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乙聽見說那女子死了,悚然一驚,心髒劇烈地跳動起來,忽然間覺得天旋地轉般,連唿吸也大為困難起來,他大口大口地喘著氣,但胸口間還是很憋悶,四周有無數的恐懼籠上心頭來,他仿佛覺得自己做了錯事一般,變得戰戰兢兢的。
他將被子抱住自己的頭,感覺到自己很委屈很委屈,他想大哭一場,但是一滴眼淚也無,心裏充滿了無法言表的滋味,一直在被子裏窩的有些窒息了,他才拽開被子,大口大口地唿吸起來,這才覺得胸口中好了許多,書生和村人的說話聲依然不停地傳了進來,但在此時,小乙卻一個字也聽不進去了。
不知道什麽時候,他才迷迷糊糊地睡著,第二天無精打采地吃了早飯,書生想和他聊些什麽,他也全不在意,隻是唯唯地應承著,書生看他這樣,以為是戰勝妖怪時耗費精力太大的原因,也就不怎麽在意,吃了飯,小乙便向書生告辭,書生和村人們苦留再住些時候,小乙不願意,最後書生還是備了幹糧和一些銀錢掛在瘦驢上,小乙也不客氣,一任他們所作所為,村人們一直送他們到十裏之外,才停住。
小乙和壽兒坐了瘦驢一徑而去,他也不迴頭,也不和村人們告別。
他們走後,村人們連連浩歎不止,都說是這孩子傷勢不輕不要留下後遺症才好。
一路之上,壽兒見小乙無精打采的,他自己也不打攪小乙,乖乖的坐在小乙身後,抬起頭癡癡地看天。
一直走出百裏之外,頭頂上蒼天白雲,周圍再無人影,荒寂一片,小乙再也忍不住,跳下瘦驢,抱頭大哭起來,壽兒見小乙無端大哭,他也急的什麽似的,先頭還是像個小大人一樣安慰小乙,但見小乙越哭越是厲害,他從來沒有見過小乙哭泣,這時見了,他也是著急的不行,到最後自己反而也是大哭起來,就這樣,兩個孩子相擁著大哭著,都是各自哭著各自的傷心事。
瘦驢在身邊渾不理會這些,瞎跑著找些青草吃。
哭了有整整大半天的功夫,小乙才抽咽著說道:“我要迴家,我要迴家。我想我的阿姊,我想大柳村了,我要迴家。”
壽兒見小乙像自己一樣哭著要迴家,反而有些驚奇,也哭著道:“壽兒沒有家了,壽兒也要迴小哥哥的家裏去,壽兒也要迴大柳村。”
兩個小孩又相抱著大哭一陣。
人隻有在最悲痛的時候才會想到家,才會想到那個生身之地,因為隻有在那裏,才能稍稍慰藉傷痛。
當下,小乙便帶著壽兒繼續趕路,這次卻不是去浮壽山了,而是問明路人路徑,向著大柳村的方向而去。
………………………………………………………………………………………
大柳村離這邊已經很遠了,兩個小孩一路趕路好不幸苦,幸虧瘦驢上帶了足夠的幹糧和盤纏,他們餓了便吃點幹糧,渴了便找人家宿歇。
此時民風淳樸,隨便去人家家裏借宿,一般都會很熱情招待的,而且還不會有什麽刁難。
他們初頭趕路還沒有經驗,越走越便有經驗了,都是走到快天黑或者是走到荒涼之處時,便不再趕路,就近找個住處,偶爾到了市鎮之處,遇見稀罕的東西還要留戀一兩天,所以趕路也越來越慢了。
初頭小乙悲憤之下一心想迴家,過了幾日,心情也漸漸好轉,迴家的心也慢了下來,但既然走在了迴家的路上了,便迴去看看也好。
一路之上,他閑了便拿出修真寶錄來讀上幾頁,雖然大部分都是不怎麽懂,但有的地方讀起來還真有趣味。
壽兒雖然還時不時的會想起爹爹來掉眼淚,但小乙跟他在一起玩耍的時候,他也便暫時淡忘。
跋涉了十幾日,終於迴到了大柳村。
一進村裏,熟悉的景象便映入眼簾。
小乙心中有感,忍不住便又要眼淚汪汪,他強忍住到家的激動,和壽兒跳下瘦驢,拉著瘦驢向村裏走去。
他離家已有一年零二十三天了,不知阿姊怎麽樣了,自己走了這麽久阿姊不知還好嗎?他心情激動地來到家門口,見房門已是緊鎖,灰塵滿布在門上,阿姊並不在家,向左鄰右舍詢問,左鄰右舍看見小乙迴來,都是又驚又喜,說是自從丟失了小乙後阿香便和白微塵去尋找他,便一直也沒有迴來,鄰居又問了小乙這一年多去哪裏了,小乙含糊答應。
見阿姊不在,他心裏不免有些失落,鄰舍見不但小乙迴來,還帶了個年紀很小的小孩,都七嘴八舌地相問,小乙隻得跟他們說了浮壽山的事情,鄰舍們都睜大眼睛不敢相信。
小乙找人弄開了鎖,推門進去,屋裏的情形還跟他當時在的時候一模一樣,隻是到處都蒙了一層灰塵,他便先打了水收拾家中,壽兒見小乙的家裏是這麽個樣子,很是驚奇,也跑前跑後地相幫著收拾。
一路之上,小乙買了不少的外地特產,便分發一些給鄰舍,鄰舍見了都分外高興,都直誇小乙出門在外有出息了。
當晚便在自己的家中歇息,這一覺睡的可真甜,直到日上三竿才醒來。
鄰居李嬸已做好了飯給小乙端過來,小乙很感激,和壽兒分著吃了,李嬸說起阿姊來,也很是擔心。
小乙吃了飯,和李嬸家的孩子閑聊了一會,便帶著壽兒出去看看。
壽兒對村裏的雞鴨驢馬牛羊很是驚異,見了便不走開,非要看個夠不行,他雖是在山裏長大,但山裏並不蓄養這些家畜,所以有些大驚小怪。
同村的小夥伴們見小乙迴來了,都興衝衝地來看小乙,小乙把自己帶迴來的好吃的東西分發給他們吃,並詢問他們這一年來發生的事情。
但是在村裏一年的時間並不能發生什麽事情,小孩們大不了是長大了許多,多認識了幾個字,其餘的一切都沒有變化。
小乙心下感概自己這一年來經曆的事情,使他心智長大了許多,現在和舊時的小夥伴們相聚在一起,自己反而有種比他們大許多的感覺。
他將被子抱住自己的頭,感覺到自己很委屈很委屈,他想大哭一場,但是一滴眼淚也無,心裏充滿了無法言表的滋味,一直在被子裏窩的有些窒息了,他才拽開被子,大口大口地唿吸起來,這才覺得胸口中好了許多,書生和村人的說話聲依然不停地傳了進來,但在此時,小乙卻一個字也聽不進去了。
不知道什麽時候,他才迷迷糊糊地睡著,第二天無精打采地吃了早飯,書生想和他聊些什麽,他也全不在意,隻是唯唯地應承著,書生看他這樣,以為是戰勝妖怪時耗費精力太大的原因,也就不怎麽在意,吃了飯,小乙便向書生告辭,書生和村人們苦留再住些時候,小乙不願意,最後書生還是備了幹糧和一些銀錢掛在瘦驢上,小乙也不客氣,一任他們所作所為,村人們一直送他們到十裏之外,才停住。
小乙和壽兒坐了瘦驢一徑而去,他也不迴頭,也不和村人們告別。
他們走後,村人們連連浩歎不止,都說是這孩子傷勢不輕不要留下後遺症才好。
一路之上,壽兒見小乙無精打采的,他自己也不打攪小乙,乖乖的坐在小乙身後,抬起頭癡癡地看天。
一直走出百裏之外,頭頂上蒼天白雲,周圍再無人影,荒寂一片,小乙再也忍不住,跳下瘦驢,抱頭大哭起來,壽兒見小乙無端大哭,他也急的什麽似的,先頭還是像個小大人一樣安慰小乙,但見小乙越哭越是厲害,他從來沒有見過小乙哭泣,這時見了,他也是著急的不行,到最後自己反而也是大哭起來,就這樣,兩個孩子相擁著大哭著,都是各自哭著各自的傷心事。
瘦驢在身邊渾不理會這些,瞎跑著找些青草吃。
哭了有整整大半天的功夫,小乙才抽咽著說道:“我要迴家,我要迴家。我想我的阿姊,我想大柳村了,我要迴家。”
壽兒見小乙像自己一樣哭著要迴家,反而有些驚奇,也哭著道:“壽兒沒有家了,壽兒也要迴小哥哥的家裏去,壽兒也要迴大柳村。”
兩個小孩又相抱著大哭一陣。
人隻有在最悲痛的時候才會想到家,才會想到那個生身之地,因為隻有在那裏,才能稍稍慰藉傷痛。
當下,小乙便帶著壽兒繼續趕路,這次卻不是去浮壽山了,而是問明路人路徑,向著大柳村的方向而去。
………………………………………………………………………………………
大柳村離這邊已經很遠了,兩個小孩一路趕路好不幸苦,幸虧瘦驢上帶了足夠的幹糧和盤纏,他們餓了便吃點幹糧,渴了便找人家宿歇。
此時民風淳樸,隨便去人家家裏借宿,一般都會很熱情招待的,而且還不會有什麽刁難。
他們初頭趕路還沒有經驗,越走越便有經驗了,都是走到快天黑或者是走到荒涼之處時,便不再趕路,就近找個住處,偶爾到了市鎮之處,遇見稀罕的東西還要留戀一兩天,所以趕路也越來越慢了。
初頭小乙悲憤之下一心想迴家,過了幾日,心情也漸漸好轉,迴家的心也慢了下來,但既然走在了迴家的路上了,便迴去看看也好。
一路之上,他閑了便拿出修真寶錄來讀上幾頁,雖然大部分都是不怎麽懂,但有的地方讀起來還真有趣味。
壽兒雖然還時不時的會想起爹爹來掉眼淚,但小乙跟他在一起玩耍的時候,他也便暫時淡忘。
跋涉了十幾日,終於迴到了大柳村。
一進村裏,熟悉的景象便映入眼簾。
小乙心中有感,忍不住便又要眼淚汪汪,他強忍住到家的激動,和壽兒跳下瘦驢,拉著瘦驢向村裏走去。
他離家已有一年零二十三天了,不知阿姊怎麽樣了,自己走了這麽久阿姊不知還好嗎?他心情激動地來到家門口,見房門已是緊鎖,灰塵滿布在門上,阿姊並不在家,向左鄰右舍詢問,左鄰右舍看見小乙迴來,都是又驚又喜,說是自從丟失了小乙後阿香便和白微塵去尋找他,便一直也沒有迴來,鄰居又問了小乙這一年多去哪裏了,小乙含糊答應。
見阿姊不在,他心裏不免有些失落,鄰舍見不但小乙迴來,還帶了個年紀很小的小孩,都七嘴八舌地相問,小乙隻得跟他們說了浮壽山的事情,鄰舍們都睜大眼睛不敢相信。
小乙找人弄開了鎖,推門進去,屋裏的情形還跟他當時在的時候一模一樣,隻是到處都蒙了一層灰塵,他便先打了水收拾家中,壽兒見小乙的家裏是這麽個樣子,很是驚奇,也跑前跑後地相幫著收拾。
一路之上,小乙買了不少的外地特產,便分發一些給鄰舍,鄰舍見了都分外高興,都直誇小乙出門在外有出息了。
當晚便在自己的家中歇息,這一覺睡的可真甜,直到日上三竿才醒來。
鄰居李嬸已做好了飯給小乙端過來,小乙很感激,和壽兒分著吃了,李嬸說起阿姊來,也很是擔心。
小乙吃了飯,和李嬸家的孩子閑聊了一會,便帶著壽兒出去看看。
壽兒對村裏的雞鴨驢馬牛羊很是驚異,見了便不走開,非要看個夠不行,他雖是在山裏長大,但山裏並不蓄養這些家畜,所以有些大驚小怪。
同村的小夥伴們見小乙迴來了,都興衝衝地來看小乙,小乙把自己帶迴來的好吃的東西分發給他們吃,並詢問他們這一年來發生的事情。
但是在村裏一年的時間並不能發生什麽事情,小孩們大不了是長大了許多,多認識了幾個字,其餘的一切都沒有變化。
小乙心下感概自己這一年來經曆的事情,使他心智長大了許多,現在和舊時的小夥伴們相聚在一起,自己反而有種比他們大許多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