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純陽與林瓶兒計議商議完後,就到太子府中。
本來,他應該到宮中上朝。但他現在已被李隆基任命為天下兵馬副元帥,而元帥是太子,所以元帥府就設在太子府。平定叛亂需要統轄調動全國的力量,糧草、錢餉、軍隊,每一項工作都需要具體的部門人員實排落實。
太子李亨統領全局,每天有無數的瑣事要他決定。而李純陽主要負責製定作戰計劃,調度軍隊。
到了太子府,李純陽來到正堂,這裏已經改成臨時指揮所,六部的人員進進出出,各項命令從這裏發向全國各地。
看到李純陽進來,李亨對他說道:“李將軍來的正好,我們正在商議是否要潼關守軍出關迎戰叛軍。”
李純陽掃了一眼,就見兵部侍郎、工部、吏部等主要人員,都在這裏。
李純陽坐下以後,聽了一會兒,各部人員各抒己見,意見也無法統一。李純陽親臨過一線,對於全國的局勢已經了然於胸。眼見大家爭執不下,他望向了李亨。
李亨見他看過來,用手壓了壓,眾人都不說話。李亨說道:“李將軍剛從潼關迴來不久,咱們聽一聽他的意見!”
李純陽站起身來,朗聲說道:“依臣之見,令郭子儀率朔方軍從井徑口出關,逼進範陽。李光弼在常山牽製住史思明主力。哥舒翰出關迎戰叛軍。三路大軍一齊進攻叛軍,收複洛陽,就在旦夕之間!”
李純陽的目的,就是逼哥舒翰出關。
李亨卻說道:“郭子儀和李光弼、哥舒翰三人分別上書皇上,他們的口徑出奇的一致,閉關不出,死守潼關!”
李亨身後的李俶站了起來,有些憤憤地說道:“父王,此言差矣!那安?山區區十五萬軍士,大唐集中全國兵力近七十萬,現在駐守在潼關的兵力就達二十萬。而崔乾佑的叛軍,還不到五千人。以二十萬對五千,就算踩,也把叛軍踩成肉泥了。如此優勢,哥舒翰都不敢開關迎戰,我大唐國威何在!”
李純陽望向李俶,就見他稚嫩的臉上漲得通紅,顯然,他對哥舒翰的所作所為,極不為滿。
李純陽暗道,這個小王爺真是不知道戰場上的殘忍,以為人多就能輕易獲勝。
李純陽明知道李俶所說的話並無道理,仍是大聲讚道:“廣平王說的極是!”
這裏議事眾人,唯有李純陽是真刀真槍幹出來的,其他人都是文臣,所以李純陽的話在這裏很有份量。李俶見李純陽支持自己的意見,向李純陽點頭示意。
李亨思索片刻說道:“此事事關重大,兵部把郭子儀和李光弼、哥舒翰三份奏折送到皇上那裏,由皇上定奪!”
兵部侍郎站起來說道:“太子殿下,還有一事臣想稟告!”
“有什麽事,趙侍郎盡管說!”
趙侍郎說道:“殿下,如今局勢危急,叛軍勢力日益猖獗,潼關雖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但戰事變幻莫測,不可不防。臣以為,應在潼關和長安之間,再建立一條防線,以防叛軍萬一攻破潼關後,直驅長安,危及社稷!”
李亨微微皺眉,手指輕輕敲擊著座椅扶手,沉思片刻後問道:“趙侍郎,此議雖有道理,但建立防線並非易事。長安及周邊兵勇,能抽調的都隨著哥舒將軍去了潼關,這第二道防線所需兵力又從何而來?”
“殿下,兵力方麵,可從周邊郡縣抽調部分守軍,在長安之內,招募一些義勇之士進行補充。防線的構建,臣以為可依據地形,在險要之處修築堡壘、關隘,設置鹿角、拒馬等防禦工事。同時,安排經驗豐富的將領率軍駐守,加強訓練,提高士兵的戰鬥力。”
李亨踱步至窗前,望著窗外的天空,神色凝重地說:“若抽調周邊郡縣守軍,恐會導致當地防禦空虛,給叛軍可乘之機。就從長安各官宦、世家、豪族中招募義勇之士,這些人世享國家恩澤,這個時候,也該出點力了!”
“殿下,臣舉薦杜乾運擔任主帥。”
李亨轉過身來,目光注視著趙侍郎,在他臉上停頓片刻,緩緩點頭道:“此議我會仔細斟酌,你即刻著手擬定一份詳細的方案,包括兵力調配、糧草籌備、防線布局以及與藩鎮聯絡等方麵,待我奏於皇上後,再做定奪!”
趙侍郎躬身行禮道:“臣遵旨,定當竭盡全力,為殿下分憂,為社稷謀安!”
說罷,趙侍郎退出大廳,匆匆離去。
李亨對其他眾人說道:“今天就到此吧,大家這幾天為了平息叛亂,勞頓辛苦,都迴去好好休息休息吧!”
其他人眾都行禮退出大廳。李亨叫住了李純陽。
看著眾人走出大廳之後,李亨對李純陽說道:“李將軍,對於趙侍郎的提議,你意如何!”
李純陽一時沒有摸清李亨的意圖,不好擅自迴答,隻好含糊其詞。
“趙侍郎的提議也算合乎情理!”
李亨沉思一會兒,然後說道:“這其中的緣由隻怕不那麽簡單!”
“李將軍,你是我大唐的肱骨之臣,才智勇略,當朝也無人能比。平亂之事,我雖然是總攬全局,卻須仰仗於你。所以有些事情,就不能不讓你知曉!”
李純陽聽李亨這樣一說,心裏立時明白,太子這是在拉攏自己。
李亨在朝中的地位有些尷尬。朝中大權由李林甫和楊國忠輪流執掌,而李隆基又是多疑性格,前太子李瑛就是被李林甫和武貴妃陷害,被李隆基廢掉。後來李瑛與兩個兄弟李瑤、李琚被李隆基賜死。
三個哥哥的慘死時刻在李亨的心中敲響警鍾。就算自己是太子,在那些權傾朝野的人眼裏,也是隨意屠宰的羔羊。
所以,李亨這個太子當得非常低調,低調到讓不知道還有這樣一個太子。若不是安?山發動叛亂,李亨也許會一直這麽低調下去,直到他當上皇帝。
可安?山的叛亂,把他推到了前台。李隆基年老體衰,早已厭倦了打打殺殺,隻想當一個太平天子,所以就把平亂這種鬧心事全部委托給太子。
本來,他應該到宮中上朝。但他現在已被李隆基任命為天下兵馬副元帥,而元帥是太子,所以元帥府就設在太子府。平定叛亂需要統轄調動全國的力量,糧草、錢餉、軍隊,每一項工作都需要具體的部門人員實排落實。
太子李亨統領全局,每天有無數的瑣事要他決定。而李純陽主要負責製定作戰計劃,調度軍隊。
到了太子府,李純陽來到正堂,這裏已經改成臨時指揮所,六部的人員進進出出,各項命令從這裏發向全國各地。
看到李純陽進來,李亨對他說道:“李將軍來的正好,我們正在商議是否要潼關守軍出關迎戰叛軍。”
李純陽掃了一眼,就見兵部侍郎、工部、吏部等主要人員,都在這裏。
李純陽坐下以後,聽了一會兒,各部人員各抒己見,意見也無法統一。李純陽親臨過一線,對於全國的局勢已經了然於胸。眼見大家爭執不下,他望向了李亨。
李亨見他看過來,用手壓了壓,眾人都不說話。李亨說道:“李將軍剛從潼關迴來不久,咱們聽一聽他的意見!”
李純陽站起身來,朗聲說道:“依臣之見,令郭子儀率朔方軍從井徑口出關,逼進範陽。李光弼在常山牽製住史思明主力。哥舒翰出關迎戰叛軍。三路大軍一齊進攻叛軍,收複洛陽,就在旦夕之間!”
李純陽的目的,就是逼哥舒翰出關。
李亨卻說道:“郭子儀和李光弼、哥舒翰三人分別上書皇上,他們的口徑出奇的一致,閉關不出,死守潼關!”
李亨身後的李俶站了起來,有些憤憤地說道:“父王,此言差矣!那安?山區區十五萬軍士,大唐集中全國兵力近七十萬,現在駐守在潼關的兵力就達二十萬。而崔乾佑的叛軍,還不到五千人。以二十萬對五千,就算踩,也把叛軍踩成肉泥了。如此優勢,哥舒翰都不敢開關迎戰,我大唐國威何在!”
李純陽望向李俶,就見他稚嫩的臉上漲得通紅,顯然,他對哥舒翰的所作所為,極不為滿。
李純陽暗道,這個小王爺真是不知道戰場上的殘忍,以為人多就能輕易獲勝。
李純陽明知道李俶所說的話並無道理,仍是大聲讚道:“廣平王說的極是!”
這裏議事眾人,唯有李純陽是真刀真槍幹出來的,其他人都是文臣,所以李純陽的話在這裏很有份量。李俶見李純陽支持自己的意見,向李純陽點頭示意。
李亨思索片刻說道:“此事事關重大,兵部把郭子儀和李光弼、哥舒翰三份奏折送到皇上那裏,由皇上定奪!”
兵部侍郎站起來說道:“太子殿下,還有一事臣想稟告!”
“有什麽事,趙侍郎盡管說!”
趙侍郎說道:“殿下,如今局勢危急,叛軍勢力日益猖獗,潼關雖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但戰事變幻莫測,不可不防。臣以為,應在潼關和長安之間,再建立一條防線,以防叛軍萬一攻破潼關後,直驅長安,危及社稷!”
李亨微微皺眉,手指輕輕敲擊著座椅扶手,沉思片刻後問道:“趙侍郎,此議雖有道理,但建立防線並非易事。長安及周邊兵勇,能抽調的都隨著哥舒將軍去了潼關,這第二道防線所需兵力又從何而來?”
“殿下,兵力方麵,可從周邊郡縣抽調部分守軍,在長安之內,招募一些義勇之士進行補充。防線的構建,臣以為可依據地形,在險要之處修築堡壘、關隘,設置鹿角、拒馬等防禦工事。同時,安排經驗豐富的將領率軍駐守,加強訓練,提高士兵的戰鬥力。”
李亨踱步至窗前,望著窗外的天空,神色凝重地說:“若抽調周邊郡縣守軍,恐會導致當地防禦空虛,給叛軍可乘之機。就從長安各官宦、世家、豪族中招募義勇之士,這些人世享國家恩澤,這個時候,也該出點力了!”
“殿下,臣舉薦杜乾運擔任主帥。”
李亨轉過身來,目光注視著趙侍郎,在他臉上停頓片刻,緩緩點頭道:“此議我會仔細斟酌,你即刻著手擬定一份詳細的方案,包括兵力調配、糧草籌備、防線布局以及與藩鎮聯絡等方麵,待我奏於皇上後,再做定奪!”
趙侍郎躬身行禮道:“臣遵旨,定當竭盡全力,為殿下分憂,為社稷謀安!”
說罷,趙侍郎退出大廳,匆匆離去。
李亨對其他眾人說道:“今天就到此吧,大家這幾天為了平息叛亂,勞頓辛苦,都迴去好好休息休息吧!”
其他人眾都行禮退出大廳。李亨叫住了李純陽。
看著眾人走出大廳之後,李亨對李純陽說道:“李將軍,對於趙侍郎的提議,你意如何!”
李純陽一時沒有摸清李亨的意圖,不好擅自迴答,隻好含糊其詞。
“趙侍郎的提議也算合乎情理!”
李亨沉思一會兒,然後說道:“這其中的緣由隻怕不那麽簡單!”
“李將軍,你是我大唐的肱骨之臣,才智勇略,當朝也無人能比。平亂之事,我雖然是總攬全局,卻須仰仗於你。所以有些事情,就不能不讓你知曉!”
李純陽聽李亨這樣一說,心裏立時明白,太子這是在拉攏自己。
李亨在朝中的地位有些尷尬。朝中大權由李林甫和楊國忠輪流執掌,而李隆基又是多疑性格,前太子李瑛就是被李林甫和武貴妃陷害,被李隆基廢掉。後來李瑛與兩個兄弟李瑤、李琚被李隆基賜死。
三個哥哥的慘死時刻在李亨的心中敲響警鍾。就算自己是太子,在那些權傾朝野的人眼裏,也是隨意屠宰的羔羊。
所以,李亨這個太子當得非常低調,低調到讓不知道還有這樣一個太子。若不是安?山發動叛亂,李亨也許會一直這麽低調下去,直到他當上皇帝。
可安?山的叛亂,把他推到了前台。李隆基年老體衰,早已厭倦了打打殺殺,隻想當一個太平天子,所以就把平亂這種鬧心事全部委托給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