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班,山丹忙完家務,小玉去上晚自習,她晚上便有空餘時間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她拿出《金剛經》,慢慢研讀起來,之前已經把《道德經》細細研讀了一遍。
這些書都是顧海平生前讀過的存書,山丹常常聽顧海平講解其中一些頗有深意、哲理的段落、章節,卻從未想到自己去研讀。不過無微不至地照料一家人的衣食住行、還要工作,對於柔弱的山丹已經很是疲憊。
直到顧海平離去,搬家時把這一櫃子的“古書”安置在書櫃裏,她也沒想起來要讀這些深奧、難懂的“古書”。
那也是一個晚上,她站在書櫃前,看著小玉買了一隻精致的相框裝點起來的爸爸的照片,相框是淺綠色的底板,上麵寫著一段英文,大抵是“這是一塊寄宿靈魂的淨土,你是我心中唯一的、永遠的天使……”之類的話,山丹能體味到孩子對爸爸的思念。
她隨手拿出《道德經》,她要看一看顧海平整天埋在其中、自得其樂的這些書,到底有些怎樣的內容。
細細研讀了《道德經》,她為老子的道家思想所震撼: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這個大體是從天人合一的立場出發,深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的“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
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之本源即自然。讓人想到“順其自然”一詞卻是合乎“道”之根本。
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麵。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鬥,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
好一個無為而治!山丹內心之理解恰恰相反:無為其實是萬千個有為之後的升華,難道不是嗎?
可惜顧海平已不在,沒有人能跟她談經論道了。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樸,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柔弱勝剛強——便是以柔克剛之來源了。也好像飽滿的穀穗始終謙虛地低著頭,而秕穀卻高昂頭顱不可一世。
至於經言所談:“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複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無怪乎《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就,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自古至今的很多哲人都以《道德經》之古老智慧來指導自己的修為、學術、將養生息。
山丹看古典看上了癮,看完《道德經》,她拿起旁邊的《山海經》看起來。
《山海經》不再是《道德經》的哲學、智慧之說,而似乎是一部古老的神話,但也一樣引人入勝。
《山海經》是先秦的一部古籍,它不隻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著作,還是一部最古老的地理書。它記述了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等內容,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麵的內容。所以在看故事的同時,對古代一些曆史也會有所了解。
尤其期間的一些現實不存在的怪異生物,讓人充滿了想象力。
隻是古文功底不是很厚實的山丹看起來這些“古書”多少還是有些吃力,不過憑著她的聰穎天資和耐心地苦思冥想,慢慢地她看起這些“古書”來不再那麽費力,而是樂在其中。這或許也是顧海平常常說到的她的悟性吧。
可惜伊人已去,他曾經那麽想和她一起談經論道的希望沒有實現,而今她孤單單一人才發現,顧海平日日沉浸在這樣豐富多彩的世界裏,也是一種幸福。
她也慢慢體會了顧海平常常為能領略到“古書”中的獨有的智慧、精彩而拍案叫絕的激動心情。
那時候,顧海平研讀經典,山丹料理家事,他常常看得興起會大聲喊山丹來書房,他興奮地講給她聽,他常常嘖嘖讚歎幾千年前的古人是那麽智慧、也是那麽望塵莫及。
她也常常含笑看著他激動得像個孩子一樣的喜樂,內心不為他的悟道而感動,卻為他的喜樂而開心。
顧海平讀的書很多,儒、釋、道他都在一一研讀,中醫經典也一樣不落地鑽研,所以他的時間總不夠用,起早貪黑地讀書鑽研,人卻是日日精神抖擻。
山丹一度以為他的身體基礎好、先天稟賦足,而她慢慢開始研讀經典後才發現,他是從這些故紙堆裏吮吸了無盡的生命營養精華啊,“食日月而生”看來不是一句空話。
想想顧海平一直在夜以繼日的工作學習、讀書,但他總是有用不完的精力便是有道理的了。
而《金剛經》是早期大乘佛教經典,屬於《大般若經》的第九會,是宣說般若空義的代表作之一。
山丹看到的是清末的注釋本,她每天忙完家事,洗臉淨手、熏香,端坐在小玉的小書桌前,淨心研讀。
這些書都是顧海平生前讀過的存書,山丹常常聽顧海平講解其中一些頗有深意、哲理的段落、章節,卻從未想到自己去研讀。不過無微不至地照料一家人的衣食住行、還要工作,對於柔弱的山丹已經很是疲憊。
直到顧海平離去,搬家時把這一櫃子的“古書”安置在書櫃裏,她也沒想起來要讀這些深奧、難懂的“古書”。
那也是一個晚上,她站在書櫃前,看著小玉買了一隻精致的相框裝點起來的爸爸的照片,相框是淺綠色的底板,上麵寫著一段英文,大抵是“這是一塊寄宿靈魂的淨土,你是我心中唯一的、永遠的天使……”之類的話,山丹能體味到孩子對爸爸的思念。
她隨手拿出《道德經》,她要看一看顧海平整天埋在其中、自得其樂的這些書,到底有些怎樣的內容。
細細研讀了《道德經》,她為老子的道家思想所震撼: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這個大體是從天人合一的立場出發,深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的“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
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之本源即自然。讓人想到“順其自然”一詞卻是合乎“道”之根本。
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麵。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鬥,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
好一個無為而治!山丹內心之理解恰恰相反:無為其實是萬千個有為之後的升華,難道不是嗎?
可惜顧海平已不在,沒有人能跟她談經論道了。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樸,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柔弱勝剛強——便是以柔克剛之來源了。也好像飽滿的穀穗始終謙虛地低著頭,而秕穀卻高昂頭顱不可一世。
至於經言所談:“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複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無怪乎《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就,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自古至今的很多哲人都以《道德經》之古老智慧來指導自己的修為、學術、將養生息。
山丹看古典看上了癮,看完《道德經》,她拿起旁邊的《山海經》看起來。
《山海經》不再是《道德經》的哲學、智慧之說,而似乎是一部古老的神話,但也一樣引人入勝。
《山海經》是先秦的一部古籍,它不隻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著作,還是一部最古老的地理書。它記述了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等內容,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麵的內容。所以在看故事的同時,對古代一些曆史也會有所了解。
尤其期間的一些現實不存在的怪異生物,讓人充滿了想象力。
隻是古文功底不是很厚實的山丹看起來這些“古書”多少還是有些吃力,不過憑著她的聰穎天資和耐心地苦思冥想,慢慢地她看起這些“古書”來不再那麽費力,而是樂在其中。這或許也是顧海平常常說到的她的悟性吧。
可惜伊人已去,他曾經那麽想和她一起談經論道的希望沒有實現,而今她孤單單一人才發現,顧海平日日沉浸在這樣豐富多彩的世界裏,也是一種幸福。
她也慢慢體會了顧海平常常為能領略到“古書”中的獨有的智慧、精彩而拍案叫絕的激動心情。
那時候,顧海平研讀經典,山丹料理家事,他常常看得興起會大聲喊山丹來書房,他興奮地講給她聽,他常常嘖嘖讚歎幾千年前的古人是那麽智慧、也是那麽望塵莫及。
她也常常含笑看著他激動得像個孩子一樣的喜樂,內心不為他的悟道而感動,卻為他的喜樂而開心。
顧海平讀的書很多,儒、釋、道他都在一一研讀,中醫經典也一樣不落地鑽研,所以他的時間總不夠用,起早貪黑地讀書鑽研,人卻是日日精神抖擻。
山丹一度以為他的身體基礎好、先天稟賦足,而她慢慢開始研讀經典後才發現,他是從這些故紙堆裏吮吸了無盡的生命營養精華啊,“食日月而生”看來不是一句空話。
想想顧海平一直在夜以繼日的工作學習、讀書,但他總是有用不完的精力便是有道理的了。
而《金剛經》是早期大乘佛教經典,屬於《大般若經》的第九會,是宣說般若空義的代表作之一。
山丹看到的是清末的注釋本,她每天忙完家事,洗臉淨手、熏香,端坐在小玉的小書桌前,淨心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