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說,這些項目哪個能砍,然後用來搬遷葫蘆城的城牆?”周至幾人將項目列舉完:“這裏哪個項目不比葫蘆城重要百倍?”
“那我再提最後一個要求。”老陳聽完大家的列舉也是無力反駁,對著幾人連連拱手:“鄧植墓,無論如何,這個墓得搬遷走。”
“南唐鄧植?”周至嚇了一大跳:“他的墓不是在閩省泰寧嗎嗎?”
“誰?”老陳反倒給周至弄糊塗了。
“最初在閩越王手下當節度副使,後來歸隨南唐李璟的鄧植啊。”周至說道:“鄧植被李璟設計以耽誤軍機為由關進死牢。時任南唐宰相的嚴續設法保釋他。鄧植出獄後秘密攜家眷潛逃。李璟追查鄧植潛逃之事,案發後嚴續遭株連入獄,滿門抄斬。”
“幸得禁官趙元德將其密釋,於是隻身逃至飛猿嶺削發為僧。”
“至南唐滅亡,宋太祖立國後,對五代十國文武舊臣,皆按功封官受祿,鄧植、嚴續二人均得妥善安置。”
“鄧植為報嚴續救命之恩,將年僅十八歲之女,配給當年五十八歲的嚴續為妻,以續後嗣。”
“這是五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兒,要不是如此,以二人的文韜武略,南唐也不見得滅亡得那麽快。”
“額……我們這兒的這個鄧植,卻是生於雍正壬子年,死於乾隆乙卯年,該墓為乾隆五十七年建造。”
“那也沒啥意思……”周至這才鬆了一口氣,要真是五代鄧植墓,那就是基金會工作沒有做好,出現了重大失誤沒有將之納入進去,現在聽說是乾隆朝的,頓時就不緊張了。
然後一想又沒對,捏著指頭算了下:“誒?雍正壬子年是1732年,乾隆乙卯年是1795年,乾隆五十七年卻是1792年啊。”
“對呀,死前三年就開始造墓,所以這個墓的規模不一般嘛!”老陳說道:“這個墓由塋城、望亭、望柱、墓塚等部分組成。塋城,東西寬十一米,南北進深十五米有餘,占地麵積三百多平。北麵正中有門洞和台階,城牆為高一到三米的條石壘砌而成。望亭、望柱、墓塚等部分在塋城內,望柱柱礎呈鼓形,柱近方形,高三米,直徑分別為六十厘米和三十厘米。”
“望亭四角為方形石柱,中間為一方形碑,碑四麵有文字,亭高三米,圍石兩米。”
“墓碑為三層,殘高三米二。墓門柱、門楣、望亭、香爐、門、欄板之上都有獅、虎、龍、鳳花草等各種雕像和曆史及生活故事圖案,”
“這個墓葬形製較完整、紀年確切、有豐富的石雕,對於研究我們三峽清代墓葬結構、雕刻及書法藝術都有意義啊。”
見到老陳急切的模樣,周至已經明白意思了,自己夾川做田野考察的時候,一個石穴,一個壙基,都會當做寶貝研究一番,何況老陳所說的這樣興致的大墓。
類似的大墓在蜀中一些地方有很好的遺存,比如巴中,就類似夔州路的北邙山,不少結構精美宏大的古墓就坐落在莽莽群山當中,保護起來當真吃力。
那些大墓曆朝曆代經曆盜墓賊太多光顧了,裏邊的東西幾乎都被盜得幹幹淨淨,可是現在已經有人開始伸手到了地麵建築上,比如石刻造像的頭部,雕飾精美的闕樓,如關中平原上的那些,甚至有盜墓賊動用卡車和起重機來整體抬走,可謂囂張至極。
“那這樣吧,”周至翻了一遍老陳關於鄧植墓資料介紹,看了看林婉秋和李老三:“咱們把鄧植墓也給加進去,不過這事兒我們隻負責撥款,不過多參與,搬遷的事情就隻能交給老陳你們縣裏自己搞,尤其是要取得當地村民們的諒解,畢竟這是墓,和一般的古建還有區別。”
李老三看到這個墓精美的塋城、望亭、望柱,內心裏是覺得這個墓應該保留下來的,但是經過周至一提醒,才知道這事兒底下的內容還挺複雜,遷墓啊,當然和遷宅子不一樣。
周至提供的辦法果然是最好的,不能幹預太多,光給一筆錢,讓地方上去料理。
當然這也不是說李老三多笨,他隻是不大了解內地處理類似事情的思路而已。
秭歸這個文保大縣的項目太多了,除了這些需要搬到鳳凰山集中“安置”的古建以外,其餘還有無數待淹老宅裏邊的各種有價值的構件,這些就都是需要基金會搬遷到蜀都去的。
不過有一件秭歸出土的人文瑰寶,現在在秭歸卻已經看不到了,因為過於珍貴,必須送到保管條件更好的地方去保管。
秭歸出去就是三峽大壩工程所在地,雖然國家公布的動工日期是十二月初,但是現在這裏已經可以見到兩岸已經推出了巨大的工地。
這麽大的工程,前期的準備工作也是非常繁瑣的,交通運輸,電力,倉儲,人員吃住等,隨便提起一條都是一大攤子的事情。
不過考察船就比較輕鬆了,長江拐過兩個大灣以後,就穿過了雄偉壯麗的西陵峽,抵達了葛洲壩。
和都江堰水利工程一樣,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同樣是“因地製宜”,屬於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
三峽出口南津關下遊約五裏的地方。長江出三峽峽穀後,水流由東急轉向南,一下子就從峽穀地形進入了平原地形,江麵由四百米突然擴寬到兩千兩百米。
唐代詩人詩歌中“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就絕妙地描述了這一景象。
由於泥沙沉積,在河麵上形成葛洲壩、西壩兩座島嶼,將長江分為大江、二江和三江。
大江為長江的主河道,二江和三江在枯水季節斷流。這樣的地勢,給製造橫截大江的水利工程提供了絕無僅有的便利。
江水蓄起來以後,將壩上遊的水位提高了二十多米,向上遊迴水一百多公裏,形成一個蓄水巨大的人造湖,極大程度地改善了三峽航道的險惡之情,也為長江中遊洪水的調峰填穀提供了可能。
為了保障通航,葛洲壩修建了三座大型船閘,其中一號船閘建在大江上,麵積相當於兩個籃球場那麽大,比著名的田納西河上的威爾遜人字門還要大,在三峽大壩的“船用電梯”那樣的逆天機械完工之前,這裏就可以稱為“天下第一門”。
“那我再提最後一個要求。”老陳聽完大家的列舉也是無力反駁,對著幾人連連拱手:“鄧植墓,無論如何,這個墓得搬遷走。”
“南唐鄧植?”周至嚇了一大跳:“他的墓不是在閩省泰寧嗎嗎?”
“誰?”老陳反倒給周至弄糊塗了。
“最初在閩越王手下當節度副使,後來歸隨南唐李璟的鄧植啊。”周至說道:“鄧植被李璟設計以耽誤軍機為由關進死牢。時任南唐宰相的嚴續設法保釋他。鄧植出獄後秘密攜家眷潛逃。李璟追查鄧植潛逃之事,案發後嚴續遭株連入獄,滿門抄斬。”
“幸得禁官趙元德將其密釋,於是隻身逃至飛猿嶺削發為僧。”
“至南唐滅亡,宋太祖立國後,對五代十國文武舊臣,皆按功封官受祿,鄧植、嚴續二人均得妥善安置。”
“鄧植為報嚴續救命之恩,將年僅十八歲之女,配給當年五十八歲的嚴續為妻,以續後嗣。”
“這是五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兒,要不是如此,以二人的文韜武略,南唐也不見得滅亡得那麽快。”
“額……我們這兒的這個鄧植,卻是生於雍正壬子年,死於乾隆乙卯年,該墓為乾隆五十七年建造。”
“那也沒啥意思……”周至這才鬆了一口氣,要真是五代鄧植墓,那就是基金會工作沒有做好,出現了重大失誤沒有將之納入進去,現在聽說是乾隆朝的,頓時就不緊張了。
然後一想又沒對,捏著指頭算了下:“誒?雍正壬子年是1732年,乾隆乙卯年是1795年,乾隆五十七年卻是1792年啊。”
“對呀,死前三年就開始造墓,所以這個墓的規模不一般嘛!”老陳說道:“這個墓由塋城、望亭、望柱、墓塚等部分組成。塋城,東西寬十一米,南北進深十五米有餘,占地麵積三百多平。北麵正中有門洞和台階,城牆為高一到三米的條石壘砌而成。望亭、望柱、墓塚等部分在塋城內,望柱柱礎呈鼓形,柱近方形,高三米,直徑分別為六十厘米和三十厘米。”
“望亭四角為方形石柱,中間為一方形碑,碑四麵有文字,亭高三米,圍石兩米。”
“墓碑為三層,殘高三米二。墓門柱、門楣、望亭、香爐、門、欄板之上都有獅、虎、龍、鳳花草等各種雕像和曆史及生活故事圖案,”
“這個墓葬形製較完整、紀年確切、有豐富的石雕,對於研究我們三峽清代墓葬結構、雕刻及書法藝術都有意義啊。”
見到老陳急切的模樣,周至已經明白意思了,自己夾川做田野考察的時候,一個石穴,一個壙基,都會當做寶貝研究一番,何況老陳所說的這樣興致的大墓。
類似的大墓在蜀中一些地方有很好的遺存,比如巴中,就類似夔州路的北邙山,不少結構精美宏大的古墓就坐落在莽莽群山當中,保護起來當真吃力。
那些大墓曆朝曆代經曆盜墓賊太多光顧了,裏邊的東西幾乎都被盜得幹幹淨淨,可是現在已經有人開始伸手到了地麵建築上,比如石刻造像的頭部,雕飾精美的闕樓,如關中平原上的那些,甚至有盜墓賊動用卡車和起重機來整體抬走,可謂囂張至極。
“那這樣吧,”周至翻了一遍老陳關於鄧植墓資料介紹,看了看林婉秋和李老三:“咱們把鄧植墓也給加進去,不過這事兒我們隻負責撥款,不過多參與,搬遷的事情就隻能交給老陳你們縣裏自己搞,尤其是要取得當地村民們的諒解,畢竟這是墓,和一般的古建還有區別。”
李老三看到這個墓精美的塋城、望亭、望柱,內心裏是覺得這個墓應該保留下來的,但是經過周至一提醒,才知道這事兒底下的內容還挺複雜,遷墓啊,當然和遷宅子不一樣。
周至提供的辦法果然是最好的,不能幹預太多,光給一筆錢,讓地方上去料理。
當然這也不是說李老三多笨,他隻是不大了解內地處理類似事情的思路而已。
秭歸這個文保大縣的項目太多了,除了這些需要搬到鳳凰山集中“安置”的古建以外,其餘還有無數待淹老宅裏邊的各種有價值的構件,這些就都是需要基金會搬遷到蜀都去的。
不過有一件秭歸出土的人文瑰寶,現在在秭歸卻已經看不到了,因為過於珍貴,必須送到保管條件更好的地方去保管。
秭歸出去就是三峽大壩工程所在地,雖然國家公布的動工日期是十二月初,但是現在這裏已經可以見到兩岸已經推出了巨大的工地。
這麽大的工程,前期的準備工作也是非常繁瑣的,交通運輸,電力,倉儲,人員吃住等,隨便提起一條都是一大攤子的事情。
不過考察船就比較輕鬆了,長江拐過兩個大灣以後,就穿過了雄偉壯麗的西陵峽,抵達了葛洲壩。
和都江堰水利工程一樣,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同樣是“因地製宜”,屬於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
三峽出口南津關下遊約五裏的地方。長江出三峽峽穀後,水流由東急轉向南,一下子就從峽穀地形進入了平原地形,江麵由四百米突然擴寬到兩千兩百米。
唐代詩人詩歌中“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就絕妙地描述了這一景象。
由於泥沙沉積,在河麵上形成葛洲壩、西壩兩座島嶼,將長江分為大江、二江和三江。
大江為長江的主河道,二江和三江在枯水季節斷流。這樣的地勢,給製造橫截大江的水利工程提供了絕無僅有的便利。
江水蓄起來以後,將壩上遊的水位提高了二十多米,向上遊迴水一百多公裏,形成一個蓄水巨大的人造湖,極大程度地改善了三峽航道的險惡之情,也為長江中遊洪水的調峰填穀提供了可能。
為了保障通航,葛洲壩修建了三座大型船閘,其中一號船閘建在大江上,麵積相當於兩個籃球場那麽大,比著名的田納西河上的威爾遜人字門還要大,在三峽大壩的“船用電梯”那樣的逆天機械完工之前,這裏就可以稱為“天下第一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