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1939年9月1日,晚上8點45分。
世界大戰已經打了16個小時,第一天的主要戰鬥基本上算是結束了德國裝甲部隊當然不會停止推進,他們會繼續向著各自的既定目標前進。第19裝甲軍的下一個目標是維斯瓦河,第16裝甲軍的下一個目標是皮利察河,第15裝甲軍下一步的目標則是尼達河,第22裝甲軍則會連夜行軍向杜納耶河挺進。不過在他們前進的道路上已經沒有什麽有組織的波蘭抵抗力量了,至少今天晚上不會有,明天、後天、大後天大概也不會有。
現在,真正阻擋這些德國裝甲集群前進的力量不是波蘭人而是他們身後的補給線。
至少25萬人在這個晚上乘坐著幾千輛坦克、裝甲車、自行火炮和上萬輛各種汽車開進。
而他們每打一天就會消耗掉數千噸物資(油料、彈藥、食品、武器配件、裝具帳篷還有等等),用載重3噸的歐寶卡車裝運,每天至少需要2000台滿載物資的卡車抵達前線。
這可不等於有2000台卡車就夠用了。因為隨著戰線不斷加長和可能出現的遊擊隊,輜重卡車耗費在路上的時間也會越來越長。如果一台卡車要花2天走完全程(迴去還要2天),那麽為了給前線的機械化部隊輸送物資,起碼就要投入8000台卡車;如果走完全程的時間增加到4天,需要的卡車就是16000台;如果走完全程的時間增加到8天,那麽就需要32000台大卡車了……
而且這個數字還沒有考慮保險係數和沿途維持後勤線安全的部隊所需的消耗。
也就是說,歐寶牌3噸大卡車數量的多少,就直接決定了德國裝甲部隊能夠跑多遠和跑多快這是實打實的國力!不是什麽“先進戰術理論”可以解決的問題。
另外,除了裝甲集群的後勤需要卡車,散布戰場的幾十萬上百萬的“傳統”德軍,也需要大量的卡車和馬車來保障後勤供應。
和裝甲部隊的情況一樣,“傳統”部隊擁有的卡車越多,他們在敵方土地上的機動能力也就越強。如果能讓整個步兵師都依賴卡車輪子進行機動,那麽這個步兵師就是所謂的“摩托化”步兵師了。
實際上,德國可以打出所謂的“閃電戰”,真正的訣竅並不是集中使用坦克,而是德國擁有當時世界第二、歐洲第一的汽車工業。
如果沒有大量的汽車保障裝甲集群的後勤,集中使用的坦克最多能在對手的防線上打出幾個缺口,但是卻無法及時投入部隊進行大縱深突擊。
而德國的對手英國、法國和波蘭,在1939年9月1日晚上,都還沒有意識到“裝上汽車輪子”的德國裝甲集群將會造成多大的破壞。
所以在9月1日晚上,英法波三國的政治和軍事領導人都比較篤定,他們都一致認為德國的攻勢會在9月2日放緩。波蘭有足夠的時間調整布署,並且準備反擊。
現在需要操心的僅僅是趁火打劫的蘇聯!
……
“情況似乎沒有想象得那麽糟糕。”這是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在得知蘇聯提出的“解散波蘭聯邦”要求後在白廳街外交部大樓裏對首相張伯倫說的話。
“蘇聯人遞交的不是最後通牒,對嗎?”丘胖子問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子爵。
“不,不是最後通牒。”哈利法克斯子爵迴答,“蘇聯人沒有說不答應就開戰,更沒有提及最後答複時間,這顯然不是最後通牒。”
斯大林是很聰明的,當然不會輕易讓他的國家卷入一場難以收拾的世界大戰。雖然他很想得到右岸烏克蘭和西烏克蘭(東加利西亞),但是以和平或者說以避免參加世界大戰的方式得到那塊地盤顯然是最理想的。
而且,德國的波羅的邦同樣是從原來的俄羅斯帝國分裂出去的領土,斯大林同樣很想收複波羅的!
如果德國和英國、法國、波蘭打個四敗俱傷,蘇聯不就能夠收迴波羅的了嗎?或許連芬蘭和立陶宛也能迴到祖國的懷抱……
“波蘭人是怎麽迴答的?”張伯倫首相問。
“波蘭人還沒有答複蘇聯,”哈利法克斯子爵說,“波蘭外交部長在電報中表示,如果一定要出讓右岸烏克蘭,那麽波蘭應該從德國那裏得到相應的補償。”
“波蘭人想得到哪裏?”張伯倫不置可否地問。
“東普魯士、波拉美尼亞、西裏西亞和旦澤自由市。”哈利法克斯子爵說,“這是貝克外交部長在電報中提出的。”
張伯倫看了看丘吉爾,“溫斯頓,你怎麽看?”
“波蘭人的要求是合理的,”丘吉爾說,“但是把右岸烏克蘭割讓給蘇聯……”他搖了搖頭,沒有說話。
“不,不是割讓,”哈利法克斯子爵說,“斯大林已經替我們想好了台階。解散波蘭聯邦,讓烏克蘭人獨立,然後蘇聯自己去占領烏克蘭。”
“這沒有區別,”丘吉爾聳聳肩,“我們還是出賣了烏克蘭人。”他想了想,又問,“法國人怎麽看?”
“法拉第總理認為可以接受,”哈利法克斯子爵說,“但是蘇聯必須參加反對德國的戰爭,他們應該進攻波羅的。當然,波羅的也歸蘇聯所有。另外,法國也支持波蘭占有東普魯士、波拉美尼亞、西裏西亞和旦澤自由市。法國還希望捷克斯洛伐克可以恢複,奧地利可以重獲獨立地位。”
“那他們要什麽?”丘吉爾又問。
“薩爾和魯爾地區。”哈利法克斯說,“另外,德國必須去工業化。”
丘吉爾點點頭,“我看可以同意,我們不能再給德國一絲一毫的機會,甚至可以把這個國家徹底從地圖上抹去!”
丘胖子現在是英國保守黨內右pai的頭頭,是屬於說話管用的大臣。
“溫斯頓,你的意思是我們應該同意蘇聯的要求?”張伯倫皺著眉頭問。
“不,不需要馬上表示同意,”丘吉爾說,“可以拖延一下,看看波蘭人的反擊效果。”
波蘭人將“維斯瓦河大反擊”的設想也一起報告給了英法,同時他們還把“擊斃、俘虜德軍4.5萬餘人”的戰報給了英法。而英法的軍事專家在研究了前線德軍的進展之後,得出了德軍損失約3萬人的數據。同時,他們也認為德國人的攻勢會在9月2日放緩。參考上一次世界大戰時德軍從比利時突破至巴黎附近的速度(比利時戰役後的突擊)8天時間推進了約200公裏。這一次德國人在擊敗波蘭的濱海集團軍後,至少需要10天時間才能突破到華沙附近。而濱海集團軍的抵抗至少能夠再牽製德軍5天。
“波蘭人和我們的帝國總參謀部都認為決定性的會戰將在9月16日到20日之間爆發,可能持續10天。”內維爾.張伯倫思考了一下,“也就是說,戰爭會在10月陷入僵局,就如上一次大戰時那樣,10月1日我們再給蘇聯答複吧。”
他想了想,又補充了一句:“如果蘇聯在此之前對波蘭開戰,那麽我們就去轟炸巴庫油田!”
“那我們什麽時候對德國宣戰?”丘吉爾又問。
“9月3日。”張伯倫說,“因為一旦宣戰,倫敦就有可能遭到德國的空襲,所以需要一些時間安排防空事宜。”他深吸了口氣,然後又長長一歎,“所以我建議在9月3日12時向德國遞交最後通牒,要求他們立即從波蘭撤軍。法國人則會在下午5點遞交同樣的最後通牒。”
……
“大將閣下,這是各集團軍群的傷亡失蹤統計報告。”
晚上9點15分,身處斯德丁海軍要塞的赫斯曼大將得到了最新的傷亡和失蹤報告。
赫斯曼拿著報告低聲念了起來,“在今天白天(截止下午7點)的戰鬥中,南方集團軍群的損失統計如下:
軍官:死38人,傷62人,失蹤4人;
士兵:死403人,傷1210人,失蹤302人。
北方集團軍群的損失統計如下:
軍官:死28人,傷55人,失蹤3人;
士兵:死306人,傷1102人,失蹤209人。
波羅的集團軍群的損失統計如下:
軍官:死11人,傷19人,失蹤1人;
士兵;死103人,傷336人,失蹤35人。
東部戰線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損失統計如下:
軍官:死9人,傷16人,失蹤25人;
士兵:死16人,傷33人,失蹤41人。
波羅的海艦隊沒有人員損失。各部總共傷亡失蹤人員為4367人……”
他放下報告,沉吟了一會兒,“損失也不小啊!”
不小?曼施坦因翻了翻眼皮,這要換成上一次世界大戰,也就是3個團一天的損失了。
“大將閣下,”曼施坦因還是決定要說些安慰人的話,“因為時間比較倉促,受傷人員統計時沒有區分輕傷和重傷,而且許多失蹤人員有可能隻是走散,很快會返迴部隊的。實際上的損失(陣亡、重傷和找不迴來的失蹤)很可能不足3000人。”
赫斯曼這才露出些笑容,“那就好,埃裏希,把這個數據報告給柏林,再附上說明。這可是我們第一天的成績單啊!”(未完待續。)
1939年9月1日,晚上8點45分。
世界大戰已經打了16個小時,第一天的主要戰鬥基本上算是結束了德國裝甲部隊當然不會停止推進,他們會繼續向著各自的既定目標前進。第19裝甲軍的下一個目標是維斯瓦河,第16裝甲軍的下一個目標是皮利察河,第15裝甲軍下一步的目標則是尼達河,第22裝甲軍則會連夜行軍向杜納耶河挺進。不過在他們前進的道路上已經沒有什麽有組織的波蘭抵抗力量了,至少今天晚上不會有,明天、後天、大後天大概也不會有。
現在,真正阻擋這些德國裝甲集群前進的力量不是波蘭人而是他們身後的補給線。
至少25萬人在這個晚上乘坐著幾千輛坦克、裝甲車、自行火炮和上萬輛各種汽車開進。
而他們每打一天就會消耗掉數千噸物資(油料、彈藥、食品、武器配件、裝具帳篷還有等等),用載重3噸的歐寶卡車裝運,每天至少需要2000台滿載物資的卡車抵達前線。
這可不等於有2000台卡車就夠用了。因為隨著戰線不斷加長和可能出現的遊擊隊,輜重卡車耗費在路上的時間也會越來越長。如果一台卡車要花2天走完全程(迴去還要2天),那麽為了給前線的機械化部隊輸送物資,起碼就要投入8000台卡車;如果走完全程的時間增加到4天,需要的卡車就是16000台;如果走完全程的時間增加到8天,那麽就需要32000台大卡車了……
而且這個數字還沒有考慮保險係數和沿途維持後勤線安全的部隊所需的消耗。
也就是說,歐寶牌3噸大卡車數量的多少,就直接決定了德國裝甲部隊能夠跑多遠和跑多快這是實打實的國力!不是什麽“先進戰術理論”可以解決的問題。
另外,除了裝甲集群的後勤需要卡車,散布戰場的幾十萬上百萬的“傳統”德軍,也需要大量的卡車和馬車來保障後勤供應。
和裝甲部隊的情況一樣,“傳統”部隊擁有的卡車越多,他們在敵方土地上的機動能力也就越強。如果能讓整個步兵師都依賴卡車輪子進行機動,那麽這個步兵師就是所謂的“摩托化”步兵師了。
實際上,德國可以打出所謂的“閃電戰”,真正的訣竅並不是集中使用坦克,而是德國擁有當時世界第二、歐洲第一的汽車工業。
如果沒有大量的汽車保障裝甲集群的後勤,集中使用的坦克最多能在對手的防線上打出幾個缺口,但是卻無法及時投入部隊進行大縱深突擊。
而德國的對手英國、法國和波蘭,在1939年9月1日晚上,都還沒有意識到“裝上汽車輪子”的德國裝甲集群將會造成多大的破壞。
所以在9月1日晚上,英法波三國的政治和軍事領導人都比較篤定,他們都一致認為德國的攻勢會在9月2日放緩。波蘭有足夠的時間調整布署,並且準備反擊。
現在需要操心的僅僅是趁火打劫的蘇聯!
……
“情況似乎沒有想象得那麽糟糕。”這是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在得知蘇聯提出的“解散波蘭聯邦”要求後在白廳街外交部大樓裏對首相張伯倫說的話。
“蘇聯人遞交的不是最後通牒,對嗎?”丘胖子問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子爵。
“不,不是最後通牒。”哈利法克斯子爵迴答,“蘇聯人沒有說不答應就開戰,更沒有提及最後答複時間,這顯然不是最後通牒。”
斯大林是很聰明的,當然不會輕易讓他的國家卷入一場難以收拾的世界大戰。雖然他很想得到右岸烏克蘭和西烏克蘭(東加利西亞),但是以和平或者說以避免參加世界大戰的方式得到那塊地盤顯然是最理想的。
而且,德國的波羅的邦同樣是從原來的俄羅斯帝國分裂出去的領土,斯大林同樣很想收複波羅的!
如果德國和英國、法國、波蘭打個四敗俱傷,蘇聯不就能夠收迴波羅的了嗎?或許連芬蘭和立陶宛也能迴到祖國的懷抱……
“波蘭人是怎麽迴答的?”張伯倫首相問。
“波蘭人還沒有答複蘇聯,”哈利法克斯子爵說,“波蘭外交部長在電報中表示,如果一定要出讓右岸烏克蘭,那麽波蘭應該從德國那裏得到相應的補償。”
“波蘭人想得到哪裏?”張伯倫不置可否地問。
“東普魯士、波拉美尼亞、西裏西亞和旦澤自由市。”哈利法克斯子爵說,“這是貝克外交部長在電報中提出的。”
張伯倫看了看丘吉爾,“溫斯頓,你怎麽看?”
“波蘭人的要求是合理的,”丘吉爾說,“但是把右岸烏克蘭割讓給蘇聯……”他搖了搖頭,沒有說話。
“不,不是割讓,”哈利法克斯子爵說,“斯大林已經替我們想好了台階。解散波蘭聯邦,讓烏克蘭人獨立,然後蘇聯自己去占領烏克蘭。”
“這沒有區別,”丘吉爾聳聳肩,“我們還是出賣了烏克蘭人。”他想了想,又問,“法國人怎麽看?”
“法拉第總理認為可以接受,”哈利法克斯子爵說,“但是蘇聯必須參加反對德國的戰爭,他們應該進攻波羅的。當然,波羅的也歸蘇聯所有。另外,法國也支持波蘭占有東普魯士、波拉美尼亞、西裏西亞和旦澤自由市。法國還希望捷克斯洛伐克可以恢複,奧地利可以重獲獨立地位。”
“那他們要什麽?”丘吉爾又問。
“薩爾和魯爾地區。”哈利法克斯說,“另外,德國必須去工業化。”
丘吉爾點點頭,“我看可以同意,我們不能再給德國一絲一毫的機會,甚至可以把這個國家徹底從地圖上抹去!”
丘胖子現在是英國保守黨內右pai的頭頭,是屬於說話管用的大臣。
“溫斯頓,你的意思是我們應該同意蘇聯的要求?”張伯倫皺著眉頭問。
“不,不需要馬上表示同意,”丘吉爾說,“可以拖延一下,看看波蘭人的反擊效果。”
波蘭人將“維斯瓦河大反擊”的設想也一起報告給了英法,同時他們還把“擊斃、俘虜德軍4.5萬餘人”的戰報給了英法。而英法的軍事專家在研究了前線德軍的進展之後,得出了德軍損失約3萬人的數據。同時,他們也認為德國人的攻勢會在9月2日放緩。參考上一次世界大戰時德軍從比利時突破至巴黎附近的速度(比利時戰役後的突擊)8天時間推進了約200公裏。這一次德國人在擊敗波蘭的濱海集團軍後,至少需要10天時間才能突破到華沙附近。而濱海集團軍的抵抗至少能夠再牽製德軍5天。
“波蘭人和我們的帝國總參謀部都認為決定性的會戰將在9月16日到20日之間爆發,可能持續10天。”內維爾.張伯倫思考了一下,“也就是說,戰爭會在10月陷入僵局,就如上一次大戰時那樣,10月1日我們再給蘇聯答複吧。”
他想了想,又補充了一句:“如果蘇聯在此之前對波蘭開戰,那麽我們就去轟炸巴庫油田!”
“那我們什麽時候對德國宣戰?”丘吉爾又問。
“9月3日。”張伯倫說,“因為一旦宣戰,倫敦就有可能遭到德國的空襲,所以需要一些時間安排防空事宜。”他深吸了口氣,然後又長長一歎,“所以我建議在9月3日12時向德國遞交最後通牒,要求他們立即從波蘭撤軍。法國人則會在下午5點遞交同樣的最後通牒。”
……
“大將閣下,這是各集團軍群的傷亡失蹤統計報告。”
晚上9點15分,身處斯德丁海軍要塞的赫斯曼大將得到了最新的傷亡和失蹤報告。
赫斯曼拿著報告低聲念了起來,“在今天白天(截止下午7點)的戰鬥中,南方集團軍群的損失統計如下:
軍官:死38人,傷62人,失蹤4人;
士兵:死403人,傷1210人,失蹤302人。
北方集團軍群的損失統計如下:
軍官:死28人,傷55人,失蹤3人;
士兵:死306人,傷1102人,失蹤209人。
波羅的集團軍群的損失統計如下:
軍官:死11人,傷19人,失蹤1人;
士兵;死103人,傷336人,失蹤35人。
東部戰線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損失統計如下:
軍官:死9人,傷16人,失蹤25人;
士兵:死16人,傷33人,失蹤41人。
波羅的海艦隊沒有人員損失。各部總共傷亡失蹤人員為4367人……”
他放下報告,沉吟了一會兒,“損失也不小啊!”
不小?曼施坦因翻了翻眼皮,這要換成上一次世界大戰,也就是3個團一天的損失了。
“大將閣下,”曼施坦因還是決定要說些安慰人的話,“因為時間比較倉促,受傷人員統計時沒有區分輕傷和重傷,而且許多失蹤人員有可能隻是走散,很快會返迴部隊的。實際上的損失(陣亡、重傷和找不迴來的失蹤)很可能不足3000人。”
赫斯曼這才露出些笑容,“那就好,埃裏希,把這個數據報告給柏林,再附上說明。這可是我們第一天的成績單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