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水出零陵都梁縣路山。
資水出武陵郡無陽縣界唐糺山,蓋路山之別名也,謂之大溪水。東北逕邵陵郡武岡縣南,縣分都梁之所置也。縣左右二岡對峙,重岨齊秀,間可二裏,舊傳後漢伐五溪蠻,蠻保此岡,故曰武岡,縣即其稱焉。大溪逕建興縣南,又逕都梁縣南,漢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長沙定王子敬侯定之邑也。縣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淺,其中悉生蘭草,綠葉紫莖,芳風藻川,蘭馨遠馥。俗謂蘭為都梁,山因以號,縣受名焉。
東北過夫夷縣。
夫水出縣西南零陵縣界少延山。東北流逕扶陽縣南,本零陵之夫夷縣也。漢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長沙定王子敬侯義之邑也。夫水又東注邵陵水,謂之邵陵浦水口也。
又東北過邵陵縣北縣治郡下,南臨大溪,水逕其北,謂之邵陵水。魏鹹熙二年,吳寶鼎元年,孫皓分零陵北部,立邵陵郡於邵陵縣,縣故昭陵也。溪水東得高平水口,水出武陵郡沅陵縣首望山,西南流逕高平縣南,又東入邵陵縣界,南入於邵水。邵水又東會雲泉水,水出零陵永昌縣雲泉山,西北流逕邵陽縣南,縣故昭陽也。雲泉水又北注邵陵水,謂之邵陽水口。自下東北出益陽縣,其間逕流山峽,名之為茱萸江,蓋水變名也。
又東北過益陽縣北。
縣有關羽瀨,所謂關侯灘也。南對甘寧故壘。昔關羽屯軍水北,孫權令魯肅、甘寧拒之於是水。寧謂肅曰:羽聞我咳唾之聲,不敢渡也,渡則成擒矣。羽夜聞寧處分,曰興霸聲也,遂不渡。茱萸江又東逕益陽縣北,又謂之資水。應劭曰:縣在益水之陽。今無益水,亦或資水之殊目矣。然此縣之左右,處處有深潭,漁者鹹輕舟委浪,謠詠相和。羅君章所謂其聲綿邈者也。水南十裏,有井數百口,淺者四五赤,或三五丈,深者亦不測其深。古老相傳,昔人以杖撞地,輒便成井。
或雲古人采金沙處,莫詳其實也。
又東與沅水合於湖中,東北入於江也。
湖即洞庭湖也。所入之處,謂之益陽江口。
漣水
漣水出連道縣西,資水之別。
水出邵陵縣界,南逕連道縣,縣故城在湘鄉縣西一百六十裏。控引眾流,合成一溪。東入衡陽湘鄉縣,曆石魚山,下多玄石,山高八十餘丈,廣十裏。石色黑而理若雲母,開發一重,輒有魚形,鱗鬐首尾,宛若刻畫,長數寸,魚形備足,燒之作魚膏腥,因以名之。漣水又逕湘鄉縣,南臨漣水,本屬零陵,長沙定王子昌邑。漣水又屈逕其縣東,而入湘南縣也。
東北過湘南縣南,又東北至臨湘縣西南,東入於湘。
漣水自湘南縣東流,至衡陽湘西縣界,入於湘水也。於臨湘縣為西南者矣。
湘水
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
即陽朔山也。應劭曰:湘出零陵山,蓋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縣北,縣故零陵之南部也。魏鹹熙二年,孫皓之甘露元年,立始安郡。湘、漓同源,分為二水,南為漓水,北則湘川。東北流。羅君章《湘中記》曰:湘水之出於陽朔則觴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於其中也。
東北過零陵縣東。
越城嶠水,南出越城之嶠,嶠即五嶺之西嶺也。秦置五嶺之戍,是其一焉。
北至零陵縣,下注湘水。湘水又逕零陵縣南,又東北逕觀陽縣,與觀水合。水出臨賀郡之謝沭縣界,西北逕觀陽縣西。縣蓋即水為名也。又西北流注於湘川,謂之觀口也。
又東北過洮陽縣東。
洮水出縣西南大山,東北逕其縣南,即洮水以立稱矣。漢武帝元朔五年,封長沙定王子靖侯狗彘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洮治也。其水東流注於湘水。
又東北過泉陵縣西。
營水出營陽泠道縣南流出。西流逕九疑山下,蟠基蒼梧之野,峰秀數郡之間。
羅岩九舉,各導一溪,岫壑負阻,異嶺同勢,遊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陽,商均葬其陰。山南有舜廟,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複識。自廟仰山極高,直上可百餘裏。古老相傳,言未有登其峰者。山之東北,泠道縣界,又有舜廟。
縣南有《舜碑》,碑是零陵太守徐儉立。營水又西逕營道縣,馮水注之。水出臨賀郡馮乘縣東北馮岡。其水導源馮溪,西北流,縣以托名焉。馮水帶約眾流,渾成一川,謂之北渚。曆縣北,西至關下,關下,地名也,是商舟改裝之始。馮水又左,合萌渚之水。水南出於萌渚之嶠,五嶺之第四嶺也,其山多錫,亦謂之錫方矣。渚水北逕馮乘縣西,而北注馮水。馮水又逕營道縣而右會營水。營水又西北屈而逕營道縣西,王莽之九疑亭也。營水又東北逕營浦縣南。營陽郡治也。魏鹹熙二年,吳孫皓分零陵置,在營水之陽,故以名郡矣。營水又北,都溪水注之。
水出舂陵縣北二十裏仰山,南逕其縣西。縣本泠道縣之舂陵鄉,蓋因舂陵為名矣。
漢長沙定王分以為縣,武帝元朔五年,封王中子買為舂陵侯。縣故城東又有一城,東西相對,各方百步。古老相傳,言漢家舊城,漢稱猶存,知是節侯故邑也。城東角有一碑,文字缺落,不可複識。東南三十裏尚有節侯廟。都溪水又南逕新縣東。縣東傍都溪,溪水又西逕縣南,左與五溪俱會。縣有五山,山有一溪,五水會於縣門,故曰都溪也。都溪水自縣又西北流,逕泠道縣北,與泠水合。水南也九疑山,北流逕其縣西南,縣指泠溪以即名,王莽之泠陵縣也。泠水又北流注於都溪水,又西北入於營水。營水又北流入營陽峽,又北至觀陽縣而出於峽。大小二峽之間,為沿溯之極艱矣。營水又西北,逕泉陵縣西,漢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長沙定王子節侯賢之邑也。王莽名之曰溥潤,零陵郡治故楚矣。漢武帝元鼎六年分桂陽置。太史公曰:舜葬九疑,實惟零陵,郡取名焉,王莽之九疑郡也。下邳陳球為零陵太守,桂陽賊胡蘭攻零陵,激流灌城,球輒於內,因地勢反決水淹賊,相拒不能下。縣有白土鄉。《零陵先賢傳》曰:鄭產,字景載,泉陵人也。為白土嗇夫。漢末多事,國用不足,產子一歲,輒出口錢,民多不舉子。產乃敕民勿得殺子,口錢當自代出。產言其郡、縣,為表上言,錢得除,更名白土為更生鄉也。《晉書地道誌》曰:縣有香茅,氣甚芬香,言貢之以縮酒也。營水又北流注於湘水。湘水又東北與應水合,水出邵陵縣曆山,崖登險阻,峻崿萬尋,澄淵湛於下,應水湧於上。東南流逕應陽縣南,晉分觀陽縣立,蓋即應水為名也。應水又東南流,逕有鼻墟南。王隱曰:應陽縣本泉陵之北部,東五裏有鼻墟,言象所封也。山下有象廟,言甚有靈,能興雲雨。餘所聞也,聖人之神曰靈,賢人之精氣為鬼,象生不惠,死靈何奇乎?應水又東南流而注於湘水。湘水又東北得氵毛口,水出永昌縣北羅山。東南流逕石燕山東,其山有石,紺而狀燕,因以名山。
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風相薄,則石燕群飛,頡頏如真燕矣。羅君章雲:今燕不必複飛也。其水又東南逕永昌縣南,又東流注於湘水。又東北逕祁陽縣南,又有餘溪水注之。水出西北邵陵郡邵陵縣,東南流注於湘。其水揚清泛濁,水色兩分。湘水又北與宜溪水合,水出湘東郡之新寧縣西南,新平故縣東,新寧,故新平也。眾川瀉浪,共成一津。西北流,東岸山下有龍穴,宜水逕其下,天旱則擁水注之,便有雨降,宜水又西北注於湘。湘水又西北,得舂水口,水上承營陽舂陵縣西北潭山,又北逕新寧縣東,又西北流注於湘江水也。
又東北過重安縣東。又東北過酃縣西,承水從東南來注之。
承水出衡陽重安縣西,邵陵縣界邪薑山。東北流至重安縣,逕舜廟下,廟在承水之陰,又東合略塘相傳雲:此塘中有銅神,今猶時聞銅聲於水,水輒變綠,作銅腥,魚為之死。承水又東北逕重安縣南,故零陵之鍾武縣,漢長沙頃王子度邑也。王莽更名曰鍾桓也。武水入焉。水出鍾武縣西南表山,東流至鍾武縣故城南。而東北流至重安縣,注於承水。至湘東臨承縣北,東注於湘,謂之承口。臨承即故酃縣也,縣即湘東郡治也。郡舊治在湘水東,故以名郡。魏正元二年,吳主孫亮分長沙東部立。縣有石鼓,高六赤,湘水所逕,鼓鳴則土有兵革之事。羅君章雲:扣之,聲聞數十裏,此鼓今無複聲。觀陽縣東有裴岩,其下有石鼓,形中覆船,扣之清響遠徹,其類也。湘水又北曆印石,石在衡山縣南,湘水右側。
盤石或大或小,臨水,石悉有跡,其方如印。累然行列,無文字,如此可二裏許,因名為印石也。湘水又北逕衡山縣東,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句紫蓋,一名石囷,一名芙蓉,芙蓉峰最為竦傑,自遠望之。蒼蒼隱天。故羅含雲:望若陣雲,非清齊素朝,不見其峰。丹水湧其左,澧泉流其右。《山經》謂之岣嶁山,為南嶽也。
山下有舜廟,南有祝融塚。楚靈王之世,山崩,毀其墳,得《營丘九頭圖》。禹治洪水,血馬祭山,得金簡玉字之書。芙蓉峰之東,有仙人石室,學者經過,往往聞諷誦之音矣。衡山東南二麵,臨映湘川,自長沙至此,沿湘七百裏中,有九向九背,故漁者歌曰:帆隨湘轉,望衡九麵。山上有飛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練在山矣。湘水又東北逕湘南縣東,又曆湘西縣南,分湘南置也,衡陽郡治。魏甘露二年,吳孫亮分長沙西部立,治湘南。太守何承天徙治湘西矣。
《十三州誌》曰:華水出桂陽郴縣華山西,至湘南縣入湘。《地理誌》曰:郴縣有耒水,出耒山西,至湘南西入湘。湘水又北逕麓山東,其山東臨湘川,西傍原隰,息心之士,多所萃焉。
又東北過陰山縣西,洣水從東南來注之。又北過醴陵縣西,漉水從東來注之。
《續漢書?五行誌》曰:建安八年,長沙醴陵縣有大山,常鳴如牛呴聲,積數年。後豫章賊攻沒縣亭,殺掠吏民,因以為候。湘水又北逕建寧縣,西傍湘水,縣北有空泠峽,驚浪雷奔,濬同三峽。湘水又北逕建寧縣故城下,晉太始中立。
又北過臨湘縣西,瀏水從縣西北流注之。
縣南有石潭山,湘水逕其西。山有石室、石床,臨對清流。湘水又北逕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測,故言昭潭無底也。亦謂之曰湘州潭,湘水又北逕南津城西,西對橘洲,或作吉字,為南津洲尾。水西有橘洲子戍,故郭尚存。湘水又北,左會瓦官水口,湘浦也。又逕船官西,湘州商舟之所次也。北對長沙郡,郡在水東,州城南,舊治在城中,後乃移此。湘水左逕麓山東,上有故城,山北有白露水口,湘浦也。又右逕臨湘縣故城西,縣治湘水,濱臨川側,故即名焉。
王莽改號撫陸,故楚南境之地也。秦滅楚,立長沙郡,即青陽這地也。秦始皇二十六年令曰:荊王獻青陽以西。《漢書·鄒陽傳》曰:越水長沙,還舟青陽。
資水出武陵郡無陽縣界唐糺山,蓋路山之別名也,謂之大溪水。東北逕邵陵郡武岡縣南,縣分都梁之所置也。縣左右二岡對峙,重岨齊秀,間可二裏,舊傳後漢伐五溪蠻,蠻保此岡,故曰武岡,縣即其稱焉。大溪逕建興縣南,又逕都梁縣南,漢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長沙定王子敬侯定之邑也。縣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淺,其中悉生蘭草,綠葉紫莖,芳風藻川,蘭馨遠馥。俗謂蘭為都梁,山因以號,縣受名焉。
東北過夫夷縣。
夫水出縣西南零陵縣界少延山。東北流逕扶陽縣南,本零陵之夫夷縣也。漢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長沙定王子敬侯義之邑也。夫水又東注邵陵水,謂之邵陵浦水口也。
又東北過邵陵縣北縣治郡下,南臨大溪,水逕其北,謂之邵陵水。魏鹹熙二年,吳寶鼎元年,孫皓分零陵北部,立邵陵郡於邵陵縣,縣故昭陵也。溪水東得高平水口,水出武陵郡沅陵縣首望山,西南流逕高平縣南,又東入邵陵縣界,南入於邵水。邵水又東會雲泉水,水出零陵永昌縣雲泉山,西北流逕邵陽縣南,縣故昭陽也。雲泉水又北注邵陵水,謂之邵陽水口。自下東北出益陽縣,其間逕流山峽,名之為茱萸江,蓋水變名也。
又東北過益陽縣北。
縣有關羽瀨,所謂關侯灘也。南對甘寧故壘。昔關羽屯軍水北,孫權令魯肅、甘寧拒之於是水。寧謂肅曰:羽聞我咳唾之聲,不敢渡也,渡則成擒矣。羽夜聞寧處分,曰興霸聲也,遂不渡。茱萸江又東逕益陽縣北,又謂之資水。應劭曰:縣在益水之陽。今無益水,亦或資水之殊目矣。然此縣之左右,處處有深潭,漁者鹹輕舟委浪,謠詠相和。羅君章所謂其聲綿邈者也。水南十裏,有井數百口,淺者四五赤,或三五丈,深者亦不測其深。古老相傳,昔人以杖撞地,輒便成井。
或雲古人采金沙處,莫詳其實也。
又東與沅水合於湖中,東北入於江也。
湖即洞庭湖也。所入之處,謂之益陽江口。
漣水
漣水出連道縣西,資水之別。
水出邵陵縣界,南逕連道縣,縣故城在湘鄉縣西一百六十裏。控引眾流,合成一溪。東入衡陽湘鄉縣,曆石魚山,下多玄石,山高八十餘丈,廣十裏。石色黑而理若雲母,開發一重,輒有魚形,鱗鬐首尾,宛若刻畫,長數寸,魚形備足,燒之作魚膏腥,因以名之。漣水又逕湘鄉縣,南臨漣水,本屬零陵,長沙定王子昌邑。漣水又屈逕其縣東,而入湘南縣也。
東北過湘南縣南,又東北至臨湘縣西南,東入於湘。
漣水自湘南縣東流,至衡陽湘西縣界,入於湘水也。於臨湘縣為西南者矣。
湘水
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
即陽朔山也。應劭曰:湘出零陵山,蓋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縣北,縣故零陵之南部也。魏鹹熙二年,孫皓之甘露元年,立始安郡。湘、漓同源,分為二水,南為漓水,北則湘川。東北流。羅君章《湘中記》曰:湘水之出於陽朔則觴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於其中也。
東北過零陵縣東。
越城嶠水,南出越城之嶠,嶠即五嶺之西嶺也。秦置五嶺之戍,是其一焉。
北至零陵縣,下注湘水。湘水又逕零陵縣南,又東北逕觀陽縣,與觀水合。水出臨賀郡之謝沭縣界,西北逕觀陽縣西。縣蓋即水為名也。又西北流注於湘川,謂之觀口也。
又東北過洮陽縣東。
洮水出縣西南大山,東北逕其縣南,即洮水以立稱矣。漢武帝元朔五年,封長沙定王子靖侯狗彘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洮治也。其水東流注於湘水。
又東北過泉陵縣西。
營水出營陽泠道縣南流出。西流逕九疑山下,蟠基蒼梧之野,峰秀數郡之間。
羅岩九舉,各導一溪,岫壑負阻,異嶺同勢,遊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陽,商均葬其陰。山南有舜廟,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複識。自廟仰山極高,直上可百餘裏。古老相傳,言未有登其峰者。山之東北,泠道縣界,又有舜廟。
縣南有《舜碑》,碑是零陵太守徐儉立。營水又西逕營道縣,馮水注之。水出臨賀郡馮乘縣東北馮岡。其水導源馮溪,西北流,縣以托名焉。馮水帶約眾流,渾成一川,謂之北渚。曆縣北,西至關下,關下,地名也,是商舟改裝之始。馮水又左,合萌渚之水。水南出於萌渚之嶠,五嶺之第四嶺也,其山多錫,亦謂之錫方矣。渚水北逕馮乘縣西,而北注馮水。馮水又逕營道縣而右會營水。營水又西北屈而逕營道縣西,王莽之九疑亭也。營水又東北逕營浦縣南。營陽郡治也。魏鹹熙二年,吳孫皓分零陵置,在營水之陽,故以名郡矣。營水又北,都溪水注之。
水出舂陵縣北二十裏仰山,南逕其縣西。縣本泠道縣之舂陵鄉,蓋因舂陵為名矣。
漢長沙定王分以為縣,武帝元朔五年,封王中子買為舂陵侯。縣故城東又有一城,東西相對,各方百步。古老相傳,言漢家舊城,漢稱猶存,知是節侯故邑也。城東角有一碑,文字缺落,不可複識。東南三十裏尚有節侯廟。都溪水又南逕新縣東。縣東傍都溪,溪水又西逕縣南,左與五溪俱會。縣有五山,山有一溪,五水會於縣門,故曰都溪也。都溪水自縣又西北流,逕泠道縣北,與泠水合。水南也九疑山,北流逕其縣西南,縣指泠溪以即名,王莽之泠陵縣也。泠水又北流注於都溪水,又西北入於營水。營水又北流入營陽峽,又北至觀陽縣而出於峽。大小二峽之間,為沿溯之極艱矣。營水又西北,逕泉陵縣西,漢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長沙定王子節侯賢之邑也。王莽名之曰溥潤,零陵郡治故楚矣。漢武帝元鼎六年分桂陽置。太史公曰:舜葬九疑,實惟零陵,郡取名焉,王莽之九疑郡也。下邳陳球為零陵太守,桂陽賊胡蘭攻零陵,激流灌城,球輒於內,因地勢反決水淹賊,相拒不能下。縣有白土鄉。《零陵先賢傳》曰:鄭產,字景載,泉陵人也。為白土嗇夫。漢末多事,國用不足,產子一歲,輒出口錢,民多不舉子。產乃敕民勿得殺子,口錢當自代出。產言其郡、縣,為表上言,錢得除,更名白土為更生鄉也。《晉書地道誌》曰:縣有香茅,氣甚芬香,言貢之以縮酒也。營水又北流注於湘水。湘水又東北與應水合,水出邵陵縣曆山,崖登險阻,峻崿萬尋,澄淵湛於下,應水湧於上。東南流逕應陽縣南,晉分觀陽縣立,蓋即應水為名也。應水又東南流,逕有鼻墟南。王隱曰:應陽縣本泉陵之北部,東五裏有鼻墟,言象所封也。山下有象廟,言甚有靈,能興雲雨。餘所聞也,聖人之神曰靈,賢人之精氣為鬼,象生不惠,死靈何奇乎?應水又東南流而注於湘水。湘水又東北得氵毛口,水出永昌縣北羅山。東南流逕石燕山東,其山有石,紺而狀燕,因以名山。
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風相薄,則石燕群飛,頡頏如真燕矣。羅君章雲:今燕不必複飛也。其水又東南逕永昌縣南,又東流注於湘水。又東北逕祁陽縣南,又有餘溪水注之。水出西北邵陵郡邵陵縣,東南流注於湘。其水揚清泛濁,水色兩分。湘水又北與宜溪水合,水出湘東郡之新寧縣西南,新平故縣東,新寧,故新平也。眾川瀉浪,共成一津。西北流,東岸山下有龍穴,宜水逕其下,天旱則擁水注之,便有雨降,宜水又西北注於湘。湘水又西北,得舂水口,水上承營陽舂陵縣西北潭山,又北逕新寧縣東,又西北流注於湘江水也。
又東北過重安縣東。又東北過酃縣西,承水從東南來注之。
承水出衡陽重安縣西,邵陵縣界邪薑山。東北流至重安縣,逕舜廟下,廟在承水之陰,又東合略塘相傳雲:此塘中有銅神,今猶時聞銅聲於水,水輒變綠,作銅腥,魚為之死。承水又東北逕重安縣南,故零陵之鍾武縣,漢長沙頃王子度邑也。王莽更名曰鍾桓也。武水入焉。水出鍾武縣西南表山,東流至鍾武縣故城南。而東北流至重安縣,注於承水。至湘東臨承縣北,東注於湘,謂之承口。臨承即故酃縣也,縣即湘東郡治也。郡舊治在湘水東,故以名郡。魏正元二年,吳主孫亮分長沙東部立。縣有石鼓,高六赤,湘水所逕,鼓鳴則土有兵革之事。羅君章雲:扣之,聲聞數十裏,此鼓今無複聲。觀陽縣東有裴岩,其下有石鼓,形中覆船,扣之清響遠徹,其類也。湘水又北曆印石,石在衡山縣南,湘水右側。
盤石或大或小,臨水,石悉有跡,其方如印。累然行列,無文字,如此可二裏許,因名為印石也。湘水又北逕衡山縣東,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句紫蓋,一名石囷,一名芙蓉,芙蓉峰最為竦傑,自遠望之。蒼蒼隱天。故羅含雲:望若陣雲,非清齊素朝,不見其峰。丹水湧其左,澧泉流其右。《山經》謂之岣嶁山,為南嶽也。
山下有舜廟,南有祝融塚。楚靈王之世,山崩,毀其墳,得《營丘九頭圖》。禹治洪水,血馬祭山,得金簡玉字之書。芙蓉峰之東,有仙人石室,學者經過,往往聞諷誦之音矣。衡山東南二麵,臨映湘川,自長沙至此,沿湘七百裏中,有九向九背,故漁者歌曰:帆隨湘轉,望衡九麵。山上有飛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練在山矣。湘水又東北逕湘南縣東,又曆湘西縣南,分湘南置也,衡陽郡治。魏甘露二年,吳孫亮分長沙西部立,治湘南。太守何承天徙治湘西矣。
《十三州誌》曰:華水出桂陽郴縣華山西,至湘南縣入湘。《地理誌》曰:郴縣有耒水,出耒山西,至湘南西入湘。湘水又北逕麓山東,其山東臨湘川,西傍原隰,息心之士,多所萃焉。
又東北過陰山縣西,洣水從東南來注之。又北過醴陵縣西,漉水從東來注之。
《續漢書?五行誌》曰:建安八年,長沙醴陵縣有大山,常鳴如牛呴聲,積數年。後豫章賊攻沒縣亭,殺掠吏民,因以為候。湘水又北逕建寧縣,西傍湘水,縣北有空泠峽,驚浪雷奔,濬同三峽。湘水又北逕建寧縣故城下,晉太始中立。
又北過臨湘縣西,瀏水從縣西北流注之。
縣南有石潭山,湘水逕其西。山有石室、石床,臨對清流。湘水又北逕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測,故言昭潭無底也。亦謂之曰湘州潭,湘水又北逕南津城西,西對橘洲,或作吉字,為南津洲尾。水西有橘洲子戍,故郭尚存。湘水又北,左會瓦官水口,湘浦也。又逕船官西,湘州商舟之所次也。北對長沙郡,郡在水東,州城南,舊治在城中,後乃移此。湘水左逕麓山東,上有故城,山北有白露水口,湘浦也。又右逕臨湘縣故城西,縣治湘水,濱臨川側,故即名焉。
王莽改號撫陸,故楚南境之地也。秦滅楚,立長沙郡,即青陽這地也。秦始皇二十六年令曰:荊王獻青陽以西。《漢書·鄒陽傳》曰:越水長沙,還舟青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