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誒?這兩個樣式不在乾隆二十二樣裏頭?”楊大師一上手就發現了這兩款織錦花色的不同。
“這是真正的宋代宮樣錦,因為工藝有些複雜,乾隆朝做了一些簡化。”周至說道:“其實還是八答燈籠錦的底樣,不過分了兩種方紋,兩種圓紋,每一種之間填各種團紋花樣,每一種大紋章又分了寶藍和米黃兩種色調,大紋章之間還有淡藍的雙道平行紋理相連,紋理和大花之間又要填上各種折枝花卉,飛禽,文房等圖案,這個花本就很大,至少得是五尺乘三尺的大小。”
所謂的織錦,其實就是在一個巨大的幅麵上編織上花紋,但是並不是這個巨大的幅麵上隻有一幅畫麵,而是由無數塊相同的畫麵拚合而成的。
一片單位麵積上的花色,就稱為一個花本。
花本也有大有小,越小的花本,落到織錦上的花紋就越簡單,越重複,換成信息學語言來講就是信息量少,人很輕易就看厭了。
越大的花本,能夠裝下的獨立內容就越多,落到織錦上重複得較少,畫麵自然就更加的富於變化,信息量就更大,讓人反複觀看也不覺厭倦。
但是由於編織方式過於複雜,這樣的紡織方式很快便被織工們無奈地放棄了,再到後來編織花本的技術失傳以後,創造的技能就沒了,織工們就隻懂得“照本宣科”,按照花本織錦。
再到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花本也失傳了,織錦這種在宋代達到巔峰的中國最複雜的機織工藝,無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即便經過明清兩朝,南錦重新崛起,乾隆朝得到“二十二官樣”傾力仿造,對於其中一些極度複雜的紋樣,也隻好做點減法,降低難度,方才製造得出來了。
不過這項工作在計算機的輔助下,那就是將畫麵分作極小的小元素細格,然後從最右下第一個元素讀起一直讀到最左上角。
然後將這些元素都按行取值,每一行用到的單色集合,就是這一行上需要用到的不同色的絲線數量,在按照織緯的規律,每一格隻放一根絲線在經線之上,剩下的都在經線之下,這樣就將花本複製出來了。
剩下的工作就是將花本轉換為電腦提花機讀得懂的程序,輸入到機器裏,就可以將仿製錦給織造出來了。
但是為了達到仿古絹的效果,用現代提花機肯定是過於精密準確了,因此周至忽悠蜀大考古係和楊大師合作,根據蜀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四台織機,複原出了蜀錦的提花織機,能夠控製兩片地棕和八十四片花棕,再弄了一台現代提花機控製的機械裝置來控製它,加上三眠蠶絲和古法染色,最終成功仿製出了蜀錦。
然而這一次拿到宋裱的六朝四家畫作之後,周至才知道自己還是草率了。
“老官山的織錦機是漢代的,雖然已經可以在不足五十厘米的寬度之下控製一萬多根經線,然而依舊沒有達到七八百年後宋代宮樣提花錦的巔峰水平。”周至搖頭道:“經過計算機的推演,我們發現要實現這麽大的花本和這麽複雜的紋樣,織錦機的規模還需要變得更大,地棕依然還是兩片,但是每一片的經線數量需要擴到現有織機的兩倍,而花棕的數量,更是要多到一百二十六片。”
楊大師閉著眼睛想了一下:“那就得是現在織機的兩倍寬,長……”
“四倍長。”周至說道:“但是我們都覺得不大可能,因為那樣的話織機太占地方了。”
“的確是的。可是古人肯定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呀?”楊大師是工藝大師,不是機械設計大師,頓時感覺腦漿都要燒開了。
“這個我們倒是已經猜出來了,漢代織錦機的花棕是八十四片對吧?每片花棕都放在織機的末尾,八十四片已經很長了。”周至說道:“因此到了宋代,肯定會對它進行改造,以滿足為了更複雜的圖案設計更多的花棕。”
“將八十四和一百二十六兩個數字做比較,我們就可以發現他們有個公因數四十二,八十四是四十二的兩倍,而一百二十六是四十二的三倍。”
“所以我們猜測,到了宋代,老官山提花織機的花棕不再是以平列的方式置於機尾了,而是將之變成了立體的,在織機尾部設計了三層,每一層安放四十二片花棕,如此一來,不但容下了更多的棕片,甚至還將織機的占地麵積縮短了!”
“妙啊!”楊大師不由得大喜:“哈哈哈,隻能是這樣啊!大學生的腦子就是靈便啊!”
“知道了原理,改造起來就不難了。”周至笑道:“估計馬上蔣院長就要來找你了。”
就在這時,周至的大哥大響了起來,周至一看來電顯示:“嘿,說曹操,曹操到了!蔣院長來的,你們說巧不巧?!”
將通話鍵按了一下:“喂蔣院長……啊,我已經迴來了,正好在蜀都,和楊大師一起討論宋代八答綾錦的複原呢……什麽叫上她一起?什麽事兒啊?尼雅遺址,我知道呀,和田地區的嘛,隻可惜上次去北疆太忙,都沒有來得及去看看……什麽?《漢武射蛟圖》上的臂膊實物被發現了?!不是皮具是織錦?!好,我們馬上到!”
“什麽事兒啊?”見周至神色如此鄭重,幾人都嚇了一大跳。
周至指向白板上被吸鐵石釘壓著的《漢武射蛟圖》:“這次鑒定,專家們提出的最大意見,就是漢武帝手肘上這個臂膊,在以前的書畫和考古實物中都沒有見過,因此雖然難以挑出別處的毛病,對此畫的真偽依舊存疑。”
“是呀。”費觀說道:“剛剛你介紹的時候,不就已經說過了嘛?”
“蔣院長打電話來說,這個玩意兒的實物已經被發現了,雖然是漢地蜀錦,卻在數千裏之外的北疆和田,尼雅遺址的一所古墓當中!”
“這是真正的宋代宮樣錦,因為工藝有些複雜,乾隆朝做了一些簡化。”周至說道:“其實還是八答燈籠錦的底樣,不過分了兩種方紋,兩種圓紋,每一種之間填各種團紋花樣,每一種大紋章又分了寶藍和米黃兩種色調,大紋章之間還有淡藍的雙道平行紋理相連,紋理和大花之間又要填上各種折枝花卉,飛禽,文房等圖案,這個花本就很大,至少得是五尺乘三尺的大小。”
所謂的織錦,其實就是在一個巨大的幅麵上編織上花紋,但是並不是這個巨大的幅麵上隻有一幅畫麵,而是由無數塊相同的畫麵拚合而成的。
一片單位麵積上的花色,就稱為一個花本。
花本也有大有小,越小的花本,落到織錦上的花紋就越簡單,越重複,換成信息學語言來講就是信息量少,人很輕易就看厭了。
越大的花本,能夠裝下的獨立內容就越多,落到織錦上重複得較少,畫麵自然就更加的富於變化,信息量就更大,讓人反複觀看也不覺厭倦。
但是由於編織方式過於複雜,這樣的紡織方式很快便被織工們無奈地放棄了,再到後來編織花本的技術失傳以後,創造的技能就沒了,織工們就隻懂得“照本宣科”,按照花本織錦。
再到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花本也失傳了,織錦這種在宋代達到巔峰的中國最複雜的機織工藝,無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即便經過明清兩朝,南錦重新崛起,乾隆朝得到“二十二官樣”傾力仿造,對於其中一些極度複雜的紋樣,也隻好做點減法,降低難度,方才製造得出來了。
不過這項工作在計算機的輔助下,那就是將畫麵分作極小的小元素細格,然後從最右下第一個元素讀起一直讀到最左上角。
然後將這些元素都按行取值,每一行用到的單色集合,就是這一行上需要用到的不同色的絲線數量,在按照織緯的規律,每一格隻放一根絲線在經線之上,剩下的都在經線之下,這樣就將花本複製出來了。
剩下的工作就是將花本轉換為電腦提花機讀得懂的程序,輸入到機器裏,就可以將仿製錦給織造出來了。
但是為了達到仿古絹的效果,用現代提花機肯定是過於精密準確了,因此周至忽悠蜀大考古係和楊大師合作,根據蜀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四台織機,複原出了蜀錦的提花織機,能夠控製兩片地棕和八十四片花棕,再弄了一台現代提花機控製的機械裝置來控製它,加上三眠蠶絲和古法染色,最終成功仿製出了蜀錦。
然而這一次拿到宋裱的六朝四家畫作之後,周至才知道自己還是草率了。
“老官山的織錦機是漢代的,雖然已經可以在不足五十厘米的寬度之下控製一萬多根經線,然而依舊沒有達到七八百年後宋代宮樣提花錦的巔峰水平。”周至搖頭道:“經過計算機的推演,我們發現要實現這麽大的花本和這麽複雜的紋樣,織錦機的規模還需要變得更大,地棕依然還是兩片,但是每一片的經線數量需要擴到現有織機的兩倍,而花棕的數量,更是要多到一百二十六片。”
楊大師閉著眼睛想了一下:“那就得是現在織機的兩倍寬,長……”
“四倍長。”周至說道:“但是我們都覺得不大可能,因為那樣的話織機太占地方了。”
“的確是的。可是古人肯定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呀?”楊大師是工藝大師,不是機械設計大師,頓時感覺腦漿都要燒開了。
“這個我們倒是已經猜出來了,漢代織錦機的花棕是八十四片對吧?每片花棕都放在織機的末尾,八十四片已經很長了。”周至說道:“因此到了宋代,肯定會對它進行改造,以滿足為了更複雜的圖案設計更多的花棕。”
“將八十四和一百二十六兩個數字做比較,我們就可以發現他們有個公因數四十二,八十四是四十二的兩倍,而一百二十六是四十二的三倍。”
“所以我們猜測,到了宋代,老官山提花織機的花棕不再是以平列的方式置於機尾了,而是將之變成了立體的,在織機尾部設計了三層,每一層安放四十二片花棕,如此一來,不但容下了更多的棕片,甚至還將織機的占地麵積縮短了!”
“妙啊!”楊大師不由得大喜:“哈哈哈,隻能是這樣啊!大學生的腦子就是靈便啊!”
“知道了原理,改造起來就不難了。”周至笑道:“估計馬上蔣院長就要來找你了。”
就在這時,周至的大哥大響了起來,周至一看來電顯示:“嘿,說曹操,曹操到了!蔣院長來的,你們說巧不巧?!”
將通話鍵按了一下:“喂蔣院長……啊,我已經迴來了,正好在蜀都,和楊大師一起討論宋代八答綾錦的複原呢……什麽叫上她一起?什麽事兒啊?尼雅遺址,我知道呀,和田地區的嘛,隻可惜上次去北疆太忙,都沒有來得及去看看……什麽?《漢武射蛟圖》上的臂膊實物被發現了?!不是皮具是織錦?!好,我們馬上到!”
“什麽事兒啊?”見周至神色如此鄭重,幾人都嚇了一大跳。
周至指向白板上被吸鐵石釘壓著的《漢武射蛟圖》:“這次鑒定,專家們提出的最大意見,就是漢武帝手肘上這個臂膊,在以前的書畫和考古實物中都沒有見過,因此雖然難以挑出別處的毛病,對此畫的真偽依舊存疑。”
“是呀。”費觀說道:“剛剛你介紹的時候,不就已經說過了嘛?”
“蔣院長打電話來說,這個玩意兒的實物已經被發現了,雖然是漢地蜀錦,卻在數千裏之外的北疆和田,尼雅遺址的一所古墓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