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惑之下,錢浩在網上一查,終於查到灰色頭像爆紅的原因。
實際上,這首歌不是突然爆紅,也不是因為網站的推薦,而是因為聽眾的口口相傳。
說來有些難以置信,但事實就是這樣,這首歌憑借如此原始的宣傳方式,做到了爆紅網絡。
那麽,有多紅?
不查不知道,這一查,錢浩自己都嚇一跳。我勒個去,居然這麽紅,居然強勢登頂qq音樂好幾個榜單。其試聽下載,也是恐怖的破了千萬。
查到這樣的訊息,錢浩不能淡定了,連忙打開qq音樂,然後登錄自己的賬號。
嘀嘀嘀!
一打開,消息太多,聲音一直響個不停,都讓王鏡和馬文傑奇怪的看過來。
錢浩背後他們,不知道,專注的查看起消息。看了好幾個,都是聽眾發的,無一例外,盡是溢美之詞。
這樣的消息太多,他無法一一查看迴複,因此也就沒再多看,而是轉向打開站內短信。這短信也不少,小編發的,都是催促簽約的事。
一開始,語氣很正常,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但越往後麵,語氣越焦急,其言語也越來越情緒化。
到最近一個短信,那語氣更是近乎抓狂與撒嬌,並且條件好的沒話說。顯然,這是一個美女編輯。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通知。他一看,居然是上音樂推薦位的通知。他這歌沒簽約,他人也沒簽約,可網站居然給他推薦位。
雖然隻是普通推薦位,但卻表明了網站的態度。
錢浩看見,說實話,心裏也有些猶豫。
但想了想,他還是發消息拒絕了。
簽約,無論條件多好,那也是一紙合同的束縛。而他,不用許言這身份賺錢,也不用這身份出名,隻想用這身份唱歌給一個人聽。
如此,何必簽約?
這個時候,他已經冷靜下來,對這首歌的走紅有些了然。
在前世,這首歌曲曾掀起討論熱潮,並均在唱片發行一個月內售罄。
這首歌,巧合般地與這個時代連動,吸引無數年輕人的關注。這首歌,曾是年輕人的流行聖經,在發表一年後,居然還雄踞排行榜。
毀與譽,紅與不紅,他其實都不在意。這首歌,他隻是唱給她聽的,旁人喜歡也好,憎惡則罷,他又何必在意?
不再關注這首歌,他關閉音樂網站,再次迴到微博上。
接著之前的文章,繼續玩味的看下去。
“網絡音樂充斥低俗文化,不專業,三觀不正,極容易帶壞低齡網民。”
“像我的滑板鞋這樣的歌,應該予以查封這種歌毫無意義,隻會傳統低俗文化。”
“抵製錢浩,所謂民謠詩人,原來不過惡搞網紅。”
批鬥,話題之下,清一色都是批鬥。偶爾有爭辯的話,也被批鬥的微博淹沒。
這也正常,反擊者其實不少,但太散亂,又無人組織,自然敵不過批鬥者。與之相反,批鬥者雖然也分散,但各自有山頭,並非群龍無首。
比如詩壇方麵,盡管郭放沒有說話,但之前憋著氣的人,都自主發言批鬥。他們看似無首,其實井然有序。
如果是以前,他自己不出手,也有人為他凝聚粉絲。
譬如劉一坤,再比如兩大高校的學生,可這次他們沒有出手。
至於民謠那些人,一看形式不對,早就沉默了。隻有閻穆發了微博,但大勢之下,根本無濟於事。
看到這樣的場景,錢浩不禁失望的搖搖頭,不是為自己,而是為文化環境。
誠然,我的滑板鞋很低俗,被批評也是正常。但它並非不良文化,可是,居然被如此抵製。可見在這個時代,文化的包容性並不多麽寬廣。
若攬曆史就會發現,每個時代文化都有雅俗之分。唐朝,詩雅詞俗,若那時的人不包容俗詞,還會有宋朝詞的繁華嗎?宋朝,詞雅曲俗,若那時的人不包容曲,還會有元朝曲的繁華嗎?
盡管我的滑板鞋這樣的俗歌,並不是下一個時代的雅作,但也該被包容。
這個時代之所以會如此,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前世,中國經曆多次文化運動,所以文化方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而這世,趙信清末崛起,根本沒多少文化運動。
因而,有利有弊,傳統文化繼承的更好,但其中糟糠也繼承的更多。
通過這幾次經曆,錢浩已經隱隱領悟這些道理。雖然沒完全參透,但他已經隱約察覺,並且產生輕微的使命感。
但因為理智的緣故,他沒有胡亂出手,而是玩味且悲歎的看著微博。
錢浩沒有出手,兩大高校學生沒有出手,劉一坤也沒有出手,但出手的人並不少,而且呈上升趨勢。
人一多,自然就有牛人。而在批鬥者大勝的情況下,這牛人一出來,自然引爆反擊者鬆散聯盟。
牛人們確實牛,發的分析討論貼,嚇掉太多人的眼睛珠子。
就是錢浩,乍一看見,也是驚的呆了好幾秒。
“淩晨兩點,我單曲重複著這首《我的滑板鞋》,如果鄰居聽到肯定以為我是殺馬特,但是我真的聽得傷感而感動。
曾經,我也纏著我媽給我買一雙滑板鞋,那時候操場很大,天空很藍,雲朵很高,教室後排的我們……這首歌,千萬不要聽一次就嘲笑的關掉,多聽幾遍,真的會發現原來一個少年的快樂是那麽簡單,一雙滑板鞋在光滑的地上摩擦足已……”
似這樣的分析貼很多,而且得到許多年輕人的追捧。倒不是一定說的對,但這是一種反抗的態度,所以他們都很支持。
於是乎,在他們的努力之下,話題開始偏正,慢慢不都是批鬥錢浩。
但是,批鬥者們看到這一幕,再次加大力度批鬥。更多的人,更厲害的人。
如此一來,之前“世有桃花”事件形成的新老兩代人對立局麵,再次更加清晰的呈現。而且,這次涉及的人數更多,討論竟然漸漸上升為論戰。
不,準確的說,應該是普通人討論,專業人事論戰。
;
實際上,這首歌不是突然爆紅,也不是因為網站的推薦,而是因為聽眾的口口相傳。
說來有些難以置信,但事實就是這樣,這首歌憑借如此原始的宣傳方式,做到了爆紅網絡。
那麽,有多紅?
不查不知道,這一查,錢浩自己都嚇一跳。我勒個去,居然這麽紅,居然強勢登頂qq音樂好幾個榜單。其試聽下載,也是恐怖的破了千萬。
查到這樣的訊息,錢浩不能淡定了,連忙打開qq音樂,然後登錄自己的賬號。
嘀嘀嘀!
一打開,消息太多,聲音一直響個不停,都讓王鏡和馬文傑奇怪的看過來。
錢浩背後他們,不知道,專注的查看起消息。看了好幾個,都是聽眾發的,無一例外,盡是溢美之詞。
這樣的消息太多,他無法一一查看迴複,因此也就沒再多看,而是轉向打開站內短信。這短信也不少,小編發的,都是催促簽約的事。
一開始,語氣很正常,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但越往後麵,語氣越焦急,其言語也越來越情緒化。
到最近一個短信,那語氣更是近乎抓狂與撒嬌,並且條件好的沒話說。顯然,這是一個美女編輯。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通知。他一看,居然是上音樂推薦位的通知。他這歌沒簽約,他人也沒簽約,可網站居然給他推薦位。
雖然隻是普通推薦位,但卻表明了網站的態度。
錢浩看見,說實話,心裏也有些猶豫。
但想了想,他還是發消息拒絕了。
簽約,無論條件多好,那也是一紙合同的束縛。而他,不用許言這身份賺錢,也不用這身份出名,隻想用這身份唱歌給一個人聽。
如此,何必簽約?
這個時候,他已經冷靜下來,對這首歌的走紅有些了然。
在前世,這首歌曲曾掀起討論熱潮,並均在唱片發行一個月內售罄。
這首歌,巧合般地與這個時代連動,吸引無數年輕人的關注。這首歌,曾是年輕人的流行聖經,在發表一年後,居然還雄踞排行榜。
毀與譽,紅與不紅,他其實都不在意。這首歌,他隻是唱給她聽的,旁人喜歡也好,憎惡則罷,他又何必在意?
不再關注這首歌,他關閉音樂網站,再次迴到微博上。
接著之前的文章,繼續玩味的看下去。
“網絡音樂充斥低俗文化,不專業,三觀不正,極容易帶壞低齡網民。”
“像我的滑板鞋這樣的歌,應該予以查封這種歌毫無意義,隻會傳統低俗文化。”
“抵製錢浩,所謂民謠詩人,原來不過惡搞網紅。”
批鬥,話題之下,清一色都是批鬥。偶爾有爭辯的話,也被批鬥的微博淹沒。
這也正常,反擊者其實不少,但太散亂,又無人組織,自然敵不過批鬥者。與之相反,批鬥者雖然也分散,但各自有山頭,並非群龍無首。
比如詩壇方麵,盡管郭放沒有說話,但之前憋著氣的人,都自主發言批鬥。他們看似無首,其實井然有序。
如果是以前,他自己不出手,也有人為他凝聚粉絲。
譬如劉一坤,再比如兩大高校的學生,可這次他們沒有出手。
至於民謠那些人,一看形式不對,早就沉默了。隻有閻穆發了微博,但大勢之下,根本無濟於事。
看到這樣的場景,錢浩不禁失望的搖搖頭,不是為自己,而是為文化環境。
誠然,我的滑板鞋很低俗,被批評也是正常。但它並非不良文化,可是,居然被如此抵製。可見在這個時代,文化的包容性並不多麽寬廣。
若攬曆史就會發現,每個時代文化都有雅俗之分。唐朝,詩雅詞俗,若那時的人不包容俗詞,還會有宋朝詞的繁華嗎?宋朝,詞雅曲俗,若那時的人不包容曲,還會有元朝曲的繁華嗎?
盡管我的滑板鞋這樣的俗歌,並不是下一個時代的雅作,但也該被包容。
這個時代之所以會如此,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前世,中國經曆多次文化運動,所以文化方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而這世,趙信清末崛起,根本沒多少文化運動。
因而,有利有弊,傳統文化繼承的更好,但其中糟糠也繼承的更多。
通過這幾次經曆,錢浩已經隱隱領悟這些道理。雖然沒完全參透,但他已經隱約察覺,並且產生輕微的使命感。
但因為理智的緣故,他沒有胡亂出手,而是玩味且悲歎的看著微博。
錢浩沒有出手,兩大高校學生沒有出手,劉一坤也沒有出手,但出手的人並不少,而且呈上升趨勢。
人一多,自然就有牛人。而在批鬥者大勝的情況下,這牛人一出來,自然引爆反擊者鬆散聯盟。
牛人們確實牛,發的分析討論貼,嚇掉太多人的眼睛珠子。
就是錢浩,乍一看見,也是驚的呆了好幾秒。
“淩晨兩點,我單曲重複著這首《我的滑板鞋》,如果鄰居聽到肯定以為我是殺馬特,但是我真的聽得傷感而感動。
曾經,我也纏著我媽給我買一雙滑板鞋,那時候操場很大,天空很藍,雲朵很高,教室後排的我們……這首歌,千萬不要聽一次就嘲笑的關掉,多聽幾遍,真的會發現原來一個少年的快樂是那麽簡單,一雙滑板鞋在光滑的地上摩擦足已……”
似這樣的分析貼很多,而且得到許多年輕人的追捧。倒不是一定說的對,但這是一種反抗的態度,所以他們都很支持。
於是乎,在他們的努力之下,話題開始偏正,慢慢不都是批鬥錢浩。
但是,批鬥者們看到這一幕,再次加大力度批鬥。更多的人,更厲害的人。
如此一來,之前“世有桃花”事件形成的新老兩代人對立局麵,再次更加清晰的呈現。而且,這次涉及的人數更多,討論竟然漸漸上升為論戰。
不,準確的說,應該是普通人討論,專業人事論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