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此地還有如此典故。
眾人又靜靜地看了此詩一會兒。
方靈輕忽地問道:「那你又是怎麽知道這件事的?」
書生道:「偶爾翻翻書,自然就在稗官野史裏翻到了。」
方靈輕再問:「可是旁邊不遠處的黃鶴樓,比這什麽黃牛樓出名得多了,他要留墨寶,幹嘛不在黃鶴樓留?」
書生笑道:「姑娘這可把我問住了,或許是他就是更喜歡這座樓吧。」
書生知道的已經夠多了。
陸廷仁也是讀書人,自幼也讀遍經史,知道的卻沒這書生知道的多,不由得對他的學識生出了敬佩,道:「閣下高才,不知尊姓大名,是這武昌本地人,還是在此處為官?」
書生道:「閑雲野鶴之身,隻是來這裏遊玩的。」
陸廷仁一聽這話就嘆了口氣,道:「朝廷還是真是不識英才。」
書生哈哈笑道:「這可怪不得朝廷,是我從未想過要走仕途路。」
陸廷仁隻當他是甘居陋巷的隱士,對他更為欣賞,旋即和他聊了起來。要知往日裏陸廷仁最著急趕路,恨不得生出翅膀立刻飛到浙江,此時與這書生一聊之下,大感投緣,竟一時忘了趕路的事。
方靈輕見狀怔了怔,隨即樂了,轉頭向危蘭問道:「蘭姐姐,我們還要在這裏繼續待嗎?」
危蘭笑道:「他們聊天,我們也可以在這裏賞賞景。」
方靈輕也笑道:「你說得是,他都不著急,我們著什麽急?」
言罷,倚在窗邊,解下腰間的陶塤,一邊望著窗外幾隻彩蝶飛舞,一邊又吹奏了起來。
她才學塤不久,自然得常常練習,才能不生疏。
那書生這時瞧了她手中的陶塤一眼,旋即收迴視線,繼續與陸廷仁閑談交流。
因他們方才是因謝枋得的詩而說上的話,此時此刻他們聊的當然還是謝枋得的詩賦。塤聲在春風中悠悠,並不吵鬧,不僅不會掩蓋人聲,甚至與他們所念詩詞極為相配。
危蘭既聽著塤,也聽著陸廷仁與那書生的談話,忽想起謝枋得所作的詩賦裏,最出名的,除了牆壁上所題那兩首七律,還有一首是他為小孤山所作。
當年她尚年少,在古人書卷中一眼看到「小孤山」三字,立刻生出了興趣,讀完之後卻又有了一個疑惑,遂拿著那捲書,向危門的長輩們詢問了一個問題。
長輩們均道,此詩定隻是一個巧合,不必理會。
她那時聞言點了點頭,心道除了巧合,也的確不可能有別的解釋——現而今她仍這般認為,隻是在此情景之下,不由自主把這句詩的末句給輕聲念了出來:
「明日登峰須造極,渺觀宇宙我心寬。」
那書生登時停口,又朝她看了一眼,道:「小孤山,好詩。」隨而接著與陸廷仁談話。
方靈輕耳聞危蘭所吟詩句,倒沒怎麽在意。
她少時和危蘭一樣,也曾在書卷裏見過這詩,也曾疑惑地詢問過父親,詩中為何會有本教的教名?方索寥的迴答也不例外。
大概是個巧合。
不是巧合,還能是因為什麽呢?
因此她這會兒聽書生與陸廷仁從謝枋得的詩,聊到謝枋得的人,思索起另一件事。
——她和危蘭之前打過的賭。
這段日子,從關中到武昌的路上,她常常都有想起此事。
她發覺如今的自己,似乎確實愈發地厭惡起從前在造極峰的日子——又或許,她一直以來都是厭惡的,隻不過從前習慣成自然,便從未沒想過改變。
直到近來,經歷了種種事,她越來越不想再聽父親的命令。
她想要為自己而活,掌握自己的人生。
但絕不是做一名俠客。
她知道要做一名真正的俠客很累。
她不想殺人害人,可也不想捨己為人。
就拿這謝枋得來說,此人身懷大才,自幼聰穎,寶祐四年登科及第,與文天祥、陸秀夫、胡三省等人為同年友,以其才華本應高中甲科,然他為人豪邁,嫉惡如仇,在對策中極攻丞相董槐與宦官董宋臣,隻得中乙科,其後仕途也始終坎坷——雖是一名文臣,倒也似有著危蘭與杜鐵鏡相同的俠氣。
然而想一想也知道,他的一生皆是苦難。
方靈輕從始至終渴望的。
卻仍是自由。
是以這時,當書生與陸廷仁談到了謝枋得為蒙元所俘,北上到了燕都,有人以「此乃文丞相斫頭處」之言威脅恐嚇於他,他卻笑著迴了一句「當年集英殿下賜進士第幸同榜,今復得從吾同年遊地下,豈非幸耶」這樁典故之際。
方靈輕倏然輕聲道:「這算什麽幸運?人死魂消,萬事俱滅。倘若是我,無論何種情況,我都不願死,也不願我的朋友死。」
這話,她說得極其小聲。
唯有危蘭聽見。
危蘭道:「你說這句話的時候,為什麽看我?」
方靈輕道:「因為我最好的朋友隻有你。」
危蘭笑道:「輕輕,你這是咒我嗎?」
方靈輕也展了顏,道:「我隻是越來越覺得,像你這樣的人,在江湖上遇到危險的次數一定比我多。但我隻願意與你同生,可不願意和你共死。」旋而,不待危蘭有所迴應,話鋒一轉道:「他們怎麽還沒有聊夠啊?」
這話聲音仍然不大。
眾人又靜靜地看了此詩一會兒。
方靈輕忽地問道:「那你又是怎麽知道這件事的?」
書生道:「偶爾翻翻書,自然就在稗官野史裏翻到了。」
方靈輕再問:「可是旁邊不遠處的黃鶴樓,比這什麽黃牛樓出名得多了,他要留墨寶,幹嘛不在黃鶴樓留?」
書生笑道:「姑娘這可把我問住了,或許是他就是更喜歡這座樓吧。」
書生知道的已經夠多了。
陸廷仁也是讀書人,自幼也讀遍經史,知道的卻沒這書生知道的多,不由得對他的學識生出了敬佩,道:「閣下高才,不知尊姓大名,是這武昌本地人,還是在此處為官?」
書生道:「閑雲野鶴之身,隻是來這裏遊玩的。」
陸廷仁一聽這話就嘆了口氣,道:「朝廷還是真是不識英才。」
書生哈哈笑道:「這可怪不得朝廷,是我從未想過要走仕途路。」
陸廷仁隻當他是甘居陋巷的隱士,對他更為欣賞,旋即和他聊了起來。要知往日裏陸廷仁最著急趕路,恨不得生出翅膀立刻飛到浙江,此時與這書生一聊之下,大感投緣,竟一時忘了趕路的事。
方靈輕見狀怔了怔,隨即樂了,轉頭向危蘭問道:「蘭姐姐,我們還要在這裏繼續待嗎?」
危蘭笑道:「他們聊天,我們也可以在這裏賞賞景。」
方靈輕也笑道:「你說得是,他都不著急,我們著什麽急?」
言罷,倚在窗邊,解下腰間的陶塤,一邊望著窗外幾隻彩蝶飛舞,一邊又吹奏了起來。
她才學塤不久,自然得常常練習,才能不生疏。
那書生這時瞧了她手中的陶塤一眼,旋即收迴視線,繼續與陸廷仁閑談交流。
因他們方才是因謝枋得的詩而說上的話,此時此刻他們聊的當然還是謝枋得的詩賦。塤聲在春風中悠悠,並不吵鬧,不僅不會掩蓋人聲,甚至與他們所念詩詞極為相配。
危蘭既聽著塤,也聽著陸廷仁與那書生的談話,忽想起謝枋得所作的詩賦裏,最出名的,除了牆壁上所題那兩首七律,還有一首是他為小孤山所作。
當年她尚年少,在古人書卷中一眼看到「小孤山」三字,立刻生出了興趣,讀完之後卻又有了一個疑惑,遂拿著那捲書,向危門的長輩們詢問了一個問題。
長輩們均道,此詩定隻是一個巧合,不必理會。
她那時聞言點了點頭,心道除了巧合,也的確不可能有別的解釋——現而今她仍這般認為,隻是在此情景之下,不由自主把這句詩的末句給輕聲念了出來:
「明日登峰須造極,渺觀宇宙我心寬。」
那書生登時停口,又朝她看了一眼,道:「小孤山,好詩。」隨而接著與陸廷仁談話。
方靈輕耳聞危蘭所吟詩句,倒沒怎麽在意。
她少時和危蘭一樣,也曾在書卷裏見過這詩,也曾疑惑地詢問過父親,詩中為何會有本教的教名?方索寥的迴答也不例外。
大概是個巧合。
不是巧合,還能是因為什麽呢?
因此她這會兒聽書生與陸廷仁從謝枋得的詩,聊到謝枋得的人,思索起另一件事。
——她和危蘭之前打過的賭。
這段日子,從關中到武昌的路上,她常常都有想起此事。
她發覺如今的自己,似乎確實愈發地厭惡起從前在造極峰的日子——又或許,她一直以來都是厭惡的,隻不過從前習慣成自然,便從未沒想過改變。
直到近來,經歷了種種事,她越來越不想再聽父親的命令。
她想要為自己而活,掌握自己的人生。
但絕不是做一名俠客。
她知道要做一名真正的俠客很累。
她不想殺人害人,可也不想捨己為人。
就拿這謝枋得來說,此人身懷大才,自幼聰穎,寶祐四年登科及第,與文天祥、陸秀夫、胡三省等人為同年友,以其才華本應高中甲科,然他為人豪邁,嫉惡如仇,在對策中極攻丞相董槐與宦官董宋臣,隻得中乙科,其後仕途也始終坎坷——雖是一名文臣,倒也似有著危蘭與杜鐵鏡相同的俠氣。
然而想一想也知道,他的一生皆是苦難。
方靈輕從始至終渴望的。
卻仍是自由。
是以這時,當書生與陸廷仁談到了謝枋得為蒙元所俘,北上到了燕都,有人以「此乃文丞相斫頭處」之言威脅恐嚇於他,他卻笑著迴了一句「當年集英殿下賜進士第幸同榜,今復得從吾同年遊地下,豈非幸耶」這樁典故之際。
方靈輕倏然輕聲道:「這算什麽幸運?人死魂消,萬事俱滅。倘若是我,無論何種情況,我都不願死,也不願我的朋友死。」
這話,她說得極其小聲。
唯有危蘭聽見。
危蘭道:「你說這句話的時候,為什麽看我?」
方靈輕道:「因為我最好的朋友隻有你。」
危蘭笑道:「輕輕,你這是咒我嗎?」
方靈輕也展了顏,道:「我隻是越來越覺得,像你這樣的人,在江湖上遇到危險的次數一定比我多。但我隻願意與你同生,可不願意和你共死。」旋而,不待危蘭有所迴應,話鋒一轉道:「他們怎麽還沒有聊夠啊?」
這話聲音仍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