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頁
穿成偏執王爺的瀕死王妃後 作者:故溪雲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果上官朔能自行處理好且不會產生任何影響,那麽即便不上報蕭醉泊也無所謂——雖然每一次的擅自行動都會簡言挑重點概括,讓蕭醉泊心中有數。
但至於報與不報、和蕭醉泊知不知曉是否有直接關聯就不為人所知了。
從蕭醉泊的展露出來的態度來看,上官朔處理得不盡人意。
事情才過去三天,對麵的目的再大至今也不過初露鋒芒,且上官家沒有鬧出大動靜,在經百事的上官朔眼裏更沒有到達無法解決的地步,蕭醉泊得知得歪打正著卻心情不佳毫無疑問有其他原因。
比如說——
上官朔的身份到底是誰泄露出去的?
按照上官朔的說法,幼年時怕被一聽是上官家的人要求當場表演幾招,他出門從來長了八個心眼,出府迴家全走另一套府邸不說,出去鬼混時用得基本是假名。
父親和長兄不僅知道還幫忙掩蓋,若是什麽宴會上可能碰上鬼混時的是假少子,他們是寧願落得個不知禮數的標籤,也會護好家裏麽子的,護好他想維護的家族名譽。
一來二去,知曉上官朔長相的人寥寥可數,他離開本家足有五年,期間又有蕭醉泊遮掩,能扒出來久遠的過去放到現在當槍使,恐怕挑撥主從關係是小,重傷蕭醉泊勢力是大,安以墨想來十有八九是京城勢力。
蕭明德眼高手低,犯不著也沒必要查蕭醉泊身邊護衛;丞相一黨表麵擁護皇帝,安以墨卻知其真正擁立的乃是二皇子蕭餘奇,有可能、有條件,唯獨時間不對。
蕭醉泊一沒有動靜,二來遠離京城,現在動蕭醉泊對他一點好處都沒有,反而還要增加派遣出京來盯梢的人手,百害而無一利,趁太子倒台,在蕭明德麵前展現自己的能力才是他人迫切目標。太子又自顧不暇……
僅剩的可能性中,某個人的名字浮出水麵。
安以墨抬眼看向蕭醉泊,抱著解出大題後核對標準答案確認的興奮勁:「蕭哲?」
蕭醉泊莞爾,證明安以墨與他的猜測相同。
四皇子蕭哲,早晨蕭醉泊專程過問時上官朔十分篤定地迴答沒有動作。
上官朔的臉色突然十分精彩,膝蓋好像也有點軟,要不他接著跪?
王爺說得沒錯,他的腦子好像確實哪裏出了點大問題。
放到其他謀士身上,說不定會百思不得其解刨根問底身上,但如果是安以墨和蕭醉泊都這樣認為,在上官朔眼裏就跟事實沒什麽差別了,得到答案後的逆推不是難事。
「哪兒學的手段啊。」安以墨嫌棄地說。
蕭哲是蕭明德的最小的一位皇子,今年剛滿十八,與蕭醉泊的年歲都差上不少,因此與皇兄們的交往並不密切。蕭醉泊不比上頭的太子和二皇子小幾個月,卻是在在蕭哲出生沒多久就赴邊疆,見都不一定見過。而太子和二皇子都不是什麽好人,二皇子蕭餘奇還能在表麵上維持一下兄友弟恭的模樣,但兩個人瞧著蕭哲都隻當是黃口小兒不怎麽關注。
安以墨會想到蕭哲完全是他知道原文後續,蕭哲正是借用了無人留人的空,幹出來可一番大事業,留到了奪權的最後。當然了,最後還是敗在了蕭醉泊手上。
現在想想,從屬下的家族上下手,倒也符合蕭哲人小鬼大的新入世之人心思。誰能為旁人而棄整個家族不管呢?
就是可惜,雖然上官朔有家族健在在意料之外,但蕭醉泊這邊似乎沒什麽循規蹈矩的正常人。
涉及蕭哲約等於奪權者的暗中較量,上官朔心裏有數,這已經不是能他獨自處理的家族問題了:「屬下再去查,有消息即刻稟明。」
安以墨看向他,這意思就是不再擅自插手了,無論後續怎麽處理他上官朔都悉聽尊便。
「等一下。」安以墨叫住上官朔,悄悄看蕭醉泊的時候在他那雙「我就知道」的眼神裏得到許可,轉過頭來認真問道,「就事而論,你想自己接手處理嗎?」
上官朔可以退讓默許,但安以墨不認可所謂的理所應當。
蕭醉泊一點不意外安以墨的做法,按說這才是他的少年郎——對所有人抱有尊重和選擇的自由。
說上官朔不震驚是不可能的。
事件挑明雖在初期,但一個處理不好,發展到後期的程度不可估量,安以墨怎麽敢把涉及皇權爭奪的小插曲再交給他!
他對遊行涯和司遠的事情略有耳聞,真到親自麵對時仍舊會不自覺被安以墨的真誠深深震撼到。
安以墨整個人的氣質本就清清朗如夜中皎月,一雙眸清澈幹淨,對視時可見星辰大海,平靜地閃爍著與生俱來的光芒。
安心、誠意,沒有任何虛與委蛇,態度清清楚楚地擺在明麵上。
隻要想,他就敢給。
看得時間過長,上官朔自知失禮,下意識低頭移開目光,再抬頭時已然整理好心情,露出一抹苦笑:「如果我說沒什麽留戀,安公子會不會覺得我很無情。」
斷絕家族視為大逆不道,上官朔好歹也是半個文人,感觸隻深不淺。真的說起來,家族整體對蕭醉泊的遷怒算得上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過去種種不堪經歷者知曉便好,難以啟齒,也絕沒有什麽好事。
安以墨讀懂了一聲苦笑後的情緒,暗嘆一句各有難處,順理成章地接替下了工作。
但至於報與不報、和蕭醉泊知不知曉是否有直接關聯就不為人所知了。
從蕭醉泊的展露出來的態度來看,上官朔處理得不盡人意。
事情才過去三天,對麵的目的再大至今也不過初露鋒芒,且上官家沒有鬧出大動靜,在經百事的上官朔眼裏更沒有到達無法解決的地步,蕭醉泊得知得歪打正著卻心情不佳毫無疑問有其他原因。
比如說——
上官朔的身份到底是誰泄露出去的?
按照上官朔的說法,幼年時怕被一聽是上官家的人要求當場表演幾招,他出門從來長了八個心眼,出府迴家全走另一套府邸不說,出去鬼混時用得基本是假名。
父親和長兄不僅知道還幫忙掩蓋,若是什麽宴會上可能碰上鬼混時的是假少子,他們是寧願落得個不知禮數的標籤,也會護好家裏麽子的,護好他想維護的家族名譽。
一來二去,知曉上官朔長相的人寥寥可數,他離開本家足有五年,期間又有蕭醉泊遮掩,能扒出來久遠的過去放到現在當槍使,恐怕挑撥主從關係是小,重傷蕭醉泊勢力是大,安以墨想來十有八九是京城勢力。
蕭明德眼高手低,犯不著也沒必要查蕭醉泊身邊護衛;丞相一黨表麵擁護皇帝,安以墨卻知其真正擁立的乃是二皇子蕭餘奇,有可能、有條件,唯獨時間不對。
蕭醉泊一沒有動靜,二來遠離京城,現在動蕭醉泊對他一點好處都沒有,反而還要增加派遣出京來盯梢的人手,百害而無一利,趁太子倒台,在蕭明德麵前展現自己的能力才是他人迫切目標。太子又自顧不暇……
僅剩的可能性中,某個人的名字浮出水麵。
安以墨抬眼看向蕭醉泊,抱著解出大題後核對標準答案確認的興奮勁:「蕭哲?」
蕭醉泊莞爾,證明安以墨與他的猜測相同。
四皇子蕭哲,早晨蕭醉泊專程過問時上官朔十分篤定地迴答沒有動作。
上官朔的臉色突然十分精彩,膝蓋好像也有點軟,要不他接著跪?
王爺說得沒錯,他的腦子好像確實哪裏出了點大問題。
放到其他謀士身上,說不定會百思不得其解刨根問底身上,但如果是安以墨和蕭醉泊都這樣認為,在上官朔眼裏就跟事實沒什麽差別了,得到答案後的逆推不是難事。
「哪兒學的手段啊。」安以墨嫌棄地說。
蕭哲是蕭明德的最小的一位皇子,今年剛滿十八,與蕭醉泊的年歲都差上不少,因此與皇兄們的交往並不密切。蕭醉泊不比上頭的太子和二皇子小幾個月,卻是在在蕭哲出生沒多久就赴邊疆,見都不一定見過。而太子和二皇子都不是什麽好人,二皇子蕭餘奇還能在表麵上維持一下兄友弟恭的模樣,但兩個人瞧著蕭哲都隻當是黃口小兒不怎麽關注。
安以墨會想到蕭哲完全是他知道原文後續,蕭哲正是借用了無人留人的空,幹出來可一番大事業,留到了奪權的最後。當然了,最後還是敗在了蕭醉泊手上。
現在想想,從屬下的家族上下手,倒也符合蕭哲人小鬼大的新入世之人心思。誰能為旁人而棄整個家族不管呢?
就是可惜,雖然上官朔有家族健在在意料之外,但蕭醉泊這邊似乎沒什麽循規蹈矩的正常人。
涉及蕭哲約等於奪權者的暗中較量,上官朔心裏有數,這已經不是能他獨自處理的家族問題了:「屬下再去查,有消息即刻稟明。」
安以墨看向他,這意思就是不再擅自插手了,無論後續怎麽處理他上官朔都悉聽尊便。
「等一下。」安以墨叫住上官朔,悄悄看蕭醉泊的時候在他那雙「我就知道」的眼神裏得到許可,轉過頭來認真問道,「就事而論,你想自己接手處理嗎?」
上官朔可以退讓默許,但安以墨不認可所謂的理所應當。
蕭醉泊一點不意外安以墨的做法,按說這才是他的少年郎——對所有人抱有尊重和選擇的自由。
說上官朔不震驚是不可能的。
事件挑明雖在初期,但一個處理不好,發展到後期的程度不可估量,安以墨怎麽敢把涉及皇權爭奪的小插曲再交給他!
他對遊行涯和司遠的事情略有耳聞,真到親自麵對時仍舊會不自覺被安以墨的真誠深深震撼到。
安以墨整個人的氣質本就清清朗如夜中皎月,一雙眸清澈幹淨,對視時可見星辰大海,平靜地閃爍著與生俱來的光芒。
安心、誠意,沒有任何虛與委蛇,態度清清楚楚地擺在明麵上。
隻要想,他就敢給。
看得時間過長,上官朔自知失禮,下意識低頭移開目光,再抬頭時已然整理好心情,露出一抹苦笑:「如果我說沒什麽留戀,安公子會不會覺得我很無情。」
斷絕家族視為大逆不道,上官朔好歹也是半個文人,感觸隻深不淺。真的說起來,家族整體對蕭醉泊的遷怒算得上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過去種種不堪經歷者知曉便好,難以啟齒,也絕沒有什麽好事。
安以墨讀懂了一聲苦笑後的情緒,暗嘆一句各有難處,順理成章地接替下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