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宣宗即位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宰相人選就是白居易,結果下詔時才知道白居易已經去世八個月了,悲傷之下寫下了這首詩。”
“白居易到底做了多大的官兒啊?”李老三在努力迴憶:“不是什麽江州司馬,穿綠色袍子的小官兒嗎?”
“哈哈哈……”周至迴答道:“那是因為他當時是皇帝秘書,因為宰相武元衡被刺殺,他上表要求嚴查兇手,得罪權貴被貶成小小綠袍官兒的。”
“結果隻過了四年就迴到京城穿紅袍,當了知製誥,就是代表皇帝的五品筆杆子;七年後就穿紫袍,當任秘書監,就是皇帝的檔案管理局局長;一年後又轉刑部侍郎,封男爵;幾年後又做了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封了縣候;最後以刑部尚書致仕,最高算是做到了正二品挨邊吧。”
周至講著白居易的故事一路行來,進入大門,便是一半圓形蓮池,滿池綠水,生機盎然,與園中花草相映成趣。
“這裏最早是龍昌寺,當年白居易遊此寫下《龍昌寺荷池》:‘冷碧新秋水,殘紅半破蓮。從來寥落意,不似此池邊’。那個時節,是他心頭最灰暗的時節。”
“江州司馬青衫濕的時候反倒不是了?”衛非表示不理解。
“畢竟這是第一次被貶嘛。”周至解釋道:“後來幾起幾伏的,貶著貶著,也就習慣了……”
“哈哈哈哈……”這個解釋非常有道理,眾人都不覺大樂。
白公祠西盡頭,是一片珍稀木蓮樹林。當地人稱之為黃心樹。
黃心樹大者高五丈,涉冬不凋,身如青楊,有白文,葉如桂,厚大無脊,花如蓮香,四月初始開,自開始謝,僅二十日,據說是白居易在忠州為官時最為鍾情的樹種。
除了這些,園內還有洗墨池,白公銅像,東西兩側用花牆隔開,地勢東高西低,南麵房舍依坡而建,為船樓建築陳列室。
還有一棟結構複雜的亭閣醉吟樓,由十六根圓柱承托起一主樓和四個門樓,遊人可從四方進出,登上一座四柱三層的高閣賃欄遠眺。
整座白公祠非常幽靜,遊客稀少,建築物也沒有新修的那種“辣味兒”,古色古香,因為在明清兩代修造的規格又非常高,大家在這裏麵遊玩,都感覺自己真正接觸到了“思古之幽情”。
“這裏其實還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東坡’。”周至說道:“當年白居易被貶來這裏,攻擊他的人用的理由卻是白居易的母親是賞花墜井而死,而他卻做了《賞花》《新井》兩首詩。”
“其實真正去研究兩首詩的所作時間,就知道攻擊者屬於汙蔑,主要還是要求嚴查宰相被刺一事兒得罪了權貴。”
“來到這裏後,白居易就在忠州龍昌寺外的斜坡上大麵積種花,作為自己寄興遊賞之地,並將這裏命名為‘東坡’。”
“有點意思啊。”張路思維清奇:“白居易有個東坡,蘇軾也有個東坡;白居易有個白堤,蘇東坡也有個蘇堤,這兩人這是幹上了啊?!”
“哈哈哈哈……”周至自己都沒有想到過這個問題,給張路這麽一說,當真忍俊不禁。
白公祠本身並不大,但是有周至在,一個小地方愣是給他帶著轉了老半天,大家還覺得津津有味。
出來後已經是中午,大家在縣城裏最好的酒樓裏吃了一頓這裏著名的忠州豆腐魚,然後才前往下一站,也是急需考察搶救的重要文物地點,石寶寨。
石寶寨位於忠縣境內的長江北岸,距忠縣城四十五公裏,被稱為“江上明珠”。
此處臨江有一俯高十多丈,陡壁孤峰拔起的巨石,相傳為女媧補天所遺的一尊五彩石,故稱“石寶”。
又因為此石形如玉印,故而所在這座山峰,又名“玉印山”。
明末譚宏起義,自稱“武陵王”,據此為寨,“石寶寨”由此而來。
石寶寨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經康熙、乾隆年間修建完善。
最早的石寶寨隻有玉印石上麵的一座觀宇,靠鐵鏈攀援而上,陡險異常。
後來人民為了上山方便,倚玉印山修建起了塔樓,依山聳勢,飛簷展翼,造型奇異。
最終的石寶寨,變成了由寨門、寨身、寨頂石刹三部分組成的倚山而建的建築,最早是九層,後來擴從到十二層,全係木質結構,高度達到了五十六米。
寨門為磚石結構,高六米多,上題有瓷嵌“小蓬萊”三字,這就是石寶寨“臨江小蓬萊”這個稱唿的由來。
寨門正反兩麵,有“五龍捧聖”、“哪吒鬧海”等浮雕,精巧細致,栩栩如生。
石寶寨之所以重要,除了曆史悠久,結構精巧,建築雄偉美麗,雕塑裝飾巧奪天工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它是我國現存體積最大、層數最多的穿鬥式木結構建築。
現在的石寶寨還是三峽旅遊的一個著名景點,遊人如織,上下穿梭,熱鬧得很。
但是在一邊的文保辦公室裏,周至等人了解到了這裏即將展開的工程,也是非常緊迫,耗資不菲。
“等到三峽蓄水發電之後,長江水麵將上升到石寶寨門口,木寨周圍將形成一個一百二十多畝湖泊,石寶寨將由山寨變成‘水寨’,嚴重威脅到文物安全。”石寶寨文保工程組組長也是個五六十歲的老者,文質彬彬充滿書卷氣,不過身上隻穿著一件白背心,腦後還掛著一頂草帽,看樣子是剛從考察工地迴來的,手裏捧著個大茶缸子一邊喝涼茶,一邊給大家介紹工程進展。
石寶寨是不可移動文物,級別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然即便是不可移動文物,真要沒辦法的時候也得整體搬遷,這是不用多考慮的。
不過石寶寨非常特殊,最高處的頂層,其實是修在玉印石,也就是山體的正上方的,而下麵的十一層,則是順著山勢,側鋪在山體上的,雖然從外觀上看渾然一體,其實卻又是兩部分。
要想原封不動地遷走,並且原狀恢複,那除非將玉印石一起搬走。
“白居易到底做了多大的官兒啊?”李老三在努力迴憶:“不是什麽江州司馬,穿綠色袍子的小官兒嗎?”
“哈哈哈……”周至迴答道:“那是因為他當時是皇帝秘書,因為宰相武元衡被刺殺,他上表要求嚴查兇手,得罪權貴被貶成小小綠袍官兒的。”
“結果隻過了四年就迴到京城穿紅袍,當了知製誥,就是代表皇帝的五品筆杆子;七年後就穿紫袍,當任秘書監,就是皇帝的檔案管理局局長;一年後又轉刑部侍郎,封男爵;幾年後又做了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封了縣候;最後以刑部尚書致仕,最高算是做到了正二品挨邊吧。”
周至講著白居易的故事一路行來,進入大門,便是一半圓形蓮池,滿池綠水,生機盎然,與園中花草相映成趣。
“這裏最早是龍昌寺,當年白居易遊此寫下《龍昌寺荷池》:‘冷碧新秋水,殘紅半破蓮。從來寥落意,不似此池邊’。那個時節,是他心頭最灰暗的時節。”
“江州司馬青衫濕的時候反倒不是了?”衛非表示不理解。
“畢竟這是第一次被貶嘛。”周至解釋道:“後來幾起幾伏的,貶著貶著,也就習慣了……”
“哈哈哈哈……”這個解釋非常有道理,眾人都不覺大樂。
白公祠西盡頭,是一片珍稀木蓮樹林。當地人稱之為黃心樹。
黃心樹大者高五丈,涉冬不凋,身如青楊,有白文,葉如桂,厚大無脊,花如蓮香,四月初始開,自開始謝,僅二十日,據說是白居易在忠州為官時最為鍾情的樹種。
除了這些,園內還有洗墨池,白公銅像,東西兩側用花牆隔開,地勢東高西低,南麵房舍依坡而建,為船樓建築陳列室。
還有一棟結構複雜的亭閣醉吟樓,由十六根圓柱承托起一主樓和四個門樓,遊人可從四方進出,登上一座四柱三層的高閣賃欄遠眺。
整座白公祠非常幽靜,遊客稀少,建築物也沒有新修的那種“辣味兒”,古色古香,因為在明清兩代修造的規格又非常高,大家在這裏麵遊玩,都感覺自己真正接觸到了“思古之幽情”。
“這裏其實還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東坡’。”周至說道:“當年白居易被貶來這裏,攻擊他的人用的理由卻是白居易的母親是賞花墜井而死,而他卻做了《賞花》《新井》兩首詩。”
“其實真正去研究兩首詩的所作時間,就知道攻擊者屬於汙蔑,主要還是要求嚴查宰相被刺一事兒得罪了權貴。”
“來到這裏後,白居易就在忠州龍昌寺外的斜坡上大麵積種花,作為自己寄興遊賞之地,並將這裏命名為‘東坡’。”
“有點意思啊。”張路思維清奇:“白居易有個東坡,蘇軾也有個東坡;白居易有個白堤,蘇東坡也有個蘇堤,這兩人這是幹上了啊?!”
“哈哈哈哈……”周至自己都沒有想到過這個問題,給張路這麽一說,當真忍俊不禁。
白公祠本身並不大,但是有周至在,一個小地方愣是給他帶著轉了老半天,大家還覺得津津有味。
出來後已經是中午,大家在縣城裏最好的酒樓裏吃了一頓這裏著名的忠州豆腐魚,然後才前往下一站,也是急需考察搶救的重要文物地點,石寶寨。
石寶寨位於忠縣境內的長江北岸,距忠縣城四十五公裏,被稱為“江上明珠”。
此處臨江有一俯高十多丈,陡壁孤峰拔起的巨石,相傳為女媧補天所遺的一尊五彩石,故稱“石寶”。
又因為此石形如玉印,故而所在這座山峰,又名“玉印山”。
明末譚宏起義,自稱“武陵王”,據此為寨,“石寶寨”由此而來。
石寶寨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經康熙、乾隆年間修建完善。
最早的石寶寨隻有玉印石上麵的一座觀宇,靠鐵鏈攀援而上,陡險異常。
後來人民為了上山方便,倚玉印山修建起了塔樓,依山聳勢,飛簷展翼,造型奇異。
最終的石寶寨,變成了由寨門、寨身、寨頂石刹三部分組成的倚山而建的建築,最早是九層,後來擴從到十二層,全係木質結構,高度達到了五十六米。
寨門為磚石結構,高六米多,上題有瓷嵌“小蓬萊”三字,這就是石寶寨“臨江小蓬萊”這個稱唿的由來。
寨門正反兩麵,有“五龍捧聖”、“哪吒鬧海”等浮雕,精巧細致,栩栩如生。
石寶寨之所以重要,除了曆史悠久,結構精巧,建築雄偉美麗,雕塑裝飾巧奪天工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它是我國現存體積最大、層數最多的穿鬥式木結構建築。
現在的石寶寨還是三峽旅遊的一個著名景點,遊人如織,上下穿梭,熱鬧得很。
但是在一邊的文保辦公室裏,周至等人了解到了這裏即將展開的工程,也是非常緊迫,耗資不菲。
“等到三峽蓄水發電之後,長江水麵將上升到石寶寨門口,木寨周圍將形成一個一百二十多畝湖泊,石寶寨將由山寨變成‘水寨’,嚴重威脅到文物安全。”石寶寨文保工程組組長也是個五六十歲的老者,文質彬彬充滿書卷氣,不過身上隻穿著一件白背心,腦後還掛著一頂草帽,看樣子是剛從考察工地迴來的,手裏捧著個大茶缸子一邊喝涼茶,一邊給大家介紹工程進展。
石寶寨是不可移動文物,級別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然即便是不可移動文物,真要沒辦法的時候也得整體搬遷,這是不用多考慮的。
不過石寶寨非常特殊,最高處的頂層,其實是修在玉印石,也就是山體的正上方的,而下麵的十一層,則是順著山勢,側鋪在山體上的,雖然從外觀上看渾然一體,其實卻又是兩部分。
要想原封不動地遷走,並且原狀恢複,那除非將玉印石一起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