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聽話。」魘足的晏珩輕聲哄誘著她,「你都這麽累了,不吃點什麽怎麽能行?孤餵你就是了。」
「……」
本以為隻是開玩笑,結果晏珩真的叫人把膳食送了進來。
晏珩帶迴來的獐子取腿上的腱子肉烤了,烤好的肉被片成薄薄的肉脯,香氣在精鹽香料下被誘發出來,至往人鼻腔裏鑽。雉雞肉被切成絲,行宮廚房裏的廚子們調了鹹香的蘸醬配著送上來。小米粥熬得濃稠得宜,用來養胃再好不過。
陸婉靠堆疊的繡枕上,撐起精神被晏珩餵著用了些。而後漱了口,在晏珩的注視下繼續睡去。
「殿下……」王忠耐著性子在門外等了好一會兒,才見晏珩輕手輕腳地出來。
「噓……」已經出了房門,但晏珩還是比了個噤聲,對著守在門外的阿春、阿夏道,「好好照顧太子妃,孤晚些時候迴來。」
二人齊聲應了:「諾。」
走出了小院,晏珩才不緊不慢地開口:「父皇母後迴來了嗎?」
「是,陛下召您過去一趟。」王忠恭敬道,「奴才猜想,許是為了殿下今日受傷的事。」
晏珩點點頭:「孤知道了……」
燭光煜煜,晏清坐在案前,兀自出神。
朝廷用了三個月平定叛亂,但這隻是巧合。不過是吳王一路過關斬將,所以開始自負,忘記了驕兵必敗,才會被朝廷軍隊給包了餃子。七王人心不齊,也是很大的一個因素。
但這場算不上漫長的戰爭,依舊讓朝廷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不說參戰的諸侯,就是朝廷戰死的人馬都數以萬計。要是用在袁曉的戍邊屯田的策略上,估計能在邊境建上兩個大營。
匈奴年年緊逼,一次比一次狂妄。昔日和親,派遣的使節趾高氣昂,連林後那樣強勢的女人,都隻能為了大局忍氣吞聲。所以,匈奴人看上了他曾經的摯愛,他隻能在先帝的聖旨下,笑著將她拱手相讓。
騎馬相送三十裏,客客氣氣地送走貪得無厭的匈奴使節。看她紅妝數裏,為了大夏邊境的安寧,被當做交易的籌碼,遠赴塞上。他隻能駐留原地,望著馬車拖起滾滾的煙塵,在落日餘暉下埋藏心底隱晦的愛意。
「父皇。」晏珩向座位上的晏清躬身行了一禮。
「坐。」晏清迴過神來,示意晏珩落座。
「謝父皇。」晏珩尋了席位,端正坐下。
「朕屬實沒有想到,吳王的餘孽會躲到這兒來行刺。你的傷……無礙吧?」
晏珩點頭:「迴父皇,兒臣並無大礙。隻是此事,需得徹查。」
晏清頷首:「這件事交給太尉去辦,他知其中關竅。你今日所說之事,可有良策?」
雖然吳王之亂一平,他藉口削去了參與叛亂的各大諸侯爵位,收迴了部分土地。但朝廷王侯上百,這一次不過是殺雞儆猴。想要推行袁曉削藩的計策,仍然困難重重。
「父皇當初讓兒臣監斬袁大人時,兒臣曾向他請教過這個問題。除了推恩,別無他法。」
「推恩?」晏清不解,捋了捋鬍鬚,問道,「如何推恩?」
「自然是子承父業,『人人平等』。」晏珩解釋道,「諸侯的爵位由嫡子繼承,但庶子卻不像皇子一樣,得以分封。不如效仿天家,將諸侯的土地裂而均之,使庶子共沐天恩。」
「這樣一來,諸侯若是偏愛某一庶子,可以名正言順的將土地多割一些。久而久之,會削弱王國的力量。」
「且一旦推恩,就算諸侯不想裂地分其子,那麽嫡次子、庶子亦有很大可能與父親、嫡兄弟離心。」
「同室之中,人心不齊,諸侯一定自顧不暇,便少了許多妄想的精力。」
晏清點了點頭:「袁曉是個飽學之士,見解獨到。非其策,朕不能早發現此引發大夏動盪的危機。」
「他遺此計於你,可謂雖死猶生。為己策而獻身,可說死得其所。」
「晏珩。」
晏清忽然叫了她的全名,晏珩連忙起身:「兒臣在。」
「朕不會叫他白白犧牲,你以後,也要對得起父皇和袁曉。削藩聚力,為的是什麽,你知道嗎?」
晏珩鄭重道:「太祖兵陷,大夏之恥。四夷寇邊,黎庶不安。是以太宗南掃百越以一統,父皇養兵千日以待時。」
「削藩為安內,意在攘外敵,兒臣不敢不知。」
晏清滿意地點了點頭,欣慰地望著晏珩:「就憑你這番話,這晏家的天下,也應該交予你。朕的父皇,你的祖父,也是這般想得。」
「朕叫他失望了,希望你以後,不會讓朕失望。」
「兒臣自當勉勵,不負父皇所望。」晏珩一字一句道。
「魏王在京久不去,你長兄亦滯於長安,你想過沒有?」
「什麽?」晏清話鋒忽然一轉,晏珩不免有些忐忑。
晏清定睛看向晏珩,沉聲道:「魏王之意,朕一向明了。他是朕的親弟弟、你的親叔叔不錯,但若是有朝一日,他威脅到你的儲君之位,你會如何?」
「王叔……」晏珩不知道晏清想聽什麽樣的答案,沉思片刻,答,「王叔若有此想,恐輪不到兒臣置喙,父皇定然已經主意。」
晏清聞言,放聲一笑:「都說知子莫若父,但朕有時,的確不知道你在想些什麽。」
「不錯,朕有自己的私心。可若是你的長兄威脅到你的皇位,你會怎麽做?」
「……」
本以為隻是開玩笑,結果晏珩真的叫人把膳食送了進來。
晏珩帶迴來的獐子取腿上的腱子肉烤了,烤好的肉被片成薄薄的肉脯,香氣在精鹽香料下被誘發出來,至往人鼻腔裏鑽。雉雞肉被切成絲,行宮廚房裏的廚子們調了鹹香的蘸醬配著送上來。小米粥熬得濃稠得宜,用來養胃再好不過。
陸婉靠堆疊的繡枕上,撐起精神被晏珩餵著用了些。而後漱了口,在晏珩的注視下繼續睡去。
「殿下……」王忠耐著性子在門外等了好一會兒,才見晏珩輕手輕腳地出來。
「噓……」已經出了房門,但晏珩還是比了個噤聲,對著守在門外的阿春、阿夏道,「好好照顧太子妃,孤晚些時候迴來。」
二人齊聲應了:「諾。」
走出了小院,晏珩才不緊不慢地開口:「父皇母後迴來了嗎?」
「是,陛下召您過去一趟。」王忠恭敬道,「奴才猜想,許是為了殿下今日受傷的事。」
晏珩點點頭:「孤知道了……」
燭光煜煜,晏清坐在案前,兀自出神。
朝廷用了三個月平定叛亂,但這隻是巧合。不過是吳王一路過關斬將,所以開始自負,忘記了驕兵必敗,才會被朝廷軍隊給包了餃子。七王人心不齊,也是很大的一個因素。
但這場算不上漫長的戰爭,依舊讓朝廷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不說參戰的諸侯,就是朝廷戰死的人馬都數以萬計。要是用在袁曉的戍邊屯田的策略上,估計能在邊境建上兩個大營。
匈奴年年緊逼,一次比一次狂妄。昔日和親,派遣的使節趾高氣昂,連林後那樣強勢的女人,都隻能為了大局忍氣吞聲。所以,匈奴人看上了他曾經的摯愛,他隻能在先帝的聖旨下,笑著將她拱手相讓。
騎馬相送三十裏,客客氣氣地送走貪得無厭的匈奴使節。看她紅妝數裏,為了大夏邊境的安寧,被當做交易的籌碼,遠赴塞上。他隻能駐留原地,望著馬車拖起滾滾的煙塵,在落日餘暉下埋藏心底隱晦的愛意。
「父皇。」晏珩向座位上的晏清躬身行了一禮。
「坐。」晏清迴過神來,示意晏珩落座。
「謝父皇。」晏珩尋了席位,端正坐下。
「朕屬實沒有想到,吳王的餘孽會躲到這兒來行刺。你的傷……無礙吧?」
晏珩點頭:「迴父皇,兒臣並無大礙。隻是此事,需得徹查。」
晏清頷首:「這件事交給太尉去辦,他知其中關竅。你今日所說之事,可有良策?」
雖然吳王之亂一平,他藉口削去了參與叛亂的各大諸侯爵位,收迴了部分土地。但朝廷王侯上百,這一次不過是殺雞儆猴。想要推行袁曉削藩的計策,仍然困難重重。
「父皇當初讓兒臣監斬袁大人時,兒臣曾向他請教過這個問題。除了推恩,別無他法。」
「推恩?」晏清不解,捋了捋鬍鬚,問道,「如何推恩?」
「自然是子承父業,『人人平等』。」晏珩解釋道,「諸侯的爵位由嫡子繼承,但庶子卻不像皇子一樣,得以分封。不如效仿天家,將諸侯的土地裂而均之,使庶子共沐天恩。」
「這樣一來,諸侯若是偏愛某一庶子,可以名正言順的將土地多割一些。久而久之,會削弱王國的力量。」
「且一旦推恩,就算諸侯不想裂地分其子,那麽嫡次子、庶子亦有很大可能與父親、嫡兄弟離心。」
「同室之中,人心不齊,諸侯一定自顧不暇,便少了許多妄想的精力。」
晏清點了點頭:「袁曉是個飽學之士,見解獨到。非其策,朕不能早發現此引發大夏動盪的危機。」
「他遺此計於你,可謂雖死猶生。為己策而獻身,可說死得其所。」
「晏珩。」
晏清忽然叫了她的全名,晏珩連忙起身:「兒臣在。」
「朕不會叫他白白犧牲,你以後,也要對得起父皇和袁曉。削藩聚力,為的是什麽,你知道嗎?」
晏珩鄭重道:「太祖兵陷,大夏之恥。四夷寇邊,黎庶不安。是以太宗南掃百越以一統,父皇養兵千日以待時。」
「削藩為安內,意在攘外敵,兒臣不敢不知。」
晏清滿意地點了點頭,欣慰地望著晏珩:「就憑你這番話,這晏家的天下,也應該交予你。朕的父皇,你的祖父,也是這般想得。」
「朕叫他失望了,希望你以後,不會讓朕失望。」
「兒臣自當勉勵,不負父皇所望。」晏珩一字一句道。
「魏王在京久不去,你長兄亦滯於長安,你想過沒有?」
「什麽?」晏清話鋒忽然一轉,晏珩不免有些忐忑。
晏清定睛看向晏珩,沉聲道:「魏王之意,朕一向明了。他是朕的親弟弟、你的親叔叔不錯,但若是有朝一日,他威脅到你的儲君之位,你會如何?」
「王叔……」晏珩不知道晏清想聽什麽樣的答案,沉思片刻,答,「王叔若有此想,恐輪不到兒臣置喙,父皇定然已經主意。」
晏清聞言,放聲一笑:「都說知子莫若父,但朕有時,的確不知道你在想些什麽。」
「不錯,朕有自己的私心。可若是你的長兄威脅到你的皇位,你會怎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