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水右與汜水合,水上承役水於苑陵縣,縣故鄭都民。王莽之左亭縣也。役水枝津東派為汜水者也,而世俗謂之泥溝水也。《春秋左傳·僖公三十年》,晉侯、秦伯圍鄭。晉軍函陵,秦軍汜南,所謂東汜者也。其水又東北逕中牟縣南,又東北逕中牟澤,與淵水合,水出中牟縣故城北,城有層台。按郭長公《世語》及幹寶《晉記》並言:中牟縣故魏任城王台下池中,有漢時鐵錐,長六尺,入地三尺,頭西南指不可動,至月朔自正,以為晉氏中興之瑞,而今不知所在。或言在中陽城池台,未知焉是?淵水自池西出,屈逕其城西,而東南流注於汜。汜水又東逕大梁亭南,又東逕梁台南,東注渠。渠水又東南流逕開封縣,睢、渙二水出焉。右則新溝注之。其水出逢池,池上承役水於苑陵縣,別為魯溝水,東南流逕開封縣故城北,漢高帝十一年,封陶舍為侯國也。《陳留誌》稱:阮簡,字茂宏,為開封令。縣側有劫賊,外白甚急數,簡方圍綦長嘯。吏雲:劫急。簡曰:局上有劫亦甚急。其耽樂如是。故《語林》曰:王中郎以圍棋為坐隱,或亦謂之為手談,又謂之為棋聖。魯溝南際富城,東南入百尺陂,即古之逢澤也。徐廣《史記音義》曰:秦孝公會諸侯於澤,汲郡墓《竹書紀年》作逢澤,斯其處也。


    故應德璉《西征賦》曰:鸞衡東指,弭節逢澤。其水東北流為新溝。新溝又東北流,逕牛首鄉北,謂之牛建城。又東北注渠,即沙水也,音蔡,許慎正作沙音,言水散石也。從水少,水少沙見矣。楚東有沙水。謂此水也。


    又屈南至扶溝縣北。


    沙水又東南逕牛首鄉東南,魯渠水出焉,亦謂之宋溝也。又逕陳留縣故城南。


    孟康曰:留,鄭邑也,後為陳所並,故曰陳留矣。魯溝水又東南逕圍縣故城北。


    縣苦楚難,修其幹戈,以圉其患,故曰圉也。或曰,邊陲之號矣。曆萬人散,王莽之篡也,東郡太守翟義興兵討莽,莽遣奮威將軍孫建,擊之於圉北,義師大敗,屍積萬數,血流溢道,號其處為萬人散,百姓哀而祠之。又曆魯溝亭,又東南至陽夏縣故城西。漢高祖六年,封陳豨為侯國。魯溝水又南入渦,今無水也。沙水又東南逕鬥城西,《左傳·襄公三十年》,子產殯伯有屍,其臣葬之於是城也。


    沙水又東南逕牛首亭東,《左傳·桓公十四年》,宋人與諸侯伐鄭東郊,取牛首者也,俗謂之車牛城矣。沙水又東南,八裏溝水出焉。又東南,逕陳留縣裘氏鄉裘氏亭西,又逕澹台子羽塚東,與八裏溝合。按《陳留風俗傳》曰;陳留縣裘氏鄉有澹台子羽塚,又有子羽祠,民祈禱焉。京相璠曰:今泰山南武城縣,有澹台子羽塚,縣人也。未知孰是?因其方誌所敘,就記纏絡焉。溝水上承沙河而西南流,逕牛首亭南,與百尺陂水合。其水自陂,南逕開封城東三裏岡,左屈而西南流轉,注八裏溝。又南得野兔水口。水上承西南兔氏亭北野兔陂,鄭地也。《春秋傳》雲:鄭伯勞屈生於兔氏者也。陂水東北入八裏溝,八裏溝水又南逕石倉城西,又南逕兔氏亭東,又南逕邵亭西,東入沙水。沙水南逕扶溝縣故城東,縣即潁川之穀平鄉也。有扶亭,又有洧水溝,故縣有扶溝之名焉。建武元年,漢光武封平狄將軍朱鮪為侯國。沙水又東與康溝水合,水首受洧水於長社縣東,東北逕向岡西,即鄭之向鄉也。後人遏其上口,今水盛則北注,水耗則輟流。又有長明溝水注之,水出苑陵縣故城西北,縣有二城,此則西城也。二城以東,悉多陂澤,即古製澤也。京相璠曰:鄭地。杜預曰:澤在滎陽苑陵縣東,即《春秋》之製田也。故城西北平地出泉,謂之龍淵泉。淵水流陵邱亭西,又西,重泉水注之,水出城西北平地。泉湧南流,逕陵邱亭西,西南注龍淵水。龍淵水又東南逕凡陽亭西,而南入白雁陂。陂在長社縣東北,東西七裏,南北十裏,在林鄉之西南。司馬彪《郡國誌》曰:苑陵有林鄉亭。白雁陂又引瀆南流,謂之長明溝,東轉北屈。


    又東逕向城北,城側向岡,《左傳·襄公十一年》,諸侯伐鄭師於向者也。又東右<辶也>為染澤陂,而東注於蔡澤陂。長明溝水又東逕尉氏縣故城南。圈稱雲:尉氏,鄭國之東鄙。弊獄官名也。鄭大夫尉氏之邑。故欒盈曰:盈將歸死於尉氏也。溝瀆自是三分,北分為康溝,東逕平陸縣故城北。高後元年,封楚元王子禮為侯國。建武元年,以戶不滿三千,罷為尉氏縣之陵樹鄉,又有陵樹亭,漢建安中,封尚書荀攸為陵樹鄉侯。故《陳留風俗傳》曰:陵樹鄉,故平陸縣也。北有大澤,名曰長樂廄。康溝水又東逕扶溝縣之白亭北,《陳留風俗傳》曰:扶溝縣有帛鄉帛亭,名在七鄉十二亭中。康溝水又東逕少曲亭。《陳留風俗傳》曰:尉氏縣有少曲亭,俗謂之為小城也。又東南逕扶溝縣故城東,而東南注沙水。沙水又南會南水,其水南流,又分為二水。一水南逕關亭東,又東南流與左水合。其水自枝瀆南逕召陵亭西,疑即扶溝之亭也。而東南合右水,世以是水與鄢陵陂水雙導,亦謂之雙溝。又東南入沙水。沙水南與蔡澤陂水合,水出鄢陵城西北。


    《春秋·成公十六年》,晉、楚相遇於鄢陵,呂錡射中共王目,王召養由基,使射殺之。亦子反醉酒自斃處也。陂東西五裏,南北十裏。陂水東逕匡城北,城在新汲縣之東北,即扶溝之匡亭也,亭在匡城鄉。《春秋·文公元年》諸侯朝晉,衛成公不朝,使孔達侵鄭,伐綿訾及匡,即此邑也。今陳留、長垣縣南有匡城,即平邱之匡亭也。襄邑又有承匡城,然匡居陳、衛之間,亦往往有異邑矣。陂水又東南至扶溝城北,又東南入沙水。沙水又南逕小扶城西,而東南流也。城即扶溝縣之平周亭,東漢和帝永元中,封陳敬王子恭為侯國。沙水又東南逕大扶城西,城即扶樂故城也。城北二裏有《袁梁碑》,雲:梁,陳國扶樂人。後漢世祖建武十七年,更封劉隆為扶樂侯,即此城也。渦水於是分焉,不得在扶溝北便分為二水也。


    其一者,東南過陳縣北。


    沙水又東南逕東華城西,又東南,沙水枝瀆西南達洧,謂之甲庚溝,今無水。


    沙水又南與廣漕渠合,上承龐官陂,雲鄧艾所開也。雖水流廢興,溝瀆尚夥。昔賈逵為魏豫州刺史,通運渠二百裏餘,亦所謂賈侯渠也。而川渠逕複,交錯畛陌,無以辨之。沙水又東逕長平縣故城北,又東南逕陳城北,故陳國也。伏羲、神農並都之。城東北三十許裏,猶有羲城實中。舜後媯滿,為周陶正。武王賴其器用,妻以元女太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太姬好祭祀,故《詩》所謂坎其擊鼓,宛邱之下。宛邱在陳城南道東。王隱雲:漸欲平,今不知所在矣。楚討陳,殺夏征舒於栗門,以為夏州後。城之東門內有池,池水東西七十步,南北八十許步,水至清潔而不耗竭,不生魚草。水中有故台處,《詩》所謂東門之池也。城內有《漢相王君造四縣邸碑》,文字剝缺。不可悉識。其略曰:惟茲陳國,故曰淮陽郡,雲雲:王君清惠著聞為百姓畏愛,求賢養士,千有餘人,賜與田宅。吏舍,自損俸錢,助之成邸。五官掾西華陳騏等二百五人,以延熹二年雲雲,故其頌曰,修德立功,四縣迴附。今碑之左右,遺墉尚存,其礎猶在。時人不複尋其碑證,雲孔子廟學,非也。後楚襄王為秦所滅,徙都於此。文潁曰西楚矣,三楚斯其一焉。


    城南郭裏,又有一城,名曰淮陽城,子產所置也。漢高祖十一年,以為淮陽國。


    王莽更名新平,縣曰陳陵,故豫州治。王隱《晉書地道記》雲:城北有故沙,名之為死沙。而今水流津通,漕運所由矣。沙水又東南而南屈,逕陳城東,謂之百尺溝。又南分為二水,沙水出焉。溝水東南流,穀水注之,水源上承澇陂。陂在陳城西北,南暨牽城,皆為陂矣。陂水東流,謂之穀水,東逕澇城北,王隱曰:牽北有穀水,是也,牽即檉矣。《經》書公會齊、宋於檉者也。杜預曰:檉即牽也,在陳縣西北為非,檉,小城也,在陳郡西南。穀水又東流逕陳城南,又東南流入於沙水枝津,又東南流注於潁,謂之交口,水次大堰有,即古百尺堰也。


    《魏書》《國誌》曰:司馬宣王討太尉王淩,大軍掩至百尺堨,即此堨也。


    今俗唿之為山陽堰,非也。蓋新水首受潁水於百尺溝,故堰兼有新陽之名也,以是推之,悟故俗謂之非矣。


    又東南至汝南新陽縣北。


    沙水自百尺溝,東逕寧平縣之故城南。《晉陽秋》稱:晉太傅東海王越之東奔也,石勒追之,燌屍於此。數十萬眾,斂手受害。勒縱騎圍射,屍積如山。


    王夷甫死焉。餘謂後者所以智勝群情,辨者所以文身袪惑,夷甫雖體荷俊令,口擅雌黃,汙辱君親,獲罪羯勒,史官方之華、王,諒為褒矣。沙水又東,積而為陂,謂之陽都陂。明水注之,水上承沙水枝津,東出逕汝南郡之宜祿縣故城北,王莽之賞都亭也。明水又東北流注於陂,陂水東南流,謂之細水。又東逕新陽縣北,又東,高陂水東出焉。沙水又東,分為二水,即《春秋》所謂夷濮之水也。


    枝津北逕譙縣故城西,側城入渦。沙水東南逕城父縣西南,枝津出焉,俗謂之章水也。一水東注,即濮水也。俗謂之父水也,東逕城父縣之故城南,東流注也。


    又東南過山桑縣北。


    山桑故城在渦水北,沙水不得逕其北明矣,《經》言過北,誤也。


    又東南過龍亢縣南。


    沙水逕故城北,又東南逕白鹿城北而東注也。


    又東南過義城縣西,南入於淮。


    義城縣故屬沛,後隸九江,沙水東流注於淮,謂之沙汭。京相璠曰:楚東地也。《春秋左傳·昭公二十七年》,楚令尹子常以舟師及沙汭而還。杜預曰:沙,水名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水經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北魏)酈道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北魏)酈道元並收藏水經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