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關於張萌的報道占據了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


    她的演奏會被稱為“超越琴聲的治愈之旅”,許多報紙和雜誌都用大幅照片呈現了她在舞台上的身影。


    媒體紛紛讚譽她為“治愈天使”,稱她的演奏不僅帶來了美妙的音樂,更帶來了精神的慰藉與力量。


    《假日新聞》這樣評價道。


    “張萌的音樂猶如一劑良藥,喚醒了人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帶領我們重溫過去的黑暗並在希望中重生,她的琴音不僅僅是音樂,更是一種心靈的療愈。”


    《音樂時報》則以“無國界的治愈”為標題,稱張萌的演出將文化與情感相結合,跨越了語言的障礙,觸動了每一位聆聽者的心靈深處,成為了一種無形的紐帶。


    《藝術周刊》更是從專業角度出發,讚美她的演奏技巧與音樂表達,稱她的琴聲富有層次感,帶有超乎年紀的深邃感,仿佛她本身經曆過那些情感,讓人無法不為她的演奏所折服。


    張偉看到這些報道與評論,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張萌的巡演首站取得了巨大成功,也為接下來的香江、悉尼等地的演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因為首場演出的巨大成功,以及小日子表現出來的狂熱,張偉臨時決定在小日子加演一場。


    時間則是三天之後。


    酒店的房間中。


    “女兒,你的表現超乎我的想象。”


    “你知道麽,你不僅是在演奏音樂,更是在觸動人們的內心,你帶給他們的遠遠不隻是琴聲,而是一種希望。”


    “爸爸,每個人對音樂的反應都是不一樣的吧?我想表達的情感真的傳達給他們了嗎?”


    “你這個問題問的很好。”


    張偉想了一下,眼神中閃過一絲深邃。


    “你知道嗎?這種對人心的觸動,並不是單純的技術,而是有著更深層的心理學根基。”


    “今天,我想跟你談一談心理學的基礎,這將會讓你的音樂更具感染力,甚至能夠改變他人的心靈。”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片土壤,而言語、行為,甚至情感,都可以被種在這片土壤裏,生根發芽。”


    “而你的演奏,就是為他人種下‘種子’。”


    “這些‘種子’可能會給他們帶來力量、勇氣,甚至可以幫他們擺脫痛苦。”


    張萌微微睜大眼睛,好奇地問道。


    “那這些‘種子’是怎麽種下去的呢?我好像沒有刻意去做什麽,隻是彈了琴,大家就有所觸動。”


    張偉微笑著解釋道。


    “你演奏的曲目分成了三段——痛苦、希望和新生。”


    “你先是帶領大家迴到痛苦的記憶中,再給予他們希望,最後讓他們感受到重生的力量。”


    “這其實就是一個織夢的過程,通過音樂的不同情緒,讓他們的心靈經曆了一場完整的旅程。”


    張萌聽著張偉的講解,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所以說,音樂不僅僅是旋律和技巧,而是通過情緒引導,可以讓人經曆一場內心的旅行,對嗎?”


    張偉笑了笑,溫和地迴應。


    “是的,音樂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能夠跨越語言,直達心靈。”


    “你已經具備了這種能力,未來,你的每一段旋律都可以成為心靈的種子。”


    張萌若有所悟地點了點頭。


    三天後的加演之夜,張萌再一次站在了舞台上。


    她的琴聲依舊輕柔,卻帶有一種更加深沉的力量。


    她的演奏仿佛更為溫暖,層層的音符中透著她的善意與關懷。


    每一個聆聽的觀眾都被帶入她織就的夢境之中,隨著旋律經曆痛苦、找到希望,最終獲得重生的力量。


    整場演出結束後,觀眾們久久無法離去,有的低聲輕語,有的互相擁抱,仿佛經曆了一場洗禮。


    一位年長的觀眾靜靜地望著舞台,眼中閃爍著感動的淚光。


    他微微合掌,仿佛在內心默默祈禱。


    他身旁的一些年輕人也悄悄效仿,雙手合十,目光虔誠,像是在敬仰某種神聖的存在。


    很快,這股氛圍在觀眾間蔓延開來,人們開始以低語讚美張萌。


    就在這片虔誠的氛圍中,有人突然想起了小日子過去對龍國的行為,內心湧起深深的愧疚。


    他們意識到,張萌正是來自龍國的天才,她的音樂承載著溫暖與寬容,讓他們感到既愧疚又敬仰。


    一位中年男子低聲說道.


    “我們曾對龍國犯下過錯誤,可她卻用音樂來治愈我們。這份寬容與善意,真的讓人無地自容。”


    此話一出,周圍的觀眾紛紛點頭,眼中帶著悔意。


    有些人甚至開始流下眼淚,低聲懺悔過去的錯誤。


    次日,媒體鋪天蓋地地報道了張萌加演之夜的盛況。


    然而,引發轟動的不僅是她的音樂,而是演出後小日子民眾的集體懺悔。


    一場鋼琴演奏會,竟然引起了如此深遠的社會反思,這一點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假日新聞》以《音樂的寬容:來自龍國的治愈》為標題,詳細報道了觀眾在演出結束後自發懺悔的場景。


    文章開篇寫道:“張萌的琴聲不僅跨越了國界,更撼動了人心。她的音樂仿佛溫暖的泉流,洗滌著曾經的傷痛,帶來新的希望與力量。而最令人震撼的,是觀眾們由衷的懺悔與反思。”


    報紙上還引用了現場觀眾的心聲:“我們曾經對錯誤視而不見,甚至冷漠以對,而如今,站在舞台中央的張萌,用她的音樂治愈了我們的靈魂,這種寬容與善意,讓我感到無比愧疚。”


    此類報道在短短幾小時內迅速傳播。


    有人感動不已,稱張萌為“現代的音樂聖徒”,認為她的音樂打破了曆史帶來的隔閡,給人們帶來了心靈上的療愈;也有人提出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認為這種集體反思可能標誌著文化和曆史和解的新開端。


    然而,這場演出和隨之而來的輿論風暴並沒有一麵倒的讚譽,也引發了諸多不同的聲音。


    一些持保守立場的人認為,張萌的音樂固然美妙,但並不意味著小日子應該為過去的曆史做出反思和懺悔。


    《小泉日報》中就這樣寫道。


    “我們為什麽要懺悔?我們沒有錯!”


    “她的音樂讓人動容,但音樂不應該成為政治工具,更不應該用來重新審視我們過去的決定。”


    “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當時曆史條件下的選擇,沒有理由為此道歉!”


    針對這些質疑,張偉和張萌保持了沉默,他們並未對這些爭議作出直接迴應。


    張偉知道,懺悔的種子已經種下了。


    當然,懺悔不代表原諒,在張偉看來,我可以不原諒,但你不能不懺悔!


    然而,麵對媒體的窮追不舍,漢斯大師在訪談中淡然地迴應道。


    “音樂從來都是人類情感的共鳴,至於每個人從中感受到什麽,那完全取決於他們自己的心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四合院:穿越一九五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蟾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蟾蝓並收藏四合院:穿越一九五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