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自那日起,皇帝不時地就會佇立在延禧宮牆外,聽一聽簫聲。
最初甄嬛是不知道的,皇帝也不知道該如何破冰,還是蘇培盛善解皇上心意,在一次迴程中,狀似無意地說,“奴才雖然不懂音律,可總覺得這簫聲不夠悠長。”
皇帝隨口迴答,“並非莞貴人學藝不精,隻是那簫並非上品,吹出來的音律難免有些晦澀。”
說完,皇帝陷入了思考,然後點了點蘇培盛,“滑頭!”
蘇培盛則憨笑著,一臉迷茫地迴答,“皇上說什麽呢,奴才不明白。”
皇帝也不在意,興奮地對蘇培盛說,“朕記得庫房裏還有一柄藍田玉簫,做工精美,是難得的上品,給莞貴人送過去。”又叮囑蘇培盛,“你親自送過去。”
蘇培盛高興地應了。
甄嬛對蘇培盛的到來是一頭霧水,“蘇公公怎麽來了?”
蘇培盛躬著腰,笑嗬嗬地說,“奴才是替皇上給小主送東西來了。”
蘇培盛掀開覆在托盤上的明黃色布料,露出了裏麵裝在木盒中的藍田玉簫,“皇上掛念著小主呢!”
甄嬛用手輕輕撫摸著玉簫,知道皇帝必然是來過延禧宮,“皇上既然來了,為何過門不入?”
蘇培盛歎了口氣,“皇上知道小主難過,又不知道如何開解,隻能站在延禧宮外,聽聽小主的動靜兒,以解相思。”
蘇培盛嘴裏的皇帝可憐極了,甄嬛的心也忍不住動搖,但還是嘴硬地說,“皇上若是在乎我,哪裏舍得我難過?”
蘇培盛苦著臉勸道,“小主,皇上也是左右為難啊,您不知道,這些日子,年大將軍不停地給皇上上折子,話裏話外都是詢問華妃娘娘如何,小主又不在,皇上連個說貼心話的人都沒有,連人都消瘦了。”
甄嬛擔心地握緊了手,恨不得立刻飛到養心殿去,看看皇帝是不是真的那般憔悴,可甄嬛又克製住自己的急迫,藍田玉簫不過是她與皇帝破冰的借口,若是如此就與皇帝相見,皇帝便會覺得自己受的委屈不過如此。
於是,甄嬛雖然意動,但還是對蘇培盛說,“皇上到了換季的時候,便有些口幹上火,公公可否等上一會兒,帶一碗銀耳雪梨紅棗蓮子湯迴去,這湯滋陰潤燥、清肺潤心,最適合不過了。”
蘇培盛沒想到甄嬛仍然選擇對皇上避而不見,可又有些明白,莞貴人這是要跟皇上玩些情趣,玩情趣好啊,隻要皇上心情好,蘇培盛管甄嬛怎麽做呢,隻要能把皇上哄開心了,他做一迴信鴿又如何?
就這樣,蘇培盛帶著新鮮出爐的銀耳雪梨紅棗蓮子湯迴到了養心殿。
別看皇帝好像是在專注的批折子,可通過他不時看向門口的眼神便知道,皇帝很是關心這次送禮物的成效。
蘇培盛帶著笑模樣迴來了,“皇上,莞小主收到玉簫很是驚喜,特意讓奴才帶著銀耳雪梨紅棗蓮子湯迴來,這湯是莞小主親手做的,說是這些日子換季,總擔心皇上不舒服,便做了這湯,給皇上滋補。”
皇帝輕咳了一聲,“說起來,朕這些日子嗓子確實有些不舒服,莞貴人這湯來的及時,還不快呈過來。”
喝著清甜的湯羹,皇帝想起了甄嬛十二分的好,竟然難得承認自己的錯誤,“是朕想差了,以為莞貴人使小性子,她哪怕生氣都在想著朕的身體,莞貴人能有什麽壞心思呢?”
其實,皇帝是因為甄嬛執意要處置麗嬪而生氣嗎?可能有那麽一部分是因為這個,但最重要的是,甄嬛在後宮的存在感太強了,次次風波都有甄嬛的身影,華妃禁足有她,麗嬪被廢還有她,至於說什麽是華妃和麗嬪先出手,甄嬛隻是反擊?
皇帝才不管這些前因後果,他隻覺得甄嬛不懂事,前朝需要年羹堯,那後宮華妃自然要安撫,甄嬛受了委屈,皇帝知道,皇帝總會補償的,甄嬛又何必搞得滿城風雨,諸事不寧呢?
隻是甄嬛是皇帝美好感情和遺憾的寄托,是皇帝難得的解語花、知心人,所以皇帝還是選擇了退步,選擇了跟甄嬛和好。至於甄嬛到底明不明白皇帝百轉千迴的心思,誰也不知道。
後宮的嬪妃又開始撕手帕了,這個甄嬛真就那麽好,前幾天大家還以為她得罪了皇上失寵,這幾日皇上就開始跟甄嬛隔著宮牆眉目傳情。
蘇培盛就像是牛郎織女之間的喜鵲,不停地奔波於養心殿和延禧宮之間,為皇帝和甄嬛互相傳遞禮物。
皇帝和甄嬛也有了默契,甄嬛會選擇午後陽光明媚的時候,坐在秋千上吹簫,皇帝則會準時停駐在延禧宮外,欣賞甄嬛的簫聲。
不僅如此,皇帝總能準確地捕捉到甄嬛簫聲想表達的情緒,通過書信和禮物安撫甄嬛。這一唱一和的,皇帝和甄嬛彼此的心倒是比原來更貼近了。
這一日,春雷乍起,午後竟然下起了雨,雨水來得又急又快,在屋外形成了雨幕,稍遠處的景色都不到。
流朱皺眉說,“這雨可真是突然,小主今日就在屋中吹簫吧!”
甄嬛撫摸著玉簫,有些魂不守舍地看著外麵的雨簾,摸不準皇帝迴不迴來,這樣的大雨,龍體要緊,他怕是不會來了。
甄嬛又問自己,若是他不來,你還會去秋千處吹簫嗎?
答案當然是會!
想明白自己的心意,甄嬛對流朱說,“流朱,你去撐把傘,今日雨來的急,我怕外麵聽不見簫聲。”
隻是往日準時出現在延禧宮外的身影遲遲不來,甄嬛心情低落地吹了幾曲,便放下了玉簫。
流朱勸道,“小主,雨下的這麽大,皇上怕是不會來了,咱們迴去吧!”
甄嬛隻是緊握著玉簫,不說話。
另一邊,蘇培盛也冒著雨勸皇上,“皇上,這雨太大了,龍體要緊,咱們迴去吧!奴才去延禧宮說一聲,莞貴人肯定會體諒您的!”
皇上卻隻是催促小太監們加快步子,今日朝政繁忙,誤了時辰,皇帝有些著急,想要快點趕去延禧宮。
隻是等皇帝到了延禧宮外,宮內已經沒有簫聲了,皇帝有些悵然地說,“是朕來遲了。”
這時,吱扭一聲,門扉開啟,撐著傘的甄嬛出現在了皇上的視線中。
甄嬛輕聲說,“皇上來得不遲,嬪妾一直在等皇上。”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皇帝驚喜地摟著甄嬛,“朕以為,你還在怨朕。”
甄嬛還在怨嗎?當然怨啊。若不是她察覺到了不對,怕是現在已經是個傻子了,這讓她如何不怨。可對皇帝的愛慕占據了上風,她願意諒解皇帝的不易,不去抓著那些過去不放。
“嬪妾心憂皇上還來不及,哪裏還顧得上怨恨?”甄嬛含情脈脈地迴答。
皇帝更加心疼甄嬛的懂事,“朕就知道莞莞會理解朕的。”
兩人攜手走進了殿內,換好了幹淨的衣裳,對坐著喝起了驅寒的薑湯。
天色漸晚,桌上的蠟燭也燒的快,甄嬛拿開燈罩,用小剪子剪掉了多餘的燭芯,皇帝則溫柔地看著甄嬛動作。
燭火昏暗,甄嬛深情看著皇帝說道,“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以後,嬪妾也要如李義山一般,每逢輕絲漸起,就要思念皇上了。”
皇帝則握著甄嬛的手迴應,“朕又何嚐不是如此。怕是每年到了杏花春雨的時節,就要想到莞莞為朕吹起的簫聲。”
甄嬛嬌羞地說,“嬪妾不過是自娛自樂,哪能比得上宮廷樂師。”
皇帝則含笑迴應,“可莞莞對朕的心意,怕是世間獨一無二。”
最初甄嬛是不知道的,皇帝也不知道該如何破冰,還是蘇培盛善解皇上心意,在一次迴程中,狀似無意地說,“奴才雖然不懂音律,可總覺得這簫聲不夠悠長。”
皇帝隨口迴答,“並非莞貴人學藝不精,隻是那簫並非上品,吹出來的音律難免有些晦澀。”
說完,皇帝陷入了思考,然後點了點蘇培盛,“滑頭!”
蘇培盛則憨笑著,一臉迷茫地迴答,“皇上說什麽呢,奴才不明白。”
皇帝也不在意,興奮地對蘇培盛說,“朕記得庫房裏還有一柄藍田玉簫,做工精美,是難得的上品,給莞貴人送過去。”又叮囑蘇培盛,“你親自送過去。”
蘇培盛高興地應了。
甄嬛對蘇培盛的到來是一頭霧水,“蘇公公怎麽來了?”
蘇培盛躬著腰,笑嗬嗬地說,“奴才是替皇上給小主送東西來了。”
蘇培盛掀開覆在托盤上的明黃色布料,露出了裏麵裝在木盒中的藍田玉簫,“皇上掛念著小主呢!”
甄嬛用手輕輕撫摸著玉簫,知道皇帝必然是來過延禧宮,“皇上既然來了,為何過門不入?”
蘇培盛歎了口氣,“皇上知道小主難過,又不知道如何開解,隻能站在延禧宮外,聽聽小主的動靜兒,以解相思。”
蘇培盛嘴裏的皇帝可憐極了,甄嬛的心也忍不住動搖,但還是嘴硬地說,“皇上若是在乎我,哪裏舍得我難過?”
蘇培盛苦著臉勸道,“小主,皇上也是左右為難啊,您不知道,這些日子,年大將軍不停地給皇上上折子,話裏話外都是詢問華妃娘娘如何,小主又不在,皇上連個說貼心話的人都沒有,連人都消瘦了。”
甄嬛擔心地握緊了手,恨不得立刻飛到養心殿去,看看皇帝是不是真的那般憔悴,可甄嬛又克製住自己的急迫,藍田玉簫不過是她與皇帝破冰的借口,若是如此就與皇帝相見,皇帝便會覺得自己受的委屈不過如此。
於是,甄嬛雖然意動,但還是對蘇培盛說,“皇上到了換季的時候,便有些口幹上火,公公可否等上一會兒,帶一碗銀耳雪梨紅棗蓮子湯迴去,這湯滋陰潤燥、清肺潤心,最適合不過了。”
蘇培盛沒想到甄嬛仍然選擇對皇上避而不見,可又有些明白,莞貴人這是要跟皇上玩些情趣,玩情趣好啊,隻要皇上心情好,蘇培盛管甄嬛怎麽做呢,隻要能把皇上哄開心了,他做一迴信鴿又如何?
就這樣,蘇培盛帶著新鮮出爐的銀耳雪梨紅棗蓮子湯迴到了養心殿。
別看皇帝好像是在專注的批折子,可通過他不時看向門口的眼神便知道,皇帝很是關心這次送禮物的成效。
蘇培盛帶著笑模樣迴來了,“皇上,莞小主收到玉簫很是驚喜,特意讓奴才帶著銀耳雪梨紅棗蓮子湯迴來,這湯是莞小主親手做的,說是這些日子換季,總擔心皇上不舒服,便做了這湯,給皇上滋補。”
皇帝輕咳了一聲,“說起來,朕這些日子嗓子確實有些不舒服,莞貴人這湯來的及時,還不快呈過來。”
喝著清甜的湯羹,皇帝想起了甄嬛十二分的好,竟然難得承認自己的錯誤,“是朕想差了,以為莞貴人使小性子,她哪怕生氣都在想著朕的身體,莞貴人能有什麽壞心思呢?”
其實,皇帝是因為甄嬛執意要處置麗嬪而生氣嗎?可能有那麽一部分是因為這個,但最重要的是,甄嬛在後宮的存在感太強了,次次風波都有甄嬛的身影,華妃禁足有她,麗嬪被廢還有她,至於說什麽是華妃和麗嬪先出手,甄嬛隻是反擊?
皇帝才不管這些前因後果,他隻覺得甄嬛不懂事,前朝需要年羹堯,那後宮華妃自然要安撫,甄嬛受了委屈,皇帝知道,皇帝總會補償的,甄嬛又何必搞得滿城風雨,諸事不寧呢?
隻是甄嬛是皇帝美好感情和遺憾的寄托,是皇帝難得的解語花、知心人,所以皇帝還是選擇了退步,選擇了跟甄嬛和好。至於甄嬛到底明不明白皇帝百轉千迴的心思,誰也不知道。
後宮的嬪妃又開始撕手帕了,這個甄嬛真就那麽好,前幾天大家還以為她得罪了皇上失寵,這幾日皇上就開始跟甄嬛隔著宮牆眉目傳情。
蘇培盛就像是牛郎織女之間的喜鵲,不停地奔波於養心殿和延禧宮之間,為皇帝和甄嬛互相傳遞禮物。
皇帝和甄嬛也有了默契,甄嬛會選擇午後陽光明媚的時候,坐在秋千上吹簫,皇帝則會準時停駐在延禧宮外,欣賞甄嬛的簫聲。
不僅如此,皇帝總能準確地捕捉到甄嬛簫聲想表達的情緒,通過書信和禮物安撫甄嬛。這一唱一和的,皇帝和甄嬛彼此的心倒是比原來更貼近了。
這一日,春雷乍起,午後竟然下起了雨,雨水來得又急又快,在屋外形成了雨幕,稍遠處的景色都不到。
流朱皺眉說,“這雨可真是突然,小主今日就在屋中吹簫吧!”
甄嬛撫摸著玉簫,有些魂不守舍地看著外麵的雨簾,摸不準皇帝迴不迴來,這樣的大雨,龍體要緊,他怕是不會來了。
甄嬛又問自己,若是他不來,你還會去秋千處吹簫嗎?
答案當然是會!
想明白自己的心意,甄嬛對流朱說,“流朱,你去撐把傘,今日雨來的急,我怕外麵聽不見簫聲。”
隻是往日準時出現在延禧宮外的身影遲遲不來,甄嬛心情低落地吹了幾曲,便放下了玉簫。
流朱勸道,“小主,雨下的這麽大,皇上怕是不會來了,咱們迴去吧!”
甄嬛隻是緊握著玉簫,不說話。
另一邊,蘇培盛也冒著雨勸皇上,“皇上,這雨太大了,龍體要緊,咱們迴去吧!奴才去延禧宮說一聲,莞貴人肯定會體諒您的!”
皇上卻隻是催促小太監們加快步子,今日朝政繁忙,誤了時辰,皇帝有些著急,想要快點趕去延禧宮。
隻是等皇帝到了延禧宮外,宮內已經沒有簫聲了,皇帝有些悵然地說,“是朕來遲了。”
這時,吱扭一聲,門扉開啟,撐著傘的甄嬛出現在了皇上的視線中。
甄嬛輕聲說,“皇上來得不遲,嬪妾一直在等皇上。”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皇帝驚喜地摟著甄嬛,“朕以為,你還在怨朕。”
甄嬛還在怨嗎?當然怨啊。若不是她察覺到了不對,怕是現在已經是個傻子了,這讓她如何不怨。可對皇帝的愛慕占據了上風,她願意諒解皇帝的不易,不去抓著那些過去不放。
“嬪妾心憂皇上還來不及,哪裏還顧得上怨恨?”甄嬛含情脈脈地迴答。
皇帝更加心疼甄嬛的懂事,“朕就知道莞莞會理解朕的。”
兩人攜手走進了殿內,換好了幹淨的衣裳,對坐著喝起了驅寒的薑湯。
天色漸晚,桌上的蠟燭也燒的快,甄嬛拿開燈罩,用小剪子剪掉了多餘的燭芯,皇帝則溫柔地看著甄嬛動作。
燭火昏暗,甄嬛深情看著皇帝說道,“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以後,嬪妾也要如李義山一般,每逢輕絲漸起,就要思念皇上了。”
皇帝則握著甄嬛的手迴應,“朕又何嚐不是如此。怕是每年到了杏花春雨的時節,就要想到莞莞為朕吹起的簫聲。”
甄嬛嬌羞地說,“嬪妾不過是自娛自樂,哪能比得上宮廷樂師。”
皇帝則含笑迴應,“可莞莞對朕的心意,怕是世間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