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後的絹畫在翻到表台之前,需在畫麵上襯紙,然後將絹畫連同襯紙卷起,放到表台上,拿去襯紙,讓畫芯正麵朝上,準備好水油紙與漿,湖水油紙在畫上。
這一步的作用是不使破碎的絹畫芯移動,便於補救,關鍵是要掌握好刷水油紙用漿的厚度,得根據畫麵破舊的程度來,必須恰到好處。
此外就是古畫的畫麵色彩,常用石青、石綠之類的顏色,由於這些是礦物顏料,滲入絹中後會浮在絹絲表麵,年長日久後,因為顏料的膠質變性,會導致顏色很容易從絹上脫落。
因此必須在這些色塊上襯墊一些光潔宣紙,再湖上水油紙,以防顏色被粘落。
但是鋪水油紙又會帶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絹本畫芯的收縮力,一般比紙本畫芯大得多,又加上水油紙脆,缺少伸張的韌性,因此貼在表台上或者牆上的畫,會有因收縮比不同而崩裂的可能。
為了預防這一現象的發生,湖水油紙之後,必須再加上兩層宣紙作為保護層,表台上也要用潮濕毛巾擦淨,將整張絹畫翻身,背紙朝上,刷平在表台上,再揭去表麵兩層舊複背紙。
說起來已經夠複雜了,但是實際操作,卻比這個還要複雜煩難萬倍。
因為這幅畫在北宋就已經“古絹脆裂再黏續”,全靠王洙精湛的修複技藝才得以還原,到了今天,早已經再次酥脆老化、斷裂嚴重、畫芯大部分脫漿起空,簡直讓人不敢打開。
因此隻能采用直接放在表台上操作。清洗前先在表台上襯墊薄皮紙或細網網絹,用水排筆襯平吸幹。
然後畫軸放上慢慢打開,畫麵朝上,用水排筆動作輕勻,不緊不慢地淋過能固定的畫意,然後找畫意其它分散的碎片進行拚接。
這一步需要仔細觀察畫意,細心拚接,準確到位,一點不能錯。
然後才可用毛巾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步小心慢慢吸幹固定,再用稀漿水油紙刷平在畫麵上,並在水油紙上麵刷上兩層宣紙保護層,然後動作輕慢地連表台上的襯絹一起移動到另一個表台上翻身,把有水油紙與保護層的一麵刷平在表台上。
到這一步,原畫算是完成了清洗和背麵朝上的過程,接下來進入第二步,關鍵工序,揭畫芯的工序。
“書畫性命,全在於揭”,這一步的工作,就是揭去畫芯的背紙。
這一步如果操作不當,將會斷送畫的性命,在操作時必須要認真,耐心細致,注意力高度集中。
手指與鑷子並用,先小心揭除表麵兩層複背紙,揭時在畫麵的空白處或易揭的地方開口,按其規律順著一個方向,循序漸進。
能揭就揭,不能揭就搓,搓時注意手指放平,來迴把厚處輕輕磨擦,如有零碎紙衣,則用小毛筆用水逐步清洗,總之不能操之過急,還要做到揭淨。
如遇畫芯原有的補丁色彩接近,絹絲經緯正確,接筆尚好,可以保留原補不動。如有不佳者,就應該將補丁揭去,重補。
好在《蜀山圖》用的還是“稠絹”,如果是稀絹,目數較低,因此絹與托紙是畫紙的共同組成部分,那樣就連托紙也不可揭去,否則畫芯會失色失神,難度更大。
畫芯逐步起空的過程中,還要采用滾漿法加固,即以正麵施一些稀漿湖,使絹與底紙粘合結實。
同時在揭去舊托紙的洞口處,也刷上一些稀漿湖,以防翹口,等畫麵完全幹了之後,才能進行補洞。
到了這一步,能夠傷害原畫的動作都沒有發生,減法已經做完,畫心後背已經完全裸露。
接下來加法過程開始,好歹能夠先鬆一口氣了。
第三步是修補洞口。需要把揭完托紙後的畫芯上所顯露出來的大小破洞傷損之處,全部精心修補上。
這一步的要求就是精細,精細,再精細。
在補缺前,先把磨快的小刀尖刮去洞口旁多餘的單絲、雜絲,補絹前洞口的油紙上用小毛筆塗上厚漿水,每個洞口的補絹根據畫芯的經緯絲都要對準,不能彎曲。
絹補之後,用小毛筆塗上厚漿水,再用手指輕輕摸平,待幹之後將洞口周圍的多餘補絹用磨快的小刀放平在洞口上輕輕刮去,刮的程度,以手感摸平為限,再用小毛筆塗上補漿水,使補絹與洞口四周粘連。
大小洞口補完,剩下的裂逢及小芝麻洞,都要用加染好顏色的細網網絹用小毛筆漿水條點滴都貼上,不能漏掉。
這步工程繁複瑣碎且必須細致認真,可謂磨人到極致,做完這一步之後,修複最繁瑣的工序算是做完了。
到如今,《蜀山圖》的修複也才做完這一步,今天需要做的,是“托畫芯”的步驟,也就是行話當中的“上牆”。
上牆的意思,就是將畫心覆上背紙,翻過來除掉正麵保護宣紙和水油紙,讓畫心露出來,再貼到牆上等待幹燥後全色裝表。
說起來好簡單,做起來好複雜。
首先把補洞完好的畫芯在表台上起身,照常規把畫芯裁齊。
裁畫芯時注意圖章、款識,同時配好托紙尺寸。
由於絹畫被撐平一段時間,已經有了較大的伸張,所以下台後先要放一放,使其自然收縮,然後再潤濕托心,避免絹絲過度伸張,影響表件日後的收縮變形,或於裝表過程中走牆、崩裂。
之後才可以用清水把托紙用排筆勻水,再把畫芯有水油紙湖上的一麵也同樣用清水排筆刷勻。
然後把調好適度的薄漿直接刷在畫芯的背麵。
最後把托紙刷平在表台上,把畫芯刷平在托紙上,翻過身再刷平,隱上白的助條紙。
這樣,前麵加湖的水油紙和兩層加護的宣紙已經完成使命,可被揭去。
這一步也得小心,要是吃水不足,或者碰到較破的畫芯,揭水油紙時很容易將原畫的碎片一道給揭下來。
因此動作必須靈活小心,如發現畫芯絹絲粘上水油紙時,立即停止,改變揭取的方向。
如果這樣都還不行,那就隻能把水油紙撕成小塊,一點點剝離下來。
然後用清水小筆把翹起的絹絲理平,露出正麵的畫芯。
相比紙本,絹本就還要多一個步驟——除漿。
正麵仍有湖水油紙的餘漿,需待畫芯半幹時,輕輕地擦去,動作為用掌心朝下,用手指的平麵平平伏伏地順著絹絲輕輕來迴揉順。
這是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如果畫麵表麵上的餘漿不除淨的話,會影響下一步在洞口的全色工序,會出現反色現象,讓修複的部分無法與原畫融為一體,或者顯得突兀,無柔糯之感。
同樣的,為了防止絹本畫芯崩裂,畫芯的背麵同樣需要多托兩層宣紙貼平。
今天都是四表舅指揮,周至操作。
這一步的作用是不使破碎的絹畫芯移動,便於補救,關鍵是要掌握好刷水油紙用漿的厚度,得根據畫麵破舊的程度來,必須恰到好處。
此外就是古畫的畫麵色彩,常用石青、石綠之類的顏色,由於這些是礦物顏料,滲入絹中後會浮在絹絲表麵,年長日久後,因為顏料的膠質變性,會導致顏色很容易從絹上脫落。
因此必須在這些色塊上襯墊一些光潔宣紙,再湖上水油紙,以防顏色被粘落。
但是鋪水油紙又會帶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絹本畫芯的收縮力,一般比紙本畫芯大得多,又加上水油紙脆,缺少伸張的韌性,因此貼在表台上或者牆上的畫,會有因收縮比不同而崩裂的可能。
為了預防這一現象的發生,湖水油紙之後,必須再加上兩層宣紙作為保護層,表台上也要用潮濕毛巾擦淨,將整張絹畫翻身,背紙朝上,刷平在表台上,再揭去表麵兩層舊複背紙。
說起來已經夠複雜了,但是實際操作,卻比這個還要複雜煩難萬倍。
因為這幅畫在北宋就已經“古絹脆裂再黏續”,全靠王洙精湛的修複技藝才得以還原,到了今天,早已經再次酥脆老化、斷裂嚴重、畫芯大部分脫漿起空,簡直讓人不敢打開。
因此隻能采用直接放在表台上操作。清洗前先在表台上襯墊薄皮紙或細網網絹,用水排筆襯平吸幹。
然後畫軸放上慢慢打開,畫麵朝上,用水排筆動作輕勻,不緊不慢地淋過能固定的畫意,然後找畫意其它分散的碎片進行拚接。
這一步需要仔細觀察畫意,細心拚接,準確到位,一點不能錯。
然後才可用毛巾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步小心慢慢吸幹固定,再用稀漿水油紙刷平在畫麵上,並在水油紙上麵刷上兩層宣紙保護層,然後動作輕慢地連表台上的襯絹一起移動到另一個表台上翻身,把有水油紙與保護層的一麵刷平在表台上。
到這一步,原畫算是完成了清洗和背麵朝上的過程,接下來進入第二步,關鍵工序,揭畫芯的工序。
“書畫性命,全在於揭”,這一步的工作,就是揭去畫芯的背紙。
這一步如果操作不當,將會斷送畫的性命,在操作時必須要認真,耐心細致,注意力高度集中。
手指與鑷子並用,先小心揭除表麵兩層複背紙,揭時在畫麵的空白處或易揭的地方開口,按其規律順著一個方向,循序漸進。
能揭就揭,不能揭就搓,搓時注意手指放平,來迴把厚處輕輕磨擦,如有零碎紙衣,則用小毛筆用水逐步清洗,總之不能操之過急,還要做到揭淨。
如遇畫芯原有的補丁色彩接近,絹絲經緯正確,接筆尚好,可以保留原補不動。如有不佳者,就應該將補丁揭去,重補。
好在《蜀山圖》用的還是“稠絹”,如果是稀絹,目數較低,因此絹與托紙是畫紙的共同組成部分,那樣就連托紙也不可揭去,否則畫芯會失色失神,難度更大。
畫芯逐步起空的過程中,還要采用滾漿法加固,即以正麵施一些稀漿湖,使絹與底紙粘合結實。
同時在揭去舊托紙的洞口處,也刷上一些稀漿湖,以防翹口,等畫麵完全幹了之後,才能進行補洞。
到了這一步,能夠傷害原畫的動作都沒有發生,減法已經做完,畫心後背已經完全裸露。
接下來加法過程開始,好歹能夠先鬆一口氣了。
第三步是修補洞口。需要把揭完托紙後的畫芯上所顯露出來的大小破洞傷損之處,全部精心修補上。
這一步的要求就是精細,精細,再精細。
在補缺前,先把磨快的小刀尖刮去洞口旁多餘的單絲、雜絲,補絹前洞口的油紙上用小毛筆塗上厚漿水,每個洞口的補絹根據畫芯的經緯絲都要對準,不能彎曲。
絹補之後,用小毛筆塗上厚漿水,再用手指輕輕摸平,待幹之後將洞口周圍的多餘補絹用磨快的小刀放平在洞口上輕輕刮去,刮的程度,以手感摸平為限,再用小毛筆塗上補漿水,使補絹與洞口四周粘連。
大小洞口補完,剩下的裂逢及小芝麻洞,都要用加染好顏色的細網網絹用小毛筆漿水條點滴都貼上,不能漏掉。
這步工程繁複瑣碎且必須細致認真,可謂磨人到極致,做完這一步之後,修複最繁瑣的工序算是做完了。
到如今,《蜀山圖》的修複也才做完這一步,今天需要做的,是“托畫芯”的步驟,也就是行話當中的“上牆”。
上牆的意思,就是將畫心覆上背紙,翻過來除掉正麵保護宣紙和水油紙,讓畫心露出來,再貼到牆上等待幹燥後全色裝表。
說起來好簡單,做起來好複雜。
首先把補洞完好的畫芯在表台上起身,照常規把畫芯裁齊。
裁畫芯時注意圖章、款識,同時配好托紙尺寸。
由於絹畫被撐平一段時間,已經有了較大的伸張,所以下台後先要放一放,使其自然收縮,然後再潤濕托心,避免絹絲過度伸張,影響表件日後的收縮變形,或於裝表過程中走牆、崩裂。
之後才可以用清水把托紙用排筆勻水,再把畫芯有水油紙湖上的一麵也同樣用清水排筆刷勻。
然後把調好適度的薄漿直接刷在畫芯的背麵。
最後把托紙刷平在表台上,把畫芯刷平在托紙上,翻過身再刷平,隱上白的助條紙。
這樣,前麵加湖的水油紙和兩層加護的宣紙已經完成使命,可被揭去。
這一步也得小心,要是吃水不足,或者碰到較破的畫芯,揭水油紙時很容易將原畫的碎片一道給揭下來。
因此動作必須靈活小心,如發現畫芯絹絲粘上水油紙時,立即停止,改變揭取的方向。
如果這樣都還不行,那就隻能把水油紙撕成小塊,一點點剝離下來。
然後用清水小筆把翹起的絹絲理平,露出正麵的畫芯。
相比紙本,絹本就還要多一個步驟——除漿。
正麵仍有湖水油紙的餘漿,需待畫芯半幹時,輕輕地擦去,動作為用掌心朝下,用手指的平麵平平伏伏地順著絹絲輕輕來迴揉順。
這是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如果畫麵表麵上的餘漿不除淨的話,會影響下一步在洞口的全色工序,會出現反色現象,讓修複的部分無法與原畫融為一體,或者顯得突兀,無柔糯之感。
同樣的,為了防止絹本畫芯崩裂,畫芯的背麵同樣需要多托兩層宣紙貼平。
今天都是四表舅指揮,周至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