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雖然廣袤,但隨著文明的發展,再廣闊的領土都終將被踏在腳下。
空間一道便是踏足宇宙的捷徑。
李行空現在對於空間的認知,尚且處於一個比較粗淺的狀態。
由於晉升金丹之後沒有什麽時間來進行理論研究,李行空對於空間一道的理論理解還停留在自己琢磨空間袋時的水準。
但由於搭乘了蝸牛人的空間節點,準確的說,是蝸牛人從它的宗主國手裏搞到的殲星艦自帶的空間躍遷方式。這一趟搭車讓李行空對於空間有了更多的領悟,以及更深刻的認知。
所以對於現在的李行空而言,他對於空間方麵的實踐能力要遠高於他的理論水準。
這就跟一些憑經驗幹了一輩子活兒的老匠人一樣,雖然你說什麽勾股定理,弧線公式他完全聽不懂,但上手來操作的時候,做出來的玩意那是個頂個的完美。
沒有理論的支持,可能也能摸索出一條道來,但後續想要再精進,那就得看運氣了。
沒有實踐的支持,那理論也隻是紙上談兵而已。
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想要真正的在空間一道上有所精進,那就得理論和實踐並駕齊驅,缺了哪一項都不成。
空間一道的學習相比於修行而言就有些枯燥無味了。
修行的時候,卦象齊開,全身心高度集中,體內的法力也在時刻保持運轉,生怕出了什麽差錯,這時候往往會忘記時間的流逝。
但理論學習就不一樣了,知識已經在腦海裏了,需要的是李行空去消化,理解它。
卦象能起到的作用最多就是在他將知識點理解完成之後,提供一個模擬的操作環境,並進行相關的演算,主要的工作量還在李行空自己的身上。
先結合自己這段時間的所見所聞,將親眼見到過的空間手段與知識體係結合起來,因為這些他都已經見過了實物,所以在學的時候會更快一些。
蝸牛人的空間折躍手段是第一個搞懂的,他們的這項技術並不算太過困難。
主要還是依靠大量的能量和計算能力,將兩點之間的空間打通。
說是空間折躍,其實也就是一個大號的空間袋原理罷了。
而在途中遇到的商會艦船的折躍方式,在2年之後,李行空也算是有了一些了解。
商會的艦船每次折躍的時候都沒有一個固定的目標,它隻是確定了自己要前進的方向。
而它能夠折躍的方式也比較獨特,簡單理解的話,可以將整個宇宙之中的空間當成自己家裏的窗簾。
有起有伏,但整體是連續的。
而當起風的時候,整個窗簾都會被風吹的高高揚起,窗簾之間也會產生接觸。
商會的艦船便是利用這一特性,在空間與空間接觸的時候,輕輕的往前一推,隻需要極少的能量,便能借助自然的力量,實現超遠程的躍遷。
由於這種躍遷方式本身就是在順勢而為,它並不會自己去創造什麽空間節點,李行空自然也沒法在它消失的地方找到任何蹤跡。
...
學海無涯,匆匆二十年揚帆闖蕩。
空間一道需要琢磨的東西太多,李行空又持了一個謹慎的心態,每學過一點,便催動卦象演算個成千上萬次,讓這點知識真正的落袋為安,這學起來的速度自然慢了不少。
但慢也有慢的好處,李行空對於空間的認知可謂是日新月異,水漲船高。
這麽多年的學習自然不隻是為了充實理論,李行空也在為自己遇到的修行問題設計解決方案。
空間一道卡住的修行問題一共有兩個方麵。
一是靈魂劫,需要在體內開辟一道空間,用作存儲記憶,整理思緒。
二是添增卦象,如今的八門卦象已經有些不太夠用了,為了後續修行的速度再次加快,亦需要一道空間,用作開辟卦象,行演算之用。
這兩關都需要紮實的空間知識作為基礎,而後在自己的體內動手,所需要的設計自然要穩妥一些。
除了空間的大小之外,其穩固性,隱蔽性,以及對外的防禦性,與身體交互的靈敏性,都需要一一考慮。
畢竟這玩意嚴格來說,已經涉及到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在這種事上,容不得一絲差錯。
二十年的理論研究,李行空也算是將處理靈魂劫的空間整出了一份初稿。
以現在的法力總量,以及身在日冕層之中,太陽能夠提供的能量加持,這一道空間的大小大約能開辟到一洲之地。
這個大小對於李行空而言,已經充裕的很了,畢竟它的用途,隻是用來存儲記憶,人體這般大小,已經夠他修行到今天了,一洲之地,怕不是他從係統這裏畢了業都用不完。
而這一道空間的入口處,李行空也將所學到的所有防護手段都給它加持上了,密密麻麻的法力迴路,堆疊成了一座金光閃閃的小型宮殿,將空間的入口防護的嚴嚴實實的。
這一道設計圖出來之後,李行空不由得想到了《黃庭經》。
雖然很多的理論有所區別,但《黃庭經》所述之中,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內丹體係,黃庭三宮。
這三宮大家也都有所耳聞,分別為泥丸宮,絳宮,丹田宮,主掌精氣神。
而李行空這裏想到的並不是原版的三宮,而是在聯想到了這理論之後,發現自己的設計好像還能再拓展一下。
自己的體內,又何止是靈魂與卦象需要開辟空間呢,自己的氣海金丹不同樣可以開辟麽?
靈光一閃,李行空有了新的思路。
不妨就借三宮之名,取泥丸宮做卦象宮,主演算之能,取絳宮做靈魂殿,儲記憶於其中,最後開丹田宮為金丹居所,儲萬法之源。
畢竟如今神州的修行,也確確實實是李行空在獨自探索,前輩古人,除了些許心得典籍,沒有留下任何的修行痕跡。
而李行空也是一個起名廢,懶得給這些修行節點起什麽新的名字,借用一下古籍,想來也沒什麽毛病。
什麽三宮九竅,炁體源流,作為道家術語,它本身就與修行相關,如今用來真的當做修行術語,也算是名副其實了。
空間一道便是踏足宇宙的捷徑。
李行空現在對於空間的認知,尚且處於一個比較粗淺的狀態。
由於晉升金丹之後沒有什麽時間來進行理論研究,李行空對於空間一道的理論理解還停留在自己琢磨空間袋時的水準。
但由於搭乘了蝸牛人的空間節點,準確的說,是蝸牛人從它的宗主國手裏搞到的殲星艦自帶的空間躍遷方式。這一趟搭車讓李行空對於空間有了更多的領悟,以及更深刻的認知。
所以對於現在的李行空而言,他對於空間方麵的實踐能力要遠高於他的理論水準。
這就跟一些憑經驗幹了一輩子活兒的老匠人一樣,雖然你說什麽勾股定理,弧線公式他完全聽不懂,但上手來操作的時候,做出來的玩意那是個頂個的完美。
沒有理論的支持,可能也能摸索出一條道來,但後續想要再精進,那就得看運氣了。
沒有實踐的支持,那理論也隻是紙上談兵而已。
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想要真正的在空間一道上有所精進,那就得理論和實踐並駕齊驅,缺了哪一項都不成。
空間一道的學習相比於修行而言就有些枯燥無味了。
修行的時候,卦象齊開,全身心高度集中,體內的法力也在時刻保持運轉,生怕出了什麽差錯,這時候往往會忘記時間的流逝。
但理論學習就不一樣了,知識已經在腦海裏了,需要的是李行空去消化,理解它。
卦象能起到的作用最多就是在他將知識點理解完成之後,提供一個模擬的操作環境,並進行相關的演算,主要的工作量還在李行空自己的身上。
先結合自己這段時間的所見所聞,將親眼見到過的空間手段與知識體係結合起來,因為這些他都已經見過了實物,所以在學的時候會更快一些。
蝸牛人的空間折躍手段是第一個搞懂的,他們的這項技術並不算太過困難。
主要還是依靠大量的能量和計算能力,將兩點之間的空間打通。
說是空間折躍,其實也就是一個大號的空間袋原理罷了。
而在途中遇到的商會艦船的折躍方式,在2年之後,李行空也算是有了一些了解。
商會的艦船每次折躍的時候都沒有一個固定的目標,它隻是確定了自己要前進的方向。
而它能夠折躍的方式也比較獨特,簡單理解的話,可以將整個宇宙之中的空間當成自己家裏的窗簾。
有起有伏,但整體是連續的。
而當起風的時候,整個窗簾都會被風吹的高高揚起,窗簾之間也會產生接觸。
商會的艦船便是利用這一特性,在空間與空間接觸的時候,輕輕的往前一推,隻需要極少的能量,便能借助自然的力量,實現超遠程的躍遷。
由於這種躍遷方式本身就是在順勢而為,它並不會自己去創造什麽空間節點,李行空自然也沒法在它消失的地方找到任何蹤跡。
...
學海無涯,匆匆二十年揚帆闖蕩。
空間一道需要琢磨的東西太多,李行空又持了一個謹慎的心態,每學過一點,便催動卦象演算個成千上萬次,讓這點知識真正的落袋為安,這學起來的速度自然慢了不少。
但慢也有慢的好處,李行空對於空間的認知可謂是日新月異,水漲船高。
這麽多年的學習自然不隻是為了充實理論,李行空也在為自己遇到的修行問題設計解決方案。
空間一道卡住的修行問題一共有兩個方麵。
一是靈魂劫,需要在體內開辟一道空間,用作存儲記憶,整理思緒。
二是添增卦象,如今的八門卦象已經有些不太夠用了,為了後續修行的速度再次加快,亦需要一道空間,用作開辟卦象,行演算之用。
這兩關都需要紮實的空間知識作為基礎,而後在自己的體內動手,所需要的設計自然要穩妥一些。
除了空間的大小之外,其穩固性,隱蔽性,以及對外的防禦性,與身體交互的靈敏性,都需要一一考慮。
畢竟這玩意嚴格來說,已經涉及到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在這種事上,容不得一絲差錯。
二十年的理論研究,李行空也算是將處理靈魂劫的空間整出了一份初稿。
以現在的法力總量,以及身在日冕層之中,太陽能夠提供的能量加持,這一道空間的大小大約能開辟到一洲之地。
這個大小對於李行空而言,已經充裕的很了,畢竟它的用途,隻是用來存儲記憶,人體這般大小,已經夠他修行到今天了,一洲之地,怕不是他從係統這裏畢了業都用不完。
而這一道空間的入口處,李行空也將所學到的所有防護手段都給它加持上了,密密麻麻的法力迴路,堆疊成了一座金光閃閃的小型宮殿,將空間的入口防護的嚴嚴實實的。
這一道設計圖出來之後,李行空不由得想到了《黃庭經》。
雖然很多的理論有所區別,但《黃庭經》所述之中,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內丹體係,黃庭三宮。
這三宮大家也都有所耳聞,分別為泥丸宮,絳宮,丹田宮,主掌精氣神。
而李行空這裏想到的並不是原版的三宮,而是在聯想到了這理論之後,發現自己的設計好像還能再拓展一下。
自己的體內,又何止是靈魂與卦象需要開辟空間呢,自己的氣海金丹不同樣可以開辟麽?
靈光一閃,李行空有了新的思路。
不妨就借三宮之名,取泥丸宮做卦象宮,主演算之能,取絳宮做靈魂殿,儲記憶於其中,最後開丹田宮為金丹居所,儲萬法之源。
畢竟如今神州的修行,也確確實實是李行空在獨自探索,前輩古人,除了些許心得典籍,沒有留下任何的修行痕跡。
而李行空也是一個起名廢,懶得給這些修行節點起什麽新的名字,借用一下古籍,想來也沒什麽毛病。
什麽三宮九竅,炁體源流,作為道家術語,它本身就與修行相關,如今用來真的當做修行術語,也算是名副其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