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錢唐所想的那樣,方時說出的誌向,隻是故意說給他們聽的。
隻有說出這個誌向,他接下來要做的事,才師出有名。
不管是攤丁入畝的政策,還是其他利民政策,最重要的還是糧食。
攤丁入畝可以讓百姓生活過得好點,可那也隻是暫時的。
一旦沒有足夠的產糧支撐,大量爆發的人口,可以讓整個大明崩潰。
傍晚時分,陳遇終於收到朝堂上的消息,心中鬆了口氣:
[天人感應要在朝堂上消失了,接下來隻要年輕士子這邊弄好,這東西就再也翻不起大浪。]
陳學走上前,給陳遇倒了杯茶,輕聲問道:
“爹,方司柬最後在朝堂上提出,用《管子》來解決賑濟災民的問題,要不要跟思遠他們說說?”
“嗯,此事利國利民,結合實際去做,無法修宮殿,就去修路;路修完了就去開荒,開魚塘。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遇到的問題,先輩們也遇到過,讓他們不要有門戶之見,多看看書。”
陳學坐到陳遇旁邊:“大明目前缺糧,紅棗釀酒和果子釀酒,可以讓商人從別的地方運到曹縣。
可是,總歸是犧牲其他地方的糧食,會不會對其他地方百姓產生影響?”
陳遇搖搖頭:“不會有太大影響,普通百姓極少喝酒,隻有達官貴人和地主會去買。
這些人的糧食很多,曹縣一縣之地不會影響到整個大明。
進宮問問看今晚陛下有沒有空,我要麵見陛下。”
陳學愣了好一會,才緩緩開口:
“爹,你不是一直不想進宮,這次怎麽主動求見?”
“我怕陛下沒有放棄自己的想法,還在糾結,進宮給他分析下利弊。”
“陛下有什麽想法?”
陳遇起身,從背後的書架中拿出《老子》一書,並將其翻開遞到陳學麵前。
陳學好奇看了眼,喃喃出聲:
“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有什麽問題嗎?”
“你想想黃冊製度和戶帖製度。”
陳學低下頭思忖,忽然,猛得抬頭看向陳遇:
“陛下這是在用道家理念治國?”
“不止!”
陳遇沉聲解釋:“法律嚴格是韓非子的重罰輕賞、三綱八目是商鞅的愚民之法,是用在讀書人身上。
隻是太子看清了陛下目的,一直反對陛下,所以科舉才遲遲不開。
這次開啟科舉,若我沒猜錯,範圍還是程朱理學,不過沒有以三綱八目為定式。”
“那太子的治國理念呢?也是道家的嗎?”
陳遇搖搖頭,露出意味不明的笑容:
“太子和方時這兩人,我是一點也看不清,根本不像年輕人。”
“太子不是儒家的嗎?其為人一直都有儒家之風,等他登基就是所有儒家子弟心目中的仁義之君。
那些讀書人,一直在等待著太子登基,他們認為致君堯舜,一定會在太子身上實現。”
想到那些官員的懲罰,以及藍玉的腦子,一臉古怪:
“你們願意相信就相信,比起陛下來,太子確實仁義,妥妥的聖君。”
陳遇一點也不相信什麽儒家君子之風,朱標要是像扶蘇那樣,就不會現在就開始處理政務,而且陛下不在他還可以全權做主。
這哪裏是太子,已經是皇帝了,就差個登基儀式而已。
那些讀書人傻乎乎的以為,殺人什麽都是陛下的主意,殊不知很多國事都是太子做的決定。
朱元璋對於陳遇真的非常信任,在知道陳遇要進宮後,輕輕歎了口氣:
“妹子,老哥哥這是知道咱為難,進宮為咱解惑。
可惜老哥哥誌不在富貴,隻能以後給他子嗣一些補償。”
馬皇後輕聲勸慰:“靜誠先生知道你的心意,就已經足夠了,他不會在乎。
倒是你,什麽時候變得這麽優柔寡斷?”
“此事太大,咱以為弄掉天人感應就行,可是標兒不這麽想。”
朱元璋一臉凝重:“他想趁這個機會,順便重新定義陰陽五行,這也是在挖程朱理學的根。”
“該說的我都說了,等會靜誠先生來了,自己去問他。”
說到這,馬皇後放下手中的書,語氣堅定:
“下定決心了就跟標兒說,別給標兒希望,自己又偷摸摸的往反方向去做。”
仿佛被說中了心思,朱元璋低垂著眼眸,一直不敢看馬皇後:
“妹子,你說的什麽話,咱是這種人嗎?”
“不是最好,雄英可是最敬佩你,別讓他失望。”
聽到大孫子敬佩自己,朱元璋熱血上頭,大聲嚷嚷:
“咱做人做事堂堂正正,以前是、以後也是。”
朱元璋的治國理念,馬皇後怎會不知,所以才想著提醒朱元璋。
既然朱元璋已經答應下來,她也就沒說什麽:
“我去看看雄英,你自己慢慢想。”
正旦大朝傳出的刹那,整個應天震動,過不了多久怕是要天下大震。
若說改變千年之製讓人咂舌,那麽對於炎黃二帝一說,那就是駭人聽聞了。
連一向膽大的朱常,也是滿眼不可置信:
“爹,方司柬真這麽說?你該不會騙我吧!”
朱同白了他一眼,沒好氣說道:“愛信不信,看見你就煩。
方司柬還好,趙尚書可是真猛,一句話就把天子打落神壇,也不知道陛下要怎麽處置他。”
“切!”
朱常毫不掩飾自己的鄙視神色:“你管那麽多幹什麽?反正與我們無關。
我已經決定了,隻要陛下撤掉天人感應,我就入士。
陛下要是也自欺欺人,我就跟你一樣,天天待家裏寫書。”
“我也懶得管你,別丟你爺爺的臉就行。
還有,我已經問過太子,王氏一案按律法處事,不過這條律法已經在改,過段時間便會頒發天下。
至於楊宗德,因為沒有確鑿證據證明他知法犯法,隻能作罷。
不過,他的仕途注定艱難。”
朱常冷哼一聲:“他這是活該,連自己的娘親都不管,簡直不是人。
我去告訴仲質兄這個好消息,爹,你先忙。”
“迴來!”
朱同厲喝出聲:“這麽晚了,明天再去。”
“哦!”
與此同時,方時正在房間中書寫,心中一直在思忖:
[從呂氏春秋到齊民要術,再到夢溪筆談,農學一直在發展。]
[我現在隻要弄個方向出來,不求達到後世程度,能上升一點是一點。]
[有了袁老研究的方向,希望能夠盡快讓糧食產量上去。]
[沈括真的牛逼,連氣象學都知道,可惜沒人持續研究下去。]
[以後再想辦法,讓那些讀書人繼續研究下去。]
[大明不該是對曆代科學技術的總結,而是繼續創新。]
隻有說出這個誌向,他接下來要做的事,才師出有名。
不管是攤丁入畝的政策,還是其他利民政策,最重要的還是糧食。
攤丁入畝可以讓百姓生活過得好點,可那也隻是暫時的。
一旦沒有足夠的產糧支撐,大量爆發的人口,可以讓整個大明崩潰。
傍晚時分,陳遇終於收到朝堂上的消息,心中鬆了口氣:
[天人感應要在朝堂上消失了,接下來隻要年輕士子這邊弄好,這東西就再也翻不起大浪。]
陳學走上前,給陳遇倒了杯茶,輕聲問道:
“爹,方司柬最後在朝堂上提出,用《管子》來解決賑濟災民的問題,要不要跟思遠他們說說?”
“嗯,此事利國利民,結合實際去做,無法修宮殿,就去修路;路修完了就去開荒,開魚塘。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遇到的問題,先輩們也遇到過,讓他們不要有門戶之見,多看看書。”
陳學坐到陳遇旁邊:“大明目前缺糧,紅棗釀酒和果子釀酒,可以讓商人從別的地方運到曹縣。
可是,總歸是犧牲其他地方的糧食,會不會對其他地方百姓產生影響?”
陳遇搖搖頭:“不會有太大影響,普通百姓極少喝酒,隻有達官貴人和地主會去買。
這些人的糧食很多,曹縣一縣之地不會影響到整個大明。
進宮問問看今晚陛下有沒有空,我要麵見陛下。”
陳學愣了好一會,才緩緩開口:
“爹,你不是一直不想進宮,這次怎麽主動求見?”
“我怕陛下沒有放棄自己的想法,還在糾結,進宮給他分析下利弊。”
“陛下有什麽想法?”
陳遇起身,從背後的書架中拿出《老子》一書,並將其翻開遞到陳學麵前。
陳學好奇看了眼,喃喃出聲:
“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有什麽問題嗎?”
“你想想黃冊製度和戶帖製度。”
陳學低下頭思忖,忽然,猛得抬頭看向陳遇:
“陛下這是在用道家理念治國?”
“不止!”
陳遇沉聲解釋:“法律嚴格是韓非子的重罰輕賞、三綱八目是商鞅的愚民之法,是用在讀書人身上。
隻是太子看清了陛下目的,一直反對陛下,所以科舉才遲遲不開。
這次開啟科舉,若我沒猜錯,範圍還是程朱理學,不過沒有以三綱八目為定式。”
“那太子的治國理念呢?也是道家的嗎?”
陳遇搖搖頭,露出意味不明的笑容:
“太子和方時這兩人,我是一點也看不清,根本不像年輕人。”
“太子不是儒家的嗎?其為人一直都有儒家之風,等他登基就是所有儒家子弟心目中的仁義之君。
那些讀書人,一直在等待著太子登基,他們認為致君堯舜,一定會在太子身上實現。”
想到那些官員的懲罰,以及藍玉的腦子,一臉古怪:
“你們願意相信就相信,比起陛下來,太子確實仁義,妥妥的聖君。”
陳遇一點也不相信什麽儒家君子之風,朱標要是像扶蘇那樣,就不會現在就開始處理政務,而且陛下不在他還可以全權做主。
這哪裏是太子,已經是皇帝了,就差個登基儀式而已。
那些讀書人傻乎乎的以為,殺人什麽都是陛下的主意,殊不知很多國事都是太子做的決定。
朱元璋對於陳遇真的非常信任,在知道陳遇要進宮後,輕輕歎了口氣:
“妹子,老哥哥這是知道咱為難,進宮為咱解惑。
可惜老哥哥誌不在富貴,隻能以後給他子嗣一些補償。”
馬皇後輕聲勸慰:“靜誠先生知道你的心意,就已經足夠了,他不會在乎。
倒是你,什麽時候變得這麽優柔寡斷?”
“此事太大,咱以為弄掉天人感應就行,可是標兒不這麽想。”
朱元璋一臉凝重:“他想趁這個機會,順便重新定義陰陽五行,這也是在挖程朱理學的根。”
“該說的我都說了,等會靜誠先生來了,自己去問他。”
說到這,馬皇後放下手中的書,語氣堅定:
“下定決心了就跟標兒說,別給標兒希望,自己又偷摸摸的往反方向去做。”
仿佛被說中了心思,朱元璋低垂著眼眸,一直不敢看馬皇後:
“妹子,你說的什麽話,咱是這種人嗎?”
“不是最好,雄英可是最敬佩你,別讓他失望。”
聽到大孫子敬佩自己,朱元璋熱血上頭,大聲嚷嚷:
“咱做人做事堂堂正正,以前是、以後也是。”
朱元璋的治國理念,馬皇後怎會不知,所以才想著提醒朱元璋。
既然朱元璋已經答應下來,她也就沒說什麽:
“我去看看雄英,你自己慢慢想。”
正旦大朝傳出的刹那,整個應天震動,過不了多久怕是要天下大震。
若說改變千年之製讓人咂舌,那麽對於炎黃二帝一說,那就是駭人聽聞了。
連一向膽大的朱常,也是滿眼不可置信:
“爹,方司柬真這麽說?你該不會騙我吧!”
朱同白了他一眼,沒好氣說道:“愛信不信,看見你就煩。
方司柬還好,趙尚書可是真猛,一句話就把天子打落神壇,也不知道陛下要怎麽處置他。”
“切!”
朱常毫不掩飾自己的鄙視神色:“你管那麽多幹什麽?反正與我們無關。
我已經決定了,隻要陛下撤掉天人感應,我就入士。
陛下要是也自欺欺人,我就跟你一樣,天天待家裏寫書。”
“我也懶得管你,別丟你爺爺的臉就行。
還有,我已經問過太子,王氏一案按律法處事,不過這條律法已經在改,過段時間便會頒發天下。
至於楊宗德,因為沒有確鑿證據證明他知法犯法,隻能作罷。
不過,他的仕途注定艱難。”
朱常冷哼一聲:“他這是活該,連自己的娘親都不管,簡直不是人。
我去告訴仲質兄這個好消息,爹,你先忙。”
“迴來!”
朱同厲喝出聲:“這麽晚了,明天再去。”
“哦!”
與此同時,方時正在房間中書寫,心中一直在思忖:
[從呂氏春秋到齊民要術,再到夢溪筆談,農學一直在發展。]
[我現在隻要弄個方向出來,不求達到後世程度,能上升一點是一點。]
[有了袁老研究的方向,希望能夠盡快讓糧食產量上去。]
[沈括真的牛逼,連氣象學都知道,可惜沒人持續研究下去。]
[以後再想辦法,讓那些讀書人繼續研究下去。]
[大明不該是對曆代科學技術的總結,而是繼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