指南針的製作辦法做了4種不同的實驗,最終用蠟將磁針粘在了絲線上掛起來,既不易脫落又能穩定的指示方向。
沈括還在製作指南針的過程中發現了“磁偏角”,這是磁學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發現。直到400年後,歐洲人才有關於這一現象的記載。
指南針的發現,讓海上絲綢之路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宋代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新通道。
由於宋代航海指南技術的發展,彼時的海船已普遍使用羅盤指南針代替指南車,在航海導航中測定方位,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加上造船技術的先進鼎盛,熟練掌握航海工具和天文水文知識等,開闊了海上航行的視野,推動了海外貿易的興盛,為發展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支撐和保障。
也正因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使北宋時的開封成為了八方爭湊,萬國鹹通的國際大都市。
也正是在宋代,指南針傳入到了國外,從此在指南針的指引下,歐洲新興的資產階級才在海外開辟了一個又一個的貿易市場,使近代世界連成一體。
正是有了指南針的指引,哥倫布才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麥哲倫才能夠進行環球航行。
歐洲人的視野,因此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大。
不得不說,指南針是北宋時期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最巨大的貢獻之一。
而我們比較著名的航海行動。就是明成祖朱棣時期的——鄭和下西洋。
鄭和的船隊武力值非常高,在當時可以說是所向披靡。
有記載,他在下西洋的過程中打了三場戰役,每一仗都是大勝。明朝水兵的軍力對於這些土著小國家來說,簡直就是摧枯拉朽。
但即便如此,明朝並沒有與東南亞諸地建立起長期的往來關係,也沒有對其土地上的資源進行勘探和開采。
因為,朱棣派鄭和出使西洋,隻是為了揚大明國威,政治意義比較大,貿易都是順帶而為之的。
僅僅是順帶為之,也給大明帶來了不少的財富。
但花費了重金,建造了這麽多這麽大的船隊,成本巨大,平均出航每次耗費六百萬兩白銀,去了整整七次,隻是為了揚名,似乎是有那麽點不劃算的。
本來永樂大帝有機會開啟大明的海上霸權之路,華夏也有可能進入到海上爭霸的隊伍裏,可惜永樂過後,再無規模如此大的海上行動,明朝逐漸實施海禁,到了清朝,更不用說了。
或許由於文化思想等各方麵因素,東西對於海外的態度截然不同。
歐洲的航海時代,本質上就是通過海洋對外探險以及對外擴張的殖民時代。
15世紀到16世紀,葡萄牙在亞洲、非洲和美洲,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僅在東亞和東南亞就包括了印度尼西亞、馬來半島南部的馬六甲、甚至是中國澳門地區等地。
西班牙的殖-民地主要集中在了中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區。
荷蘭後來居上,在爭搶殖-民地和貿易據點的步伐上,很快超越了西班牙和葡萄牙。
原來屬於這兩個國家的地盤,許多都落入荷蘭之手。17世紀期,也就是清朝初期的時候,荷蘭的全球霸權如日中天。
掛有荷蘭三色旗的一萬餘艘商船航行在世界五大洋上,比英法德等國的商船總數都要多。
接下來,就是英法德了。
他們在全球殖-民的道路上粉墨登場。歐洲的國家大家也都知道,本土不大,但是他們在全球的殖-民地卻非常的大。
他們從殖-民地裏掠奪了無數的資源和財富,用於本土的發展,這些資源和財富甚至讓他們在幾百年後的今天依然享受著餘蔭。】
不是吧,她隻是來看個科普視頻,怎麽還紮心了。
蘇粒歎了口氣,所以這個世界真的很離譜,有道德反而是原罪了,世界就是一個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角鬥場。
評論區
網友a:四大發明有三個是在宋朝,宋朝是個文化大發展的時代,但是他重文輕武了,最後被滅國,令人惋惜。
迴複
(宋朝的武力值其實在當時世界上是不弱的,隻是和宋朝統治有關,而且金和蒙古也很強)
(這就是為啥國內漢唐文化興盛,而宋文化相比之下較少提及。按道理北宋時期,經濟文化到了巔峰,可後人仍然認為宋就是個屈辱的朝代。)
(文明不光是藝術文化科技,軍事文明也是文明的一種表現形式。)
(宋朝說他強吧,四麵誰都能欺負下他,說他弱吧,麵對蒙古鐵騎,算是所有陸地國家裏撐得最久的了[捂臉])
(宋的武學、兵學,水平不算低,武經七書都是常規教材,武將肯定不至於沒腦子,主要是將兵不熟,實戰拉胯)
(嗬嗬,不拉胯的不是得不到重用就是被皇帝殺了)
(北宋有有史以來最大的殺器,那就是周邊所有國家皆用宋錢,那是通用貨幣,可惜沒有利用起來……)
網友b:指南針就是古代路癡的福音(捂嘴)
網友c:歐洲是探索和貿易,明朝鄭和是王權霸業政治威懾。
迴複
(鄭和,三保太監,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嚇”西洋[狗頭])
(冷知識,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規模,比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英-法聯軍規模還大。)
(大小船隻三千有餘,你可以想象一下一望無際的大船航行而來,對南海這些國家的震撼)
(朱棣對他的信任和支持還有大明強大的國力給足了他勇氣)
(朱棣啊,鄭和啊,老祖宗啊,我真的不想學英語了[吐血])
(主要是那個時候沒有去調查農業發展狀況,要是先祖們知道這些地方種水稻可以一年三熟,你猜會怎麽樣)
(老祖宗糊塗啊![看]老祖宗太實在了。天天想著交流文化,就不能統一文化?[看])
(強而不欺,威而不霸)
(一個地球,幾百種語言,幾百種文字,難道不是分裂,難道不是對嬴先生的背叛嗎[看])
(他不就想要一顆長生不老藥嗎,又不是要天上的星星,為何不能成全他[哭])
(世界上有一半的國家都用英語)
(其實朱棣時期做很多的,整個東南亞政權大都是鄭和艦隊冊封扶植的,很多甚至是漢人移民政權。但後來朱瞻基戰略收縮,連越南都放棄了。)
(可惜了,幾百年來算最關鍵的一次拐點,還是我們主動的)
網友d:西方發展就是伴隨全球掠奪原始積累發展起來的,隻不過曆史被他們自己美化了。換個角度來看,科技和工業爆發在歐美,都是靠著全球掠奪原始積累起來的基礎。
迴複
(物競天擇,叢林法則,這些也是西方人創造出來的概念。這些法則放在動物世界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生硬的套用在人類文明就很不科學,因為人有思想有道德,人有人性不隻是有獸性。)
(多虧東方大國,曆盡磨難,終是抵住了它們,不讓世界將要盡是他們的了[感謝])
——————
秦,嬴政一愣,那個“嬴先生”說的是他?他失笑,後人也太看得起他了,就因為“車同軌書同文”就認為他能把整個世界也一統了嗎。
可惜他隻是一個凡人,精力也有限,需得先管理好大秦,才能步步往外擴張。
看來後人對英語真是怨念頗深,若是真能給他一顆長生不老藥就好了。
嬴政也很想永生啊,誰不想永生呢,更何況是他這樣大權在握雄心壯誌的帝王。
也不知他壽命幾何,若是能再長一點,或許他就不必太過心急,對於大秦的未來,能一步一步謀劃。
……
漢,劉徹雙眼發亮。
後世的恩恩怨怨離他過於遙遠,就算想插手也有心無力,但如果漢室更加強大,那些改進的發明創造能更早的運用到合適的地方,或許也能造福後世,讓後人有更多的路能走。
這個指南針就很有用啊。比如打匈奴,大漠茫茫,將士們不熟悉路線容易迷路,如果有了這個指南針,我漢軍不是事辦功倍!
還有之前提到的安息貴霜羅馬那些國家,張騫出使西域可能都方便多了。
絲綢之路啊,原來除了陸地,還有海上絲綢之路嗎。
造船,絕對要造船,遠的就算還去不了,到周邊逛逛也不錯。
一年三熟的土地誒,農耕大國,對於農業最是敏感,聽到一年三熟,不僅劉徹,所有朝臣都激動不已。
有這等沃土,豈能流落在外!
不過,天幕說了,他們可是文明國家,當然不能像蠻夷那樣明搶。
咳咳,理由還不好找嗎,這些個大臣各個牙尖嘴利,能站在朝堂上的那個不是大道理脫口而出,場麵話一套套的來,都是人精。
就算沒有理由,製造一個不就好了~
“陛下,周邊蠻夷不受教化,皆是茹毛飲血之輩,有那等沃土恐怕也不能物盡其用。
我漢室向來溫厚善良,乃禮儀之國,樂於助人,實在看不得糟蹋浪費,不如派人去探一探究竟,若真是如天幕所言……他們有困難,我們也好相助……”
說是這麽說,把你眼中的不懷好意藏一藏啊!
落下閎卻更關注另一件事,地球,後人說他們生活的是地球,所以世界就是球,渾天說是正確的嗎?!
他抬頭望著那塊天幕,他一直無法理解天幕的形成,難道真的有神?可後人也並不是信神的模樣,或許是後人憑借著手段製造出的能溝通過去未來的器物,就如同天幕中那些神奇的東西一樣。
這廣闊無垠的天空,真是充滿了奧秘。
……
天幕之下,祖暅等一眾家人比祖衝之本來還開心。
“爹你看,天幕知道您,您留名青史了!”說著祖暅有些期盼。
若是他在刻苦一些,是否也會在史書中有一席之地呢。
祖衝之也很高興,原來指南針的前身是司南啊。他看著天幕上指南針的演變過程,開始有些躍躍欲試了。
如今的司南用的是天然磁石,他想試一試天幕說的人造磁石,他巴不得後人能多講一些這方麵的內容,可惜隻是簡短略過。
無妨,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天幕給的提示已經給了祖衝之很多啟發了。
科學家的樂趣不就是探索實驗嗎。
這指南針確實很重要,不管是在哪個領域都能發揮很大作用,行軍打仗,出海經商……該如何把它改進的更加精確,小巧又方便攜帶呢。
祖衝之的腦中閃過無數想法。
……
北宋,沈括沒想到天幕竟然會提及他。
科學家,這個稱唿好生奇特,不過他很喜歡。
看來自己還是作出了一些成績的,天幕說他對指南針的製作和改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誒,沈括很高興。
竟然比那歐洲領先了400年嗎,而且指南針是在我大宋時期流傳至海外的。
沈括非常優秀,甚至能稱得上全才,但是他又過於看重名利,見風使舵,所以他在朝廷的名聲其實並不好,甚至能說是很差。因為大家都怕被他背刺。
而天幕告訴他,他想要的名聲擁有了。後人記得他,認可他的貢獻。
後人認可了,朝廷就會放在心上。
這讓沈括心中一鬆。
人一旦擁有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會變得大度,因為自己已經擁有了。
這種感覺非常奇妙。
就是感覺自己好似是在一個普通的日子裏,做著日常會做的那些事,但在曆史中,這卻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時間。
自己研究琢磨的本來隻是閑暇時的愛好,但把曆史拉長,竟然發現是參與進了一件重大的事。
沈括為自己能加入到這種重大的事感到榮幸。
他迅速整理好衣冠,看了天幕後,官家必定會召見他的,他要早做準備。
現在時間節點還早,大宋還有機會,這次,一定,一定要牢牢抓住時機啊。
為了保住自己的名利,他也得加把勁。
許多宋人也開始有了緊迫感。他們認真的盯著天幕的一字一句,企圖從中找到破局之法。
重文輕武,軍事文明,那就把武將先扶起來!就算那些文官不樂意,就算官家有其他想法,他們就吵,就不停地鬧,煩都要煩死他們!
他們再能,麵對洶洶的民意還能能到什麽地步去,如果上頭不改,就別怪他們推能改的人上去!
有了國外的矛盾,也有一些人逐漸改變了立場,紛紛聚在一起,他們再怎麽樣也是漢人,站在漢人利益角度,如何能容忍異邦踩在自己頭上。
他們靠著我們的指南針航海,獲得了那麽多財富,還敢把主意打到我們頭上,哪有這樣的道理!
海洋貿易,貨幣,許多人從天幕中得到了些許靈感,反正都去試,結果總會比天幕說的要好吧。
宋朝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不抑商的朝代。
土地可以自由買賣,擺脫了小農經濟模式,農業進入了集約化和規模化經營。
社會經濟生活也已經進入了商品化,而不再是簡單的自給自足。
宋朝的工商業高度發達,迅猛發展的工商業也使得宋朝社會高度繁榮,國家和人民都非常富裕。
因此,商人還是有一些話語權的,許多精通商道的人,紛紛獻策,企圖能尋到一條對大宋更有利的貨幣政策。
……
另一邊的趙匡胤簡直心塞到了極點。
原來這些東西大部分是在我大宋發展起來的嗎,四大發明,聽聽這名頭,看看那歐洲人在幹什麽,再看看我大宋!
趙匡胤覺得天幕就是來克他的,每次他心情好一點都要給他一記重拳。
我大宋的皇帝到底在幹什麽啊!
經濟文化到了巔峰,可後人仍然認為宋就是個屈辱的朝代。這句話簡直太傷了。
什麽叫誰都能欺負,什麽重文輕武,難道我對武將做的事真的很過分?
趙匡胤開始懷疑自己。
那他該怎麽辦啊,武將權利太大怕造反,壓製吧又被後人說過分,這後麵的大宋皇帝是把武將打壓的有多狠啊,凡事也不要太過呀。
趙匡胤現在連立祖訓都不知該如何下筆了,要是他趙家子孫又過度解讀重武輕文了怎麽辦。
……
明,朱元璋已經開始在腦中搜索了。
老四家有個叫鄭和的太監?他怎麽從來沒聽過。到時偷偷派人去找上一找,聽起來是個頂頂優秀的人才呢。
繼《永樂大典》之後,朱元璋又想抄一下他兒子的其他作業了。
比如,咳咳,下個西洋什麽的。
不得不說,朱元璋現在也開始對朱棣有那麽點刮目相看的意思了。
畢竟除了朱標外,對於其他兒子他確實沒有那麽上心,沒想到這老四竟然還幹的不錯。
不過老四也真是!這麽好的機會都把握不住,我大明本來能成為海上霸主啊!
畢竟朱元璋把整個大明都當他老朱家的東西,聽到能賺錢,而且本來還能成為海洋霸主,瞬間吃虧了的感覺浮上心頭。
朱元璋恨鐵不成鋼地瞪了一眼朱棣。
當了皇帝膽子也肥了,敢不聽咱的命令了偷偷把海禁解了是吧。解也解的不徹底,就風光你一個永樂朝了是吧,後世兒孫不管了是吧,這龜兒子!
想到這,朱元璋又有些吃味了,這天幕怎麽老講朱棣,他朱元璋不配嗎,他豐功偉績也不少啊,自己可是大明的開國皇帝,難道就沒什麽政策值得誇上一誇嗎!
……
明永樂,朱棣看著天幕撓頭。
他讓鄭和下西洋,確實有很多因素,也是想威懾一下周邊鄰國,告訴他們我很強,別惹我。再頂多是讓人朝貢,收點保護費,沒想到那歐洲更狠,直接明搶啊。
唉,我大明就是太善良了,做不出那種下三濫的事。
雖然他命鄭和下西洋了,但是放開的隻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
畢竟倭寇猖獗,也是一個問題。
他要是知道那什麽東南亞一年三熟,他早就換策略了!
雖然後人好像並不讚同海禁,但也不能一下全放開,朝廷的先打開,民間還需循序漸進。
起碼倭寇得再打一打。
那荷蘭霸權是清朝初期,葡萄牙和西班牙估計就是他們大明這時候吧。
這什麽奇奇怪怪的國名,牙不牙的,他們對牙齒是有什麽特殊的愛好?
野心還不小,殖-民地,一聽就不是好東西,想到後人惋惜本來大明也能成為海上霸權,他心裏也痛啊。
有什麽辦法呢,後人都喊他老祖宗了誒,和他說不想學英語了。
想到未來的漢人還得學那些亂七八糟的鳥語,朱棣也很不爽。
文化統一,聽起來確實很動人,但這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人這一輩子就這麽長,他朱家後代也得撐起來才行啊。
想到自己最疼愛的大孫子朱瞻基,怎麽還戰略收縮了,還不下西洋了,是發生了何事,孩子還是得再教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