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東邊的強鄰成長得太快,以它龐大的體量,似乎已經慢慢不把德國當作一迴事。性命之虞與癬疥之疾有著天壤之別,埃裏克必須在兩者之間表明姿態,否則,戰端一開,德國將東西兩線受敵。


    凱塞林這份堪稱完美的軍事計劃頓時變得有些不合時宜。整整一上午的討論,三個人的態度幾乎驚人地一致。


    德意誌聯邦之所以能在金融危機開始後能迅速擺脫困境,與及時調整內外政策不無關聯,更離不開埃裏克長達近10年的巧妙布局,畢竟這次金融風暴席卷的範圍和對全球經濟的破壞性超出了各國經濟學家的設想,更是對戰後新興工業的一次重創。


    埃裏克的應對方法就是拉動內需,以現有的疆域和人口總量來繪製一個鋼性需求的網絡,以抵消金融風暴的影響。與此同時,那些本來經濟貧窮落後的國家反而借機成為了德國的好朋友和解套的邦交國,因此,德國基本上取得了獨善其身的效果。


    實際上,德國並沒有受金融風暴多少影響,而諸如保加利亞、匈牙利、挪威、丹麥四國,更是心無旁騖的跟隨在德國左右,享受著和諧共處帶來的紅利。大家的眼睛都不瞎,德國能在全球經濟動蕩的時候保持一份淡定,已經充分說明問題。


    當然,埃裏克也不傻,在帶著一幫“小兄弟”奔跑的同時,德國也得到了周邊這些國家廣闊的市場。這種市場不會是單向的,縱使確實可以單向,埃裏克也不想這麽做,因為隻要能給雙方創造不斷的利益,才能籠絡這些將來至關重要的盟友,讓他們清楚地知道現在隻能跟誰混才能吃好喝好。


    從1928年年底開始,保加利亞、匈牙利、挪威、丹麥四國便一直與德國加強經貿合作,大家甚至直接參照丹麥的模板,以“親戚”自詡。最先如此學習的是北極圈邊上的挪威,合作力度之大絲毫不遜色於丹麥這個“從屬國”。


    眼睜睜地看著上述四國在這次經濟動蕩中反而吃香喝辣,過得舒服自在,捷克和瑞典也不敢有半點遲疑,先後申請加入了這個新興的經濟合作圈。


    埃裏克收到各國要求進入合作圈的申請時,心裏樂開了花,隨即致電國務總理漢斯·路德,要求整個內閣都必須高度重視這次多方合作,並鄭重其事地給這個合作圈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歐洲經濟同盟,簡稱歐盟。


    土耳其一直是晃悠在德國屁股後麵的老跟班,隨著捷克和瑞典先後加入歐盟,最後也不顧自己“大國”的體麵,主動找上了門。脫掉所有衣服後,大家都是皮包著骨頭,誰也不用笑話誰。土耳其死要麵子,卻隻有大國的雄心而缺乏大國的身板和潛質,凱沫爾最終明白,僅憑石油管道的租賃費和向左鄰右舍敲詐勒索,他已經實在買不起任何有用的裝備了。


    緊接著,希臘也摒棄與保加利亞的前嫌,連續派出特使,並多次通過國務總理漢斯·路德,明確要求加入歐盟,埃裏克同樣欣然應允。


    歐盟的條款非常簡明,主旨就是在公平、公正的框架下開展多邊貿易合作,互通有無,互惠互利。德國作為歐洲的進、出口大國,又是歐盟的發起國,很多地方都會起到引領作用,適用這些條款時,屬於中庸範疇。


    相比之下,瑞典和挪威屬於產品輸出口國,貿易順差相對可觀,在德國的影響下,金融風暴對他們似乎構不成威脅。而丹麥作為主要的進口和消費國,貿易逆差明顯,表麵上看,好象有些吃虧,但有了德國的扶持,倒也勉強持平。


    當全球經濟受到美國金融風暴的影響、一片哀聲的時候,以德國為龍頭的歐洲經濟聯盟,就象在集體大鍋飯陣營裏開了個小灶,顯得從容淡定,無關痛癢。


    眼睜睜地看著歐洲大部份國家都進入了歐盟,而且小日子過得舒舒坦坦,英國隻得把一肚子怨氣全撒在美國身上。實際上,如果英、美雙方都能擺正心態,公平公正,或許並不會導致彌漫全球的金融風暴。但是,兩國都想本國優先,為重修雙邊貿易條款而掐得你死我活,兩敗俱傷,結果把全球經濟同時推向了絕境。


    作為英、美兩國的中間人,法國算是吃盡了苦頭。杜美總理一直想不通,英、美、德、法都是鄰居,做人的差距怎麽就這麽大呢?看看德國的盟友,個個吃香喝辣,而他卻隻能在英、美兩家的夾縫中求生存,甚至要為他們的自私自利付出本國的經濟利益。


    看清事實真相後,杜美總理忍無可忍,終於決定暗中擺脫英、美兩國的陰影,指示法國駐柏林大使主動出擊,通過德國外交部部長康斯坦丁·馮·牛賴特的關係找到德國總理漢斯·路德,意圖悄悄加入埃裏克引領下的歐洲經濟聯盟,共享公平公正的和平紅利。


    法國與英、美兩國之間曾有盟約條款束縛,在解約之前貿然加入其他國際組織則被視為背信棄義,必將受到原有組織的打壓和製裁,甚至在政治上遭到孤立,基於此,就算法國有一千條理由,也不敢說走就走,在脫離原有組織前,隻能與糟糕而又貪婪前盟友一同殉葬。


    就這樣,法國權衡再三,決定賭一把,雖然最終不能公開加入歐盟體係,但在德國官方的見證和擔保下,單方麵與其他國家簽署了雙邊貿易協定。


    相比之下,法國不屬於歐盟正式成員,惠利也相對較少,但是,杜美總理已經非常滿足,至少他能發現德國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哀傷中沒有拋棄鄰居,在美國持續發起貿易磨擦的同時,法國不會繼續深陷於英、美兩國貿易爭端的爛泥中。


    所謂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軟,法國與歐盟各國簽訂多邊貿易協定的第二天,便立即對外聲稱將原本計劃好的英、法軍事合作內容削減了極大部分。美其名曰省錢,實際上是想做給德國看,以此表明法國對歐盟組織的誠意。


    此時此刻,英國仍與美國吵得熱火朝天,大有不能善罷甘休之式。一直冷眼旁觀的埃裏克立即找準機會,趁勢出擊,開始主動向英國伸出橄欖枝。


    不久,德國駐倫敦大使安德裏亞斯·馮·施密特親赴唐人街10號,將一些品相略有欠缺的自然資源定單恭恭敬敬地送到了英國首相拉姆齊·麥克唐納的辦公桌上,讓其開心得合不攏嘴。


    埃裏克之所以這麽做,賺錢隻是一方麵,歸根到底無非是想做另一件大事,那就是千方百計安撫西方,然後騰出手來專心對付東邊的蘇聯。


    在埃裏克看來,這個看似龐大的家夥已經有些按耐不住了,在獲得德國的技術支持後,正在不斷挑釁德國的底線。


    在雅致的總統私人書房裏,來自聯情局和軍情局的情報已經堆成了小山,大都是有關蘇聯蠢蠢欲動的準確信息。埃裏克之所以選擇在自己的書房召開這次三人會議,目的就是方便取閱。


    山雨欲來,誰也無法阻擋。


    “將軍們,蘇聯在芬蘭邊境突然多出了46個師,其中原本應該在遠東的兩個裝甲師也悄然開到了這裏,大熊想幹什麽?”埃裏克手裏舉著一份剛剛由勃勞希契帶過來的情報大聲斥問道。


    “我們的《巴巴羅薩計劃》一直沒有實施,看來蘇聯人是等不及了。”霍夫曼戎馬一生,就喜歡出征鏖戰,此時早已按耐不住了。


    “增兵和移防,這兩者看似和德國沒有直接聯係,實則是蘇聯人在觸摸我們的底線。眼下,我們必需擴充軍備,不能再因為權衡國際關係就眼睜睜地看著蘇聯人妄自尊大。”勃勞希契曆來穩重,但此時此刻也開始積極鼓動埃裏克做好迎戰的準備。


    埃裏克沒有說話,但從神態上默認了霍夫曼和勃勞希契的建議。


    此時,聯邦德國側重培養和積累基層精英軍官已有11年,要在一個月內組建一支300萬人的正規部隊,簡直是吹糠見米。隻要埃裏克向全國發出戰爭動員,向每一位應征者配發整齊的作戰裝備,軍事集訓3個月後便可以立即開赴戰場。


    “我們有現役的72個師,大部份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隻要西線暫時不與英、法交惡,對付東線綽綽有餘。”霍夫曼立即站起來向埃裏克請戰。


    “將軍請坐。”埃裏克向霍夫曼招了招手,起身從保險櫃中找出了那份幾年前由霍夫曼親自起草的《巴巴羅薩計劃》。


    “我們並不好戰,但蘇聯人似乎並不想讓我們享受太平,我的將軍們,這本計劃書已經在總統府酣睡了整整五年,是時候讓它發揮作用了。”埃裏克小心翼翼地將《巴巴羅薩計劃》放在案桌上,批示霍夫曼拿迴總參謀部,集中各級精英迅速整理完善,以備落實。


    再次看到這份計劃書重見天日,霍夫曼的心情非常激動。十幾年沒有打仗了,作為一名老職業軍人,他感到特別難受。


    “國防部要高度重視這個計劃的重新修訂工作,並動員分散的聯情、軍情人員對各處要塞和進攻路線進行仔細勘察、測繪,不能憑空想象。”埃裏克對勃勞希契說。


    “是的!總統先生。我們一定會認真遵照執行。”勃勞希契站起來大聲迴答。


    “好了我的將軍們,施展你們的才華吧,讓蘇聯人發抖的時候快到了!”埃裏克身體前傾,一拳砸在書案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工業霸主德意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真的是蛋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真的是蛋蛋並收藏工業霸主德意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