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這段時間,吳用的信報越來越頻繁,幾乎到了一天一報的程度!
而一封接一封的信,都傳遞著同一個消息——長安異變,就在眼前!
劉芒愈發感覺到緊張不安。
長安發生變故,早在劉芒等人的預料之中。
讓劉芒感到緊張不安的,是異變來得如此之快!劉芒最擔心的事情,就是河東戰略和長安異變同時發生。
同時處理好兩邊的事,劉芒沒有把握。
今天,又有信來,還是燕青親自送信!
劉芒心裏一緊,一定是最重要的情報!也預示長安事態更加嚴峻。
果然!
吳用的信中,主要提及兩件事。
第一件事,文天祥讓吳用轉告劉芒,陛下發出刺血詔書,求朝中重臣及各地諸侯出兵勤王,救皇帝陛下逃脫牢籠。
第二件事,文天祥已籌劃妥當,立秋之日,皇帝攜眾臣屬去西郊祭拜。文天祥郭侃和中散大夫伏完、安集將軍董承商量,欲借此機會,經渭水黃河,將皇帝劉協送出潼關!
隻剩下不足一個月的時間!
“要不要這麽急啊!”
劉芒不停地搖著頭。
他說不好文天祥等人是否準備充分,他隻是憑感覺,認為文天祥等人太心急了。
不過,劉芒也承認,自己不在長安城,理解不了文天祥諸人急迫的心情。
可是,僅憑文天祥等人的力量,怎麽可能救出皇帝?
郭侃手下,隻有幾百老弱殘兵。董承在牛輔手下,掌兵也不多,且其中不乏忠於董卓的隊伍,董承所能依仗的隊伍,也是極為可憐。
“行事如此操切,不會害了皇上吧?”
劉芒淌下冷汗……
按照王猛的分析,皇帝若不幸駕崩。天下將大亂成一鍋粥。這是各種可能裏,最糟糕的結果。
王猛也分析過,不論是從大義出發,還是為了並州的發展。保證皇帝劉協安全,都是極其重要的。
若想勤王護駕,插手長安之事,至少要將兵馬推進至距離潼關較近的位置。
可是,臨近潼關的河北、蒲阪兩地。分別被白波軍和侯選所控製,短時間內,強行攻取兩地,絕無可能!
怕什麽,來什麽。
長安方麵的行動,到底還是和河東鹽池攻略在時間上撞了車!
時間難以錯開,兵馬也不足以調撥,怎麽辦?
手足無措的劉芒,強迫自己冷靜下來……
“寫信給輔機、天德,命他們立刻趕往陭氏。有要事商議。派人騎快馬,火速送往長子。”
“好!”婉兒應聲之間,已經飛速擬好了信。
“來人,火速趕往猗氏,命單雄信王伯當,隨時做好戰鬥準備!”
“諾!”
命寇準、林衝、史進,留守平陽。
“諾!”林衝史進感到一股莫名的興奮。
林史二人,從軍晚,在軍中地位較低,軍情機密。他們無從得知。
但是,主公劉芒的表情,凝重且帶著緊張,說明大戰將至!林衝和史進早就盼著這一天。他們要大顯身手,建功立業!
“懋公,婉兒隨我去陭氏。”
見劉芒要走,燕青連忙收拾東西,準備隨行。“小乙,你留下!”
“……”燕青十分不情願。卻不得不“諾”了一聲。
“你在平陽,等我迴來,然後帶信返迴長安。”
“諾!”
劉芒湊到燕青耳邊,低聲道:“也趁這機會,好好陪陪湘玉。”
燕青的臉,像大紅布,蚊子一樣“諾”了一聲……
……
陭氏。
長安和鹽池的情況,與會之人都十分清楚。
必須全麵控製鹽池和河東,這是既定戰略,也是南向中原的關鍵。
而長安危局,天子有難。勤王救駕,不是想不想做的問題,而是必須要做的大義。這一點,與會的長孫無忌、徐達及徐世績毫無異議。
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把攪到一處的兩件事全部處理穩妥。
解決河東問題,難免要和白波軍、蒲阪軍動手。
勤王救駕,也比如會和西涼軍交鋒。
這兩件事,都牽扯到一個問題——軍隊。
之前,為河東攻略準備的隊伍,隻有陭氏徐晃檀道濟部精兵三千,加上秦瓊的宿衛部約一千五百人。
僅靠這些兵馬,應付河東、長安兩方麵,實在是捉襟見肘。
徐達道:“此時,正值匈奴頻繁南侵之時,雁門方麵壓力巨大,無法抽調兵馬南下。太原方麵,秀成將軍的兩千步卒駐守井陘,已屬最低限度。可抽調的隊伍,唯有駐晉陽的蘇帥部兩千人,及駐祁縣的滿桂花榮部一千五百人。”
劉芒道:“定方的所部,是支援井陘和雁門的機動部隊,不能動。祁縣滿桂部,騎兵尚未操訓成型,且戰馬配備尚不完整。騎兵部是我們的寶貝,不能拿來做步卒來用。也不能抽調。”
徐達點點頭。“那隻有適當調整上黨各地駐防。”
劉芒問道:“可有所考慮?”
“考慮過了。屬下率本部從長子移防至潞縣,接替友德將軍部。友德將軍率部,換防至上黨南部,和裴元紹部同駐高都。河東戰事一起,友德將軍部可立刻出箕關,從東路,沿中條山、河水一線,進取白波軍盤踞的大陽一帶。”
並州軍隊總共不足兩萬人,這樣調整後,加上傅友德部一千人,參與河東攻略的隊伍增加到五千五百人,已經盡了最大可能。
身為並州之主,劉芒有義務鼓勵自己的手下。
這次河東攻略的軍事組織,由徐世績負責,劉芒笑著對徐世績道:“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咱們有米,隻是少了點。能否做出夠吃的飯,就看懋公的手藝了。懋公,說說你的想法吧。”
徐世績笑了,但他也清楚自己肩頭的擔子有多麽沉重。
沉吟了片刻,徐世績將自己籌劃在腦子裏又過一遍,確認沒有大的紕漏,才緩緩說道:“某以為,與其將兩件事混雜在一處,不如將長安之事看作河東戰略的延續。要勤王救駕,必須先取蒲阪、河北。”
眾人點頭。
徐世績繼續道:“而早日奪取蒲阪、河北的關鍵,在於白波軍和蒲阪軍何時動兵,爭奪鹽池。”
劉芒犯愁的就是這事兒。“若是白波軍和蒲阪軍遲遲不肯搶占鹽池,我們該如何應對?”
徐世績胸有成竹地笑了。“那,我們就讓他們早點動手!”(未完待續。)
這段時間,吳用的信報越來越頻繁,幾乎到了一天一報的程度!
而一封接一封的信,都傳遞著同一個消息——長安異變,就在眼前!
劉芒愈發感覺到緊張不安。
長安發生變故,早在劉芒等人的預料之中。
讓劉芒感到緊張不安的,是異變來得如此之快!劉芒最擔心的事情,就是河東戰略和長安異變同時發生。
同時處理好兩邊的事,劉芒沒有把握。
今天,又有信來,還是燕青親自送信!
劉芒心裏一緊,一定是最重要的情報!也預示長安事態更加嚴峻。
果然!
吳用的信中,主要提及兩件事。
第一件事,文天祥讓吳用轉告劉芒,陛下發出刺血詔書,求朝中重臣及各地諸侯出兵勤王,救皇帝陛下逃脫牢籠。
第二件事,文天祥已籌劃妥當,立秋之日,皇帝攜眾臣屬去西郊祭拜。文天祥郭侃和中散大夫伏完、安集將軍董承商量,欲借此機會,經渭水黃河,將皇帝劉協送出潼關!
隻剩下不足一個月的時間!
“要不要這麽急啊!”
劉芒不停地搖著頭。
他說不好文天祥等人是否準備充分,他隻是憑感覺,認為文天祥等人太心急了。
不過,劉芒也承認,自己不在長安城,理解不了文天祥諸人急迫的心情。
可是,僅憑文天祥等人的力量,怎麽可能救出皇帝?
郭侃手下,隻有幾百老弱殘兵。董承在牛輔手下,掌兵也不多,且其中不乏忠於董卓的隊伍,董承所能依仗的隊伍,也是極為可憐。
“行事如此操切,不會害了皇上吧?”
劉芒淌下冷汗……
按照王猛的分析,皇帝若不幸駕崩。天下將大亂成一鍋粥。這是各種可能裏,最糟糕的結果。
王猛也分析過,不論是從大義出發,還是為了並州的發展。保證皇帝劉協安全,都是極其重要的。
若想勤王護駕,插手長安之事,至少要將兵馬推進至距離潼關較近的位置。
可是,臨近潼關的河北、蒲阪兩地。分別被白波軍和侯選所控製,短時間內,強行攻取兩地,絕無可能!
怕什麽,來什麽。
長安方麵的行動,到底還是和河東鹽池攻略在時間上撞了車!
時間難以錯開,兵馬也不足以調撥,怎麽辦?
手足無措的劉芒,強迫自己冷靜下來……
“寫信給輔機、天德,命他們立刻趕往陭氏。有要事商議。派人騎快馬,火速送往長子。”
“好!”婉兒應聲之間,已經飛速擬好了信。
“來人,火速趕往猗氏,命單雄信王伯當,隨時做好戰鬥準備!”
“諾!”
命寇準、林衝、史進,留守平陽。
“諾!”林衝史進感到一股莫名的興奮。
林史二人,從軍晚,在軍中地位較低,軍情機密。他們無從得知。
但是,主公劉芒的表情,凝重且帶著緊張,說明大戰將至!林衝和史進早就盼著這一天。他們要大顯身手,建功立業!
“懋公,婉兒隨我去陭氏。”
見劉芒要走,燕青連忙收拾東西,準備隨行。“小乙,你留下!”
“……”燕青十分不情願。卻不得不“諾”了一聲。
“你在平陽,等我迴來,然後帶信返迴長安。”
“諾!”
劉芒湊到燕青耳邊,低聲道:“也趁這機會,好好陪陪湘玉。”
燕青的臉,像大紅布,蚊子一樣“諾”了一聲……
……
陭氏。
長安和鹽池的情況,與會之人都十分清楚。
必須全麵控製鹽池和河東,這是既定戰略,也是南向中原的關鍵。
而長安危局,天子有難。勤王救駕,不是想不想做的問題,而是必須要做的大義。這一點,與會的長孫無忌、徐達及徐世績毫無異議。
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把攪到一處的兩件事全部處理穩妥。
解決河東問題,難免要和白波軍、蒲阪軍動手。
勤王救駕,也比如會和西涼軍交鋒。
這兩件事,都牽扯到一個問題——軍隊。
之前,為河東攻略準備的隊伍,隻有陭氏徐晃檀道濟部精兵三千,加上秦瓊的宿衛部約一千五百人。
僅靠這些兵馬,應付河東、長安兩方麵,實在是捉襟見肘。
徐達道:“此時,正值匈奴頻繁南侵之時,雁門方麵壓力巨大,無法抽調兵馬南下。太原方麵,秀成將軍的兩千步卒駐守井陘,已屬最低限度。可抽調的隊伍,唯有駐晉陽的蘇帥部兩千人,及駐祁縣的滿桂花榮部一千五百人。”
劉芒道:“定方的所部,是支援井陘和雁門的機動部隊,不能動。祁縣滿桂部,騎兵尚未操訓成型,且戰馬配備尚不完整。騎兵部是我們的寶貝,不能拿來做步卒來用。也不能抽調。”
徐達點點頭。“那隻有適當調整上黨各地駐防。”
劉芒問道:“可有所考慮?”
“考慮過了。屬下率本部從長子移防至潞縣,接替友德將軍部。友德將軍率部,換防至上黨南部,和裴元紹部同駐高都。河東戰事一起,友德將軍部可立刻出箕關,從東路,沿中條山、河水一線,進取白波軍盤踞的大陽一帶。”
並州軍隊總共不足兩萬人,這樣調整後,加上傅友德部一千人,參與河東攻略的隊伍增加到五千五百人,已經盡了最大可能。
身為並州之主,劉芒有義務鼓勵自己的手下。
這次河東攻略的軍事組織,由徐世績負責,劉芒笑著對徐世績道:“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咱們有米,隻是少了點。能否做出夠吃的飯,就看懋公的手藝了。懋公,說說你的想法吧。”
徐世績笑了,但他也清楚自己肩頭的擔子有多麽沉重。
沉吟了片刻,徐世績將自己籌劃在腦子裏又過一遍,確認沒有大的紕漏,才緩緩說道:“某以為,與其將兩件事混雜在一處,不如將長安之事看作河東戰略的延續。要勤王救駕,必須先取蒲阪、河北。”
眾人點頭。
徐世績繼續道:“而早日奪取蒲阪、河北的關鍵,在於白波軍和蒲阪軍何時動兵,爭奪鹽池。”
劉芒犯愁的就是這事兒。“若是白波軍和蒲阪軍遲遲不肯搶占鹽池,我們該如何應對?”
徐世績胸有成竹地笑了。“那,我們就讓他們早點動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