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堯母門
漢武風雲之陳府二少爺 作者:神之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皇城之中,巍峨壯麗的上宮殿宇林立。陽光灑落在金色琉璃瓦上,閃耀著耀眼光芒。
此時,在上宮的主殿內,氣氛凝重而壓抑。皇太子劉據正恭恭敬敬地跪伏在地,他麵色蒼白,神情苦澀,緩緩開口迴應道:“母後所言極是!此事確已如野火燎原般傳遍整個皇宮內外。”
坐在高位之上的衛皇後,鳳眉緊蹙,美眸圓睜,咬牙切齒地說道:“真是該死啊!這些人難道就如此迫不及待地想要將我們母子置於死地不成?”她那淩厲的目光中仿佛燃燒著熊熊怒火,其中蘊含的殺機幾乎快要凝結成實質一般。
一旁站立著的諸邑公主,嬌小的身軀微微顫抖著,宛如風中殘葉。她那張精致的小臉此刻毫無血色,不知究竟是被衛皇後散發出來的濃烈殺機所震懾,還是預感到即將降臨的滅頂之災。
正當眾人沉默不語之際,忽然間,一陣輕微的腳步聲從宮門外傳來,緊接著一個聲響起:“啟稟皇後娘娘,奴婢有事稟報。”這聲音對於衛皇後來說並不陌生,乃是上宮的大長秋。
聽到這個聲音,衛皇後深吸一口氣,強行壓製住內心洶湧的怒火,盡量讓自己的語氣變得輕柔一些,輕聲說道:“據兒,你且先起身罷,稍候母後再與你詳細分說。”
劉據聞言,連忙應聲道:“是,母親。”隨後,他小心翼翼地站起身來,動作略顯遲緩,似乎還未完全從方才的情緒中迴過神來。待站穩之後,他緩緩走到原本屬於自己的座位前坐下,努力調整唿吸,穩定情緒,不一會兒,臉上便重新恢複了往日的淡然之色。
衛皇後見狀,滿意地點了點頭,接著轉頭看向宮門方向,提高音量大聲吩咐道:“進來吧!”
隻見一名身著深灰色長袍、頭戴黑色巾帽的中年內侍,神色匆忙地快步走進殿內。他腳下仿佛踩著棉花一般輕盈,竟未發出絲毫聲響,轉眼之間便已來到衛皇後身前數尺之處。
這名內侍先是恭恭敬敬地向衛皇後行了個大禮,而後雙膝跪地,低頭說道:“奴婢見過皇後娘娘!”其聲音低沉而又帶著些許惶恐。
此時的衛皇後端坐在鳳椅之上,她那絕美的容顏此刻卻籠罩著一層尚未消散的陰雲,使得原本溫婉端莊的氣質也多了幾分淩厲與威嚴。隻見她美眸微眯,目光冷冽如霜,直直地盯著跪在地上的這位上宮大長秋,朱唇輕啟道:“說吧,究竟出了何事?”
而上宮大長秋在踏入宮殿之時,曾偷偷瞄了一眼衛皇後。僅僅隻是這驚鴻一瞥,便讓他心中一驚,隻覺得一股寒意從脊梁骨直衝腦門,瞬間嚇得他頭皮發麻,四肢也不由自主地微微顫抖起來,就連手腳都變得有些發軟無力了。
然而,盡管內心充滿恐懼,但剛剛從鉤弋宮傳來的那個驚人消息,卻是無論如何也不敢隱瞞不報的。因為他深知,如果此刻不如實稟報給衛皇後,一旦日後此事被皇後知曉自己未曾及時上奏,那麽等待他的恐怕隻有死路一條,到那時就算有九條命怕是也不夠用的。
“迴稟皇後娘娘,就在方才,從那鉤弋宮處傳來一則消息,說是皇帝陛下已然下旨賜封其宮門為‘堯母門’啊!”上宮大長秋硬著頭皮稟報完畢後,原本就已經彎曲的腰身此刻更是深深地俯貼於地麵之上,而那顆低垂著的頭顱幾乎都要觸碰到冰冷的地磚了。
聽到這個消息後的衛皇後瞬間臉色大變,驚立而起,瞪大雙眼,滿臉都是難以置信與驚怒之色,口中喃喃自語道:“堯母門……竟然是堯母門!”緊接著隻覺得一陣天旋地轉,眼前突然一片漆黑,整個人不由自主地向後傾倒而去。
“母後!您這是怎麽啦?”好在一直安坐於一旁的諸邑公主反應迅速、眼疾手快,隻見她身形一閃,如疾風般迅速伸出雙手,穩穩當當地將即將摔倒在地的衛皇後給扶住了。
與此同時,原本正端坐著的皇太子劉據也是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嚇了一大跳,他猛地站起身來,三步並作兩步地快步走上前去,一臉焦急地察看起自己母親的狀況,關切之情溢於言表。
而上宮大長秋此時早已被嚇得麵色慘白如紙,渾身瑟瑟發抖不止,額頭上豆大的汗珠滾滾而下,仿佛下一刻就要虛脫暈厥過去了一般。他心中暗自叫苦不迭,若是皇後在此刻有個什麽三長兩短的話,那麽自己恐怕難逃罪責,這條小命多半也就保不住了呀!
好在衛皇後並沒有昏迷太久,不一會兒,就慢慢了睜開了雙眼——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女兒諸邑和兒子劉據那焦慮的眼神。
她先是一怔,便強撐著坐了起來,說道:“我沒事。”
衛皇後雖說著無事,但眼中滿是憂慮與憤怒。她轉眼向跪在地上的大長秋,緩了口氣道:“此乃陛下之意,本宮自是明白。但你可知陛下為何突然這般行事?”
大長秋戰戰兢兢地迴道:“奴、奴婢聽聞,鉤弋夫人產子之時祥瑞頻現,陛下認為此子非凡,似古之堯帝轉世,故有此舉。”
衛皇後冷笑一聲,“哼,祥瑞之說,不過是欲加之辭——”她並沒有接著說下去。
在此之前,皇帝劉徹對於自己的皇太子劉據所展現出的仁厚儒雅之態一直心存不滿。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心中期許的接班人應當如他一般威嚴果斷、雷厲風行,而不是像劉據那般溫和仁慈。
猶記得某次朝會之後,劉徹當著眾多大臣的麵,毫不掩飾地說道:“朕這太子啊,實在是子不類父!如此仁厚儒雅,將來如何能繼承大統,治理好我大漢江山?”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頓時一片寂靜,眾人皆噤若寒蟬,不敢妄言。
雖說後來劉徹也曾親自留下大將軍衛青,說了一些安慰之語,但誰都明白,皇帝的心思深不可測,誰也不知道這些言語是不是權宜之計?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今日,皇帝竟然賜予衛夫人“堯母門”這樣一個封號。
一時間,衛皇後不禁有了不好的猜測,皇帝此舉究竟意欲何為?難道他是想借此向外界傳遞某種信號嗎?還是說這其中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政治意圖?
此時,在上宮的主殿內,氣氛凝重而壓抑。皇太子劉據正恭恭敬敬地跪伏在地,他麵色蒼白,神情苦澀,緩緩開口迴應道:“母後所言極是!此事確已如野火燎原般傳遍整個皇宮內外。”
坐在高位之上的衛皇後,鳳眉緊蹙,美眸圓睜,咬牙切齒地說道:“真是該死啊!這些人難道就如此迫不及待地想要將我們母子置於死地不成?”她那淩厲的目光中仿佛燃燒著熊熊怒火,其中蘊含的殺機幾乎快要凝結成實質一般。
一旁站立著的諸邑公主,嬌小的身軀微微顫抖著,宛如風中殘葉。她那張精致的小臉此刻毫無血色,不知究竟是被衛皇後散發出來的濃烈殺機所震懾,還是預感到即將降臨的滅頂之災。
正當眾人沉默不語之際,忽然間,一陣輕微的腳步聲從宮門外傳來,緊接著一個聲響起:“啟稟皇後娘娘,奴婢有事稟報。”這聲音對於衛皇後來說並不陌生,乃是上宮的大長秋。
聽到這個聲音,衛皇後深吸一口氣,強行壓製住內心洶湧的怒火,盡量讓自己的語氣變得輕柔一些,輕聲說道:“據兒,你且先起身罷,稍候母後再與你詳細分說。”
劉據聞言,連忙應聲道:“是,母親。”隨後,他小心翼翼地站起身來,動作略顯遲緩,似乎還未完全從方才的情緒中迴過神來。待站穩之後,他緩緩走到原本屬於自己的座位前坐下,努力調整唿吸,穩定情緒,不一會兒,臉上便重新恢複了往日的淡然之色。
衛皇後見狀,滿意地點了點頭,接著轉頭看向宮門方向,提高音量大聲吩咐道:“進來吧!”
隻見一名身著深灰色長袍、頭戴黑色巾帽的中年內侍,神色匆忙地快步走進殿內。他腳下仿佛踩著棉花一般輕盈,竟未發出絲毫聲響,轉眼之間便已來到衛皇後身前數尺之處。
這名內侍先是恭恭敬敬地向衛皇後行了個大禮,而後雙膝跪地,低頭說道:“奴婢見過皇後娘娘!”其聲音低沉而又帶著些許惶恐。
此時的衛皇後端坐在鳳椅之上,她那絕美的容顏此刻卻籠罩著一層尚未消散的陰雲,使得原本溫婉端莊的氣質也多了幾分淩厲與威嚴。隻見她美眸微眯,目光冷冽如霜,直直地盯著跪在地上的這位上宮大長秋,朱唇輕啟道:“說吧,究竟出了何事?”
而上宮大長秋在踏入宮殿之時,曾偷偷瞄了一眼衛皇後。僅僅隻是這驚鴻一瞥,便讓他心中一驚,隻覺得一股寒意從脊梁骨直衝腦門,瞬間嚇得他頭皮發麻,四肢也不由自主地微微顫抖起來,就連手腳都變得有些發軟無力了。
然而,盡管內心充滿恐懼,但剛剛從鉤弋宮傳來的那個驚人消息,卻是無論如何也不敢隱瞞不報的。因為他深知,如果此刻不如實稟報給衛皇後,一旦日後此事被皇後知曉自己未曾及時上奏,那麽等待他的恐怕隻有死路一條,到那時就算有九條命怕是也不夠用的。
“迴稟皇後娘娘,就在方才,從那鉤弋宮處傳來一則消息,說是皇帝陛下已然下旨賜封其宮門為‘堯母門’啊!”上宮大長秋硬著頭皮稟報完畢後,原本就已經彎曲的腰身此刻更是深深地俯貼於地麵之上,而那顆低垂著的頭顱幾乎都要觸碰到冰冷的地磚了。
聽到這個消息後的衛皇後瞬間臉色大變,驚立而起,瞪大雙眼,滿臉都是難以置信與驚怒之色,口中喃喃自語道:“堯母門……竟然是堯母門!”緊接著隻覺得一陣天旋地轉,眼前突然一片漆黑,整個人不由自主地向後傾倒而去。
“母後!您這是怎麽啦?”好在一直安坐於一旁的諸邑公主反應迅速、眼疾手快,隻見她身形一閃,如疾風般迅速伸出雙手,穩穩當當地將即將摔倒在地的衛皇後給扶住了。
與此同時,原本正端坐著的皇太子劉據也是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嚇了一大跳,他猛地站起身來,三步並作兩步地快步走上前去,一臉焦急地察看起自己母親的狀況,關切之情溢於言表。
而上宮大長秋此時早已被嚇得麵色慘白如紙,渾身瑟瑟發抖不止,額頭上豆大的汗珠滾滾而下,仿佛下一刻就要虛脫暈厥過去了一般。他心中暗自叫苦不迭,若是皇後在此刻有個什麽三長兩短的話,那麽自己恐怕難逃罪責,這條小命多半也就保不住了呀!
好在衛皇後並沒有昏迷太久,不一會兒,就慢慢了睜開了雙眼——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女兒諸邑和兒子劉據那焦慮的眼神。
她先是一怔,便強撐著坐了起來,說道:“我沒事。”
衛皇後雖說著無事,但眼中滿是憂慮與憤怒。她轉眼向跪在地上的大長秋,緩了口氣道:“此乃陛下之意,本宮自是明白。但你可知陛下為何突然這般行事?”
大長秋戰戰兢兢地迴道:“奴、奴婢聽聞,鉤弋夫人產子之時祥瑞頻現,陛下認為此子非凡,似古之堯帝轉世,故有此舉。”
衛皇後冷笑一聲,“哼,祥瑞之說,不過是欲加之辭——”她並沒有接著說下去。
在此之前,皇帝劉徹對於自己的皇太子劉據所展現出的仁厚儒雅之態一直心存不滿。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心中期許的接班人應當如他一般威嚴果斷、雷厲風行,而不是像劉據那般溫和仁慈。
猶記得某次朝會之後,劉徹當著眾多大臣的麵,毫不掩飾地說道:“朕這太子啊,實在是子不類父!如此仁厚儒雅,將來如何能繼承大統,治理好我大漢江山?”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頓時一片寂靜,眾人皆噤若寒蟬,不敢妄言。
雖說後來劉徹也曾親自留下大將軍衛青,說了一些安慰之語,但誰都明白,皇帝的心思深不可測,誰也不知道這些言語是不是權宜之計?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今日,皇帝竟然賜予衛夫人“堯母門”這樣一個封號。
一時間,衛皇後不禁有了不好的猜測,皇帝此舉究竟意欲何為?難道他是想借此向外界傳遞某種信號嗎?還是說這其中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政治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