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龍也很有特點,龍頭呈立體感,有刺腮,粗須而無毛,龍身無所曲折,四腿肥碩,爪分四指開張,無肘毛,無尾鬣,尾巴為蛇尾狀。
畫心的正中心海浪之上,有乾隆禦題詩歌一首,還蓋了一枚大印章。
陳容自己的詩歌和水蜜章,反倒落在了畫尾,被乾隆喧賓奪主。
畫心後麵,又是一段正隔水,其後是“副拖尾”,副拖尾和副首一樣,也是蓋章的地方,上麵蓋有八枚印章。
之後又是副隔水,然後是一段長長的“正拖尾”。
“拖尾”是用宣紙接成,留給鑒賞者題詞用的,一般尺寸會很長,往往要用三張宣紙粘連而成。
《六龍圖》的正拖尾上麵分別是乾隆的幾位大學士於敏中,梁國治、王傑、董誥、金士鬆、陳孝泳恭恭敬敬的和詩。
之後才是綾錦組成地頭和雞翅木的地軸,手卷到此才算完。
因此雖然手卷的高度一般就三四十厘米,但是展開很長,象《六龍圖》的長度,其實就有四百四十多厘米,非常的長了。
因此欣賞手卷的方法也和別的畫作不一樣,透視關係也和一般的畫作不同,運用的是散點透視法,營造出“一步一景”,“一眼一景”的感覺。
《六龍圖》畫心部分出於南宋,時間久遠,最近一次修裱也是乾隆朝,同樣的年份不低,而且手卷采用的裝裱方式和材料,也是所有裝裱中最複雜的,綾、絹、紙、錦全都要用到。比如《六龍圖》就是標準的“宣和裝”,手卷的天頭、隔水、副隔水、鏡片多綾。包首則用錦,畫心則多紙,拖尾為絹。
因為時常放在案頭翻卷欣賞,手卷相比其他形式的裝裱,也更加容易受損,又由於裝裱材料的綜合性和存放環境的原因,更容易因為氧化、水解等作用而被破壞。也更容易接觸到溫濕度、光照、粉塵氣體汙染、微生物等導致纖維病變的因素。
因為怕書畫受潮,藤原美術館采用了“科學”的方法,就是用原裝包裹起來,用保鮮袋真空包裹,放進恆溫櫃子裏。
但是這麽做不僅沒有使書畫受到良好的保護,反而導致了藏品的損傷。
經過周至分析,導致這些手卷傷損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密封保存法絕對是最大的原因。
密封保存法不是不可以,但是有個前提,就是密封之前,藏品的濕度、清潔度,都需要達到標準。
還有就是為了保持纖維的柔韌度,長期卷起來存放也是個問題,需要定期舒展開來釋放一下“應力”。
雖然做到了避光和陰涼,但是卻沒有通風,之前畫作上的灰塵、油汗、最可怕是微生物和黴菌等,非常容易導致病變。
還有就是手卷上含有大量的絲織品,編織產生的縫隙非常容易留存這些東西,然後被卷入畫中,即便抽取真空,也不是完全沒有氧氣,留存在織物縫隙間的空氣也足夠它們有所作用。
作用完之後,剩下的厭氧菌又可以開始二次作用,而長期絕對一致的濕度,也會讓手卷發生大的問題,就是一旦解開手卷,會由於突然的環境變化導致手卷急劇毀壞。
許多古墓中的壁畫,西安兵馬俑上的彩繪,長期泡在水中的竹簡,都會因為這個原因毀掉。
所以古人保管書畫的方法其實是最理想的。
首先就是注意清潔,古人欣賞珍品之前,往往還要焚香沐浴,齋戒淨手,除了儀式感外,不能說就沒有這樣的原因。
到了現代,觀摩手卷作品時,就應該戴上口罩手套。因為手再幹淨,也含有油脂、汗漬、灰塵和黴菌等汙染物,指甲也會劃傷藏品。
觀賞時人與書畫保持一米半左右的距離,最好兩者之間還存在物理隔斷,以免講話時唾液飛濺到書畫上。
古人日常收藏,要用函套,畫匣。畫匣的材料也非常講究,鬆木之類油性較大的木材,需要經過處理,避免油脂汙染紙張。
古代講究的畫匣一般是多層材料複合,外層是防蟲樟木,中間為細膩堅密的楠木,最裏層還要用上等絲綢為內襯,手卷本身還要用錦袱包裹。
傳統的裝裱粘結材料是漿糊,漿糊的原料為麵粉和水,因此防止黴變和蟲蛀就是關鍵。收藏時需要將作品密封性能好的箱子或櫃子裏,避免蟲子進去,同時在箱角處放上驅蟲的樟腦之類藥香用品,以防蟲蛀,再放入烘幹的吸水性能好的土紙,調節小環境的相對濕度。
即便如此,書籍字畫也要定期晾曬,時間最好是在秋高氣爽的季節。
古人常在這個時候將收藏的書畫,書籍取出撣塵、晾放,讓吸收的水分揮發,再重新存放。
這常常還是重點藏書地的大型活動,比如皇家,這個時候會由皇帝出麵,帶著朝中重要的文化人士,在藏書閣外欣賞研究書畫,吟詩作賦,召開盛大的文會。
藤田美術館有些迷信現代科學,不大在文物保藏上信奉“雞尾酒療法”,或者說不重視六手卷,認為恆溫避光真空的保藏的手法就是最好的,結果造成後果有點嚴重。
不過好在不是救不迴來,在外人眼裏看上去非常嚴重的損失,在周至這樣的行家眼裏,就是部分汙染,外加後期脫水,層次分離之類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
《六龍圖》是最長的一卷,它的問題都可以解決,王冕的《雪梅圖》和李公麟的《便橋會盟圖》,就都好辦。
不過趙令穰的《鵝群圖》,趙孟頫的《洗馬圖》,韓幹的《馬性圖》為絹本,絹本處理起來要比紙本麻煩得多,周至的裝裱技術雖然已經十分精湛了,但是在絹本上,也沒有紙本那麽自信。
“這事兒你多找半尺徐公啊。”馬爺提醒著周至:“他長期在故宮造仿製品騙觀眾,古畫每一處細節都得過筋過脈,就連畫病都要仿造出來,他們那幫老人啊……針尖上耍花活的功夫,真不是蓋的!”
“那等我迴去多跟他請教。”周至點頭,自己修複三星老會長作品的手藝,當時徐老還是相當認可的,交情也算是結下了,除了書法一鍾蘇,一鍾黃,有點不搭之外,別的都好聊。
畫心的正中心海浪之上,有乾隆禦題詩歌一首,還蓋了一枚大印章。
陳容自己的詩歌和水蜜章,反倒落在了畫尾,被乾隆喧賓奪主。
畫心後麵,又是一段正隔水,其後是“副拖尾”,副拖尾和副首一樣,也是蓋章的地方,上麵蓋有八枚印章。
之後又是副隔水,然後是一段長長的“正拖尾”。
“拖尾”是用宣紙接成,留給鑒賞者題詞用的,一般尺寸會很長,往往要用三張宣紙粘連而成。
《六龍圖》的正拖尾上麵分別是乾隆的幾位大學士於敏中,梁國治、王傑、董誥、金士鬆、陳孝泳恭恭敬敬的和詩。
之後才是綾錦組成地頭和雞翅木的地軸,手卷到此才算完。
因此雖然手卷的高度一般就三四十厘米,但是展開很長,象《六龍圖》的長度,其實就有四百四十多厘米,非常的長了。
因此欣賞手卷的方法也和別的畫作不一樣,透視關係也和一般的畫作不同,運用的是散點透視法,營造出“一步一景”,“一眼一景”的感覺。
《六龍圖》畫心部分出於南宋,時間久遠,最近一次修裱也是乾隆朝,同樣的年份不低,而且手卷采用的裝裱方式和材料,也是所有裝裱中最複雜的,綾、絹、紙、錦全都要用到。比如《六龍圖》就是標準的“宣和裝”,手卷的天頭、隔水、副隔水、鏡片多綾。包首則用錦,畫心則多紙,拖尾為絹。
因為時常放在案頭翻卷欣賞,手卷相比其他形式的裝裱,也更加容易受損,又由於裝裱材料的綜合性和存放環境的原因,更容易因為氧化、水解等作用而被破壞。也更容易接觸到溫濕度、光照、粉塵氣體汙染、微生物等導致纖維病變的因素。
因為怕書畫受潮,藤原美術館采用了“科學”的方法,就是用原裝包裹起來,用保鮮袋真空包裹,放進恆溫櫃子裏。
但是這麽做不僅沒有使書畫受到良好的保護,反而導致了藏品的損傷。
經過周至分析,導致這些手卷傷損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密封保存法絕對是最大的原因。
密封保存法不是不可以,但是有個前提,就是密封之前,藏品的濕度、清潔度,都需要達到標準。
還有就是為了保持纖維的柔韌度,長期卷起來存放也是個問題,需要定期舒展開來釋放一下“應力”。
雖然做到了避光和陰涼,但是卻沒有通風,之前畫作上的灰塵、油汗、最可怕是微生物和黴菌等,非常容易導致病變。
還有就是手卷上含有大量的絲織品,編織產生的縫隙非常容易留存這些東西,然後被卷入畫中,即便抽取真空,也不是完全沒有氧氣,留存在織物縫隙間的空氣也足夠它們有所作用。
作用完之後,剩下的厭氧菌又可以開始二次作用,而長期絕對一致的濕度,也會讓手卷發生大的問題,就是一旦解開手卷,會由於突然的環境變化導致手卷急劇毀壞。
許多古墓中的壁畫,西安兵馬俑上的彩繪,長期泡在水中的竹簡,都會因為這個原因毀掉。
所以古人保管書畫的方法其實是最理想的。
首先就是注意清潔,古人欣賞珍品之前,往往還要焚香沐浴,齋戒淨手,除了儀式感外,不能說就沒有這樣的原因。
到了現代,觀摩手卷作品時,就應該戴上口罩手套。因為手再幹淨,也含有油脂、汗漬、灰塵和黴菌等汙染物,指甲也會劃傷藏品。
觀賞時人與書畫保持一米半左右的距離,最好兩者之間還存在物理隔斷,以免講話時唾液飛濺到書畫上。
古人日常收藏,要用函套,畫匣。畫匣的材料也非常講究,鬆木之類油性較大的木材,需要經過處理,避免油脂汙染紙張。
古代講究的畫匣一般是多層材料複合,外層是防蟲樟木,中間為細膩堅密的楠木,最裏層還要用上等絲綢為內襯,手卷本身還要用錦袱包裹。
傳統的裝裱粘結材料是漿糊,漿糊的原料為麵粉和水,因此防止黴變和蟲蛀就是關鍵。收藏時需要將作品密封性能好的箱子或櫃子裏,避免蟲子進去,同時在箱角處放上驅蟲的樟腦之類藥香用品,以防蟲蛀,再放入烘幹的吸水性能好的土紙,調節小環境的相對濕度。
即便如此,書籍字畫也要定期晾曬,時間最好是在秋高氣爽的季節。
古人常在這個時候將收藏的書畫,書籍取出撣塵、晾放,讓吸收的水分揮發,再重新存放。
這常常還是重點藏書地的大型活動,比如皇家,這個時候會由皇帝出麵,帶著朝中重要的文化人士,在藏書閣外欣賞研究書畫,吟詩作賦,召開盛大的文會。
藤田美術館有些迷信現代科學,不大在文物保藏上信奉“雞尾酒療法”,或者說不重視六手卷,認為恆溫避光真空的保藏的手法就是最好的,結果造成後果有點嚴重。
不過好在不是救不迴來,在外人眼裏看上去非常嚴重的損失,在周至這樣的行家眼裏,就是部分汙染,外加後期脫水,層次分離之類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
《六龍圖》是最長的一卷,它的問題都可以解決,王冕的《雪梅圖》和李公麟的《便橋會盟圖》,就都好辦。
不過趙令穰的《鵝群圖》,趙孟頫的《洗馬圖》,韓幹的《馬性圖》為絹本,絹本處理起來要比紙本麻煩得多,周至的裝裱技術雖然已經十分精湛了,但是在絹本上,也沒有紙本那麽自信。
“這事兒你多找半尺徐公啊。”馬爺提醒著周至:“他長期在故宮造仿製品騙觀眾,古畫每一處細節都得過筋過脈,就連畫病都要仿造出來,他們那幫老人啊……針尖上耍花活的功夫,真不是蓋的!”
“那等我迴去多跟他請教。”周至點頭,自己修複三星老會長作品的手藝,當時徐老還是相當認可的,交情也算是結下了,除了書法一鍾蘇,一鍾黃,有點不搭之外,別的都好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