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寫信的張書記
四合院:穿越一九五一 作者:蟾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沒過幾天,在一次東北重工業單兵突進式躍進的討論中。
正當領導幹部們都在展望未來,大口條的定基調的時候。
李懷德的老丈人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陳部長,我聽說紅星軋鋼廠現在內部分歧比較大。”
“導致了響應號召的積極性不強。”
“像軋鋼廠這種重工業單位如果不能起到一個好的帶頭作用,那可就拖咱們整體進步的後腿了。”
陳部長沒有反駁,從自己的麵前拿出了一疊材料。
“這個問題確實存在,我本來打算等這次會議結束前提一提的。”
“既然呂部長提出來了,那就先討論一下。”
“我麵前的這一份材料,是軋鋼廠的張偉同誌提交給我的一份關於軋鋼廠升級為鋼鐵廠的一份可行性報告。”
“時間有限,我就簡單說一下報告的內容。”
“大概意思就是說,軋鋼廠希望在建立高爐煉鐵的同時,再建立一大一小的平爐和基本氧氣爐煉鋼。”
“從而使得軋鋼廠有自己完整的生產流程。”
“並且,可以對廢鋼進行再加工。”
“報告中還提到可持續性發展這個概念。”
“可持續性指的是技術提升的可持續性,和裝置改造的可持續性。”
“比如,報告中希望建立小型基本氧氣爐。”
“除了完成補充生產流程以外,還可以在使用基本氧氣爐的期間積累經驗,為後麵的升級改造做準備。”
“基本氧氣爐可能有些同誌不太了解,我大概解釋一下。”
“這是一種利用氧氣吹入爐內,快速去除熔融鐵中雜質的一種鋼鐵煉製方法。”
“目前在老大哥的支持下,我們已經有少部分鋼鐵廠已經開始使用這種新的煉鋼技術了。”
“總的來說,張偉同誌的報告,是對軋鋼廠進行了一個長期的規劃。”
“所以,呂部長,軋鋼廠內部的分歧,其實並不是糾結響不響應號召的問題。”
“而是,短期目標和長期未來的爭論,我認為張偉同誌的報告很及時。”
“想要大跨步的前進,就需要相應的技術配合,咱們不能完全憑著一腔熱情去尋求發展。”
呂部長,也就是李懷德的老丈人。
此刻臉上一副原來如此的表情,心裏已經開始罵李懷德坑他了。
張偉並不知道有人要害他。
他是真的想借這個機會擴大軋鋼廠的。
一開始的時候,張偉甚至考慮過環保的問題。
不過隻是這個念頭剛出來,就被他弄掐掉了。
現在談環保就有些扯淡了。
那就不是提反對意見潑冷水的問題了。
被弄個借題發揮,目的不純的帽子都有可能。
會議結束之後,李懷德接到了他老丈人的電話。
先被劈頭蓋臉的訓斥了一番,然後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李懷德心裏苦啊。
張偉這事兒壓根就沒在廠會議上談過。
就算談過,李懷德現在的級別也參加不了廠級的會議。
張偉和楊書記說了一下,楊書記就讓他直接將報告送到了陳部長的家裏。
一個月後,一個平爐,三個轉爐,在專家的指導下,開始建設了起來。
三個月後,1958年的秋天。
報紙上出現了某某縣小麥畝產2000多斤,某某縣水稻畝產2500斤的重大喜訊。
張偉便整理了許大茂收集的這半年左右的周邊農村的實際產量。
然後,張偉便開始寫他的第一封信了。
首先是大煉鋼的產品合格率問題。
廢鋼太多,而且這些廢鋼也是算進計劃內的。
這就使得軋鋼廠必須使用大量的工人,來進行分類,切割,去除大塊的雜質。
然後再利用高爐和轉爐重新熔煉。
費時又費力。
所以,信中關於煉鋼這一塊,張偉提出了防止濫竽充數的情況。
其次,就是信的重中之重了。
這方麵張偉直接拿數據說話,先是將他整理的數據總結了一下。
然後,直截了當的點明了浮誇,虛報的問題。
最後,張偉在信的結尾處寫道。
“如果遇到不可抗力的災難,那麽,那些隻存在於報告中的虛假的糧食產量,如何拯救受災的老百姓。”
信很快就送到了那位的手中。
之所以這麽快,還是因為那位現在算是半退二線的狀態。
那位收到信的時候,還和自己的秘書開玩笑的說,等這信等好久嘍。
但,看到信的內容的時候,那位收起了笑容。
點起一根煙,猛吸了一口。
眉頭緊鎖,煙霧在眼前繚繞,信中最後的那句話讓那位出神。
其實張偉寫信的時候有意識到,難道這些誇大的數字就沒有人質疑過麽。
或許第一個五年的成功,讓人沉醉其中。
或許在虛假和精神麵貌中,大家為了不泄了那口氣,都選擇了後者。
亦或許是出於某種高位思考的結果。
張偉更偏向於因為老蘇的停止投資,財政赤字,為了維持工業化,才不得不硬著頭皮搞下去的。
不過,這個世界的未來隻有張偉知道。
當然,還有秦淮茹也知道。
不過,目前能發出自己聲音的,隻有張偉。
信送出去一周之後。
上級成立了核算小組,奔赴各地統計數據。
八月份,秋收畝產的真實數據觸目驚心。
九月,所有參加大煉鋼的勞動力,全部閑散迴去全力收割糧食。
確保每一粒糧食都要入庫,妥善保存。
當然,有些時候,公信力很重要。
所以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朝令夕改,上級部門開始不斷的微調既定的方針。
與此同時,張偉給陳部長的報告也出現在那位老人的桌上。
其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被拎出來大力宣傳,用來引導改變之前老百姓被調動起來的熱情。
而張偉再次進入組織參加學習。
次年三月,張偉畢業。
不拘一格降人才,張偉29歲,成為了軋鋼廠的張書記。
正當領導幹部們都在展望未來,大口條的定基調的時候。
李懷德的老丈人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陳部長,我聽說紅星軋鋼廠現在內部分歧比較大。”
“導致了響應號召的積極性不強。”
“像軋鋼廠這種重工業單位如果不能起到一個好的帶頭作用,那可就拖咱們整體進步的後腿了。”
陳部長沒有反駁,從自己的麵前拿出了一疊材料。
“這個問題確實存在,我本來打算等這次會議結束前提一提的。”
“既然呂部長提出來了,那就先討論一下。”
“我麵前的這一份材料,是軋鋼廠的張偉同誌提交給我的一份關於軋鋼廠升級為鋼鐵廠的一份可行性報告。”
“時間有限,我就簡單說一下報告的內容。”
“大概意思就是說,軋鋼廠希望在建立高爐煉鐵的同時,再建立一大一小的平爐和基本氧氣爐煉鋼。”
“從而使得軋鋼廠有自己完整的生產流程。”
“並且,可以對廢鋼進行再加工。”
“報告中還提到可持續性發展這個概念。”
“可持續性指的是技術提升的可持續性,和裝置改造的可持續性。”
“比如,報告中希望建立小型基本氧氣爐。”
“除了完成補充生產流程以外,還可以在使用基本氧氣爐的期間積累經驗,為後麵的升級改造做準備。”
“基本氧氣爐可能有些同誌不太了解,我大概解釋一下。”
“這是一種利用氧氣吹入爐內,快速去除熔融鐵中雜質的一種鋼鐵煉製方法。”
“目前在老大哥的支持下,我們已經有少部分鋼鐵廠已經開始使用這種新的煉鋼技術了。”
“總的來說,張偉同誌的報告,是對軋鋼廠進行了一個長期的規劃。”
“所以,呂部長,軋鋼廠內部的分歧,其實並不是糾結響不響應號召的問題。”
“而是,短期目標和長期未來的爭論,我認為張偉同誌的報告很及時。”
“想要大跨步的前進,就需要相應的技術配合,咱們不能完全憑著一腔熱情去尋求發展。”
呂部長,也就是李懷德的老丈人。
此刻臉上一副原來如此的表情,心裏已經開始罵李懷德坑他了。
張偉並不知道有人要害他。
他是真的想借這個機會擴大軋鋼廠的。
一開始的時候,張偉甚至考慮過環保的問題。
不過隻是這個念頭剛出來,就被他弄掐掉了。
現在談環保就有些扯淡了。
那就不是提反對意見潑冷水的問題了。
被弄個借題發揮,目的不純的帽子都有可能。
會議結束之後,李懷德接到了他老丈人的電話。
先被劈頭蓋臉的訓斥了一番,然後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李懷德心裏苦啊。
張偉這事兒壓根就沒在廠會議上談過。
就算談過,李懷德現在的級別也參加不了廠級的會議。
張偉和楊書記說了一下,楊書記就讓他直接將報告送到了陳部長的家裏。
一個月後,一個平爐,三個轉爐,在專家的指導下,開始建設了起來。
三個月後,1958年的秋天。
報紙上出現了某某縣小麥畝產2000多斤,某某縣水稻畝產2500斤的重大喜訊。
張偉便整理了許大茂收集的這半年左右的周邊農村的實際產量。
然後,張偉便開始寫他的第一封信了。
首先是大煉鋼的產品合格率問題。
廢鋼太多,而且這些廢鋼也是算進計劃內的。
這就使得軋鋼廠必須使用大量的工人,來進行分類,切割,去除大塊的雜質。
然後再利用高爐和轉爐重新熔煉。
費時又費力。
所以,信中關於煉鋼這一塊,張偉提出了防止濫竽充數的情況。
其次,就是信的重中之重了。
這方麵張偉直接拿數據說話,先是將他整理的數據總結了一下。
然後,直截了當的點明了浮誇,虛報的問題。
最後,張偉在信的結尾處寫道。
“如果遇到不可抗力的災難,那麽,那些隻存在於報告中的虛假的糧食產量,如何拯救受災的老百姓。”
信很快就送到了那位的手中。
之所以這麽快,還是因為那位現在算是半退二線的狀態。
那位收到信的時候,還和自己的秘書開玩笑的說,等這信等好久嘍。
但,看到信的內容的時候,那位收起了笑容。
點起一根煙,猛吸了一口。
眉頭緊鎖,煙霧在眼前繚繞,信中最後的那句話讓那位出神。
其實張偉寫信的時候有意識到,難道這些誇大的數字就沒有人質疑過麽。
或許第一個五年的成功,讓人沉醉其中。
或許在虛假和精神麵貌中,大家為了不泄了那口氣,都選擇了後者。
亦或許是出於某種高位思考的結果。
張偉更偏向於因為老蘇的停止投資,財政赤字,為了維持工業化,才不得不硬著頭皮搞下去的。
不過,這個世界的未來隻有張偉知道。
當然,還有秦淮茹也知道。
不過,目前能發出自己聲音的,隻有張偉。
信送出去一周之後。
上級成立了核算小組,奔赴各地統計數據。
八月份,秋收畝產的真實數據觸目驚心。
九月,所有參加大煉鋼的勞動力,全部閑散迴去全力收割糧食。
確保每一粒糧食都要入庫,妥善保存。
當然,有些時候,公信力很重要。
所以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朝令夕改,上級部門開始不斷的微調既定的方針。
與此同時,張偉給陳部長的報告也出現在那位老人的桌上。
其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被拎出來大力宣傳,用來引導改變之前老百姓被調動起來的熱情。
而張偉再次進入組織參加學習。
次年三月,張偉畢業。
不拘一格降人才,張偉29歲,成為了軋鋼廠的張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