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一般方法
四合院:留學歸來,悟性逆天 作者:何時歸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內容不準確,不值得參考,請不要代入現實。)
林長青考慮過,自己不會在這裏待太久,既然要教人,自然要教好。
怎麽去教一個人?
他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在後世,他上學時,老師都是填鴨式教育,上課之後,就要求你老老實實聽課,然後就布置一大堆作業。
上初中、高中之後,課程變多,由原來的語文和數學,變成七八門學科,但是作業卻沒有變少。
除了聰明而且記憶力比較好的學生,大多數學生都沒能學好。
而且,等你畢業之後,那些東西絕大多數都用不到。
他當時一直在想,學這麽多學科,到底是為了什麽?
直到後來,刷一個視頻說,學那麽多學科,都是為了鍛煉你的思維。
語文鍛煉你的思維能力,溝通和表達能力。
數學鍛煉你的邏輯思維能力,它強調推理、證明和邏輯的一致性,通過數學推理和證明過程,可以鍛煉邏輯思考和嚴謹性。
等等。
看完視頻,他恍然大悟。
可是,學校的老師沒有教他。
老師都在講內容,而不講思維。
所以,即使是上了十幾年學,感覺卻沒有學到多少。
而林長青在悟性提升後,中午整理自己腦海中的知識體係後,思考這個問題時,就明悟了。
所以,他就沒有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給五人講課。
現在,還要增加傳統教學中沒有的那一步——總結一般性的方法。
林長青站在講台旁,看著五人好奇的目光,說道:
“在講解一般性方法前,我問大家一個問題。”
“《實踐論》和《矛盾論》都看過嗎?”
“看過!”五人齊聲迴答。
“看過就好,《實踐論》裏麵,總結了人認識事物的一般性規律是什麽?”
林長青跟五人互動起來。
“這個我知道,第一,人認識事物,都是從實踐中來,然後到實踐中去。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認識運動不斷反複和無限發展。”
“形式上循環往複以至無窮;內容上每一次循環認識和實踐都比較的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一步步深化和提高。”
宋佳佳十分積極迴答,
“還有一條,人認識事物,是從感性開始到理性飛躍的過程。”
“很好,佳佳迴答很完善。”林長青給她點了個讚。
接著,他繼續說道:
“這個規律,是一般性規律,人認識事物,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向前人學習,這樣學習就不一定從實踐開始。”
“但本質上,是符合這條規律的,因為學習的知識,經過了前人的實踐。”
“現在,我們就要從零開始了。”
林長青接著拋出一個問題:
“我們認識一個事物,第一件事要做什麽?”
麵對這樣一個問題,五人一下子懵了,不知道怎麽迴答。
林長青看沒有人迴答,鼓勵道:
“想到什麽,就說什麽,對錯不重要,大膽說出來。”
“看?”聲音很小,帶著不確定。
林長青聽到了,這是李清月的聲音。
“對,就是看,也是觀察。一個事物,我們認識它,首先要‘看’它。”
“不過,這個‘看’,有很多方式,因為有些事物,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比如風、聲音等等。這些東西,就需要其他事物,間接證明它的存在了。”
“但是,我們沒有必要過度深入,更加簡單一些,就是我們認識事物,首先要知道它是什麽!”
竟然如此簡單,五人恍然大悟。
對啊,認識事物,首先要知道它是什麽。
林長青繼續講解:
“知道它是什麽後,第二步,就是了解它如何演變的。”
“有什麽特點,知道它的特點,才能更好的改造它,讓它為我們服務。”
“第三步,就要問為什麽了,為什麽是這樣,而不是那樣?這個是研究事物演變過程的延伸。”
“知道為什麽了,我們就可以考慮在同等條件下,複刻它,讓它為我們服務。”
“通過這三步,我們基本就能了解一個事物了。”
李清月聽到林長青如此解釋,頓時聯想到剛才的十道題目,突然明了林長青的用意。
這讓她心中十分激動,心跳加速。
她很想跟大家分享,她明悟林長青的用意了。
但是,林長青就在這裏,她沒有機會說。
此時,她很想林長青提問,這樣她可以分享自己的發現了。
她拚命壓抑著心中的激動,但是臉上的潮紅出賣了她。
林長青倒是注意到了她激動的眼神,但是並不知道她為什麽突然就激動了。
所以,倒沒有在李清月身上多停留。
這時,他心中有了一點小趣味,便對五人說:
“你們誰知道,我給你們的題目,有什麽特點?”
“我知道!”
話音剛落,李清月就站起來迴答。
她實在是太激動了,放在腿上的筆記都掉地上了。
她立馬彎腰去撿。
“別急,慢慢來。”
“嗯!”
聽到林長青的話,她頓時臉紅了,在林長青麵前出醜。
她心中一直在喊,要死了要死了,丟臉丟大了。
林長青的提問,讓她感覺林長青能讀懂她的心思。
那麽快站起來,她頓時意識到自己太急了,有些不好意思起來。
撿起自己的筆記,順便掩飾自己的尷尬,李清月站著,便開口:
“我發現長青同誌設計的題目,就是圍繞是什麽、為什麽、如何這幾個方麵來設計的。”
“他是想告訴我們,認識事物,要圍繞這三個方麵展開。”
說完,雙眼就一直盯著林長青。
林長青笑著說道:
“沒錯,清月同誌說得對。這也是我要教你們的第一個方法。”
“不過,還要增加一條,總結規律。看能不能總結出規律,遷移到其他地方。”
“以後你們會遇到很多事物和問題,隻要你們能從這三個方麵入手,基本能夠認識事物,以及解決問題。”
“接下來,我們就要舉例說明了,學東西就要學以致用。”
“這樣不僅能鞏固知識,還能加深理解和認識。”
說完,林長青就讓五人,分別舉一個例子,從這三個方麵入手,讓他們更加熟練的運用這個方法。
不過,這個方法也是有局限的。
林長青考慮過,自己不會在這裏待太久,既然要教人,自然要教好。
怎麽去教一個人?
他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在後世,他上學時,老師都是填鴨式教育,上課之後,就要求你老老實實聽課,然後就布置一大堆作業。
上初中、高中之後,課程變多,由原來的語文和數學,變成七八門學科,但是作業卻沒有變少。
除了聰明而且記憶力比較好的學生,大多數學生都沒能學好。
而且,等你畢業之後,那些東西絕大多數都用不到。
他當時一直在想,學這麽多學科,到底是為了什麽?
直到後來,刷一個視頻說,學那麽多學科,都是為了鍛煉你的思維。
語文鍛煉你的思維能力,溝通和表達能力。
數學鍛煉你的邏輯思維能力,它強調推理、證明和邏輯的一致性,通過數學推理和證明過程,可以鍛煉邏輯思考和嚴謹性。
等等。
看完視頻,他恍然大悟。
可是,學校的老師沒有教他。
老師都在講內容,而不講思維。
所以,即使是上了十幾年學,感覺卻沒有學到多少。
而林長青在悟性提升後,中午整理自己腦海中的知識體係後,思考這個問題時,就明悟了。
所以,他就沒有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給五人講課。
現在,還要增加傳統教學中沒有的那一步——總結一般性的方法。
林長青站在講台旁,看著五人好奇的目光,說道:
“在講解一般性方法前,我問大家一個問題。”
“《實踐論》和《矛盾論》都看過嗎?”
“看過!”五人齊聲迴答。
“看過就好,《實踐論》裏麵,總結了人認識事物的一般性規律是什麽?”
林長青跟五人互動起來。
“這個我知道,第一,人認識事物,都是從實踐中來,然後到實踐中去。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認識運動不斷反複和無限發展。”
“形式上循環往複以至無窮;內容上每一次循環認識和實踐都比較的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一步步深化和提高。”
宋佳佳十分積極迴答,
“還有一條,人認識事物,是從感性開始到理性飛躍的過程。”
“很好,佳佳迴答很完善。”林長青給她點了個讚。
接著,他繼續說道:
“這個規律,是一般性規律,人認識事物,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向前人學習,這樣學習就不一定從實踐開始。”
“但本質上,是符合這條規律的,因為學習的知識,經過了前人的實踐。”
“現在,我們就要從零開始了。”
林長青接著拋出一個問題:
“我們認識一個事物,第一件事要做什麽?”
麵對這樣一個問題,五人一下子懵了,不知道怎麽迴答。
林長青看沒有人迴答,鼓勵道:
“想到什麽,就說什麽,對錯不重要,大膽說出來。”
“看?”聲音很小,帶著不確定。
林長青聽到了,這是李清月的聲音。
“對,就是看,也是觀察。一個事物,我們認識它,首先要‘看’它。”
“不過,這個‘看’,有很多方式,因為有些事物,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比如風、聲音等等。這些東西,就需要其他事物,間接證明它的存在了。”
“但是,我們沒有必要過度深入,更加簡單一些,就是我們認識事物,首先要知道它是什麽!”
竟然如此簡單,五人恍然大悟。
對啊,認識事物,首先要知道它是什麽。
林長青繼續講解:
“知道它是什麽後,第二步,就是了解它如何演變的。”
“有什麽特點,知道它的特點,才能更好的改造它,讓它為我們服務。”
“第三步,就要問為什麽了,為什麽是這樣,而不是那樣?這個是研究事物演變過程的延伸。”
“知道為什麽了,我們就可以考慮在同等條件下,複刻它,讓它為我們服務。”
“通過這三步,我們基本就能了解一個事物了。”
李清月聽到林長青如此解釋,頓時聯想到剛才的十道題目,突然明了林長青的用意。
這讓她心中十分激動,心跳加速。
她很想跟大家分享,她明悟林長青的用意了。
但是,林長青就在這裏,她沒有機會說。
此時,她很想林長青提問,這樣她可以分享自己的發現了。
她拚命壓抑著心中的激動,但是臉上的潮紅出賣了她。
林長青倒是注意到了她激動的眼神,但是並不知道她為什麽突然就激動了。
所以,倒沒有在李清月身上多停留。
這時,他心中有了一點小趣味,便對五人說:
“你們誰知道,我給你們的題目,有什麽特點?”
“我知道!”
話音剛落,李清月就站起來迴答。
她實在是太激動了,放在腿上的筆記都掉地上了。
她立馬彎腰去撿。
“別急,慢慢來。”
“嗯!”
聽到林長青的話,她頓時臉紅了,在林長青麵前出醜。
她心中一直在喊,要死了要死了,丟臉丟大了。
林長青的提問,讓她感覺林長青能讀懂她的心思。
那麽快站起來,她頓時意識到自己太急了,有些不好意思起來。
撿起自己的筆記,順便掩飾自己的尷尬,李清月站著,便開口:
“我發現長青同誌設計的題目,就是圍繞是什麽、為什麽、如何這幾個方麵來設計的。”
“他是想告訴我們,認識事物,要圍繞這三個方麵展開。”
說完,雙眼就一直盯著林長青。
林長青笑著說道:
“沒錯,清月同誌說得對。這也是我要教你們的第一個方法。”
“不過,還要增加一條,總結規律。看能不能總結出規律,遷移到其他地方。”
“以後你們會遇到很多事物和問題,隻要你們能從這三個方麵入手,基本能夠認識事物,以及解決問題。”
“接下來,我們就要舉例說明了,學東西就要學以致用。”
“這樣不僅能鞏固知識,還能加深理解和認識。”
說完,林長青就讓五人,分別舉一個例子,從這三個方麵入手,讓他們更加熟練的運用這個方法。
不過,這個方法也是有局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