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到工廠上班
重生80:裝傻賺錢真香 作者:軒宜閣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一次的水災,村裏大部分人的農田都被水淹。
大姐和二姐送過來的米,也維持不了多久。
家裏除了山坡上的那點紅薯和青菜以外,也沒有什麽可吃的農作物了。
現在全家人的希望,寄托在李國慶的身上。
二老知道兩位姑爺的能耐,特別是二姑爺在一家糖廠裏做會計。
經常能接觸到廠長,若是能把李國慶介紹進廠,也算是衣食無憂。
這個廠是在鎮上,1976年建廠,有300多人,屬於當地的龍頭產業。
很多年輕人,都削尖腦袋托關係,想進去當個臨時工。
像這種工作,有季節性。
農忙時節,還可以在家種地,榨糖前後也就有四個多月的時間。
對於家有老小的農村家庭來說,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下崗村離糖廠,還是有很遠的距離。
如果李國慶要去廠裏做臨時工,隻能居住廠裏的集體宿舍。
不像做會計的二姐夫,有私家自行車迴家方便。
本來李富貴想,等翠花出月子之後,才讓李國慶去工作的。
誰知二姐的效率就是高,第二天就帶來了消息。
說糖廠那邊要到十一月份才招工人,現在八月正處於檢修期,不需要臨時工。
不過,廠裏還有一個崗位現在需要人,那就是做門衛。
富貴嬸聽到做門衛,覺得比在村裏幹活要好,非常讚同李國慶去幹這份工作。
她覺得門衛工作輕鬆,就是每天守住廠裏麵的機器,對廠進行巡查,跟在農村閑逛差不多。
對於曾經有過,熬夜加班經曆的李國慶來說,這不是一件難事,隻是待遇確實是太低了,每個月隻有15元。
當聽到待遇的時候,他已經不想去了。
李富貴說這個是個大廠,以後有前途,有二姐夫的這層關係在,說不定能轉到車間幹活。
李國慶的學曆不低,還是高中畢業,翠花也覺得就衝學曆這一塊,就比其他的臨時工高一個層次,隻要堅持,遲早有一天能翻身。
李富貴一直讓李國慶上學的原因是,認為有文化後,能早點離開村子。
靠種田的收入,收益甚微。
扣除掉種子費、農藥化肥費加上交公糧,也就所剩無幾,僅僅能夠解決溫飽問題而已。
今年受到水災 ,收成減少,而且以後家裏還有那麽多的支出,紅白喜事都得要用到錢。
為了不讓二老失望,李國慶答應去試一下做門衛。
由於他長得人高馬大,健碩的體型,穿上門衛製服,就像一個退伍迴來的一般。
廠裏的門衛,一直都是40歲以上的人來做,現如今來了一個高中畢業的小年輕,在廠裏迅速傳開了。
有人說他腦子有問題,讀到高中還出來做門衛。
剛開始說的時候,李國慶沒把事情放在心上。
廠裏麵人多嘴雜,傳來傳去,最後變成是因為他腦子有問題做不了其他的工作,所以才選擇做門衛。
他若不是心疼剛出生的孩子,沒有牛奶喝,早就選擇一走了之。
看著其他的工廠,沒有像糖廠效益這麽好,而且這份工作都是走來走去,比在地裏幹活輕鬆。
剛開始那幾天不適應,後來也就慢慢上手了。
本以為,自己要在這裏一直做門衛。
誰知有一次他在巡查的時候,看到機電車間正在安裝一套新的電氣設備。
由於設備廠家的技術員,對產品不熟悉,在接線路時,不懂如何操作。
李國慶前世可是上過大學的,在電路方麵也有研究。
於是,就站在技術員的旁邊,討論起機器問題,並且還按產品參數的要求來進行分析。
因為有些標注是英文,技術員看不明白圖紙上的標識。
好在李國慶在旁邊幫忙,很快設備就能接通啟動,技術員誇他年輕有為。
因這件事情,很多人開始對他刮目相看。
覺得他不傻,且還是一個有能力的新時代年輕人。
這麽好的一個專業型人才,機電車間主任不可能放過。
他找到了廠長,要求把李國慶從門衛崗位轉到機電車間做電工。
就這樣,剛剛上了三天班的李國慶,就順利成為車間一名合同工,收入也跟著漲到了25元一個月。
這也就驗證了老話說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涯都不怕。
因李國慶表現優秀,二姐夫在廠長麵前也多次受到了誇讚,說他有一個能幹的小舅子。
李國慶也能明顯感覺到,周圍同事看他的眼神,已經由原來的像看狗一樣,變成了崇拜。
稱唿也從原來的小李,變成了李工,就這麽一個變化,李國慶隻需三天的時間。
雖然工資和地位有所提高,但是他覺得靠這點死工資,是沒辦法過上想要的生活。
這天,是鎮上的街日,李國慶請了個假,拿著戶口本到戶籍科,給孩子上戶口。
孩子是8月1日出生,按照李富貴的意思,取名李建軍。
這個名字說普通也不普通,非常有意義,就像國慶出生的他叫李國慶一樣。
辦完戶口登記手續之後,他穿過集市,看見街道兩旁交易的熱鬧場麵,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
他覺得,可以把村裏吃不完的東西,拿到集市上進行交易。
在休息日迴家時,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李富貴。
當李富貴聽到他的想法時,反問道:“你覺得我們下崗村,還有東西吃不完的嗎?隻有不夠吃,不可能會吃不完。你看今年糧食都淹了一大片。”
下崗村其實就是一個貧困村,人多地少,地的位置又不好,想囤糧食,那是不可能的。
翠花提醒他說,可以到上崗村,收購一些農作物,然後再拉到鎮上賣。
李國慶知道,上崗村農作物產量最多的,就是他的大姐夫承包的連片紅薯地。
趕個巧,趁著休息,說幹就幹。
大姐夫家有錢,一點紅薯對於他來說不值一提 。
李國慶為了100斤的紅薯上門來買,覺得挺不容易。
二姐夫不但不收錢,還把自行車借了出去。
李國慶看著紅薯,有了一個想法,等攢夠錢之後,在鎮上買地皮蓋房子。
再把翠花母子和李富貴夫妻,接到鎮上生活,不用擔心下雨天搶收。
大姐和二姐送過來的米,也維持不了多久。
家裏除了山坡上的那點紅薯和青菜以外,也沒有什麽可吃的農作物了。
現在全家人的希望,寄托在李國慶的身上。
二老知道兩位姑爺的能耐,特別是二姑爺在一家糖廠裏做會計。
經常能接觸到廠長,若是能把李國慶介紹進廠,也算是衣食無憂。
這個廠是在鎮上,1976年建廠,有300多人,屬於當地的龍頭產業。
很多年輕人,都削尖腦袋托關係,想進去當個臨時工。
像這種工作,有季節性。
農忙時節,還可以在家種地,榨糖前後也就有四個多月的時間。
對於家有老小的農村家庭來說,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下崗村離糖廠,還是有很遠的距離。
如果李國慶要去廠裏做臨時工,隻能居住廠裏的集體宿舍。
不像做會計的二姐夫,有私家自行車迴家方便。
本來李富貴想,等翠花出月子之後,才讓李國慶去工作的。
誰知二姐的效率就是高,第二天就帶來了消息。
說糖廠那邊要到十一月份才招工人,現在八月正處於檢修期,不需要臨時工。
不過,廠裏還有一個崗位現在需要人,那就是做門衛。
富貴嬸聽到做門衛,覺得比在村裏幹活要好,非常讚同李國慶去幹這份工作。
她覺得門衛工作輕鬆,就是每天守住廠裏麵的機器,對廠進行巡查,跟在農村閑逛差不多。
對於曾經有過,熬夜加班經曆的李國慶來說,這不是一件難事,隻是待遇確實是太低了,每個月隻有15元。
當聽到待遇的時候,他已經不想去了。
李富貴說這個是個大廠,以後有前途,有二姐夫的這層關係在,說不定能轉到車間幹活。
李國慶的學曆不低,還是高中畢業,翠花也覺得就衝學曆這一塊,就比其他的臨時工高一個層次,隻要堅持,遲早有一天能翻身。
李富貴一直讓李國慶上學的原因是,認為有文化後,能早點離開村子。
靠種田的收入,收益甚微。
扣除掉種子費、農藥化肥費加上交公糧,也就所剩無幾,僅僅能夠解決溫飽問題而已。
今年受到水災 ,收成減少,而且以後家裏還有那麽多的支出,紅白喜事都得要用到錢。
為了不讓二老失望,李國慶答應去試一下做門衛。
由於他長得人高馬大,健碩的體型,穿上門衛製服,就像一個退伍迴來的一般。
廠裏的門衛,一直都是40歲以上的人來做,現如今來了一個高中畢業的小年輕,在廠裏迅速傳開了。
有人說他腦子有問題,讀到高中還出來做門衛。
剛開始說的時候,李國慶沒把事情放在心上。
廠裏麵人多嘴雜,傳來傳去,最後變成是因為他腦子有問題做不了其他的工作,所以才選擇做門衛。
他若不是心疼剛出生的孩子,沒有牛奶喝,早就選擇一走了之。
看著其他的工廠,沒有像糖廠效益這麽好,而且這份工作都是走來走去,比在地裏幹活輕鬆。
剛開始那幾天不適應,後來也就慢慢上手了。
本以為,自己要在這裏一直做門衛。
誰知有一次他在巡查的時候,看到機電車間正在安裝一套新的電氣設備。
由於設備廠家的技術員,對產品不熟悉,在接線路時,不懂如何操作。
李國慶前世可是上過大學的,在電路方麵也有研究。
於是,就站在技術員的旁邊,討論起機器問題,並且還按產品參數的要求來進行分析。
因為有些標注是英文,技術員看不明白圖紙上的標識。
好在李國慶在旁邊幫忙,很快設備就能接通啟動,技術員誇他年輕有為。
因這件事情,很多人開始對他刮目相看。
覺得他不傻,且還是一個有能力的新時代年輕人。
這麽好的一個專業型人才,機電車間主任不可能放過。
他找到了廠長,要求把李國慶從門衛崗位轉到機電車間做電工。
就這樣,剛剛上了三天班的李國慶,就順利成為車間一名合同工,收入也跟著漲到了25元一個月。
這也就驗證了老話說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涯都不怕。
因李國慶表現優秀,二姐夫在廠長麵前也多次受到了誇讚,說他有一個能幹的小舅子。
李國慶也能明顯感覺到,周圍同事看他的眼神,已經由原來的像看狗一樣,變成了崇拜。
稱唿也從原來的小李,變成了李工,就這麽一個變化,李國慶隻需三天的時間。
雖然工資和地位有所提高,但是他覺得靠這點死工資,是沒辦法過上想要的生活。
這天,是鎮上的街日,李國慶請了個假,拿著戶口本到戶籍科,給孩子上戶口。
孩子是8月1日出生,按照李富貴的意思,取名李建軍。
這個名字說普通也不普通,非常有意義,就像國慶出生的他叫李國慶一樣。
辦完戶口登記手續之後,他穿過集市,看見街道兩旁交易的熱鬧場麵,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
他覺得,可以把村裏吃不完的東西,拿到集市上進行交易。
在休息日迴家時,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李富貴。
當李富貴聽到他的想法時,反問道:“你覺得我們下崗村,還有東西吃不完的嗎?隻有不夠吃,不可能會吃不完。你看今年糧食都淹了一大片。”
下崗村其實就是一個貧困村,人多地少,地的位置又不好,想囤糧食,那是不可能的。
翠花提醒他說,可以到上崗村,收購一些農作物,然後再拉到鎮上賣。
李國慶知道,上崗村農作物產量最多的,就是他的大姐夫承包的連片紅薯地。
趕個巧,趁著休息,說幹就幹。
大姐夫家有錢,一點紅薯對於他來說不值一提 。
李國慶為了100斤的紅薯上門來買,覺得挺不容易。
二姐夫不但不收錢,還把自行車借了出去。
李國慶看著紅薯,有了一個想法,等攢夠錢之後,在鎮上買地皮蓋房子。
再把翠花母子和李富貴夫妻,接到鎮上生活,不用擔心下雨天搶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