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楚漢爭雄,漢高祖劉邦終平天下,定都長安,前後曆十二帝,享國二百一十年,亡於王莽,此為西漢;後光武劉秀起於草莽,戰昆陽,平銅馬,掃赤眉,定都洛陽,再興漢室,此為東漢。
東漢傳至漢靈帝時,朝堂公卿腐朽不堪,外戚宦官弄權相爭,邊疆異族戰事不斷,又兼天下大旱而賦稅不減,以致民不聊生。當時江湖中黃巾教教主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天公將軍”,率領教眾頭裹黃巾,揭竿而起,攻伐州郡,一時間大漢十三州裏八州響應,史稱“黃巾起義”。
黃巾事起,各地州縣紛紛淪陷,朝野大為震動。但邊疆戰事未平,戍守衛士無法內調,而羽林軍負有保衛都城之責且數量有限,因此可供調遣的平叛之兵實在有限。迫不得已之下,皇帝聽從皇甫嵩建議,下令解除黨禁,又令各地官員自行募集義軍,征討黃巾。此令一出,群雄並起,最終在名將皇甫嵩等人率領之下,平定了黃巾之亂。時有曹操、孫堅等人武勳卓著,嶄露頭角,其他各地豪傑因令擁兵者更不在少數,由此埋下了更大的禍根。
黃巾雖定,天下未平。中平六年,漢靈帝駕崩,長子劉辨繼承帝位,是為漢少帝,生母何太後臨朝聽政。而太後兄長何進身居大將軍之職,與靈帝生前寵信的大太監張讓等人不和,外戚宦官權力之爭日趨激烈。為盡除張讓黨羽,何進聽從幕僚袁紹之計,召集各地豪傑引兵進京相助。不料張讓等人先行密謀,外鎮群雄尚未到京,何進便在內宮遇刺身亡。袁紹聽聞大將軍被殺,立即與兄弟袁術領兵殺入內宮報仇,命人緊鎖宮門,將宮內男子無論老幼,凡無胡須者一律視同太監誅殺。張讓卻早已挾持少帝劉辯、陳留王劉協倉皇出逃,幾人逃至黃河邊時,追兵急切,又無渡船,張讓窮途末路,一代大太監就此投身滔滔黃河,屍骨無存。
因何進密令率領重兵進京的西涼豪雄董卓,於北邙山遇上返迴的少帝劉辯一行,隨後擁兵隨駕進京。進入洛陽之後,董卓大肆吞並大將軍何進的原有部屬,此後又誘使呂布背叛並殺害不肯歸順的何進舊將丁原,將丁原麾下的並州兵馬部兼並,成功掌控京師洛陽。依仗手中軍勢,董卓縱橫朝野,先是廢除少帝,另立陳留王劉協為新帝,此後又毒殺何太後,自封相國之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一時間權勢滔天。董卓夜宿皇宮,奸淫公主,排除異己,擅殺大臣,又縱容士兵在洛陽周邊燒殺搶奪,無惡不作。其所作所為,引得上至皇族公卿,下至黎民百姓,無不怨聲載道。天下有誌之士無不欲殺之而後快,時有豪傑曹操,意圖刺殺董卓,事有未成,出逃洛陽;又有名門袁紹、袁術等人,不屑與董卓為伍,也陸續逃離京師;其他各地群雄如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山陽太守袁遺等人各自暗中招兵買馬,意圖對抗董卓;東郡太守橋瑁甚至偽造三公文書散發各州各郡,號召起兵反董,恢複劉辯帝位。
初平元年正月,董卓為使橋瑁等人師出無名,命令李儒毒殺廢除帝號的弘農王劉辯,然而此舉惹得朝廷內外更為不滿。關東十八路諸侯會盟於酸棗,推舉袁紹為盟主,正式起兵反董。由於關東聯軍聲勢浩大,董卓心中驚懼,於是強令朝廷遷都長安,朝廷官員與洛陽百姓倉皇西遷,在西涼兵馬強行驅趕之下,途中死者不計其數。董卓則親率大軍坐鎮洛陽,為防止關東群雄的親族舊友成為內應,他先是將掌管長安城的袁紹好友蓋勳調入洛陽軟禁,而後借故又將任職左將軍的曹操舊識皇甫嵩打入天牢,此後更將出身袁氏名門的太傅袁隗、太仆袁基等人滿門抄斬。而另一邊,關東反董聯盟雖然號稱十八路諸侯,數十萬兵馬,但這些人卻各懷心思,貌合神離,大都隻是虛喊口號按兵不動,真正肯奮力進擊者隻有屈指可數的幾人而已,以至於關東諸軍與董卓相持一年,竟然毫無建樹,反倒是董卓軍在名將徐榮率領下先後多次擊敗曹操、鮑信、王匡、孫堅等人。
初平二年二月,孫堅再次領兵北上,憑借孤軍之力,一路高歌猛進,斬殺董卓麾下猛將華雄,擊敗胡軫、呂布等人,抵達大穀關,離洛陽一步之遙。董卓心中驚惶,一邊派人勸降孫堅,一邊命人挖掘皇陵,大肆搜刮財物。更為過分的是,董卓命人火燒洛陽,使昔日繁華都城化為廢墟。蘭台藏書、宮中秘寶在西涼士兵的大肆搶掠之下,遺失無數,而大火之後,許多珍寶更是化為灰燼。
這一場動亂,不止事關國運的傳國玉璽下落不明,宮中秘藏的九大名劍也就此不見蹤影。由此,卷起了江湖上無數腥風血雨,也造就了武林中一段曠世傳奇……
東漢傳至漢靈帝時,朝堂公卿腐朽不堪,外戚宦官弄權相爭,邊疆異族戰事不斷,又兼天下大旱而賦稅不減,以致民不聊生。當時江湖中黃巾教教主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天公將軍”,率領教眾頭裹黃巾,揭竿而起,攻伐州郡,一時間大漢十三州裏八州響應,史稱“黃巾起義”。
黃巾事起,各地州縣紛紛淪陷,朝野大為震動。但邊疆戰事未平,戍守衛士無法內調,而羽林軍負有保衛都城之責且數量有限,因此可供調遣的平叛之兵實在有限。迫不得已之下,皇帝聽從皇甫嵩建議,下令解除黨禁,又令各地官員自行募集義軍,征討黃巾。此令一出,群雄並起,最終在名將皇甫嵩等人率領之下,平定了黃巾之亂。時有曹操、孫堅等人武勳卓著,嶄露頭角,其他各地豪傑因令擁兵者更不在少數,由此埋下了更大的禍根。
黃巾雖定,天下未平。中平六年,漢靈帝駕崩,長子劉辨繼承帝位,是為漢少帝,生母何太後臨朝聽政。而太後兄長何進身居大將軍之職,與靈帝生前寵信的大太監張讓等人不和,外戚宦官權力之爭日趨激烈。為盡除張讓黨羽,何進聽從幕僚袁紹之計,召集各地豪傑引兵進京相助。不料張讓等人先行密謀,外鎮群雄尚未到京,何進便在內宮遇刺身亡。袁紹聽聞大將軍被殺,立即與兄弟袁術領兵殺入內宮報仇,命人緊鎖宮門,將宮內男子無論老幼,凡無胡須者一律視同太監誅殺。張讓卻早已挾持少帝劉辯、陳留王劉協倉皇出逃,幾人逃至黃河邊時,追兵急切,又無渡船,張讓窮途末路,一代大太監就此投身滔滔黃河,屍骨無存。
因何進密令率領重兵進京的西涼豪雄董卓,於北邙山遇上返迴的少帝劉辯一行,隨後擁兵隨駕進京。進入洛陽之後,董卓大肆吞並大將軍何進的原有部屬,此後又誘使呂布背叛並殺害不肯歸順的何進舊將丁原,將丁原麾下的並州兵馬部兼並,成功掌控京師洛陽。依仗手中軍勢,董卓縱橫朝野,先是廢除少帝,另立陳留王劉協為新帝,此後又毒殺何太後,自封相國之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一時間權勢滔天。董卓夜宿皇宮,奸淫公主,排除異己,擅殺大臣,又縱容士兵在洛陽周邊燒殺搶奪,無惡不作。其所作所為,引得上至皇族公卿,下至黎民百姓,無不怨聲載道。天下有誌之士無不欲殺之而後快,時有豪傑曹操,意圖刺殺董卓,事有未成,出逃洛陽;又有名門袁紹、袁術等人,不屑與董卓為伍,也陸續逃離京師;其他各地群雄如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山陽太守袁遺等人各自暗中招兵買馬,意圖對抗董卓;東郡太守橋瑁甚至偽造三公文書散發各州各郡,號召起兵反董,恢複劉辯帝位。
初平元年正月,董卓為使橋瑁等人師出無名,命令李儒毒殺廢除帝號的弘農王劉辯,然而此舉惹得朝廷內外更為不滿。關東十八路諸侯會盟於酸棗,推舉袁紹為盟主,正式起兵反董。由於關東聯軍聲勢浩大,董卓心中驚懼,於是強令朝廷遷都長安,朝廷官員與洛陽百姓倉皇西遷,在西涼兵馬強行驅趕之下,途中死者不計其數。董卓則親率大軍坐鎮洛陽,為防止關東群雄的親族舊友成為內應,他先是將掌管長安城的袁紹好友蓋勳調入洛陽軟禁,而後借故又將任職左將軍的曹操舊識皇甫嵩打入天牢,此後更將出身袁氏名門的太傅袁隗、太仆袁基等人滿門抄斬。而另一邊,關東反董聯盟雖然號稱十八路諸侯,數十萬兵馬,但這些人卻各懷心思,貌合神離,大都隻是虛喊口號按兵不動,真正肯奮力進擊者隻有屈指可數的幾人而已,以至於關東諸軍與董卓相持一年,竟然毫無建樹,反倒是董卓軍在名將徐榮率領下先後多次擊敗曹操、鮑信、王匡、孫堅等人。
初平二年二月,孫堅再次領兵北上,憑借孤軍之力,一路高歌猛進,斬殺董卓麾下猛將華雄,擊敗胡軫、呂布等人,抵達大穀關,離洛陽一步之遙。董卓心中驚惶,一邊派人勸降孫堅,一邊命人挖掘皇陵,大肆搜刮財物。更為過分的是,董卓命人火燒洛陽,使昔日繁華都城化為廢墟。蘭台藏書、宮中秘寶在西涼士兵的大肆搶掠之下,遺失無數,而大火之後,許多珍寶更是化為灰燼。
這一場動亂,不止事關國運的傳國玉璽下落不明,宮中秘藏的九大名劍也就此不見蹤影。由此,卷起了江湖上無數腥風血雨,也造就了武林中一段曠世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