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子好癢,要漲知識了#


    還有誰不知道,在600年前我們就已經有搜索引擎了。


    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在條目中稱——中國人在明朝撰寫的永樂大典,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有多全呢,涉及天文地理、陰陽醫術、經史子集、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等,還記錄了很多離奇靈異古人做的光怪陸離的夢。


    每個人都能在裏麵找到喜歡看的內容,應有盡有。】


    評論區


    網友a:這麽講吧,永樂大典把當時所知道的幾乎一切都寫進去了。


    網友b:朱棣當初想,哪怕大明亡了,永樂大典也可以流傳後世。但他萬萬沒想到如今會成為外族人了解中國文化的線索。


    迴複


    (不僅僅是了解,而是竊取[微笑][微笑][微笑])


    (對,是全竊走了,許多成就都被他們安在自己頭上)


    (朱棣如果知道他的盔甲寶劍都在外族人手裏,真的會氣死[流淚])


    (永樂大典可是和傳國玉璽一個級別的國寶)


    (現在永樂大典在英國博物館[流淚][流淚][流淚])


    (英國搶了一大半永樂大典,科技部分被他們隱藏了)


    (氣死我了[流淚])


    蘇粒也好氣,她點進永樂大典相關詞條。


    【天下奇書《永樂大典》——


    從來沒有人敢在這本書麵前說倒背如流。


    因為這是一套將近4億字的天下奇書,他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封神之作——《永樂大典》。


    朱棣可能不是一個好人,但他一定是一位好皇帝。


    可是在儒家的道德體係中,靖難之役,就是朱棣一生最大的汙點。於是,朱棣在盛世修理書的傳統下,便決心編撰一部前無古人的《永樂大典》來證明自己。


    武有封狼居胥的不世之功,文有修書撰典的千古佳話。


    在了解朱棣的永樂大典之前,你要知道,在沒有互聯網的古代,類書,就是人們檢索資料的重要數據庫。


    所謂類書,就是以類為聚,把相關內容匯編在一起。當你查某一個關鍵詞時,就能看到很多關聯性內容。


    而有最全百科全書之稱的永樂大典,就是這種類書中的巔峰造極之作。


    比如你在永樂大典中查詢“蓉”這個字,那麽就會看到來自各個典籍與“蓉”相關的內容。


    不但有《格物叢談》對芙蓉這一植物的解釋,還有《農桑撮藥》芙蓉經濟價值的說明。


    甚至連王維、柳宗元等詩人關於芙蓉的詩句,都能一應俱全。


    永樂5年11月,《永樂大典》完成。


    此書收錄上至先秦下至民初的各種書籍,七八千餘種,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視葬、道經戲曲、工藝農藝等華夏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並且這11,095冊,22,877卷,共計3.7億多字的工作量,全部是由人工一字字的抄錄而成。


    另外,極其難得的是,全體人員嚴格遵循“隻收錄不篡改”的原則,保證了資料的真實性。


    僅憑這一點,就與後麵的《四庫全書》孰高孰低,高下立判。


    時隔百年,皇宮奉天門三大殿發生火災,永樂大典因搶救及時險逃一劫,但作為此書的超級書迷嘉靖皇帝,為防患於未然,決定重抄一本作為副本流傳於世。


    可是非常蹊蹺的是,副本剛剛做完不久,永樂大典的正本便從此消失匿跡,不知去向,成為永遠的曆史之謎。


    然而,作為延續永樂傳奇的嘉靖副本也是注定命運多舛。


    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清點永樂大典,發現已經丟失了1000餘冊,《四庫全書》編撰完成之後,對《永樂大典》的管理更是逐漸放鬆起來。


    到了道光年間,貪腐的官員開始伺機夾帶偷竊,將所偷之書以每冊十兩的銀子賣給了洋人。


    到了光緒元年,修翰林院時,清點《永樂大典》所存不足5000冊。


    光緒三年隻剩下了3000餘冊。


    光緒19年就僅剩下800餘冊。


    光緒26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在戰火之中,侵略者對《永樂大典》肆意搶掠,甚至用《永樂大典》代替磚塊,構築宮室或者縱火焚燒。


    一時多達11,095冊的永樂大典,僅剩餘64冊。


    直到新中國成立,永樂大典得到各方捐贈,國家圖書館才收集到161冊永樂大典,而這些早已泛黃的紙頁,仿佛依舊在向世人訴說著,當年那個屬於永樂大典的光輝歲月。】


    怎麽會這樣!蘇粒氣死了,怪不得說這本書和傳國玉璽一個級別呢。


    這可是幾千年的結晶,嗚嗚嗚好心疼。


    評論區


    網友a:一萬多冊,搞到隻剩下一百多,真的很心痛,這些都是嘔心瀝血的傳世著作[流淚]


    迴複


    (六十多冊全部都在大英博物館,聽的好心痛[眼含熱淚])


    (日-本搶了永樂大典兩百多卷)


    (《四庫全書》乾隆把對大清不利的全刪了,永樂大典才是真正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裏麵肯定有東西。肯定有影響到英國的快速發展。但是能影響多少就不懂了)


    (馬可波羅稱中國是天堂,知道是哪年不?永樂大典,天工開物之後,歐洲突然就文藝複興,工業革命了)


    (真的嗎)


    網友b:遷都,修書,五征漠北,下西洋……朱棣幹全了


    迴複


    (五征蒙古打到貝加爾湖[看][看][看])


    (鐵木真老家[看])


    (朱棣的功績不止開疆拓土)


    (而且他是難得的擁有海權意識的皇帝)


    (天子守國門,航海外交,修建紫禁城 ,永樂大典等等,可見他的思維及眼界格局領導力行動力)


    網友c:我認為永樂大典比任何一樣文物都還要重要


    迴複


    (中國古代百科全書,要是沒被毀掉,能了解不知道多少失傳的技術,知識,曆史謎題等等)


    (或許,朱棣墓裏有嘛[狗頭])


    (嘉靖的墓裏會有吧,畢竟叫永陵[看])


    (如果永樂大典真在嘉靖陵墓裏,那嘉靖的名聲可能都好上不少 [捂臉])


    (但是可能風化了)


    (永陵遙感探測裏麵都是地下水,嘉靖棺材估計都水上漂,大典真在裏麵也爛了[思考])


    (樂觀一點好嗎,地下有暗河排水。而且嘉靖皇帝迷信道教,對風水更是講究)


    (我一直覺得乾隆破壞永陵,不隻是為了幾根楠木柱子)


    (他隻動了地麵上的,地下應該沒動)


    (你的想法有點危險啊[狗頭])


    (現在的技術還達不到,況且如果不是墓本身損壞,國家也不會主動破壞)


    (永樂大典要是出來,朱棣皇帝排名可以一個巴掌內了)


    ——————


    明以前的朝代聽聞都無比可惜又氣憤。


    聽起來,這是一本奇書啊,一萬多冊,兩萬多卷,這是耗費了多少的心血才能完成的作品。


    雖然明朝比較靠後,他們不了解這個朝代和這個皇帝,但這本書的價值天幕可是說的清清楚楚呢,都和傳國玉璽一個等級了!


    怎麽就丟失了呢。


    還流落到國外這麽多。


    想到那些偷竊的官員,竟然還把書賣給了洋人,無數人唾罵,真是寡廉鮮恥,這種事都做的出來!


    官老爺都這麽有錢了,還貪圖那點銀子。


    許多人若有所思,後人好像對於這類書籍重視的很,民間的奇技淫巧,若我能也整理個一二三出來,是否也能留名青史呢。


    秦朝的匠人也開始記錄自己的匠術,天幕已經把造紙術和印刷術教授給他們了,後人對兵馬俑似乎很感興趣,不如把製作手法記載下來,留給自己的子孫後代也不虧。


    有了天幕的影像,各朝各代都開始不自覺地記錄各種技藝。絲綢製作,瓷器,刺繡,建築……


    多寫幾份,所有子孫每人傳一份,看那些蠻夷搶不搶的走!


    ……


    漢,劉徹:“這封狼居胥後世成了個形容詞嗎,這個皇帝不錯,是親自上陣吧,武功不凡啊。不過朕有去病,朕隻需等去病的好消息就行了。”


    說完還頗為得意。


    皇帝排名一個巴掌內,真想知道排名前列的皇帝都有誰,他漢家皇帝占幾位。


    ……


    清,乾隆很憤怒,天幕誇《永樂大典》就誇,為何拿他《四庫全書》做襯托!


    他的《四庫全書》有卷,三萬六千餘冊,八億字,可是《永樂大典》的三倍多。


    他或許刪減了,但他難道一點功勞也無嗎!


    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凡被乾隆認為違悖倫理綱常、不合義理名教、譏貶滿族先世、危及皇朝統治地位的,均在禁毀之列,是一場禁毀圖書的浩劫。


    乾隆並不覺得自己有何錯,這不過是維護統治的手法而已,史上焚書的皇帝多了去了,秦始皇不也焚書過!


    若那朱棣不是漢人,他也會做相同的事的,乾隆氣極又堵不住天幕的嘴,隻能無能狂怒。


    皇帝很憤怒,底下的朝臣卻心思各異。


    麵對皇帝吩咐要焚毀的書,有些人於心不忍,偷偷抄了些藏起來。


    不知藏哪的幹脆往入土的人墓裏塞。


    也不知能否藏的住,藏的了幾時,但,能救一點是一點吧。


    清朝不同的時空中,看管書籍的官員慌張的開始清點《永樂大典》。


    竟然還有人敢偷竊還拿出去賣,以往有些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事不關己,現在天幕都專門說出來了,可不能不管了。


    況且賣的還是洋人!真是無恥之至!


    一些愛國官員咬牙切齒。這次絕不能容忍這種事發生了,不管《永樂大典》是誰編撰的,也是他們華夏的東西。


    ……


    明洪武時期。


    整個大殿都沉默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天幕說什麽?


    明成祖朱棣???


    靖難之役???


    朱元璋宛若被雷劈了一般,腦子空白了一瞬。


    哪怕之前有過一些懷疑,但他大抵是不信的。


    標兒地位如此穩固,除了他誰有可能坐上那個位置,這天下,誰敢不服標兒。


    怎麽會是老四,還是明成祖,還靖難,這些東西出來,傻子都知道繼位過程有問題!


    “朱棣你給我滾過來!”朱元璋一聲怒喝,望向不遠處的朱棣。


    朝堂上,所有人齊刷刷轉頭,也跟著將目光投向朱棣,大為震撼。


    沒想到啊,燕王竟有這麽大能耐。


    看看朱元璋怒火衝天的樣子,所有皇子和朝臣都默默遠離了朱棣。


    嗯,明成祖很厲害,但現在上麵坐著的是洪武帝,這可不是個心慈手軟的主。


    朱棣也傻了,他甚至都聽不到朱元璋死亡般的怒吼。


    ……誰?什麽明成祖?我是誰來著?


    他感覺整個人都飄在天上,做夢一樣,天幕誇我呢,誇我什麽,誇我是個好皇帝。


    ……好皇帝?!


    朱棣瞬間被潑了一盆冷水,完了,他是不是活不過今天了。


    他急切地望著朱標:“大哥!你是知道我的啊!!!”我怎麽會是那種人呢!


    不管心中如何想,他必須得先表示自己對皇位一點也不覬覦。


    朱標一臉新奇地望著朱棣,他原本可能知道一點,現在有點不知道了。


    不過畢竟是自己弟弟, 天幕對朱棣也是一副讚揚的語氣,況且自己身為太子,此刻反而要沉著冷靜。


    不管真心還是假意,朱標還是開口了。


    “……爹,未來發生了何事還尚不清楚。靖難,平定變亂,什麽變亂天幕沒說,總得給老四一個機會吧。”


    朱棣狂點頭,對啊對啊,後人才說了什麽啊,爹你可不能一杆子打死。


    “呦,咱哪敢呢,這可是後人極盡稱讚的明——成——祖呢,咱能對他做什麽。”朱元璋冷哼,把“祖”字說的陰陽怪氣。


    到底是自己親兒子,雖然他最疼朱標,但也不可能把其他兒子殺了。


    朱元璋此刻的暴怒七分真三分假。後人到底是在誇朱棣的,說明這小子皇帝幹的不錯。但如今的太子是標兒,他若不有所表示,天下人該如何看待標兒。


    他表達了態度,標兒出言勸諫,也讓朝臣看到了標兒的胸襟。


    其他的,天幕結束再來掰扯吧。


    朱棣這兔崽子,不揍一頓他氣不順。


    朱棣委屈,他什麽都不知道啊,他現在不過是一個弱小可憐無助的燕王!


    這些問題該去問那個明成祖。他啥也不清楚還得背鍋,誇獎是那個明成祖受的,憑什麽罵要他來挨啊!


    ……


    永樂朝可沒這麽精彩的大戲了。


    朱棣來迴踱步,一邊開心一邊生氣。


    原來後人這麽看我的呢。


    還說什麽他覺著哪怕大明亡了,《永樂大典》也可以流傳後世。


    他大明如今蒸蒸日上,其實他壓根沒想過這麽多,搞的他還有點怪尷尬的。


    不管,還是後人懂他,他就是這麽有遠見!不論他之前如何想的,反正現在他就是這個想法了。


    不過他什麽時候成了明成祖了,他可不是“祖”啊,哪個王八羔子給他搞了這麽一出,他可是“順位繼承”的,要當也該是“太宗”!


    又想到儒家,儒家咋這麽多事呢,哪哪都要說一嘴,後人都承認他了儒家還就著靖難嘰歪個不停。


    還有那些外國人,連他的盔甲寶劍都敢搶,這些個朱家後代怎麽迴事,連本永樂大典都保管不好,幹什麽吃的。


    後人急到為了永樂大典還肖想他的墓,朱棣都傻了,別啊,這可使不得!


    想到他和永樂朝臣的心血竟然被人搶了,朱棣又想捶他的大胖兒子了。


    天幕可說了,永樂大典要是還在,他的皇帝排名還能進幾位呢!也不知他如今在第幾位,嘿嘿。


    不行不行,這永樂大典得多備幾份啊,後人這麽喜歡呢,還拿傳國玉璽比上了。


    雖然明朝已經普及印刷術了,但這麽宏大的一本書,確實也是要耗費很多精力的。


    不過朱棣現在樂意,人不夠就多招幾個人,錢不夠就去海外撈,反正多多益善。永樂大典必須給朕流傳到後世,半點閃失都不許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當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熊熊貓呀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熊熊貓呀呀並收藏當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