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七年期間,四門寨的基礎建設為災民遷移之後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軍事層麵,四門寨雖然沒有研製火炮的能力,但卻通過自身的人才儲備,墨社、兵工院以及琮記,儲備了十多萬之眾的各類工匠。


    喀喇沁之戰繳獲牛羊無數。


    四門寨經營馬場,有上萬匹的優良品種戰馬可以第一時間提供向軍隊,而通過賑災的商市反擊又讓四門寨保證了未來一年的資金充沛。


    境內上百萬的民眾白手起家,沒有不能失去的,有沒有什麽不能接受,任何製度的下達和改製都可以第一時間推廣出去。


    人口基數即保障了當前戰事的動員能力,也不會發生資源不足的矛盾。


    以民生為例,糧食因為琮記采購、運輸的時間差,此時民眾依舊停留在半饑半飽的狀態中,但四門寨早就開發儲備的煤炭等卻可以足夠數量的分配。


    煤炭以及冬季存儲的牛糞等使用方法的推廣,吃穿住行中的穿住行三項生活水準已經超出了受災時期。


    四門寨的優勢還在於這種生存環境下宋秦歌熟悉的知道經濟形態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同特質和社會關係,不斷做出調整。文無忌又能從體製層麵保障每個階段的銜接過渡。


    四門寨境內類似土默特部還在發展著原始農耕經濟,四門寨當前最為繁華、商業最為活躍的田家庵個體經濟卻已經蓬勃興盛。


    原始落後和當前時代空間內先進的製度並存著,且被四門寨拿捏得當的調控而不至於產生矛盾衝突。


    文無忌接收到女真奪取寧夏鎮的信息時四門寨又開創了曆史。


    四門寨境內但凡安置點、建設區域、礦場都有琮記的宣傳人員。


    琮記宣傳分為兩種,一種是對災民提供信息諮詢,就民眾所關注的領域任何層麵信息都可以解答;另外一種則是搭建舞台,豐富民眾生活。舞台以說書、唱戲為主,都是四門寨真實發生的戰事或者英雄人物改變而來。


    這些事跡、人物通過藝術的形式宣揚出去,提升的是民眾的自信心、對四門寨的歸屬感以及投軍的熱度。


    連日以來,琮記各站點開始宣傳一種四門寨確定的法規。


    製度的內容不是民眾以往在朝廷境內所熟悉,民眾如何不能之類的言語。


    而是民眾有什麽,可以什麽之類的規定。


    規定了諸如生產者有獲取報酬的權利,有接受技能培訓的權利,有提請勞動爭議的權利,相對應的也有義務。


    這條係列的規章製度叫作《生產者保護法》。


    相續的時間內,四門寨出台了《手工作坊主保護法》,並正式將從事勞動生產、商業經營的民眾和四門寨民眾理解當中的官員階層納入到平等的層麵。


    這些製度條款的頒布發出執行,直接刺激了災民中因破產而北上的中小手工作坊生產主。


    四門寨不僅僅給予資金、技術層麵的協助,而且有製度層麵保護,完全摒棄了朝廷境內輕商重農的製度,農、商、文化教育並重。


    中小作坊主在嚐試發展原有項目的同時不斷的在區域內尋覓著商機。


    城市建設都是在適合農耕的區域,河道貫穿,文無忌又知道區域內適合種植的果蔬,而一年期間墨社也在自北方搜集、栽培果蔬。


    墨社、民生部聯合,大批扶持的農業果蔬種植項目被推廣而出。


    最先響應參與的則是自田家庵而來已經和四門寨同生共吸的民眾。


    家禽的規模化養殖早就在四門寨推廣過,水到渠成,更多、更大規模的家禽養殖廠項目開始推廣落實了下去,魚塘也隨著發展了起來。


    大技術人員的儲備也讓四門寨具備了為數不少軍工項目籌建的條件。


    資源整合,四門寨在歸綏西南陰山南麓,涼城一線的岱海盆地開始修建兵器廠、鍛炮廠等軍工項目,為四門寨發展即培養了工匠又完成了技術積累,也滿足了四門寨最初軍事裝備需求的努魯兒虎山區域內所有小高爐開始拆遷向岱山盆地。


    四門寨兵工院無法生產火炮和火繩槍,可火炮已經出現了過渡『性』使用的榆木炮,與之相對應,在一年的技術積累、工匠搜集之後,工兵院同樣開始小規模生產過渡『性』裝備的火銃。


    明朝前期生產的火銃『射』程可以達到100米,有基本準頭。有效『射』程約50米,具備穿甲能力的最佳『射』程約30米。這個數據在明朝前期的時候是可以跟歐洲任何一個國家的火銃相比較。


    但這個數據到明末以來卻始終沒有進步,非但沒有,反而在降低。


    原因諸多,首先是缺乏科學合理的配套設施、後勤保障體係、訓練體係。


    理想狀態下有效『射』程為50米的火銃因為保養不當的原因,諸如生鏽等都可以影響到『射』程,士兵也缺乏技術『性』訓練,時常發生要不裝居多炸膛,要不劑量太少無法點火等,而且明朝的火銃不是標準化產品,都是匠戶手工打造,彈丸的不一也導致氣密『性』的差異而影響彈丸初速度繼而影響了『射』程和威力。


    明朝末期強敵環伺,但境內武備鬆弛,資金挪用,軍士地位低下更無法反饋改進意見,武器的評判權掌握在拍腦子決定的文人手中。


    這就導致了生產過程中偷工減料以及技術的不斷倒退。昔日組建時世界一流的神機營在明末卻淪落到最不入流的軍隊。


    曆史中明末崇禎時期成百上千的火槍手被女真數量處於劣勢的弓箭手以零傷亡比例擊敗就足夠說明了明軍武備的荒廢和火銃『性』能的倒退。


    『性』能不佳,炸膛、『射』程不足,冷卻時間超長等原因導致大量原本裝備火銃的軍隊退迴到使用刀槍的明早期時刻。


    但這種明軍常見的現象卻絕對不會產生在四門寨軍隊中。


    即便是四門寨無法生產的火繩槍、火炮,四門寨都有專業的工匠隨軍記錄著每一次使用的參數評估『性』能。


    技術層麵更是鼓勵創新,哪怕是一種有效的火器保養方法被提出證明行之有效,都會得到價值不菲的銀兩鼓勵。


    包括榆木炮,火器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工匠監督檢查驗收,類似另外空間的質檢員。


    所以在威力不斷提升基礎上四門寨生產的火銃有效『射』程達到了70米,具備穿甲能力的『射』程為40米。


    40米的距離,騎兵衝刺轉瞬即止,也在女真弓箭的覆蓋範圍之內。


    但火銃卻可以彌補烈火旗火力的不足,以裝備火銃的烈火旗士兵為主在50米範圍內產生一次『射』擊殺傷,增加的是火繩槍的『射』擊頻率,如果集中使用,900支火生繩槍提升一次發『射』速度也意味著對手接近千人的士兵將葬身在鉛丸之下。


    而且適合近距離『射』擊的火銃在增加產量後還能裝備向黑翎衛。


    就在這種周密的計劃中首批投產接收的八十支火銃被裝備向烈火旗。


    圖爾額在利用時間肅清漠北蒙古諸部,整編軍隊訓練騎兵,四門寨則在爭分奪秒的生產榆木炮、火銃。


    期間,從努魯兒虎山遷出的墨社在歸綏成立墨社學院。


    四門寨漠南技術學院注重的是普通技術人員的教學,墨社學院發展的都是研發人員的培養。


    欣欣向榮,四門寨提出了二十四子方針。


    自力更生、自強不息,文武興盛、教育優先、人人平等、有家有國。


    在站點琮記人員的大力宣傳下民眾知道原來生產者是有如此之多的權利,也知道如何通過民生部、督察部在各地設置的專門機構反應解決問題。


    民眾最難理解的不是自力更生、教育優先,是最為簡單樸實渴望的人人平等。


    在琮記的宣傳下民眾也逐漸理解了平等的含義。


    這種平等輻『射』在生產、教育、仕途等各個領域。


    這些規定的頒布和執行不會有世家門閥之類的阻撓,雲內州、田家庵範圍內四門寨沒有時代產物下的家族力量。


    琮記起到的隻有示範作用。


    在稅收層麵的製度還沒有細化頒布之前,民眾所能看到的就是四門寨出台的所有製度幾乎都是利於民眾。


    賑災中磨礪發展起來的琮記宣傳人員對於製度的推廣和民眾的接收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讓每一條準側的頒布都能被民眾所理解並快速的推行下去。


    也就在這個時間段。


    民眾徹底的認可接收了四門寨。


    民眾眼中,這就是一個理想溶入現實的生存環境。


    隨後民眾看到的就是大量災民遷移北上途中發揮出了組織、管理能力,原本身份和自己一樣的民眾通過層層考核加入到四門寨管理體係當中。


    而其中有相當數量人員童生都不是。


    這個時候民眾便理解到了人人平等真正意義。


    四門寨每日都在變化著。


    文無忌、宋秦歌都不擔心這種體製會被依舊存在的女真眼線匯報到盛京。


    這種自上而下,由內及外的改製不管是大明朝廷還是盛京皇太極想要學習效仿,隻有一個結果。


    崩塌!


    四門寨實施的是別人無法複製學習的模式,以百萬一清二白,貧困過,生死掙紮過的民眾為改製的載體。


    這是獨一無二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漢魂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蒂梵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蒂梵兒並收藏明末漢魂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