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到了今天,人們將所見到的古錦包頭都稱做“仿宋錦”。


    從宋代流傳下來的裝裱錦看,有紫鸞鵲錦、倒仙牡丹錦、紫百花龍錦、柿紅龜背錦、方勝練鵲錦、八達暈錦、銀鉤暈錦等,但紋樣雖古,其實多是清代仿品。


    乾隆時期開始,蘇州織造更是專為清宮書畫手卷特製的包首錦,顏色瑰麗、圖案豐富、寓意吉祥,這一時期手卷的包首開始變得精巧至極,用料更加豐富與華貴。


    甚至青出於藍地繼承了宋代的“緙絲作”,例如故宮內府所藏清乾隆《禦筆中秋帖子詞》,共計十卷,裝潢曆時數年,最終裝裱成一套,每卷形製、尺寸一致,包首與題簽均為緙絲,但每卷圖案紋飾各不相同,設色清雅別致,十分精美。


    以前的周至在通過裝裱特征推斷作品收藏全貌的時候,在這一點上是弱項,甚至四表舅都不擅此道,王老爺子和啟老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直到周至認識了蜀錦傳承人楊大師以後,兩人開始展開古錦複原工程,周至才算是補上了這個短板。


    古代著名文人使用筆墨紙硯都是非常講究的,何紹基這幅對聯所用的紙張,叫做粉蠟箋,隋唐時期較為盛行,至清代成為常見的一種書畫專用紙。


    粉蠟箋的製作工藝精細複雜,造價高昂,它將易於吸水的粉和有防水功能的蠟有機的結合起來,造出的這種紙色澤瑩亮,手感柔潤,不易受潮,書寫平滑,不易吸墨,並能防蟲蛀。


    不僅保留了紙張易於書畫的特性,同時非常平整,富有光澤,可以經曆數百年而堅挺如新。


    最早的時候,這種紙是用於寫聖旨,後來走入民間,卻變得更加考究,除了用藥物覆色以外,還常常加上了手繪紋樣。


    比如繪畫花卉蜂蝶紋的,就叫花卉蜂蝶粉蠟箋,繪畫手繪雲龍紋,就是雲龍粉蠟箋,圖案本身也是分了等級的,有些紋樣,甚至隻能皇帝使用。


    何紹基的這幅對聯是寫在鬆鹿銜芝粉蠟箋上的,繪畫也符合乾隆晚期的風格,充分說明何紹基在這幅對聯創作時的鄭重。


    所謂“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沒有”,老頭一看周至審視對聯的手法,選擇審視的要素,以及檢查各處要素的順序,就已經知道麵前的這位肯定是行家了。


    雖然年紀實在年輕得過分,但是不能再當做外行,於是笑道:“剛剛算我失敬,小兄弟如若看得上,可以打個元爽折。”


    這是老時間裏行內人才懂的黑話,來自“會昌九老”的典故。


    相傳唐朝時,由胡杲、吉玫、劉貞、鄭據、盧貞、張渾、白居易、李元爽、禪僧如滿等九位七十歲以上的友人在洛陽龍門之東的香山結成“九老會”,唐武宗會昌五年三月,他們在白居易家中(一說在洛陽香山履道坊)聚會,歡醉賦詩,作九老詩,繪九老圖。


    從此以後,這個典故就成了中國書畫雕刻的一個重要題材,文玩行裏的夥計都明白。


    李元爽在九老裏邊排第八,所以老頭說的“元爽折”,其實就是按照標價打八折的意思,當然也有考較周至的意思在裏邊。


    周至笑道:“伯伯,我在蜀都工美商場拿片兒,一向都是香山折。”


    “哦?”老人有些訝異地看向周至:“軟片兒還是硬片兒?”


    “軟硬都是。”周至笑道。


    “我相信小兄弟不會誑人。”老頭也跟著笑了,甚至還把對周至的稱唿也換了:“這樣,我出一題,如果小兄弟答得對,香山折上,我再和小兄弟看一件好東西,算作謝過失敬之罪。”


    “如果答不上來呢?”周至問道。


    “如果答不上來,那我們就還是頭前那樣,如何?”


    “那請伯伯講來。”


    老頭笑道:“這陳列廳裏,有兩件硬片兒我一直感覺拿不確實,小兄弟覺得該是哪兩件?”


    江舒意和旁邊圍觀的人都感覺這老頭好不講理,這大廳裏的東西非常多,具體哪件拿不確實,也是你老頭自己的事情,旁人從何知曉?


    另外就算是周至說對了,你來個矢口否認,不也一樣可以耍賴?


    不料周至卻一點不以為意,直接伸手指向展廳櫃台後方貨架上一對造型奇特的花瓶:“那對出戟花觚,可否讓我上上手?”


    這下老頭眼裏的震驚之色藏都藏不住,不過也沒有多說什麽,從架子上將那對出戟花觚取了下來。


    觚,本來是一種古代青銅禮器樣式,從宋代開始,曆朝曆代都有製作,喇叭口,口下漸收,斜平肩,腹部凸出,腹下細脛,至足外展,也為喇叭狀,平底。


    到了明正德,開始在仿青銅觚式樣的四棱增加了凸棱裝飾,樣子就好像方天畫戟的月牙,稱為“並出四戟”或者“四箸”,因此被稱作出戟花觚。


    商店裏的這對花觚同樣身有四組出戟裝飾,底部內凹呈淺圈足,形製莊重古樸。


    胎體略顯厚重,通體施灰青色釉,色澤清亮肥潤,圈足露胎處還上了醬褐色護胎釉,很明顯是模仿汝窯瓷器的特征燒造。


    翻看底足,可見青花“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將兩件花觚都看了一遍,周至將東西鄭重放迴台麵上:“文物商店標示的這個價格,很明顯是將底款當做寄托款,把器物定在了嘉慶年份上。”


    “而伯伯認為這對器物完全可能出於乾隆本朝,但是同樣也有些疑惑,故而說感覺拿不確實,請問是不是這樣?”


    “小先生當真是高人,這都看得出來,必能解惑。”老頭這下當真震驚不已,因為周至的推斷完全不差,所以又把對周至的稱唿換了,連連拱手:“還請先生不吝請教!”


    “嘩——”更加吃驚的卻是圍觀眾人,甚至有了點騷動。


    這年輕人能夠如此準確地推斷出老頭的想法,實在是太匪夷所思了。


    不過周至卻笑道:“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是一對兒仿汝窯瓷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乘風而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二子從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二子從周並收藏重生之乘風而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