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肉眼可見的吵急眼了,馬上就要動手發生衝突,李寧見狀趕緊上去將他們拉開,至於其他人則是不敢動。
沒辦法,一個是國外請來的專家,另一個是廠裏的頂級工程師,誰敢上手惹他們不快呀。
再說了,又沒有真的打起來,等到真的打起來後再上去拽也不遲。
很快就有保衛處的人趕了過來,他們好像對這個場景司空見慣了,一般直接將三人請到了保衛處。
怎麽是三人呢?
他們以為李寧也參與過去了,所以將他也一起叫了過去。
就這樣,三人在一個5x5的小屋裏相互大眼瞪小眼。
“布爾,要不是你,我怎麽可能又來這裏?你知道剛剛大家看我的眼神都是什麽樣的嗎?”
“葉,我好像願意來是似的,因為你,我已經將我的老臉丟盡了。”
………
眼看著兩人又要吵起來了,李寧拳頭直接硬了,隻聽砰的一聲。
拳頭直接打到了牆上,因為牆麵是用木板砌的,所以直接打出了一個拳印。
現在好了,倆人都不吵吵了,李寧便開口說道:“兩位,要說冤還是我最冤,明明是你們兩個吵架,我卻進來了,估計沒有比我更冤的人了,現在都給我閉嘴”。
李寧的氣勢非常強,兩人就像犯錯的小學生被老師抓到了一般,直接縮縮在了牆邊。
“那個我們可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國家,這個老家夥竟然說152毫米的火炮特別差,要知道現在152毫米火炮是部隊的主要裝備”。
沒有等他說完,布爾直接氣憤的迴道:“155口徑才是未來的王道。152毫米就應該掃進垃圾桶。”
“閉嘴”,李寧非常氣憤的說道,自己才剛剛威懾完,這才幾分鍾啊,怎麽又吵吵起來了?
“兩位你們應該知道一件事情,火炮的口徑其實沒有最優,隻有最適合。
現在蘇聯所在的華約裝備的是152毫米,而包括美國在內的北約裝備的都是155毫米,但是蘇聯他們的狀況我相信你們都應該知道。
目前國內與歐美交好,想要快速提升火炮方麵的威力,隻能選擇155口徑,而且我之前聽你這個老外說45倍徑火炮才是最好的,我告訴你52倍徑火炮才是目前的最好選項。”
關於155和152口徑的好壞後市的互聯網已經炒上天去了,但不可否認,155毫米口徑的火炮發展前景確實優於152。
這不是因為別的,在二戰後世界便分為了兩極,華約和北約。
相比之下,北約的狀況更好,因為華約主要還是靠蘇聯,而北約卻不一樣,雖然主要實力還是靠美國,但是據目前而言,北約其他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等等實力都不差,不管是自研裝備還是科技水平,都是世界頂尖那一列的。
在91年之後,華約隨著蘇聯解體直接分崩離析,而蘇聯解體後,因為資金問題一直使用的都是老舊裝備,這也導致152毫米火炮的研發長時間停滯不前。
所以後世才會發現152毫米火炮和155毫米火炮在射程上有著天壤之別,特別是中國在後來也選擇了155毫米的發展路徑,可以說全世界大量裝備152毫米火炮的國家隻剩下一個俄羅斯了。
科技這個東西不是說閉門造車就行的,還需要借鑒,當然有些東西你隻能閉門造車,比如說核武之類的。
大家都研究的是155毫米的火炮技術,相互借鑒起來也更容易。
當然現在還不能這麽說,152毫米口徑火炮之所以沒落有很大原因是蘇聯解體導致,可現在誰敢說蘇聯會解體呢?那麽強大的一個國家怎麽可能說沒就沒了呢?
布爾在聽到李寧說52倍徑火炮才是未來的主流時,眼睛都已經快氣的從眼眶中蹦出來了。
李寧僅僅是掃了一眼便繼續說道:“未來是信息的戰爭,甚至會發發展到你隻要開炮就會暴露,同時你所要攻擊的範圍也越來越大,這就需要火炮的射程越來越遠,現在主流火炮的射程為30公裏,未來要變成40公裏,50公裏,甚至是100公裏〞。
不可能,兩人齊刷刷的怒吼道,剛開始還以為李寧是這方麵的專家,現在看來就是一個毛頭小子呀,100公裏,100公裏之外你能打到個什麽玩意兒?
“你們是不是不信?別忘了,現在已經有激光製導炮彈了,而且你這個老外應該知道美國已經製造gps了,那可是製導係統啊,未來炮彈炸彈都是可以靠它來進行製導的,你覺得到時候能不能打準?
至於說射程,改良火炮,增加鏜壓,增加火藥,同時進行火箭助推,相信未來是完全能夠達到的〞。
聽到李寧所說的話,那個名叫布爾的人陷入了沉思,他是加拿大人,同時也是火炮方麵的專家,李寧所說的東西確實是事實。
製導解決了,那麽增加射程將會變得十分輕鬆,最簡單的就是減少炮彈重量,很多時候如果能夠直接命中目標將他摧毀用不到多重的炮彈。
之所以炮彈會那麽重,炸藥放了那麽多,就是為了增加它的威力,進行覆蓋式的毀滅,因為他很難直接命中,隻能擴大它的殺傷範圍。
“既然你們知道52倍徑的火炮那麽好,為什麽還想要我的45倍徑火炮技術呢?”布爾有些不甘心的問道。
李寧想了想便迴答他:“首先現在市麵上的45倍徑的大炮已經是最頂端的火炮了,而且45倍徑的大炮更便宜,同時也是我們能夠購買到的,適合大量裝備,綜合來說,你可以理解為這是最適合我們的。”
李寧並沒有將45倍鏡的火炮貶低得一無是處,而是實事論事的說道。
就在這個時候房門突然被打開了,許仲輝拄著拐杖一瘸一拐的走了進來,當看到三人後有些驚訝,沒有想到李寧也在這裏,但是並沒有說什麽,便讓人將三人都放了出去。
更不打算安慰那個名叫布爾的專家,畢竟他已經是第7次來這裏了,至於姓葉的研究員已經是第3次打卡了。
沒辦法,一個是國外請來的專家,另一個是廠裏的頂級工程師,誰敢上手惹他們不快呀。
再說了,又沒有真的打起來,等到真的打起來後再上去拽也不遲。
很快就有保衛處的人趕了過來,他們好像對這個場景司空見慣了,一般直接將三人請到了保衛處。
怎麽是三人呢?
他們以為李寧也參與過去了,所以將他也一起叫了過去。
就這樣,三人在一個5x5的小屋裏相互大眼瞪小眼。
“布爾,要不是你,我怎麽可能又來這裏?你知道剛剛大家看我的眼神都是什麽樣的嗎?”
“葉,我好像願意來是似的,因為你,我已經將我的老臉丟盡了。”
………
眼看著兩人又要吵起來了,李寧拳頭直接硬了,隻聽砰的一聲。
拳頭直接打到了牆上,因為牆麵是用木板砌的,所以直接打出了一個拳印。
現在好了,倆人都不吵吵了,李寧便開口說道:“兩位,要說冤還是我最冤,明明是你們兩個吵架,我卻進來了,估計沒有比我更冤的人了,現在都給我閉嘴”。
李寧的氣勢非常強,兩人就像犯錯的小學生被老師抓到了一般,直接縮縮在了牆邊。
“那個我們可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國家,這個老家夥竟然說152毫米的火炮特別差,要知道現在152毫米火炮是部隊的主要裝備”。
沒有等他說完,布爾直接氣憤的迴道:“155口徑才是未來的王道。152毫米就應該掃進垃圾桶。”
“閉嘴”,李寧非常氣憤的說道,自己才剛剛威懾完,這才幾分鍾啊,怎麽又吵吵起來了?
“兩位你們應該知道一件事情,火炮的口徑其實沒有最優,隻有最適合。
現在蘇聯所在的華約裝備的是152毫米,而包括美國在內的北約裝備的都是155毫米,但是蘇聯他們的狀況我相信你們都應該知道。
目前國內與歐美交好,想要快速提升火炮方麵的威力,隻能選擇155口徑,而且我之前聽你這個老外說45倍徑火炮才是最好的,我告訴你52倍徑火炮才是目前的最好選項。”
關於155和152口徑的好壞後市的互聯網已經炒上天去了,但不可否認,155毫米口徑的火炮發展前景確實優於152。
這不是因為別的,在二戰後世界便分為了兩極,華約和北約。
相比之下,北約的狀況更好,因為華約主要還是靠蘇聯,而北約卻不一樣,雖然主要實力還是靠美國,但是據目前而言,北約其他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等等實力都不差,不管是自研裝備還是科技水平,都是世界頂尖那一列的。
在91年之後,華約隨著蘇聯解體直接分崩離析,而蘇聯解體後,因為資金問題一直使用的都是老舊裝備,這也導致152毫米火炮的研發長時間停滯不前。
所以後世才會發現152毫米火炮和155毫米火炮在射程上有著天壤之別,特別是中國在後來也選擇了155毫米的發展路徑,可以說全世界大量裝備152毫米火炮的國家隻剩下一個俄羅斯了。
科技這個東西不是說閉門造車就行的,還需要借鑒,當然有些東西你隻能閉門造車,比如說核武之類的。
大家都研究的是155毫米的火炮技術,相互借鑒起來也更容易。
當然現在還不能這麽說,152毫米口徑火炮之所以沒落有很大原因是蘇聯解體導致,可現在誰敢說蘇聯會解體呢?那麽強大的一個國家怎麽可能說沒就沒了呢?
布爾在聽到李寧說52倍徑火炮才是未來的主流時,眼睛都已經快氣的從眼眶中蹦出來了。
李寧僅僅是掃了一眼便繼續說道:“未來是信息的戰爭,甚至會發發展到你隻要開炮就會暴露,同時你所要攻擊的範圍也越來越大,這就需要火炮的射程越來越遠,現在主流火炮的射程為30公裏,未來要變成40公裏,50公裏,甚至是100公裏〞。
不可能,兩人齊刷刷的怒吼道,剛開始還以為李寧是這方麵的專家,現在看來就是一個毛頭小子呀,100公裏,100公裏之外你能打到個什麽玩意兒?
“你們是不是不信?別忘了,現在已經有激光製導炮彈了,而且你這個老外應該知道美國已經製造gps了,那可是製導係統啊,未來炮彈炸彈都是可以靠它來進行製導的,你覺得到時候能不能打準?
至於說射程,改良火炮,增加鏜壓,增加火藥,同時進行火箭助推,相信未來是完全能夠達到的〞。
聽到李寧所說的話,那個名叫布爾的人陷入了沉思,他是加拿大人,同時也是火炮方麵的專家,李寧所說的東西確實是事實。
製導解決了,那麽增加射程將會變得十分輕鬆,最簡單的就是減少炮彈重量,很多時候如果能夠直接命中目標將他摧毀用不到多重的炮彈。
之所以炮彈會那麽重,炸藥放了那麽多,就是為了增加它的威力,進行覆蓋式的毀滅,因為他很難直接命中,隻能擴大它的殺傷範圍。
“既然你們知道52倍徑的火炮那麽好,為什麽還想要我的45倍徑火炮技術呢?”布爾有些不甘心的問道。
李寧想了想便迴答他:“首先現在市麵上的45倍徑的大炮已經是最頂端的火炮了,而且45倍徑的大炮更便宜,同時也是我們能夠購買到的,適合大量裝備,綜合來說,你可以理解為這是最適合我們的。”
李寧並沒有將45倍鏡的火炮貶低得一無是處,而是實事論事的說道。
就在這個時候房門突然被打開了,許仲輝拄著拐杖一瘸一拐的走了進來,當看到三人後有些驚訝,沒有想到李寧也在這裏,但是並沒有說什麽,便讓人將三人都放了出去。
更不打算安慰那個名叫布爾的專家,畢竟他已經是第7次來這裏了,至於姓葉的研究員已經是第3次打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