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深秋,紅軍的領導者們圍坐在一張陳舊的地圖前,他們的目光凝重而深邃,正對當前的軍事局勢進行細致的分析。


    一位總部高層的手指在地圖上劃過,停留在寧夏一帶,然後緩緩搖頭:“目前,我們不宜立即向寧夏進軍。”他的話語帶著堅定與決斷。


    “我們的根本方針,仍然是南征、東討。”


    “東討的利益是巨大的,不僅可以擴大我們的勢力範圍,還能為即將到來的新革命高潮做好準備。”


    “因此,我們必須在接下來的四個月內,努力擴大紅軍的規模,至少增加一萬名戰士。”


    會議室內的氣氛變得凝重,每位將領都知道接下來的任務艱巨而重要。


    一方麵軍需要在接下來的十天內,原地集結訓練,提高戰鬥力。


    同時,他們還要密切關注晉軍的動向,以便在了解情況後,迅速決定是向南還是向東進軍。


    東渡黃河天險,開赴山西前線,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這一戰略部署在紅軍高層中已經形成了共識。


    這一決策不僅體現了紅軍高層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也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中央紅軍初至陝北的實際需要。


    他們必須尋找新的生存空間,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形勢。


    盡管紅軍已經粉碎了敵人對陝甘蘇區的第三次“圍剿”,奠定了革命的新局麵,但陝甘蘇區的處境仍然十分險惡。


    這個地區的麵積狹小,僅限於延長、延川、安塞、保安、安邊和靖邊等幾個小縣。


    土地貧瘠,物產不豐,幾乎沒有工業,這使得紅軍的給養供應變得極為困難。


    此外,這一地區人口稀少,兵源匱乏,使得紅軍難以迅速補充和壯大。


    要改變這種不利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就必須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


    更為嚴峻的是,陝甘蘇區仍然處於國民黨軍和地方軍閥的包圍之中。


    南麵有東北軍六十七軍在延安、甘泉、鄯縣和洛川一帶駐軍。


    東南麵的韓城、宜川則是十七路軍主力部隊。


    西麵環伺著的是寧夏軍閥近10個師的虎狼之輩。


    而國民黨的一部分中央軍也正沿著西蘭路兩側蠢蠢欲動,隨時準備進犯陝甘蘇區。


    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紅軍高層決定采取積極的戰略措施。


    抓緊時間加強自身的戰鬥力訓練,要密切關注敵人的動向,以便在關鍵時刻采取果斷的行動。


    同時也開始積極尋找新的革命根據地,為紅軍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在義和鎮等地,國民黨中央軍與地方軍隊的身影頻繁出現,如虎狼般四處遊走,殘暴無情。


    紅軍若想在這樣的環境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就必須主動出擊,打破封鎖。


    在瓦窯堡的擴大會議上,通過了《中央關於軍事問題的決議》,為紅軍指明了方向。


    決議中明確規定,1936年2月至7月,紅一方麵軍將渡河東征,深入山西作戰。


    目標是擊破晉軍主力,並在晉西五縣以西地區建立以呂梁山為依托的新根據地。


    同時,決議也提出了後續的策略,即根據實際情況和紅軍的力量,相機由山西向綏遠發展。


    紅軍總部根據決議向前方紅軍將領發布了命令。


    軍事上,要求前方部隊在四十天內完成東征的籌備組織工作,並命令他們向南奪取宜川、甘泉兩城,完成赤化任務。


    北路軍則需立即出擊,打擊北麵的進犯之敵,以鞏固和擴大陝北蘇區,為東征建立穩固的後方。


    在組織上,紅軍總部要求各方極大努力擴紅,南線部隊應完成擴紅5000人的任務,並開始組建騎兵旅。


    幹部方麵,後方需準備200人隨軍出發,前方則準備100人。


    此外,還需準備300個排長,以備三個月後的使用。


    紅軍大學的第一期學員需全部出校,同時第二批學員入校。


    盡管決議通過了軍事戰略的基本策略,但東征的具體策略、行動方針、組織安排和具體部署仍需進一步細化。


    總部指示下達後,前方將領從戰役戰術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他們認為,東渡黃河並創建呂梁山根據地是一個理想的選擇,但有兩點顧慮:


    首先,他們擔心紅軍在大疲勞之後,體質仍然較弱,人數也較少,如果渡河時受挫,後果將不堪設想。


    其次,他們擔心在東渡黃河後,隨著國軍援兵的增加,紅軍將麵臨更大的挑戰。


    為了確保根據地的安全與穩定,他們必須慎重考慮每一次的軍事行動。


    1936年初,紅軍總部接連在1月10日和17日召開了兩次重要會議,核心議題便是東征戰役。


    會議中,領導者們深入探討了行動方針、策略原則、組織安排以及開辟新根據地的具體工作。


    明確提出了“穩紮穩打”的東征策略,旨在背靠蘇區,穩固根據地,爭取在黃河渡口的自由行動權。


    會議結束後不久,紅軍總部高層向前線將領發出了迴複,強調隻有以晉軍為對手,采取穩健的作戰策略,才能確保勝利。


    同時,還提出了具體的作戰要求,即在黃河沿線發展,迅速挺進敵後,進行野戰急進,確保在撤退時能夠安全渡過黃河,無隔斷危險。


    為了執行這一戰略,東征軍由紅一方麵軍的主力組成,以“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為番號,下轄第一軍團和第十五軍團,每個軍團都下轄三個師。


    為了保證陝甘根據地的安全,紅軍留下了剛組建不久的紅二十九軍、紅三十軍和一些地方武裝力量。


    為了確保東征戰役的徹底勝利和新根據地的開辟,紅軍總部和出征部隊的指揮人員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在軍事上,紅軍成功阻止了從路川、鄘縣進犯的東北軍,打退了北線的敵人進犯,並包圍了橫山,進一步鞏固了陝北蘇區,為東征提供了堅實的後方保障。


    此外,通過擴紅計劃的實施,至1936年1月下旬,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的總人數增加到了2萬人,調集的300多名幹部也如數到齊,隨時準備隨軍東征。


    機炮團原本1500餘人,加上過草地收容沒有迴歸其原部隊的人員,一共兩千出頭,擁有30門完好的火炮。


    總部高層領導找到漆雕六日談話,說明現階段主力部隊嚴重缺乏火炮,整支部隊就剩下機炮團30門75山炮。


    眼下將兵分幾路出擊,希望機炮團的火炮也拆分為四部分跟隨主力部隊出動。


    因為這些火炮基本都是機炮團自己搶奪或修理的,所以總部也沒有直接命令拆分,而是以談話的方式商量探討。


    漆雕六日表示沒有任何問題,可以提走24門火炮及相應的炮彈和馬匹,機炮團留6門火炮就可以了,隻提了一個自主出擊作戰搶奪火炮補充缺額的要求。


    總部高層滿臉笑容,連連稱讚漆雕六日覺悟高有格局,原本以為能從機炮團挖走18門火炮就不錯了,漆雕六日自己表明願意讓出24門火炮,真是意外之喜。


    這年頭部隊對於火炮那是命根子一般守護,別人想調走一門都要大費口舌,這輕易搞定了主要任務,至於自主出擊作戰,讓出24門火炮的機炮團自主活動完全不會影響大局。


    漆雕六日對能拿到自主靈活作戰的權限也很開心,75火炮對於漆雕六日來說要多少有多少,隻是苦於沒有借口拿出來罷了。


    在1936年1月中旬到2月上旬的20多天裏,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還在永坪鎮、延長之間的地區進行了進行了政治動員和臨戰訓練,為即將到來的東征戰役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為了保障東征的最終勝利,必須首先贏得渡河戰役的勝利。


    這一戰役的成敗,直接關係到整個東征行動的順利推進。


    因此,抗日先鋒軍司令部對渡河戰役的準備工作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紅軍的指揮員們親自深入黃河的渡河地點,進行詳盡的地形勘察,並組織了周密的戰情偵察工作。


    在此之前,第一軍團已經對黃河西岸的各地進行了廣泛的偵察,最初曾設想通過冰麵進行渡河。


    然由於今年春天的氣溫迴升較早,黃河的冰層提前融化,隻能采用船隻進行渡河。


    為了確保渡河工作的順利進行,部隊借鑒了長征中渡河的經驗,並進行了周密的組織和安排。


    先頭部隊動員了當地的黨政軍民,齊心協力地趕造了近百隻大木船。


    同時為每艘船配備了三至四名船工,並對他們進行了嚴格的訓練,以確保渡河的暢通和安全。


    在緊張地趕造渡船的同時,還嚴密組織了對敵方的偵察工作。


    通過深入偵察,對敵人的工事構築、兵力火力配備以及縱深配備有了全麵的了解,這為渡河戰役的順利進行以及渡河後的縱深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敵人!我一般采用炮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溫暖WN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溫暖WN並收藏敵人!我一般采用炮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