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黃得功率兵抵達赫圖阿拉。


    與駐守在這裏的劉肇基匯合後繼續前進,並在四月二十七抵達鎮江堡。


    李定國早已在此等候多時,李憲忠也提前接到命令來到這裏。


    中軍帳內。


    眾人先是寒暄了一陣,隨後收起笑容一臉嚴肅。


    黃得功左右看了看,發現在場的全是高級將領。


    除了李定國,劉肇基和李憲忠外,還有高一功,李過,李來亨,巴克勇等人。


    “咳咳,”黃得功輕咳一聲將眾人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朝廷有旨,命我等入朝剿滅建奴,務必做到斬草除根!”


    眾將齊聲迴應:“斬草除根!斬草除根!”


    “好,”黃得功伸出雙手向下壓,示意眾人安靜。


    等重新恢複安靜,黃得功看向李定國和李憲忠:“兩位,說說朝鮮和建奴的情況吧!”


    李憲忠雙手抱拳,率先說道:“總督大人,諸位同僚!我奉命駐守在建州左衛一帶,那裏與朝鮮接壤,過了鴨綠江就是朝鮮的鹹鏡道。”


    “建奴逃到朝鮮後向朝鮮借了鹹鏡道,名為複國,實則已將鹹鏡道據為己有。”


    “在此期間我屢屢向朝鮮派出小股兵馬,襲擾建奴的同時招降建奴士兵。”


    “經過這一年多的時間,殺敵數百,招降千餘士兵。”


    ......


    聽完李憲忠的介紹,黃得功問:“建奴占據鹹鏡道後,當地百姓是否有反抗情緒?”


    “何止是反抗,簡直都翻天了。”李憲忠快速說道:“建奴占據鹹鏡道後便設置官員,並向當地百姓征收賦稅。由於賦稅沉重不堪,當地百姓根本沒有活路。一些人發動起義,反抗建奴;還有一部分人渡過鴨綠江,逃到了建州衛。”


    黃得功點頭詢問:“他們當中可有熟悉鹹鏡道地形之人?”


    “有,已被末將留在軍中,隨時可以帶路。”


    “好,”黃得功看向李定國:“你這邊有什麽情況?”


    李定國迴答:“鎮江堡挨著朝鮮的平安道,那裏幾乎沒有建奴的蹤跡。不過我趁著這段時間尋找了大量向導,並將平安道的地形畫了下來。”


    黃得功嗯了一聲,很是滿意。


    從陸地出兵朝鮮,隻有兩條路可以走。


    一條是西邊的鎮江堡越過鴨綠江,抵達朝鮮平安道的義州。


    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李如鬆率領大軍走的就是這條路。


    另一條路在朝鮮北麵的鹹鏡道,大明建州左衛一帶。


    壬辰倭亂時,日本人在攻下開城後兵分兩路。


    西路路向繼續北,進攻平安道。


    東路軍向東北進發,攻打鹹鏡道。


    按照日本的計劃,他們在攻下朝鮮後要兵分兩路進攻大明的遼東。


    結果在進攻平安道的西路軍失利,東路軍為了不被明軍截斷後路,隻能撤退與西路軍匯合。


    現在...


    李定國既有向導引路,也有地形圖相助。


    讓他當先鋒攻打平安道,應該會輕鬆許多。


    想到這,黃得功開口詢問:“出兵朝鮮是一場硬仗,諸位覺得該怎麽打比較合適?”


    眾人立刻低聲討論起來。


    討論了一會後。


    所有人都認為應該分兵兩路。


    東路從建州作為入朝,西路從鎮江堡入朝。


    但是在出兵順序這個問題上產生了爭議。


    李憲忠覺得應該同時出兵。


    東路軍牽製建奴主力,西路軍則快速前進拿下平壤後立刻向東,截斷建奴退路。


    前後夾擊之下,建奴必然全軍覆沒。


    劉肇基則認為西路軍先出兵,在建奴反應過來之前拿下平壤,斷掉建奴退路。


    這時候再出動東路軍,形成前後夾擊的局麵。


    二人各執己見,爭論不休。


    黃得功擺手示意安靜,問李定國:“李總兵有何良策?”


    “我覺得諸位把簡單的事搞複雜了。”


    “什麽意思?”劉肇基和李憲忠同時看了過來。


    李定國沒有在意,繼續說道:“據建奴降兵降將說,建奴逃兵問題十分嚴重。入朝之初他們有近一萬五千的兵力,現在總兵力已經降至萬人左右。”


    “我軍有多少兵馬?六萬!”


    “咱們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沒必要和建奴玩謀略,大軍直接橫推過去就行了。”


    “隻要步步為營,不輕敵,不冒進,建奴必敗!”


    “說得好!”黃得功笑著站了起來:“之前咱們總是打硬仗,用計才能取勝。現在咱們的優勢很大,隻要保持謹慎行了。依我看就按李定國總兵的意思,大軍橫推過去!”


    眾將互相看了看,先後抱拳拱手:“末將遵命!”


    黃得功見狀開始發號施令,做戰前最後的準備。


    當天中午。


    李憲忠帶著親兵,與劉肇基的兵馬一起返迴建州左衛。


    四月三十的清晨。


    平遼大軍渡過鴨綠江,正式進入朝鮮。


    明軍兵分兩路。


    東路軍為李憲忠和劉肇基,他們所部有兩萬多騎兵。


    其餘兵馬為西路軍。


    李定國為西路軍先鋒,黃得功為西路軍中軍。


    朝鮮的義州就在鴨綠江對岸。


    李定國渡河後用最快的速度來到了義州城下。


    城牆上的朝鮮士兵都快嚇尿了,紛紛躲在城牆垛口後麵不敢露頭。


    說是城牆,實際高度卻低的可憐。


    據資料記載,朝鮮王朝時期的城牆高度與同時期中原的圩牆高度類似。


    什麽是圩牆?


    圍繞村鎮而築造的土石牆。


    一般高度在一丈左右,規格高的也不超過一丈半(五米)。


    而明軍長矛兵的武器長度約有兩丈。


    也就是說...


    隻要明軍的長矛兵能來到城牆下麵,就能用長矛將城牆上的士兵捅下來。


    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雙方實力差距太過懸殊。


    一個精通朝鮮語的明軍來到城下,大聲說道:“我乃平遼大軍李定國總兵麾下,城中守將是誰?出來迴話!”


    城牆上的朝鮮兵紛紛迴頭,看向一個躲在盾牌後麵的男人身上。


    那人使勁咽了口唾沫,趴著城牆垛口同樣大聲說道:“我姓李,在這說就行,能聽得到!”


    城外的明軍騎在馬上,朗聲道:“既然聽得到那就聽好了,我等奉陛下旨意入朝剿滅建奴。爾等若是識相,立刻打開城門,讓平遼大軍入城,過去的事既往不咎。”


    “若是負隅頑抗,攻下城池後立刻屠城!”


    “唿!”李姓將領拍著胸口緩緩說道:“嚇我一跳,原來是勸降的!來人,打開城門去城外跪迎天朝大軍入朝平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穿越崇禎帝,開局一根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盲寫小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盲寫小說並收藏大明:穿越崇禎帝,開局一根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