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一、彼岸花開


    老人家們一路上熱熱鬧鬧地吟誦詩詞歌賦,氣氛很是活躍,山丹也被他們的樂觀、可愛所感染,慢慢地不再沉入在自己的憂傷中。


    大巴到達目的地,一行人下車。


    前麵是“三裏洋渡”,一條清澈見底的河流曲曲彎彎而來,兩岸是碧綠、鬱鬱蔥蔥的竹林,河畔早已停好幾膄小竹船,不遠處是“小橋,流水,人家”。


    山丹想起陸遊一首應景的詩:


    感懷


    卜居鏡湖上,一庵環翠屏。


    竹林藏谺谽,嶺路蟠青冥。


    騫騰立奇石,嶄絕瞻危亭。


    車馬雖掃跡,猿鳥與忘形。


    我行半九州,蹋盡芒鞋青豈知雪滿鬢,於茲敝雲扃。


    丹砂收箭鏃,茯苓斸人形。


    遼天渺歸鶴,一瞬三千齡。


    向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小竹船是當地居民多少代傳下來賴以為生的工具,有遊人時,小船可以做旅遊工具,平時還可以用來打魚。


    大山裏的竹子要多少有多少,砍伐幾隻竹子,削劈、打磨、裝釘之後就可以做出一隻樸拙而結實耐用的小船來。


    幾個淳樸的村民拿著船槳站在船頭,盡力穩固著在水中搖搖晃晃的小船,他們的臉上是無邪、憨厚的笑容,一年四季炙熱的南方陽光讓這些瘦小、精幹的南方人呈現出非洲土著返祖的相貌:


    高大寬廣的額頭、鼻梁扁平而碩大有些朝天的鼻孔、厚實上翻的嘴唇,配上黝黑的皮膚,黑白分明、眼白占大部分的大眼睛和潔白的牙齒,瘦小而肌肉、肌腱分明的身體,隻穿著一隻鬆鬆垮垮、花花綠綠的大短褲和一件遮不了多少身體幾條布帶拉掛的汗衫,讓人悠忽間感覺到原始土著的影子。


    他們不說話,隻是貼心地把握著小船,手上的船鎬插入岸邊,傾斜著身體、全身肌肉緊繃,看得出使了很大的力氣來平衡自身和小船。


    大家相互扶持穩穩地上船,坐在照樣是竹子做成排列在小船兩邊的椅子上。


    船工的船稿用力一點岸邊,小船輕巧地劃入水中。


    微風輕輕吹過,帶來絲絲涼意。


    已是農曆九月的光景,但永城的夏天還遠遠沒有結束,它像一個頑皮的孩童遲遲不肯迴家,在永城的天空中肆意揮灑著自己的熱情。


    河麵上微波粼粼,不時有魚兒躍出水麵,在空中表演一個優雅的轉身、再“噗通”跳入水中,搖頭擺尾、自在地遊向遠方。


    在如此美若仙境的青山綠水中,很容易讓人忘卻世間的煩惱。


    山丹亦沉浸在這怡然自得的美景中,她的思緒跑得很遠,她記起小時候在夏季的草原上唱歌牧羊、在門前的小溪裏摸魚嬉鬧的場景。


    永城屬於西南邊陲,少數民族地區的歌舞自然是一絕。


    在山丹陷入自我的遐想中時,兩隻小船上的老人家開始對歌了。


    “嗨唱山歌喂


    這邊唱來那邊和


    山歌好比春江水嘞


    不畏險灘彎又多咯彎又多


    多謝了多謝四方眾鄉親


    我今沒有好茶飯呐


    隻有山歌敬親人呀敬親人


    哎什麽水麵打跟鬥嘞


    什麽水麵起高樓嘞


    什麽水麵撐陽傘嘞什麽水麵共白頭嘞


    嘿什麽水麵撐陽傘嘞


    什麽水麵共白頭嘞


    什麽有咀不講話,什麽無嘴鬧喳喳


    什麽有腳不走路,什麽無腳走千家


    什麽有腳不走路,什麽無腳走千家嘞”


    這邊原來粵劇團的梁阿姨歌聲剛落,對麵小船的“阿牛哥們”已經迫不及待地對上了。


    “嗨唱山歌喂


    哎鴨子水麵打跟鬥嘞


    大船水麵起高樓嘞


    荷葉水麵撐陽傘嘞鴛鴦水麵共白頭嘞


    嘿荷葉水麵撐陽傘嘞


    鴛鴦水麵共白頭嘞


    哎菩薩有嘴不說話嘞


    銅鑼無嘴鬧喳喳嘞


    財主有腳不走路嘞銅錢無腳走千家嘞


    嘿財主有腳不走路嘞


    銅錢無腳走千家嘞”


    氣氛熱烈而滑稽,老人家們使出渾身解數,要一分高下。


    梁阿姨和著眾姐妹歌聲又起:


    “好歌才


    隻有三姐唱得來,


    心想與哥對幾句,


    不知金口開不開。


    心想唱歌就唱歌,


    心想打魚就下河,


    你拿竹篙我撒網,


    隨你撐到哪條河。


    什麽結果抱娘頸,什麽結果一條心?


    什麽結果抱梳子。什麽結果披魚鱗?


    什麽結果抱梳子,什麽結果披魚鱗嘞?”


    對麵的“阿牛哥”毫不示弱:


    “嗨唱山歌喂


    這邊唱來那邊和


    山歌好比春江水嘞


    不畏險灘彎又多咯彎又多


    木瓜結果抱娘頸,香蕉結果一條心


    柚子結果抱梳子,菠蘿結果披魚鱗


    柚子結果抱梳子,菠蘿結果披魚鱗嘞!”


    開始是一兩個人相和、逗歌,到後來成了兩船人對歌。


    平靜的河水在歌聲中歡快地流淌,岸邊林子裏的鳥兒們都飛上枝頭,“嘀溜唒咻”地唱起歌來。


    在這樣清風涼爽、風景如畫的秋日裏,山丹暫時忘記了自己的不幸,她安靜地享受著難得一刻的祥和和寧靜。


    人生要是總是這樣的美好該多好?可惜,不如意事十之**,我們的山丹遭遇了人生坎坷後,她還能感受美好,實屬難能可貴。


    歌聲中,船隻緩緩前行,兩岸的景色也漸漸改變了容顏,從鬱鬱蔥蔥的竹林慢慢出現了果實磊磊的果園,有黃燦燦的柚子掛滿枝頭有碩大的蜜菠蘿誘人的偎在粗壯的樹幹上還有一大片開闊地裏的香蕉園,一串串碧綠略微泛黃的香蕉業已成熟剛剛過季的龍眼、荔枝樹還在不遠處的微風和歌聲中觀望著過來的船隻。


    再往前行,岸邊有一塊見方十米的大紅岩石,一麵略微平整的麵上雕刻了一個纂體的“渡”字,用朱紅的顏料填色,那麽醒目而宏偉。


    映入眼簾的“渡”讓一直不太清晰的神經“激靈靈”打了個冷戰,山丹從恍惚中似乎進入了頓悟之中,“渡”!此舟專渡有緣人!


    此岸入彼岸,“渡”了人的靈魂,而“渡”我之舟、“渡”我之人,此情此景此鏡莫不是在“渡”我?


    忽然間,山丹似乎明白了此行、此生之真意,她悟了。


    泛著來看,原來一切理所當然的認為都不是正確或者錯誤的,全是世間百態而已原本空蕩蕩一切了無痕,哪來煩惱哪來快樂哪來情哪來意?唯有的隻是自己的心情,不過亦是匆匆而過。


    看多了人間百態,多一些思考、多一些了悟、多一些釋手釋心、或許才是人生的意義所在!不是嗎?望著眼前的耄耋老人家,她想起了陸遊的感事:


    青鬢當時映綠衣,堯功曾預記巍巍。


    玄都春老人何在?華表天高鶴未歸。


    流輩凋疏情話少,年光遲暮壯心違。


    倚樓不用悲身世,倦鷁無風亦退飛。


    “他們亦樂不思歸,我何必依欄獨自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靈性蒙古高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蒙古草原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蒙古草原鷹並收藏靈性蒙古高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