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既然馬皇後認為方時想用墨家思想治國,方時決定再定個誌向出來:
“正本清源還是可以做到的,有些東西已經過時了,就該革新;有些人跪下了,就該一輩子待在恥辱柱上。
微臣相信,就算孔子複生,也不會認這些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後人。”
[革新?後人?]
馬皇後瞬間想到了曲阜,臉上警告之意盡顯:
“禍從口出!就算你能做到,也要放在心裏,別到處瞎扯。”
“微臣相信皇後,所以才吐露些心聲,別人微臣是一個字也不會透露。”
馬皇後輕輕搖頭:“也不知道說你什麽好,該說你單純還是說你聰明?
本想著給你安排個文官家的女兒,現在看來是不行,你給我出了個難題。”
“隨便就好,像微臣這種窮鬼,有妻子就算不錯了。”
“噗呲!”
馬皇後笑罵道:“胡說!東宮司柬多少人上趕著呢!
我聽太子說了,你準備今天呈上奏疏,細數處置那些官員的利弊。
現在也快下朝了,你先去東宮,太子怕都等不及了。”
“是!微臣告退。”
方時走後,馬皇後重新捧起書,卻怎麽也看不進去。
[這小子年紀輕輕,心怎麽就這麽大?]
[重八想要清理胡惟庸都要一步一步來,你開口就是正本清源,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算了,好不容易出個人才,給標兒的那些臣子,老的老、死的死,這個還是要保住。]
想到這,馬皇後放下書本,往禦膳房走去,她得跟朱元璋好好商量商量。
隨著胡惟庸的倒台,大量的工作壓在朱元璋身上,為了及時處理政務,朱元璋不得不設立春夏秋冬四輔官。
這四輔官不僅僅輔佐朱元璋,更是東宮的太子賓客,位列公、侯、都督之次。
王本則是其中的佼佼者,朱標對其學識也是讚歎不已。
“太子殿下,既然陛下有意重開科舉,雖未確定時間,卻還是要提前準備,是否先發一些經典給北方士子?”
朱標點了點頭:“確實要提前準備,四書五經原本先開始印刷,至於注釋孤再跟父皇商量下,到底是用朱文公的還是用康成先生的。”
聽到這話,王本輕聲勸道:“蒙元科舉取士,以朱子集注為主,天下士子大多推崇晦庵先生。”
朱標輕歎一聲:“這也是父皇遲遲不開科舉的原因,北方雖有江漢先生(趙複)傳播理學,可畢竟不如南方,更遑論幽雲十六州之地,如今還隻是章句之學。
先不說這個,陝西衛軍屯田之事安排了怎麽樣?此事關乎明年北伐,不得不慎重。”
“已經抽調三分之二前去屯田,定不會耽誤明年北伐之……”
話到這,一名內侍從門外進來,王本停下來靜靜等待著。
“太子殿下,方時方司柬求見。”
“方司柬來了,快請進來。”
說完,朱標眉眼帶笑:“王卿等會也看看,說不定會有驚喜。”
王本在腦海中過了一遍朝廷官員名字,並沒有發現方時這個名字,不由得問了一句:
“方司柬是剛上任的嗎?”
“嗯,他和王卿一樣,都是朝廷遺落民間的大才。”
話音未落,方時已經走了進來,對了朱標行了一禮之後,就站在一旁等候。
看到方時一副畢恭畢敬,老態橫秋的樣子,朱標忍不住打趣:
“方司柬,你是十八不是八十,怎麽還不如孤有活力。”
“禮不可廢!”
朱標擺了擺手:“有這心就足夠了,一些形式不必太在意,在孤這裏放輕鬆點。”
話罷,朱標又指了指王本旁邊的座位:
“你坐到春官王本旁邊,孤想問問你的意見。”
“是!”
等方時坐下,朱標將科舉一事,簡短的說了一遍。
“你覺得此事該如何去做?”
方時想了一會,才緩緩開口:
“南方富庶之地,士子本身就比北方多,加之晦庵先生傳道之地一直在南方,若以四書章句為主,北方士子必定弱於南方。
微臣能想到的辦法隻有分榜取士,異地為官。
北方以康成先生為主、南方以晦庵先生為主,再以這些士子當官後的情況,來決定以後科舉是沿襲蒙元舊製,還是重新創立。”
王本搖了搖頭:“如此還是有了區別,雙方治學不一,就容易造成治國理念不同,前宋黨爭之事,大多也是因此。”
方時看了眼王本,心中暗暗讚歎:
[不愧是四輔官,這見識我是拍馬也趕不上。]
“王春官說的是,方某有些想當然了。”
王本會心一笑:“方司柬也啟發了我,南北分榜確實是個好辦法,朝廷可以降低北方士子的難度,提高南方士子的難度。”
[還是要朱子集注嗎?]
朱標暗自一歎,他其實心中更喜歡方時的方法,朱子集注的弊端他比任何人都看的明白。
選了朱子集注,就給了朱元璋愚弄讀書人的機會,往後大概率是不會出現治國大才。
[不行,得再拖延一下,爹想要用商鞅愚民之法來愚弄讀書人,卻忘了空談誤國。]
[一旦成功,天下士子全部研讀朱子集注,單單三綱八目就得逼瘋一群人,就算自己將來登基了,也難以改變。]
[唉,理學是好的,一旦與父皇的想法沾染上,將來也會變了樣。]
想到這,朱標目光晦暗不明,淡淡開口:
“單單一個科舉還不夠,北方不僅僅有士子,還有百姓,讓百姓歸心才是最關鍵的。”
王本微微低頭,餘光瞥向朱標,仿佛要看穿什麽:
“陛下已經決定遷徙人口去山西,利用南方百姓來潛移默化,想來已經足夠了。”
“不夠!”
朱標果斷搖頭:“幽雲十六州失去太久時間了,就算父皇讓四弟就藩北平也不夠。
科舉不僅僅事關北方士子,也關乎北方百姓,朝廷必須要利用好科舉一事,讓北方百姓感受到大明的好。”
[都在溫飽線上掙紮,科舉與百姓有個屁關係,不過這托詞找的好,誰也說不出什麽。]
[看來朱標是不同意王本的建議,也不知道為什麽。]
想了一會也沒頭緒,方時從懷中掏出奏疏遞上:
“太子殿下可以看看這個,或許可以讓北方百姓知道,大明跟曆朝曆代都不一樣,隻有大明才是真正將百姓看在眼裏的。”
朱標接過奏疏,剛打開就愣了下:
“你這奏疏倒是跟別人都不一樣,不僅沒有讚美之語,連個敬語都沒有。”
“第一次,微臣下次改。”
“別,這樣很好,孤就喜歡開門見山。”
朱標一邊看著,一邊打量著方時,實在想不通年紀輕輕的一個人,怎麽這麽了解這些當官的。
半晌之後,朱標將奏疏遞給王本:
“你也看看,若是沒問題,孤就將這奏疏遞上去。”
王本看了眼,心下一驚,不說內容,就說這寫奏疏方式,就值得所有人學習。
“正本清源還是可以做到的,有些東西已經過時了,就該革新;有些人跪下了,就該一輩子待在恥辱柱上。
微臣相信,就算孔子複生,也不會認這些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後人。”
[革新?後人?]
馬皇後瞬間想到了曲阜,臉上警告之意盡顯:
“禍從口出!就算你能做到,也要放在心裏,別到處瞎扯。”
“微臣相信皇後,所以才吐露些心聲,別人微臣是一個字也不會透露。”
馬皇後輕輕搖頭:“也不知道說你什麽好,該說你單純還是說你聰明?
本想著給你安排個文官家的女兒,現在看來是不行,你給我出了個難題。”
“隨便就好,像微臣這種窮鬼,有妻子就算不錯了。”
“噗呲!”
馬皇後笑罵道:“胡說!東宮司柬多少人上趕著呢!
我聽太子說了,你準備今天呈上奏疏,細數處置那些官員的利弊。
現在也快下朝了,你先去東宮,太子怕都等不及了。”
“是!微臣告退。”
方時走後,馬皇後重新捧起書,卻怎麽也看不進去。
[這小子年紀輕輕,心怎麽就這麽大?]
[重八想要清理胡惟庸都要一步一步來,你開口就是正本清源,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算了,好不容易出個人才,給標兒的那些臣子,老的老、死的死,這個還是要保住。]
想到這,馬皇後放下書本,往禦膳房走去,她得跟朱元璋好好商量商量。
隨著胡惟庸的倒台,大量的工作壓在朱元璋身上,為了及時處理政務,朱元璋不得不設立春夏秋冬四輔官。
這四輔官不僅僅輔佐朱元璋,更是東宮的太子賓客,位列公、侯、都督之次。
王本則是其中的佼佼者,朱標對其學識也是讚歎不已。
“太子殿下,既然陛下有意重開科舉,雖未確定時間,卻還是要提前準備,是否先發一些經典給北方士子?”
朱標點了點頭:“確實要提前準備,四書五經原本先開始印刷,至於注釋孤再跟父皇商量下,到底是用朱文公的還是用康成先生的。”
聽到這話,王本輕聲勸道:“蒙元科舉取士,以朱子集注為主,天下士子大多推崇晦庵先生。”
朱標輕歎一聲:“這也是父皇遲遲不開科舉的原因,北方雖有江漢先生(趙複)傳播理學,可畢竟不如南方,更遑論幽雲十六州之地,如今還隻是章句之學。
先不說這個,陝西衛軍屯田之事安排了怎麽樣?此事關乎明年北伐,不得不慎重。”
“已經抽調三分之二前去屯田,定不會耽誤明年北伐之……”
話到這,一名內侍從門外進來,王本停下來靜靜等待著。
“太子殿下,方時方司柬求見。”
“方司柬來了,快請進來。”
說完,朱標眉眼帶笑:“王卿等會也看看,說不定會有驚喜。”
王本在腦海中過了一遍朝廷官員名字,並沒有發現方時這個名字,不由得問了一句:
“方司柬是剛上任的嗎?”
“嗯,他和王卿一樣,都是朝廷遺落民間的大才。”
話音未落,方時已經走了進來,對了朱標行了一禮之後,就站在一旁等候。
看到方時一副畢恭畢敬,老態橫秋的樣子,朱標忍不住打趣:
“方司柬,你是十八不是八十,怎麽還不如孤有活力。”
“禮不可廢!”
朱標擺了擺手:“有這心就足夠了,一些形式不必太在意,在孤這裏放輕鬆點。”
話罷,朱標又指了指王本旁邊的座位:
“你坐到春官王本旁邊,孤想問問你的意見。”
“是!”
等方時坐下,朱標將科舉一事,簡短的說了一遍。
“你覺得此事該如何去做?”
方時想了一會,才緩緩開口:
“南方富庶之地,士子本身就比北方多,加之晦庵先生傳道之地一直在南方,若以四書章句為主,北方士子必定弱於南方。
微臣能想到的辦法隻有分榜取士,異地為官。
北方以康成先生為主、南方以晦庵先生為主,再以這些士子當官後的情況,來決定以後科舉是沿襲蒙元舊製,還是重新創立。”
王本搖了搖頭:“如此還是有了區別,雙方治學不一,就容易造成治國理念不同,前宋黨爭之事,大多也是因此。”
方時看了眼王本,心中暗暗讚歎:
[不愧是四輔官,這見識我是拍馬也趕不上。]
“王春官說的是,方某有些想當然了。”
王本會心一笑:“方司柬也啟發了我,南北分榜確實是個好辦法,朝廷可以降低北方士子的難度,提高南方士子的難度。”
[還是要朱子集注嗎?]
朱標暗自一歎,他其實心中更喜歡方時的方法,朱子集注的弊端他比任何人都看的明白。
選了朱子集注,就給了朱元璋愚弄讀書人的機會,往後大概率是不會出現治國大才。
[不行,得再拖延一下,爹想要用商鞅愚民之法來愚弄讀書人,卻忘了空談誤國。]
[一旦成功,天下士子全部研讀朱子集注,單單三綱八目就得逼瘋一群人,就算自己將來登基了,也難以改變。]
[唉,理學是好的,一旦與父皇的想法沾染上,將來也會變了樣。]
想到這,朱標目光晦暗不明,淡淡開口:
“單單一個科舉還不夠,北方不僅僅有士子,還有百姓,讓百姓歸心才是最關鍵的。”
王本微微低頭,餘光瞥向朱標,仿佛要看穿什麽:
“陛下已經決定遷徙人口去山西,利用南方百姓來潛移默化,想來已經足夠了。”
“不夠!”
朱標果斷搖頭:“幽雲十六州失去太久時間了,就算父皇讓四弟就藩北平也不夠。
科舉不僅僅事關北方士子,也關乎北方百姓,朝廷必須要利用好科舉一事,讓北方百姓感受到大明的好。”
[都在溫飽線上掙紮,科舉與百姓有個屁關係,不過這托詞找的好,誰也說不出什麽。]
[看來朱標是不同意王本的建議,也不知道為什麽。]
想了一會也沒頭緒,方時從懷中掏出奏疏遞上:
“太子殿下可以看看這個,或許可以讓北方百姓知道,大明跟曆朝曆代都不一樣,隻有大明才是真正將百姓看在眼裏的。”
朱標接過奏疏,剛打開就愣了下:
“你這奏疏倒是跟別人都不一樣,不僅沒有讚美之語,連個敬語都沒有。”
“第一次,微臣下次改。”
“別,這樣很好,孤就喜歡開門見山。”
朱標一邊看著,一邊打量著方時,實在想不通年紀輕輕的一個人,怎麽這麽了解這些當官的。
半晌之後,朱標將奏疏遞給王本:
“你也看看,若是沒問題,孤就將這奏疏遞上去。”
王本看了眼,心下一驚,不說內容,就說這寫奏疏方式,就值得所有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