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記住本站網址;書路()
眼下黃巾軍控製的範圍隻有汝南西南部的一些地區,眼下隻有吳房一代的地區是在他們控製在,不過在將袁術的兩次進攻擊退了,並且斬殺了他的大將紀靈之後,袁術在汝南西南部的勢力已經出現了鬆動,因此劉誌決定,先拿下吳房縣,繼而向南占領陽安向西進軍西平,占領這些地方之後,黃巾軍就能夠獲得一個穩定的地盤了。
這三地之中西平守軍薄弱,隻有不到五百郡兵,陽安城內還有一千守軍,而吳房已經是一座空城,城中大小官員在聽說官軍被擊退之後都逃跑了,因此需要出兵占領的地方就隻有兩個,於是劉誌便讓許褚帶著五百騎兵,去比較遠的西平,而典韋帶著一千士兵前往比較近的陽安。
陽安守軍本來見到黃巾軍來犯,已經做好了堅守不出的準備了,但是典韋從郭嘉之計,故意示敵以弱,從軍中挑選出三百年老體弱的使病情前去叫陣,守軍見黃巾軍隊伍不整,士卒羸弱,便動起了將其全殲的念頭,他們從城中殺了出來,想要將這群老弱病殘的黃巾軍一網打盡,黃巾軍自然是拔腿就跑,守軍緊追不舍,不過沒追出去多遠,便聽到四處一聲梆子響,接著箭如雨下,黃巾軍從四麵八方殺了過來,典韋一馬當先,一合就將對方主將斬於馬下,守軍士氣大跌,軍心不穩,典韋趁機令人勸降,守軍見投降可以免死,便一個個的都跪在地上投降了,陽安城就這樣十分輕鬆的就被拿下來了。
而許褚這邊五百騎兵剛剛抵達西平,城中的郡兵已經棄城離去,他們帶著全城的百姓攜老扶幼準備逃到潁川境內的舞陽城去,不過大隊人馬度太慢,離開城還沒走到二十裏地,就被許褚帶兵攆上,郡兵在騎兵的衝擊之下抵抗不到一刻鍾就潰散了,而老百姓們則四散奔逃,這倒是浪費了許褚不少的時間,才最終將他們重新聚集起來,並且帶迴了西平。
占領了這兩地之後,劉誌又寫了一封書信,令人進京送給董卓,他在信中將董卓大肆吹捧了一番,然後表示願意為董卓除掉汝南的袁術。
董卓自從十八路諸侯會盟討董之後,便對袁家十分痛恨,他不僅殺了袁隗一家老小,而且還對之前的聯軍盟主袁紹和袁術兩人極為痛恨,隻不過眼下他的軍隊出不了虎牢關,不能親自率軍前往冀州和豫州將這兩人斬殺,所以劉誌判斷,如果上書給董卓的話,他肯定會答應他的要求,而劉誌的要求很簡單,那就是要一個名分,他要董卓封他為汝南太守,這樣的話他就能擺脫掉黃巾軍的這層身份了,董卓雖然對皇帝和朝廷十分不客氣,但是他畢竟是大漢相國,他能夠直接的控製皇帝頒朝廷的命令,這就是占據了大義,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最早是從董卓開始的,隻不過他死得早,所以風頭便被後來的曹操給蓋過去了。
而在長安那邊的迴信迴來之前,劉誌便在自己的管轄範圍之內開始推行屯田製了。
黃巾軍目前控製的土地麵積還不算很大,人口隻有不到十萬人,不過卻有兩百多萬畝的耕地,這其中除掉有主人的田地之外,剩下還有八十萬畝無主之地,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荒地可以開采,因此隻要人口數量足夠,他就能夠有足夠的田地可以提供給他們耕種。
而見到黃巾軍不去傷害他們,反而還給他們免費的提供田地耕種,雖說這田地不是自己的,但是一年的收成有一半是自己的,而且還有官府提供的農具,這樣的好事讓百姓們不敢相信,因此起初沒人敢嚐試。
而負責此事的程昱也對此十分苦惱,說到底還是老百姓們畏懼他們的黃巾軍的身份,不敢在他們這裏幫他們種地,以免日後遭到朝廷的清算。
劉誌對這反而不著急,老百姓們不願意種,那就想辦法讓他們種好了,反正身份的事情很快就能解決的。
王小二家本來是冀州人士,他們在冀州是有自己的土地的,隻不過在他五歲的那年得了重病,所以為了給他治病,父母便將家裏的田地抵押給了地主,本想看完病之後就將錢換上,然後把地贖迴來,可是不想地主卻說,借的錢是幾個月前的事情,現在要贖迴地,必須要拿出兩倍的價錢,王家一家人都愣住了,他們沒有那麽多的錢,於是隻能選擇在地主家幫忙種地,不過一家人還是存著一個念想,那就是要攢錢贖迴自己的地,好不容易等他們攢足了錢再去找地主的時候,地主卻說現在時間過了半年,價格又漲了一倍,王家人這才算是明白了,地主就是不願意將他們的地,王家人一怒之下打傷了地主,為了躲避地主和官府的捉拿,一家人跟著逃難的大軍從冀州逃到了豫州,準備前往南邊的荊州,他們聽說荊州在長江南部的幾個郡地廣人稀,有大量的土地還處於荒廢狀態,而且官府也鼓勵他們去開墾,而且開墾的田地種上幾年之後就是他們的了。
隻是因為劉表率軍襲擊了南歸的孫堅,使得眼下南方也是戰火連天,因此一家人也變得猶豫了起來,在汝南這一帶逗留了很久,不知道該不該繼續南下,隻是萬萬沒想到,他們在西平城帶得好好的,結果來了黃巾賊,將他們一家老少全都擄走了,這一下子被集中關在了一起,還不知道接下來會生什麽,聽說黃巾賊子們喜歡吃人肉,所以王小二晚上睡覺的時候都不敢閉著眼睛,生怕自己一睡著了,就被黃巾軍士兵們給拖走煮了吃了。
似乎是正驗證了那句老話,越是害怕什麽事情,什麽事情就越是要找到你的頭上來,這天一大早上,王小二還在排隊準備領粥喝,結果就被幾名黃巾軍士兵找上們來,將他連人帶碗一起擄走了。
記住本站網址;書路()
眼下黃巾軍控製的範圍隻有汝南西南部的一些地區,眼下隻有吳房一代的地區是在他們控製在,不過在將袁術的兩次進攻擊退了,並且斬殺了他的大將紀靈之後,袁術在汝南西南部的勢力已經出現了鬆動,因此劉誌決定,先拿下吳房縣,繼而向南占領陽安向西進軍西平,占領這些地方之後,黃巾軍就能夠獲得一個穩定的地盤了。
這三地之中西平守軍薄弱,隻有不到五百郡兵,陽安城內還有一千守軍,而吳房已經是一座空城,城中大小官員在聽說官軍被擊退之後都逃跑了,因此需要出兵占領的地方就隻有兩個,於是劉誌便讓許褚帶著五百騎兵,去比較遠的西平,而典韋帶著一千士兵前往比較近的陽安。
陽安守軍本來見到黃巾軍來犯,已經做好了堅守不出的準備了,但是典韋從郭嘉之計,故意示敵以弱,從軍中挑選出三百年老體弱的使病情前去叫陣,守軍見黃巾軍隊伍不整,士卒羸弱,便動起了將其全殲的念頭,他們從城中殺了出來,想要將這群老弱病殘的黃巾軍一網打盡,黃巾軍自然是拔腿就跑,守軍緊追不舍,不過沒追出去多遠,便聽到四處一聲梆子響,接著箭如雨下,黃巾軍從四麵八方殺了過來,典韋一馬當先,一合就將對方主將斬於馬下,守軍士氣大跌,軍心不穩,典韋趁機令人勸降,守軍見投降可以免死,便一個個的都跪在地上投降了,陽安城就這樣十分輕鬆的就被拿下來了。
而許褚這邊五百騎兵剛剛抵達西平,城中的郡兵已經棄城離去,他們帶著全城的百姓攜老扶幼準備逃到潁川境內的舞陽城去,不過大隊人馬度太慢,離開城還沒走到二十裏地,就被許褚帶兵攆上,郡兵在騎兵的衝擊之下抵抗不到一刻鍾就潰散了,而老百姓們則四散奔逃,這倒是浪費了許褚不少的時間,才最終將他們重新聚集起來,並且帶迴了西平。
占領了這兩地之後,劉誌又寫了一封書信,令人進京送給董卓,他在信中將董卓大肆吹捧了一番,然後表示願意為董卓除掉汝南的袁術。
董卓自從十八路諸侯會盟討董之後,便對袁家十分痛恨,他不僅殺了袁隗一家老小,而且還對之前的聯軍盟主袁紹和袁術兩人極為痛恨,隻不過眼下他的軍隊出不了虎牢關,不能親自率軍前往冀州和豫州將這兩人斬殺,所以劉誌判斷,如果上書給董卓的話,他肯定會答應他的要求,而劉誌的要求很簡單,那就是要一個名分,他要董卓封他為汝南太守,這樣的話他就能擺脫掉黃巾軍的這層身份了,董卓雖然對皇帝和朝廷十分不客氣,但是他畢竟是大漢相國,他能夠直接的控製皇帝頒朝廷的命令,這就是占據了大義,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最早是從董卓開始的,隻不過他死得早,所以風頭便被後來的曹操給蓋過去了。
而在長安那邊的迴信迴來之前,劉誌便在自己的管轄範圍之內開始推行屯田製了。
黃巾軍目前控製的土地麵積還不算很大,人口隻有不到十萬人,不過卻有兩百多萬畝的耕地,這其中除掉有主人的田地之外,剩下還有八十萬畝無主之地,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荒地可以開采,因此隻要人口數量足夠,他就能夠有足夠的田地可以提供給他們耕種。
而見到黃巾軍不去傷害他們,反而還給他們免費的提供田地耕種,雖說這田地不是自己的,但是一年的收成有一半是自己的,而且還有官府提供的農具,這樣的好事讓百姓們不敢相信,因此起初沒人敢嚐試。
而負責此事的程昱也對此十分苦惱,說到底還是老百姓們畏懼他們的黃巾軍的身份,不敢在他們這裏幫他們種地,以免日後遭到朝廷的清算。
劉誌對這反而不著急,老百姓們不願意種,那就想辦法讓他們種好了,反正身份的事情很快就能解決的。
王小二家本來是冀州人士,他們在冀州是有自己的土地的,隻不過在他五歲的那年得了重病,所以為了給他治病,父母便將家裏的田地抵押給了地主,本想看完病之後就將錢換上,然後把地贖迴來,可是不想地主卻說,借的錢是幾個月前的事情,現在要贖迴地,必須要拿出兩倍的價錢,王家一家人都愣住了,他們沒有那麽多的錢,於是隻能選擇在地主家幫忙種地,不過一家人還是存著一個念想,那就是要攢錢贖迴自己的地,好不容易等他們攢足了錢再去找地主的時候,地主卻說現在時間過了半年,價格又漲了一倍,王家人這才算是明白了,地主就是不願意將他們的地,王家人一怒之下打傷了地主,為了躲避地主和官府的捉拿,一家人跟著逃難的大軍從冀州逃到了豫州,準備前往南邊的荊州,他們聽說荊州在長江南部的幾個郡地廣人稀,有大量的土地還處於荒廢狀態,而且官府也鼓勵他們去開墾,而且開墾的田地種上幾年之後就是他們的了。
隻是因為劉表率軍襲擊了南歸的孫堅,使得眼下南方也是戰火連天,因此一家人也變得猶豫了起來,在汝南這一帶逗留了很久,不知道該不該繼續南下,隻是萬萬沒想到,他們在西平城帶得好好的,結果來了黃巾賊,將他們一家老少全都擄走了,這一下子被集中關在了一起,還不知道接下來會生什麽,聽說黃巾賊子們喜歡吃人肉,所以王小二晚上睡覺的時候都不敢閉著眼睛,生怕自己一睡著了,就被黃巾軍士兵們給拖走煮了吃了。
似乎是正驗證了那句老話,越是害怕什麽事情,什麽事情就越是要找到你的頭上來,這天一大早上,王小二還在排隊準備領粥喝,結果就被幾名黃巾軍士兵找上們來,將他連人帶碗一起擄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