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寧駐足欣賞,花美,人更美。
綠衣少女對他的到來絲毫不知,隻是癡癡的注視的眼前的鮮花。
小癡,人如其名。
和三尾妖狐的妖媚相比,小癡身上那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總是能在不經意間打動人心。
一會兒後,紀寧悄然離去。
世間有千般美景,萬種風情,繁華落盡終成空。
不得長生,塵世間的一切皆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三日後,紀寧讀完第二卷天書,飄然離去。
這個世界有天書五卷,空桑山中的第一卷天書是總綱,而狐岐山的第二卷天書,論述的則是神魂之道。
青雲門得第五卷天書,太極玄清道以練氣為核心。
天音寺得第四卷天書,大梵般若修煉有成,可得金剛不壞之身。
令紀寧頗為感興趣的是,也不知道那天帝寶庫所藏的第三卷天書,講述的又是哪一方麵的內容?
他一路遊山玩水,行程並不快,但也在十天後來到了天音寺所在的須彌山。
與隱居深山的青雲門,避世南疆的焚香穀不同,在天下正道中擁有崇高地位的天音寺,卻如同一個凡間普通寺廟一般,開放給無數世俗百姓燒香拜佛。
紀寧隨著人群上山,隻見天音寺的建築雄偉華麗,以白玉為石,坪鋪為場,石階層疊,九為一組,連接而上至大雄寶殿,竟有九九八十一組之高。
玉石雕欄之間,隻見殿宇雄峙,極其高大,殿前十三支巨大石柱衝天而起,高逾十丈,殿頂金壁輝煌,八道屋脊平分其上,雕作龍首形狀,每一道屋脊飛簷龍首之前,赫然各雕刻著十隻吉祥瑞獸,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而殿下種種雕刻華麗精美,更是遠遠超過了世人想像,非等閑人可以製作。
在大雄寶殿之後,兩側,前方,俱是一間連著一間的高聳殿堂,其間或是廣場相接,或是小路蜿蜒相連,有更是直接連在一起,層層疊疊,蔚為壯觀。
今天正是初一,無數人手持香火,跪拜禮佛,台階廣場,殿裏殿外,香火鼎盛的超乎想象。
“青雲門、天音寺,道家、佛教,出世、入世,雖然最終殊途同歸,但是路上的風景,卻是截然不同的。”
紀寧邊走邊想到,他在天音寺中轉了一圈後,一路往山頂走去。
須彌山雖然比不上青雲門通天峰那般高聳入雲,但也決然不低。
接近山頂處有一處三進的院子,這是天音寺高僧避開塵世煩擾,專心修行的地方。故而也被稱為“小天音寺”。
周圍蒼鬆修竹,密密成林,山風吹過,鬆動竹搖,說不出的清幽雅意,與山下熱鬧繁華的大天音寺的相比,又是另外一番滋味。
紀寧迴頭望去,遙見半山裏天音寺中香火鼎盛,絲絲縷縷飄蕩起來,便是這麽老遠,竟也看的清清楚楚,其間隱隱人聲,說不出的虔誠莊嚴之意。
走到了小天音寺的門口,紀寧朗聲說道:“東海蓬萊山練氣士紀寧,特來拜會天音寺諸位高僧,有有事相商。”
“阿彌陀佛。”一個皮膚白淨,目光明亮,身穿月白袈裟,看去讓人感覺有些瘦弱的和尚從門內走出了出來,道:“貧僧普泓,現忝為天音寺方丈,紀施主遠道而來,還請入內奉茶。”
“有勞了。”紀寧隨著普泓走進了當中的佛堂。
有小沙彌奉上茶水後,普泓問道:“不知紀施主來我天音寺,有何要事?”
紀寧說道:“世間有天書數卷,藏於名山大川,等待有緣之人。青雲門得一卷天書,貴寺亦得一卷天書,七百年前魔教煉血堂也曾得到一卷天書。
我在機緣巧合之下,亦得一卷天書,故而來尋貴寺做一筆交易,以書換書,希冀能在長生路上多邁出幾步。”
普泓聽了後,神色間的震驚無法掩飾。
紀寧從懷裏取出了一張紙,放在了桌上,道:“這是我所得天書的片段,以表誠意。三日之後,我會再來拜訪。”
話音落下,他身化長虹,瞬間飛出了佛堂,直入雲霄。
普泓撥動手中的念珠,默誦佛經,等心情平複之後,才拿起紀寧留下紙張,細細讀了起來。
…………
悠悠鍾聲,又一次在須彌山上迴蕩,宣告著新的一天的開始。
初升朝陽,從東邊天際探出一個小小光暈,將第一縷陽光灑向人間。
紀寧隨著普泓走在須彌山的後山之中,走了大半個時辰,也不曾見到“無字玉璧”的蹤影。
一路上,峰巒疊翠,山風徐來,或奇岩突兀,千奇百怪,或有斷崖瀑布,從天而落,轟鳴而如玉帶,令人目不暇接。
沒有知曉方位的天音寺僧人帶路,想要在這崇山峻嶺間找到無字玉璧,無異於大海撈針。
終於,普泓停下了腳步,道:“紀施主,到地方了。”
紀寧向前看去,卻見前方依舊是山路蜿蜒,路旁一邊是茂密樹林,另一邊生著雜草荊棘,三尺之外便是一處斷崖。
普泓走到斷崖之上,道:“紀施主,請。”
紀寧走過去,站在斷崖之上,舉目望去,隻見這斷崖之下霧氣彌漫,如波濤翻滾,湧動不息,似是一個山穀模樣。而遠處隱隱望見有模糊山影,卻都在十分遙遠的地方。
他縱身躍下,普泓也隨即跟上。
斷崖下的霧氣似乎有些奇怪,似濃非濃,隻是如纏絲一般糾纏在一起,任憑山風吹拂,也不見半分散去的樣子。
霧氣漸漸稀薄,下方的景色頓時清晰起來,乃是一麵小小石台,頗為光滑,周圍有三丈方圓,樹木稀疏,圍坐著數十位天音寺僧人。
看去這些僧人所坐位置或遠或近,並無規矩順序,但其中似暗含密理,淡淡佛力流轉其中,竟是隱隱成了一個陣勢。
普泓隨後落地,走過去對著一個麵容枯槁,臉色焦黃的老和尚施了一禮。
那老和尚微微點頭。
普泓走了過來,指著中間的石台,道:“紀施主,請。”
紀寧藝高人膽大,也不怕天音寺搞什麽鬼,他正要坐到那石台之上,忽地天上隱隱一聲銳嘯,是風聲,是獸嚎,穿雲透霧而來。
緊接著,一束耀眼光輝,竟是從濃霧之中撕開了一道裂縫,射了下來,正照在紀寧身上。
一時間,山穀中異聲隆隆,似奔雷起伏,那片濃霧之海陡然起了波濤,從原本輕輕湧動之勢變做巨浪,波瀾起伏,隨即出現越來越多的縫隙,濃霧也越來越薄,透出了一道又一道、一束又一束的光輝。
許久之後,濃霧終於飄散,光輝灑下,瞬間天地一片耀目光芒,竟是讓所有人都無法目視。過了片刻之後,才漸漸緩和下來。
紀寧睜開雙眼的時候,立刻看到了那傳說之中的無字玉壁。
就在他的身前,那看去小小石台之後,斷崖之下,一片絕壁如鏡,竟是筆直垂下,高逾七丈,寬逾四丈,山壁材質似玉非玉,光滑無比,倒映出天地美景,遠近山脈,竟都在這玉壁之中。
紀寧走到那平台之上盤膝坐了下去,神色平靜,無悲無喜。
數十位天音寺僧人,一起合十頌佛。
淡淡金光緩緩泛起,隱約梵唱聲音,似從天際傳來!
突然,金光大盛,隻見眾僧人所坐之奇異法陣陣勢之中,金芒流轉,佛氣莊嚴,眾僧人所散發金光越發熾烈耀眼。
片刻之後,但聽得震耳轟鳴之聲大作,一個金光燦爛輝煌之大“佛”真言現於法陣之上,緩緩升起。
梵唱越來越是響亮,天地一片肅穆,隻見那金色佛字越升越高,慢慢到了半空,豎立了起來。在天際陽光照耀之下,越發不可逼視。
仿佛是受到佛家真言的激發,那一片絕壁之上,原本光滑的玉壁緩緩現出了佛字倒影,但卻並非如尋常鏡麵模樣,而是從一小點緩緩變大,漸漸散出金光,慢慢現出那佛字模樣,而在無字玉壁之上映像變大的時候,半空之中的那佛家真言卻似乎有些黯淡了下來。
很快的,無字玉壁之中的佛字真言已經大到幾乎超過了半空之中那個真的佛字,隻見此刻整個無字玉壁金光燦爛,熠熠生輝,伴隨著梵音陣陣。
突然,玉壁之上透出了一縷淡金佛光,緩緩射出,籠罩在安坐的紀寧身上。
紀寧神色不變,平靜淡然。
無字玉壁上射出的佛光淡淡,沒有什麽變化,隻見金輝緩緩閃動,說不出的莊嚴之意。
而周圍的天音寺僧人同樣也是麵容不變,低聲頌佛,他們法陣之上的光輝也一般緩緩流轉,支撐著天上那個佛家真言。
時光流轉,就這麽悄悄過去了……
綠衣少女對他的到來絲毫不知,隻是癡癡的注視的眼前的鮮花。
小癡,人如其名。
和三尾妖狐的妖媚相比,小癡身上那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總是能在不經意間打動人心。
一會兒後,紀寧悄然離去。
世間有千般美景,萬種風情,繁華落盡終成空。
不得長生,塵世間的一切皆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三日後,紀寧讀完第二卷天書,飄然離去。
這個世界有天書五卷,空桑山中的第一卷天書是總綱,而狐岐山的第二卷天書,論述的則是神魂之道。
青雲門得第五卷天書,太極玄清道以練氣為核心。
天音寺得第四卷天書,大梵般若修煉有成,可得金剛不壞之身。
令紀寧頗為感興趣的是,也不知道那天帝寶庫所藏的第三卷天書,講述的又是哪一方麵的內容?
他一路遊山玩水,行程並不快,但也在十天後來到了天音寺所在的須彌山。
與隱居深山的青雲門,避世南疆的焚香穀不同,在天下正道中擁有崇高地位的天音寺,卻如同一個凡間普通寺廟一般,開放給無數世俗百姓燒香拜佛。
紀寧隨著人群上山,隻見天音寺的建築雄偉華麗,以白玉為石,坪鋪為場,石階層疊,九為一組,連接而上至大雄寶殿,竟有九九八十一組之高。
玉石雕欄之間,隻見殿宇雄峙,極其高大,殿前十三支巨大石柱衝天而起,高逾十丈,殿頂金壁輝煌,八道屋脊平分其上,雕作龍首形狀,每一道屋脊飛簷龍首之前,赫然各雕刻著十隻吉祥瑞獸,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而殿下種種雕刻華麗精美,更是遠遠超過了世人想像,非等閑人可以製作。
在大雄寶殿之後,兩側,前方,俱是一間連著一間的高聳殿堂,其間或是廣場相接,或是小路蜿蜒相連,有更是直接連在一起,層層疊疊,蔚為壯觀。
今天正是初一,無數人手持香火,跪拜禮佛,台階廣場,殿裏殿外,香火鼎盛的超乎想象。
“青雲門、天音寺,道家、佛教,出世、入世,雖然最終殊途同歸,但是路上的風景,卻是截然不同的。”
紀寧邊走邊想到,他在天音寺中轉了一圈後,一路往山頂走去。
須彌山雖然比不上青雲門通天峰那般高聳入雲,但也決然不低。
接近山頂處有一處三進的院子,這是天音寺高僧避開塵世煩擾,專心修行的地方。故而也被稱為“小天音寺”。
周圍蒼鬆修竹,密密成林,山風吹過,鬆動竹搖,說不出的清幽雅意,與山下熱鬧繁華的大天音寺的相比,又是另外一番滋味。
紀寧迴頭望去,遙見半山裏天音寺中香火鼎盛,絲絲縷縷飄蕩起來,便是這麽老遠,竟也看的清清楚楚,其間隱隱人聲,說不出的虔誠莊嚴之意。
走到了小天音寺的門口,紀寧朗聲說道:“東海蓬萊山練氣士紀寧,特來拜會天音寺諸位高僧,有有事相商。”
“阿彌陀佛。”一個皮膚白淨,目光明亮,身穿月白袈裟,看去讓人感覺有些瘦弱的和尚從門內走出了出來,道:“貧僧普泓,現忝為天音寺方丈,紀施主遠道而來,還請入內奉茶。”
“有勞了。”紀寧隨著普泓走進了當中的佛堂。
有小沙彌奉上茶水後,普泓問道:“不知紀施主來我天音寺,有何要事?”
紀寧說道:“世間有天書數卷,藏於名山大川,等待有緣之人。青雲門得一卷天書,貴寺亦得一卷天書,七百年前魔教煉血堂也曾得到一卷天書。
我在機緣巧合之下,亦得一卷天書,故而來尋貴寺做一筆交易,以書換書,希冀能在長生路上多邁出幾步。”
普泓聽了後,神色間的震驚無法掩飾。
紀寧從懷裏取出了一張紙,放在了桌上,道:“這是我所得天書的片段,以表誠意。三日之後,我會再來拜訪。”
話音落下,他身化長虹,瞬間飛出了佛堂,直入雲霄。
普泓撥動手中的念珠,默誦佛經,等心情平複之後,才拿起紀寧留下紙張,細細讀了起來。
…………
悠悠鍾聲,又一次在須彌山上迴蕩,宣告著新的一天的開始。
初升朝陽,從東邊天際探出一個小小光暈,將第一縷陽光灑向人間。
紀寧隨著普泓走在須彌山的後山之中,走了大半個時辰,也不曾見到“無字玉璧”的蹤影。
一路上,峰巒疊翠,山風徐來,或奇岩突兀,千奇百怪,或有斷崖瀑布,從天而落,轟鳴而如玉帶,令人目不暇接。
沒有知曉方位的天音寺僧人帶路,想要在這崇山峻嶺間找到無字玉璧,無異於大海撈針。
終於,普泓停下了腳步,道:“紀施主,到地方了。”
紀寧向前看去,卻見前方依舊是山路蜿蜒,路旁一邊是茂密樹林,另一邊生著雜草荊棘,三尺之外便是一處斷崖。
普泓走到斷崖之上,道:“紀施主,請。”
紀寧走過去,站在斷崖之上,舉目望去,隻見這斷崖之下霧氣彌漫,如波濤翻滾,湧動不息,似是一個山穀模樣。而遠處隱隱望見有模糊山影,卻都在十分遙遠的地方。
他縱身躍下,普泓也隨即跟上。
斷崖下的霧氣似乎有些奇怪,似濃非濃,隻是如纏絲一般糾纏在一起,任憑山風吹拂,也不見半分散去的樣子。
霧氣漸漸稀薄,下方的景色頓時清晰起來,乃是一麵小小石台,頗為光滑,周圍有三丈方圓,樹木稀疏,圍坐著數十位天音寺僧人。
看去這些僧人所坐位置或遠或近,並無規矩順序,但其中似暗含密理,淡淡佛力流轉其中,竟是隱隱成了一個陣勢。
普泓隨後落地,走過去對著一個麵容枯槁,臉色焦黃的老和尚施了一禮。
那老和尚微微點頭。
普泓走了過來,指著中間的石台,道:“紀施主,請。”
紀寧藝高人膽大,也不怕天音寺搞什麽鬼,他正要坐到那石台之上,忽地天上隱隱一聲銳嘯,是風聲,是獸嚎,穿雲透霧而來。
緊接著,一束耀眼光輝,竟是從濃霧之中撕開了一道裂縫,射了下來,正照在紀寧身上。
一時間,山穀中異聲隆隆,似奔雷起伏,那片濃霧之海陡然起了波濤,從原本輕輕湧動之勢變做巨浪,波瀾起伏,隨即出現越來越多的縫隙,濃霧也越來越薄,透出了一道又一道、一束又一束的光輝。
許久之後,濃霧終於飄散,光輝灑下,瞬間天地一片耀目光芒,竟是讓所有人都無法目視。過了片刻之後,才漸漸緩和下來。
紀寧睜開雙眼的時候,立刻看到了那傳說之中的無字玉壁。
就在他的身前,那看去小小石台之後,斷崖之下,一片絕壁如鏡,竟是筆直垂下,高逾七丈,寬逾四丈,山壁材質似玉非玉,光滑無比,倒映出天地美景,遠近山脈,竟都在這玉壁之中。
紀寧走到那平台之上盤膝坐了下去,神色平靜,無悲無喜。
數十位天音寺僧人,一起合十頌佛。
淡淡金光緩緩泛起,隱約梵唱聲音,似從天際傳來!
突然,金光大盛,隻見眾僧人所坐之奇異法陣陣勢之中,金芒流轉,佛氣莊嚴,眾僧人所散發金光越發熾烈耀眼。
片刻之後,但聽得震耳轟鳴之聲大作,一個金光燦爛輝煌之大“佛”真言現於法陣之上,緩緩升起。
梵唱越來越是響亮,天地一片肅穆,隻見那金色佛字越升越高,慢慢到了半空,豎立了起來。在天際陽光照耀之下,越發不可逼視。
仿佛是受到佛家真言的激發,那一片絕壁之上,原本光滑的玉壁緩緩現出了佛字倒影,但卻並非如尋常鏡麵模樣,而是從一小點緩緩變大,漸漸散出金光,慢慢現出那佛字模樣,而在無字玉壁之上映像變大的時候,半空之中的那佛家真言卻似乎有些黯淡了下來。
很快的,無字玉壁之中的佛字真言已經大到幾乎超過了半空之中那個真的佛字,隻見此刻整個無字玉壁金光燦爛,熠熠生輝,伴隨著梵音陣陣。
突然,玉壁之上透出了一縷淡金佛光,緩緩射出,籠罩在安坐的紀寧身上。
紀寧神色不變,平靜淡然。
無字玉壁上射出的佛光淡淡,沒有什麽變化,隻見金輝緩緩閃動,說不出的莊嚴之意。
而周圍的天音寺僧人同樣也是麵容不變,低聲頌佛,他們法陣之上的光輝也一般緩緩流轉,支撐著天上那個佛家真言。
時光流轉,就這麽悄悄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