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襄陽城。


    當劉表聽聞漢帝劉協竟讓位給司馬鏡,大夏國就此成立,他頓時怒發衝冠,暴跳如雷地厲聲咒罵:“劉協這等無能之輩,竟讓漢室皇位就此讓與他人!……,司馬鏡那亂臣賊子,實在罪該萬死,其心當誅!”


    深知在這漢室瀕危的關鍵時刻,自己身為漢室宗親,肩負著重振漢室的千鈞重擔,劉表趕忙召集麾下一眾文臣武將,共商大計。


    議事廳中,劉表高坐主位,大臣蒯良率先進言道:“大王,如今漢帝退位,天下必定陷入混沌之境。公孫度已在北方稱帝,建立大燕國,那江東孫策亦在交州建立大吳國,野心昭然若揭。


    曹操勢力雄厚,稱帝怕是近在咫尺。若大王此時不果斷行動,恐將被他人死死鉗製。荊州沃野千裏,物產豐饒,且大王向來愛民如子,聲譽遠揚。此時稱帝,必能凝聚人心,壯大我荊州之勢力,複興漢室有望啊!”


    蒯越也連忙點頭附和:“大王,荊州地處要害,北接中原,南連交廣。我荊州軍兵強馬壯,擁兵數十萬,尤其是那水軍,更是聞名天下。


    此刻稱帝,實乃順應天時地利。況且大王身為漢室宗親,稱帝之後更能高舉複興漢室之大旗,必定吸引四方豪傑紛至遝來。”


    蔡瑁當即激昂高唿:“大王,吾等願為大王赴湯蹈火,成就不世霸業,複興漢室。此刻時機已至,切不可錯失良機。吾荊州水軍,訓練有素,戰船精良,定能護我大荊國安然無恙。”其他武將也紛紛振臂高唿,表示堅決支持劉表稱帝。


    劉表坐在主位上,內心陷入了極度的掙紮。一方麵,他深知稱帝之舉風險巨大,一旦失敗,必將陷入萬劫不複之地;另一方麵,他又明白,在這漢室生死存亡之秋,劉表目光堅毅,決定必須做出表率,身為漢室宗親他必須會延續大漢而冒險稱帝,建立大荊國,稱為:南漢。


    此消息一經傳出,天下間那些一心向漢之人無不精神振奮。


    才女黃月英得知劉表稱帝,深知此刻乃漢室生死存亡之關鍵時刻,唯有劉表這位漢室宗親有望複興漢室。


    她對丈夫諸葛亮說道:“夫君,如今漢室傾危,劉表稱帝欲興複漢室。夫君有驚世之才,當輔佐劉表,為複興漢室……。”


    諸葛亮本來就心向漢室,胸懷大誌為複興漢室……,他原本看好的劉備早年被司馬鏡所殺,原本他是不看好劉表的,但現今漢室宗親隻剩劉表一人有能力複興漢室……。


    諸葛亮聽了妻子這番話,思慮良久,毅然決定帶著家人和好友徐庶奔赴荊州襄陽城,投靠劉表……。


    然而,就在諸葛亮、徐庶等一行人急匆匆地趕往襄陽途中,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們遭遇了一夥數百人出山賊!這些山賊雙目之中閃爍著極度貪婪和兇狠的光芒。


    他們肆意揮舞著手中明晃晃的大刀和長矛,扯著嗓子大聲叫嚷著:“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


    徐庶雖說武藝高強,然而麵對如此眾多且如的山賊,也漸漸感到力不從心。而同行的其他人麵對山賊的包圍更是驚恐萬分,麵色慘白,手腳顫抖,不知所措。


    諸葛亮心急如焚,額頭豆大的冷汗不斷冒出,他的大腦飛速運轉,拚命思考著應對之策,心中暗自焦急:“若不能盡快擺脫眼前這艱難的困境,恐怕眾人皆有性命之憂。”


    正當眾人陷入絕望、近乎崩潰之際,忽然聽到一陣急促的馬蹄聲由遠及近傳來。隻見一匹雪白的駿馬如閃電般疾馳而至,馬上坐著一名身著潔白戰袍的小將。


    他手持一杆熠熠生輝的銀槍,槍尖寒光凜冽閃爍,整個人氣勢如虹,威風凜凜。這名白袍小將正是趙雲,趙子龍。


    趙雲單槍匹馬衝入賊群之中,恰似虎入羊群,所到之處山賊紛紛慘叫著倒地。他的槍法淩厲絕倫,每一槍都又準又狠地刺中敵人的要害部位,讓山賊們根本毫無還手之力。


    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山賊們終於深深意識到這白袍小將的勇猛,紛紛嚇得丟下武器,屁滾尿流地落荒而逃。


    諸葛亮眾人對趙雲的救命之恩感激涕零,紛紛抱拳向他誠摯道謝。經過一番熱切的交談,在趙雲的引領下,眾人順利抵達襄陽城。


    與此同時,在益州的李嚴、法正、張鬆、馬良和龐統等人在西涼軍與益州軍交戰之時,在益州軍戰敗的混亂中,他們曆經千難萬險逃出益州,一路流浪。


    他們風餐露宿,每一步都仿佛在與死神賽跑,終於來到了荊州避禍……,聽聞劉表稱帝的消息,他們紛紛決定投靠劉表……。


    諸葛亮等人見到劉表,諸葛亮神色莊重,言辭懇切地說道:“大王,如今漢室深陷危難,天下大亂。大王若能稱帝,實乃順應天道、深得民心之舉。吾等願肝腦塗地,輔佐大王重振漢室雄風。”


    一旁的徐庶和趙雲也目光堅定,齊聲附和。劉表聽聞,喜不自禁,他早對水鏡先生的得意門生、被譽為臥龍的諸葛亮傾慕已久,如今不僅諸葛亮親自來投,還帶來眾多賢才猛將,怎能不興奮異常……。


    起初,劉表隻是給諸葛亮安排了一些無關緊要的事務,想觀察他的能力和忠誠度。諸葛亮沒有絲毫抱怨,而是盡心盡力地去完成每一項任務。


    在處理一起複雜的民間土地糾紛時,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諸葛亮沒有急於下判斷,而是親自走訪調查,了解土地的曆史歸屬和雙方的實際情況。


    他發現這塊土地在多年前曾因一場洪水而改變了地貌,導致歸屬不清。諸葛亮查閱古籍,找到了解決問題的依據,然後召集雙方進行調解。


    他耐心地向他們解釋土地的曆史變遷和法律規定,提出了一個公平合理的解決方案。


    雙方最終心悅誠服地接受了諸葛亮的調解,這場糾紛得以圓滿解決。這件事在百姓中傳為佳話,也讓劉表開始對諸葛亮的政務能力有所關注。


    隨著時間的推移,荊州麵臨著一係列的政務難題。稅收問題、水利工程的修繕、官員的考核等事務讓劉表焦頭爛額。諸葛亮主動向劉表請纓,承擔起這些難題的解決任務。


    在稅收方麵,諸葛亮深入調查百姓的實際收入情況,發現一些富商大戶存在偷稅漏稅的現象,而普通百姓的稅負卻較重。


    他製定了一套嚴格的稅收稽查製度,打擊偷稅漏稅行為,同時對貧困百姓實行減稅政策。他還鼓勵商業發展,通過降低商業稅吸引更多的商人來到荊州,增加了財政收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風雲:宋將震山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劍魂之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劍魂之鏡並收藏三國風雲:宋將震山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