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出魯卞縣北山。
《地理誌》曰:出濟陰乘氏縣,又雲:出卞縣北,《經》言北山,皆為非矣。
《山海經》曰:泗水出魯東北,餘昔因公事,沿曆徐、沇,路逕洙、泗,因令尋其源流。水出卞縣故城東南,桃墟西北。《春秋·昭公七年》,謝息納季孫之言,以孟氏成邑與晉而遷於桃。杜預曰:魯國卞縣東南有桃墟。世謂之曰陶墟,舜所陶處也,井曰舜井,皆為非矣。墟有漏澤,方一十五裏,淥水征渟三丈如減。澤西際阜,俗謂之媯亭山,蓋有陶墟、舜井之言,因複有媯亭之名矣。阜側有三石穴。廣圓三四尺。穴有通否,水有盈漏,漏則數夕之中,傾陂竭澤矣。左右居民,識其將漏,預以木為曲狀,約障穴口,魚鱉暴鱗,不可勝載矣。自此連岡通阜,西北四十許裏,岡之西際,便得泗水之源也。《博物誌》曰:泗水出陪尾。蓋斯阜者矣。石穴吐水,五泉俱導,泉穴各徑尺餘。水源南側有一廟,栝柏成林,時人謂之原泉祠,非所究也。
泗水西逕其縣故城南。《春秋·襄公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曰:聞守卞者將叛,臣率徒以討之是也。南有姑蔑城。《春秋·隱公元年》,公及邾儀父盟於蔑者也。水出二邑之間,西逕郚城北。《春秋·文公七年·經書》,公伐邾,三月甲戌,取須句,遂城郚。杜預曰:魯邑也,卞縣南有郚城備邾難也。泗水自卞而會於洙水也。
西南過魯縣北。
泗水又西南流,逕魯縣,分為二流,水側有一城,為二水之分會也。北為洙瀆。《春秋·莊公九年?經》書,冬,浚洙。京相璠、杜預並言:洙水在魯城北,浚深之,為齊備也。南則泗水。夫子教於洙、泗之間,今於城北二水之中,即夫子領徒之所也。《從征記》曰:洙、泗二水,交於魯城東北十七裏。闕裏背洙麵泗,南北一百二十步,東西六十步,四門各有石<;門團>;。北門去洙百步餘。後漢初,闕裏荊棘自辟,從講堂至孔裏。鮑永為相,因修響祠,以誅魯賊彭豐等。郭緣生言:泗水在城南,非也。餘按:《國語》:宣公夏濫於泗淵,裏革斷罟棄之。
韋昭曰:泗在魯城北。《史記》、《塚記》、王隱《地道記》鹹言,葬孔子於魯城北泗水上。今泗水南有夫子塚。《春秋孔演圖》曰:鳥化為書,孔子奉以告天,赤爵銜書上,化為黃玉,刻曰:孔提命,作應法,為赤製。《說題辭》曰:孔子卒,以所受黃玉葬魯城北,即子貢廬墓處也。譙周雲:孔子死後,魯人就塚次而居者百有餘家,命曰孔裏。《孔業》曰:夫子墓塋方一裏,在魯城北六裏泗水上。
諸孔氏封五十餘所,人名昭穆,不可複識。有銘碑三所,獸碣具存。《皇覽》曰: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諸異樹,不生棘木刺草,今則無複遺條矣。泗水自城北,南逕魯城西南,合沂水。沂水出魯城東南,尼邱山西北,山即顏母所祈而生孔子也。山東一十裏有顏母廟。山南數裏,孔子父葬處,《禮》所謂防墓崩者也。平地發泉,流逕魯縣故城南。水北東門外,即爰居所止處也。《國語》曰:海鳥曰爰居,止於魯城東門之外三日,臧文仲祭之,展禽譏焉。故《莊子》曰:海鳥止郊,魯侯觴之,奏以廣樂,具以太牢,三日而死,此養非所養矣。門郭之外,亦戎夷死處。《呂氏春秋》曰:昔戎夷違齊如魯,天大寒而後門,與弟子宿於郭門外,寒愈甚,謂弟子曰:子與我衣,我活,我與子衣,子活。我國士也,為天下惜。子不肖人,不足愛。弟子曰:不肖人,惡能與國士並衣哉?戎夷歡曰:不濟夫!解衣與弟子,半夜而死。沂水北對稷門。昔圉人牽有力,能投蓋於此門。
服虔曰:能投千鈞之重過門之上也。杜預謂走接屋之桷,反覆門上也。《春秋·僖公二十年?經》書,春,新作南門。《左傳》曰:書不時也。杜預曰:本名稷門,僖公更高大之,今猶不與諸門同,改名高門也。其遺基猶在,地八丈餘矣。
亦曰雩門。《春秋左傳·莊公十年》,公子偃請擊宋師,竊從雩門蒙皋比而出者也。門南隔水有雩壇,壇高三丈,曾點所欲風舞處也。高門一裏餘道西,有《道兒君碑》,是魯相陳君立。昔曾參居此,梟不入郭。縣即曲阜之地,少昊之墟。
有大庭氏之庫,《春秋》豎牛之所攻也。故劉公幹《魯都賦》曰:戢武器於有炎之庫,放戎馬於巨野之坰。周武王封姬旦於曲阜,曰魯。秦始皇二十三年以為薛郡,漢高後元年為魯國阜上有季氏宅,宅有武子台,今雖崩夷,猶高數丈。台西百步有大井,廣三丈,深十餘丈,以石壘之,石似磬製。《春秋·定公十二年》,公山不狃帥費人攻魯,公入季氏之宮,登武子之台也。台之西北二裏,有周公台,高五丈,周五十步。台南四裏許則孔廟,即夫子之故宅也。宅大一頃,所居之堂,後世以為廟。漢高祖十三年,過魯,以太牢祀孔子。自秦燒《詩》、《書》,經典淪缺。漢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舊宅,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時人已不複知有古文,謂之科鬥書,漢世秘之,希有見者。於時聞堂上有金石絲竹之音,乃不壞。廟屋三間,夫子在西間東向,顏母在中間南向。夫人隔東一間東向。夫人床前有石硯一枚,作甚樸,雲平生時物也。魯人藏孔子所乘車於廟中,是顏路所請者也。獻帝時,廟遇火,燒之。永平中,鍾離意為魯相,到官,出私錢萬三千文,付戶曹孔治夫子車,身入廟,拭幾席劍履。男子張伯除堂下草,土中得玉璧七枚。伯懷其一,以六枚白意。意令主簿安置幾前。孔子寢堂床首,有懸甕。意召孔問:何等甕也?曰:後也?對曰:夫子甕也,背有丹書,人勿敢發也。意曰:夫子聖人,所以遺甕,欲以懸示後賢耳。發之,中得素書,文曰:後世修吾書,董仲舒。護吾車,拭吾履,發吾笥,會稽鍾離意。璧有七,張伯藏其一。意即召問伯,果服焉。魏黃初二年,文帝令郡國修起孔子舊廟,置百石卒吏。廟有夫子像,列二弟子執卷立侍,穆穆有詢仰之容。漢、魏以來,廟列七碑,二碑無字。栝柏猶茂。廟之西北二裏有顏母廟,廟像猶嚴,有修栝五株。孔廟東南五百步有雙石闕,即靈光之南闕,北百餘步即靈光殿基,東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丈餘。東西廊廡別舍,中間方七百餘步。闕之東北有浴池,方四十許步。池中有釣台,方十步,池台之基岸悉石也。遺基尚整,故王延壽《賦》曰:周行數裏,仰不見日者也。是漢景帝程姬子魯恭王之所造也。殿之東南,即泮宮也。在高門直北道西。宮中有台,高八十尺,台南水東西一百步,南北六十步,台西水南北四百步,東西六十步,台池鹹結石為之,《詩》所謂思樂泮水也。沂水又西逕圜丘北丘高四丈餘。沂水又西流,昔韓雉射龍於斯水之上。
《屍子》曰:韓雉見申羊於魯,有龍飲於沂。韓雉曰:吾聞之,出見虎,搏之,見龍,射之,今弗射,是不得行吾聞也。遂射之。沂水又西右注泗水也。
又西過瑕邱縣東,屈從縣東南流,漷水從東來注之。
瑕邱,魯邑,《春秋》之負瑕矣。哀公七年季康子伐邾,囚諸負瑕是也。應劭曰:瑕邱在縣西南。昔衛大夫公叔文子升於瑕邱,蘧伯玉從。文子曰:樂哉斯邱!死則我欲葬焉。伯玉曰:吾子樂之,則瑗請前。刺其欲害民良田也。瑕邱之名,蓋因斯以表稱矣。曾子吊諸負夏,鄭玄、皇甫謐並言衛地,魯、衛雖殊,土則一也。漷水出東海合鄉縣。漢安帝永初七年,封馬光子朗為侯國。其水西南流入邾。《春秋·哀公二年》,季孫斯伐邾,取漷東田及沂西田是也。漷水又逕魯國鄒山東南,而西南流,《春秋左傳》所謂嶧山也,邾文公之所遷。今城在鄒山之陽,依嚴阻以墉固,故邾婁之國,曹姓也。叔梁紇之邑也,孔子生於此。
後乃縣之,因鄒山之名以氏縣也。王莽之鄒亭矣。京相璠曰:《地理誌》,嶧山在鄒縣北,繹邑之所依以為名也。山東西二十裏,高秀獨出,積石相臨,殆無土壤。石間多孔穴,洞達相通,往往有如數間屋處,其俗謂之嶧孔。遭亂,輒將家入嶧,外寇雖眾,無所施害。晉永嘉中,太尉郗鑒將鄉曲保此山,胡賊攻守不能得。今山南有大嶧,名曰郗公嶧。山北有絕嚴,秦始皇觀禮於魯,登於嶧山之上,命丞相李斯,以大篆勒銘山領,名曰書門,《詩》所謂保有鳧嶧者也。漷水又西南逕蕃縣故城南。又西逕薛縣故城北,《地理誌》曰:夏車正奚仲之國也。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遷於薛,改名徐州。城南山上有奚仲塚。
《晉太康地記》曰:奚仲塚在城南二十五裏山上,百姓謂之神靈也。齊封田文於此,號孟嚐君,有惠譽,今郭側猶有文塚,結石為郭,作製嚴固,瑩麗可尋,行人往還,莫不逕觀,以為異見矣。漷水又西逕仲虺城北。《晉太康地記》曰:奚仲遷於邳,仲虺居之,以為湯左相。其後當周,爵稱侯,後見侵削,霸者所絀為伯,任姓也。應劭曰:邳在薛。徐廣《史記音義》曰:楚元王子郢客,以呂後二年,封上邳侯也。有下故此為上矣。《晉書地道記》曰:仲虺城在薛城西三十裏。漷水又西至湖陸縣,入於泗。故京相璠曰:薛縣淳水,首受蕃縣,西注山陽湖陸是也。《經》言瑕邱東,誤耳。
又東過平陽縣西。
縣即山陽郡之南平陽縣也。《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二十九年,齊田盻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者也。王莽改之曰黽平矣。泗水又南逕故城西,世謂之漆鄉。應劭《十三州記》曰:漆鄉,邾邑也。杜預曰:平陽東北有漆鄉。今見有故城西南方二裏,所未詳也。
又南過高平縣西,洸水從西北來,流注之。
泗水南逕高平山,山東西十裏,南北五裏,高四裏,與眾山相連,其山最高,頂上方平,故謂之高平山,縣亦取名焉。泗水又南逕高平縣故城西。漢宣帝地節三年,封丞相魏相為侯國。高帝八年,封將軍陳鍇為橐侯。《地理誌》,縣故山陽之橐縣也。王莽改曰高平。應劭曰:章帝改。按本《誌》曰王莽改名,章帝因之矣。所謂洸水者,洙水也,蓋洸、洙相入,互受通稱矣。
又南過方輿縣東。
漢哀帝建平四年,縣女子田無嗇生子。先未生二月,兒啼腹中,及生不舉,葬之陌上。三日,人過聞啼聲,母掘養之。
菏水從西來注之。
菏水,即泲水之所苞注以成湖澤也。而東與泗水合於湖陵縣西六十裏穀庭城下,俗謂之黃水口。黃水西北通巨野澤,蓋以黃水沿注於菏,故因以名焉。
又屈東南過湖陸縣南,涓涓水從東北來,流注之。
《地理誌》故湖陵縣也,菏水在南,王莽更曰湖陸。應劭曰:《尚書》一名湖陵,章帝封東平王蒼子為湖陸侯,更名湖陸也。泗水又東,逕郗鑒所築城北,又東,逕湖陵城東南。昔桓溫之北入也,範懽擒慕容忠於此。城東有《度尚碑》。
泗水又左會南梁水。《地理誌》曰:水出蕃縣。今縣之東北,平澤出泉若輪焉,發源成川,西南流分為二水。北水枝出西逕蕃縣北,又西逕滕城北。《春秋左傳·隱公十一年》,滕侯、薛侯來朝,爭長。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後之。公使羽父請薛侯曰:君辱在寡人,周諺有之曰: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寡人若朝於薛,不敢與諸任齒。君若辱貺寡人,則願以滕君為請。薛侯許之,乃長滕侯者也。
漢高祖封夏侯嬰為侯國,號曰滕公。鄧展曰:今沛郡公丘也。其水又溉於公丘焉。
縣故城在滕西北,城周二十裏,內有子城。按《地理誌》即滕也。周懿王子錯叔繡文公所封也。齊滅之,秦以為縣。漢武帝元朔三年,封魯恭王子劉順為侯國。
世以此水溉我良田,遂及百秭,故有兩溝之名焉。南梁水自枝渠西南,逕魯國蕃縣故城東,俗以南鄰於漷,亦謂之西漷水。南梁水又屈逕城南,應劭曰:縣,古小邾邑也。《地理誌》曰:其水西流注於泲。泲在湖陸西而左注泗,泗、泲合流,故《地記》或言泲入泗,泗亦言入泲,互受通稱,故有入泲之文。闞駰《十三州誌》曰:西至湖陸入泗是也。《經》無南梁之名,而有涓涓之稱,疑即是水也。戴延之《西征記》亦言湖陸縣之東南有涓涓水,亦無記於南梁,謂是吳王所道之瀆也。餘按湖陸西南,止有是水。延之蓋以《國語》雲:吳王夫差起師,將北會黃池,掘溝於商、魯之間,北屬之沂,西屬於濟。以是言之,故謂是水為吳王所掘,非也。餘以水路求之,止有泗川耳。蓋北達沂西,北逕於商、魯而接於濟,吳所浚廣耳。非謂起自東北受沂西南注濟也。假之有道,非吳所趣,年載誠<;耳少>;,人情則近,以今忖古,益知延之之不通情理矣。泗水又南,漷水注之,又逕薛之上邳城西而南注者也。
又南,過沛縣東。
昔許由隱於沛澤,即是縣也。縣蓋取澤為名,宋滅屬楚,在泗水之濱,於秦為泗水郡治,黃水注之。黃水出小黃縣黃鄉黃溝。《國語》:吳子會諸侯於黃池者也。黃水東流,逕外黃縣故城南。張晏曰:魏郡有內黃縣,故加外也。薛瓚曰:縣有黃溝,故縣氏焉。圈稱《陳留風俗傳》曰:縣南有渠水,於《春秋》為宋之曲棘裏,故宋之別都矣。《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宋元公卒於曲棘是也。宋華元居於稷裏。宣公十五年,楚圍宋,晉解揚違楚,致命於此。宋人懼,使華元乘闉,夜入楚師,登子反之床,曰:寡君使元以病告。弊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地理誌》曰:出濟陰乘氏縣,又雲:出卞縣北,《經》言北山,皆為非矣。
《山海經》曰:泗水出魯東北,餘昔因公事,沿曆徐、沇,路逕洙、泗,因令尋其源流。水出卞縣故城東南,桃墟西北。《春秋·昭公七年》,謝息納季孫之言,以孟氏成邑與晉而遷於桃。杜預曰:魯國卞縣東南有桃墟。世謂之曰陶墟,舜所陶處也,井曰舜井,皆為非矣。墟有漏澤,方一十五裏,淥水征渟三丈如減。澤西際阜,俗謂之媯亭山,蓋有陶墟、舜井之言,因複有媯亭之名矣。阜側有三石穴。廣圓三四尺。穴有通否,水有盈漏,漏則數夕之中,傾陂竭澤矣。左右居民,識其將漏,預以木為曲狀,約障穴口,魚鱉暴鱗,不可勝載矣。自此連岡通阜,西北四十許裏,岡之西際,便得泗水之源也。《博物誌》曰:泗水出陪尾。蓋斯阜者矣。石穴吐水,五泉俱導,泉穴各徑尺餘。水源南側有一廟,栝柏成林,時人謂之原泉祠,非所究也。
泗水西逕其縣故城南。《春秋·襄公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曰:聞守卞者將叛,臣率徒以討之是也。南有姑蔑城。《春秋·隱公元年》,公及邾儀父盟於蔑者也。水出二邑之間,西逕郚城北。《春秋·文公七年·經書》,公伐邾,三月甲戌,取須句,遂城郚。杜預曰:魯邑也,卞縣南有郚城備邾難也。泗水自卞而會於洙水也。
西南過魯縣北。
泗水又西南流,逕魯縣,分為二流,水側有一城,為二水之分會也。北為洙瀆。《春秋·莊公九年?經》書,冬,浚洙。京相璠、杜預並言:洙水在魯城北,浚深之,為齊備也。南則泗水。夫子教於洙、泗之間,今於城北二水之中,即夫子領徒之所也。《從征記》曰:洙、泗二水,交於魯城東北十七裏。闕裏背洙麵泗,南北一百二十步,東西六十步,四門各有石<;門團>;。北門去洙百步餘。後漢初,闕裏荊棘自辟,從講堂至孔裏。鮑永為相,因修響祠,以誅魯賊彭豐等。郭緣生言:泗水在城南,非也。餘按:《國語》:宣公夏濫於泗淵,裏革斷罟棄之。
韋昭曰:泗在魯城北。《史記》、《塚記》、王隱《地道記》鹹言,葬孔子於魯城北泗水上。今泗水南有夫子塚。《春秋孔演圖》曰:鳥化為書,孔子奉以告天,赤爵銜書上,化為黃玉,刻曰:孔提命,作應法,為赤製。《說題辭》曰:孔子卒,以所受黃玉葬魯城北,即子貢廬墓處也。譙周雲:孔子死後,魯人就塚次而居者百有餘家,命曰孔裏。《孔業》曰:夫子墓塋方一裏,在魯城北六裏泗水上。
諸孔氏封五十餘所,人名昭穆,不可複識。有銘碑三所,獸碣具存。《皇覽》曰: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諸異樹,不生棘木刺草,今則無複遺條矣。泗水自城北,南逕魯城西南,合沂水。沂水出魯城東南,尼邱山西北,山即顏母所祈而生孔子也。山東一十裏有顏母廟。山南數裏,孔子父葬處,《禮》所謂防墓崩者也。平地發泉,流逕魯縣故城南。水北東門外,即爰居所止處也。《國語》曰:海鳥曰爰居,止於魯城東門之外三日,臧文仲祭之,展禽譏焉。故《莊子》曰:海鳥止郊,魯侯觴之,奏以廣樂,具以太牢,三日而死,此養非所養矣。門郭之外,亦戎夷死處。《呂氏春秋》曰:昔戎夷違齊如魯,天大寒而後門,與弟子宿於郭門外,寒愈甚,謂弟子曰:子與我衣,我活,我與子衣,子活。我國士也,為天下惜。子不肖人,不足愛。弟子曰:不肖人,惡能與國士並衣哉?戎夷歡曰:不濟夫!解衣與弟子,半夜而死。沂水北對稷門。昔圉人牽有力,能投蓋於此門。
服虔曰:能投千鈞之重過門之上也。杜預謂走接屋之桷,反覆門上也。《春秋·僖公二十年?經》書,春,新作南門。《左傳》曰:書不時也。杜預曰:本名稷門,僖公更高大之,今猶不與諸門同,改名高門也。其遺基猶在,地八丈餘矣。
亦曰雩門。《春秋左傳·莊公十年》,公子偃請擊宋師,竊從雩門蒙皋比而出者也。門南隔水有雩壇,壇高三丈,曾點所欲風舞處也。高門一裏餘道西,有《道兒君碑》,是魯相陳君立。昔曾參居此,梟不入郭。縣即曲阜之地,少昊之墟。
有大庭氏之庫,《春秋》豎牛之所攻也。故劉公幹《魯都賦》曰:戢武器於有炎之庫,放戎馬於巨野之坰。周武王封姬旦於曲阜,曰魯。秦始皇二十三年以為薛郡,漢高後元年為魯國阜上有季氏宅,宅有武子台,今雖崩夷,猶高數丈。台西百步有大井,廣三丈,深十餘丈,以石壘之,石似磬製。《春秋·定公十二年》,公山不狃帥費人攻魯,公入季氏之宮,登武子之台也。台之西北二裏,有周公台,高五丈,周五十步。台南四裏許則孔廟,即夫子之故宅也。宅大一頃,所居之堂,後世以為廟。漢高祖十三年,過魯,以太牢祀孔子。自秦燒《詩》、《書》,經典淪缺。漢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舊宅,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時人已不複知有古文,謂之科鬥書,漢世秘之,希有見者。於時聞堂上有金石絲竹之音,乃不壞。廟屋三間,夫子在西間東向,顏母在中間南向。夫人隔東一間東向。夫人床前有石硯一枚,作甚樸,雲平生時物也。魯人藏孔子所乘車於廟中,是顏路所請者也。獻帝時,廟遇火,燒之。永平中,鍾離意為魯相,到官,出私錢萬三千文,付戶曹孔治夫子車,身入廟,拭幾席劍履。男子張伯除堂下草,土中得玉璧七枚。伯懷其一,以六枚白意。意令主簿安置幾前。孔子寢堂床首,有懸甕。意召孔問:何等甕也?曰:後也?對曰:夫子甕也,背有丹書,人勿敢發也。意曰:夫子聖人,所以遺甕,欲以懸示後賢耳。發之,中得素書,文曰:後世修吾書,董仲舒。護吾車,拭吾履,發吾笥,會稽鍾離意。璧有七,張伯藏其一。意即召問伯,果服焉。魏黃初二年,文帝令郡國修起孔子舊廟,置百石卒吏。廟有夫子像,列二弟子執卷立侍,穆穆有詢仰之容。漢、魏以來,廟列七碑,二碑無字。栝柏猶茂。廟之西北二裏有顏母廟,廟像猶嚴,有修栝五株。孔廟東南五百步有雙石闕,即靈光之南闕,北百餘步即靈光殿基,東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丈餘。東西廊廡別舍,中間方七百餘步。闕之東北有浴池,方四十許步。池中有釣台,方十步,池台之基岸悉石也。遺基尚整,故王延壽《賦》曰:周行數裏,仰不見日者也。是漢景帝程姬子魯恭王之所造也。殿之東南,即泮宮也。在高門直北道西。宮中有台,高八十尺,台南水東西一百步,南北六十步,台西水南北四百步,東西六十步,台池鹹結石為之,《詩》所謂思樂泮水也。沂水又西逕圜丘北丘高四丈餘。沂水又西流,昔韓雉射龍於斯水之上。
《屍子》曰:韓雉見申羊於魯,有龍飲於沂。韓雉曰:吾聞之,出見虎,搏之,見龍,射之,今弗射,是不得行吾聞也。遂射之。沂水又西右注泗水也。
又西過瑕邱縣東,屈從縣東南流,漷水從東來注之。
瑕邱,魯邑,《春秋》之負瑕矣。哀公七年季康子伐邾,囚諸負瑕是也。應劭曰:瑕邱在縣西南。昔衛大夫公叔文子升於瑕邱,蘧伯玉從。文子曰:樂哉斯邱!死則我欲葬焉。伯玉曰:吾子樂之,則瑗請前。刺其欲害民良田也。瑕邱之名,蓋因斯以表稱矣。曾子吊諸負夏,鄭玄、皇甫謐並言衛地,魯、衛雖殊,土則一也。漷水出東海合鄉縣。漢安帝永初七年,封馬光子朗為侯國。其水西南流入邾。《春秋·哀公二年》,季孫斯伐邾,取漷東田及沂西田是也。漷水又逕魯國鄒山東南,而西南流,《春秋左傳》所謂嶧山也,邾文公之所遷。今城在鄒山之陽,依嚴阻以墉固,故邾婁之國,曹姓也。叔梁紇之邑也,孔子生於此。
後乃縣之,因鄒山之名以氏縣也。王莽之鄒亭矣。京相璠曰:《地理誌》,嶧山在鄒縣北,繹邑之所依以為名也。山東西二十裏,高秀獨出,積石相臨,殆無土壤。石間多孔穴,洞達相通,往往有如數間屋處,其俗謂之嶧孔。遭亂,輒將家入嶧,外寇雖眾,無所施害。晉永嘉中,太尉郗鑒將鄉曲保此山,胡賊攻守不能得。今山南有大嶧,名曰郗公嶧。山北有絕嚴,秦始皇觀禮於魯,登於嶧山之上,命丞相李斯,以大篆勒銘山領,名曰書門,《詩》所謂保有鳧嶧者也。漷水又西南逕蕃縣故城南。又西逕薛縣故城北,《地理誌》曰:夏車正奚仲之國也。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遷於薛,改名徐州。城南山上有奚仲塚。
《晉太康地記》曰:奚仲塚在城南二十五裏山上,百姓謂之神靈也。齊封田文於此,號孟嚐君,有惠譽,今郭側猶有文塚,結石為郭,作製嚴固,瑩麗可尋,行人往還,莫不逕觀,以為異見矣。漷水又西逕仲虺城北。《晉太康地記》曰:奚仲遷於邳,仲虺居之,以為湯左相。其後當周,爵稱侯,後見侵削,霸者所絀為伯,任姓也。應劭曰:邳在薛。徐廣《史記音義》曰:楚元王子郢客,以呂後二年,封上邳侯也。有下故此為上矣。《晉書地道記》曰:仲虺城在薛城西三十裏。漷水又西至湖陸縣,入於泗。故京相璠曰:薛縣淳水,首受蕃縣,西注山陽湖陸是也。《經》言瑕邱東,誤耳。
又東過平陽縣西。
縣即山陽郡之南平陽縣也。《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二十九年,齊田盻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者也。王莽改之曰黽平矣。泗水又南逕故城西,世謂之漆鄉。應劭《十三州記》曰:漆鄉,邾邑也。杜預曰:平陽東北有漆鄉。今見有故城西南方二裏,所未詳也。
又南過高平縣西,洸水從西北來,流注之。
泗水南逕高平山,山東西十裏,南北五裏,高四裏,與眾山相連,其山最高,頂上方平,故謂之高平山,縣亦取名焉。泗水又南逕高平縣故城西。漢宣帝地節三年,封丞相魏相為侯國。高帝八年,封將軍陳鍇為橐侯。《地理誌》,縣故山陽之橐縣也。王莽改曰高平。應劭曰:章帝改。按本《誌》曰王莽改名,章帝因之矣。所謂洸水者,洙水也,蓋洸、洙相入,互受通稱矣。
又南過方輿縣東。
漢哀帝建平四年,縣女子田無嗇生子。先未生二月,兒啼腹中,及生不舉,葬之陌上。三日,人過聞啼聲,母掘養之。
菏水從西來注之。
菏水,即泲水之所苞注以成湖澤也。而東與泗水合於湖陵縣西六十裏穀庭城下,俗謂之黃水口。黃水西北通巨野澤,蓋以黃水沿注於菏,故因以名焉。
又屈東南過湖陸縣南,涓涓水從東北來,流注之。
《地理誌》故湖陵縣也,菏水在南,王莽更曰湖陸。應劭曰:《尚書》一名湖陵,章帝封東平王蒼子為湖陸侯,更名湖陸也。泗水又東,逕郗鑒所築城北,又東,逕湖陵城東南。昔桓溫之北入也,範懽擒慕容忠於此。城東有《度尚碑》。
泗水又左會南梁水。《地理誌》曰:水出蕃縣。今縣之東北,平澤出泉若輪焉,發源成川,西南流分為二水。北水枝出西逕蕃縣北,又西逕滕城北。《春秋左傳·隱公十一年》,滕侯、薛侯來朝,爭長。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後之。公使羽父請薛侯曰:君辱在寡人,周諺有之曰: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寡人若朝於薛,不敢與諸任齒。君若辱貺寡人,則願以滕君為請。薛侯許之,乃長滕侯者也。
漢高祖封夏侯嬰為侯國,號曰滕公。鄧展曰:今沛郡公丘也。其水又溉於公丘焉。
縣故城在滕西北,城周二十裏,內有子城。按《地理誌》即滕也。周懿王子錯叔繡文公所封也。齊滅之,秦以為縣。漢武帝元朔三年,封魯恭王子劉順為侯國。
世以此水溉我良田,遂及百秭,故有兩溝之名焉。南梁水自枝渠西南,逕魯國蕃縣故城東,俗以南鄰於漷,亦謂之西漷水。南梁水又屈逕城南,應劭曰:縣,古小邾邑也。《地理誌》曰:其水西流注於泲。泲在湖陸西而左注泗,泗、泲合流,故《地記》或言泲入泗,泗亦言入泲,互受通稱,故有入泲之文。闞駰《十三州誌》曰:西至湖陸入泗是也。《經》無南梁之名,而有涓涓之稱,疑即是水也。戴延之《西征記》亦言湖陸縣之東南有涓涓水,亦無記於南梁,謂是吳王所道之瀆也。餘按湖陸西南,止有是水。延之蓋以《國語》雲:吳王夫差起師,將北會黃池,掘溝於商、魯之間,北屬之沂,西屬於濟。以是言之,故謂是水為吳王所掘,非也。餘以水路求之,止有泗川耳。蓋北達沂西,北逕於商、魯而接於濟,吳所浚廣耳。非謂起自東北受沂西南注濟也。假之有道,非吳所趣,年載誠<;耳少>;,人情則近,以今忖古,益知延之之不通情理矣。泗水又南,漷水注之,又逕薛之上邳城西而南注者也。
又南,過沛縣東。
昔許由隱於沛澤,即是縣也。縣蓋取澤為名,宋滅屬楚,在泗水之濱,於秦為泗水郡治,黃水注之。黃水出小黃縣黃鄉黃溝。《國語》:吳子會諸侯於黃池者也。黃水東流,逕外黃縣故城南。張晏曰:魏郡有內黃縣,故加外也。薛瓚曰:縣有黃溝,故縣氏焉。圈稱《陳留風俗傳》曰:縣南有渠水,於《春秋》為宋之曲棘裏,故宋之別都矣。《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宋元公卒於曲棘是也。宋華元居於稷裏。宣公十五年,楚圍宋,晉解揚違楚,致命於此。宋人懼,使華元乘闉,夜入楚師,登子反之床,曰:寡君使元以病告。弊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