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刀如水,削鐵如泥,無人不知。侍衛統領咬定刺客用的刀為吳刀,對武器一向不熱的過晏清沒有見過,自然會信。
晏珩抬頭,望向眉頭緊鎖的晏清,虛弱道:「父皇無須擔心,兒臣已經將那群人就地正法。此事是兒臣疏忽,上林苑在混了賊人都不知道,兒臣難辭其咎。」
「陛下……」
江若柔見了晏珩的傷口,已經眼角紅紅:「當初珩兒自請平叛,本是朝野皆知的大事。又活捉了吳王,立下大功。後來吳王畏罪自殺,珩兒因此被那群亡命之徒記恨。他們這般不惜代價的蓄意報復,可苦了珩兒。」
「上林苑地廣人狹,陛下寬仁,許圍獵以外的時間,百姓自取山林物產。那群人應該老早就混進來了,畢竟吳王殘兵雖清,仍漏有豢養的餘孽。」侍衛統領按照晏珩的指示,硬著頭皮,一字一句道。
晏清聞言,倒是鬆了眉頭:「你說的有幾分道理,起來吧。太子遭刺不是小事,說到底,還是吳王的錯。」
「父皇……」江望替晏珩上完藥,綁好了手臂,她起身,麵色蒼白道,「這不是吳王的錯,是……」
「皇兄,聽說太子殿下遭刺,殿下無礙吧?」晏渚掀簾入帳,步履匆匆。
「王叔,」晏珩頓了頓,扯出一抹牽強地笑,「勞王叔掛念,幸得親衛勉力相救,隻受了點小傷。」
「小傷?」晏渚見晏珩完好無損地站在那,隻是胳膊上纏了一層層紗布,麵色微變,「殿下乃是國之儲君,受傷不是小事。聽說那些人被殿下捉了來,可有審問出什麽?」
「迴王爺,」侍衛統領已經站起,見晏渚上前查看晏珩傷勢,躬身迴他道,「那寫都是吳王昔日的死士,不存活誌,除卻被殺的,都揮刀自盡了。」
「吳王的死士?」晏渚心中石頭落了地,見晏珩麵無血色,微微嘆道,「吳王興風作浪,險些誤我社稷,有那般下場,實在罪有應得。」
晏渚的話一出口,晏清看他的眼神立刻變得森冷起來。這句話的歧義,顯然在「誤我社稷」上。偏偏晏渚一時嘴快,脫口而出。
要知道,吳王是為了皇位起兵,他魏王,也是為了皇位赴京。晏渚在晏珩大婚後,假借太後之口,下懿旨讓自己能夠長時間客居長安。其間,他出入宮禁,宴請朝臣,可以說是毫不掩飾自己此行的目的。
晏珩不由暗嘆一聲,原來是自己高看了晏渚。怕逼死晏琮嫁禍於她的注意,根本不是出自晏渚的手筆。或為謀士,或為太後,以晏渚這誌大才疏的性格,是絕不可能成事的。
「吳王之所以敢起兵,是因為他有兵。」晏渚來得正好,晏珩接著之前的話頭,「王叔,你說,吳王為什麽有兵?」
晏渚思索片刻,迴答道:「自然是太祖為了拱衛皇室,封建了親戚。不過吳王是個例,其他諸侯都謹遵朝廷法紀,不敢造次的。」
「那王叔,不敢是因為不想,還是因為不能?」
晏珩這話有些咄咄逼人,饒是晏渚再怎麽後知後覺,此刻也察覺了晏珩的意圖:「太子殿下這話,臣倒有些不明白了。」
「不敢不是因為不想,而是因為能力不足。」晏珩一本正經地說,「吳王帶頭造反時,隨同的諸侯並不少,而且都是太祖封建的大諸侯。可見,朝廷法紀,仍有人不放在眼裏。」
「袁大人雖死,但他所提的『削藩』主張,朝廷來講是百利一害的。兒臣受其啟發,倒是琢磨了出一個方案……」
晏清見晏珩麵露猶豫,不由分說道:「說來聽聽。」
「吳王不是特例,如今削了部分諸侯的藩,卻難保日後帝王行分封之舉,再生出一個『吳王』來。兒臣以為,不如令諸侯請封的世子獲準後,在長安學習朝廷的律法,待成年再遣送迴去。」
「!!!」晏渚聞言一驚。怪不得晏珩咬死那些是吳王的人,原來是想藉此,提出削藩的後招。
遣世子入京,說得好聽,不就是遣質子嗎?他子息艱難,是一個兒子也捨不得的。
「行獵本是為了放鬆,不談國事。」晏清不置可否,「你既受了傷,便好生養著,此事迴鑾再議。上林苑還是要逐一排查,張華……」
「奴才在。」
「你親自帶人,沿著圍場四周重新搜查,看是否仍有可疑之人匿在這。」
「奴才遵旨……」
「下半場圍獵,珩兒就不用去了,朕叫人送你和婉兒迴去。」
「謝父皇。」陸婉聞言,與晏珩一道躬身謝恩。
外麵行獵還在繼續,晏清不能久留,帶著魏王先走了。江若柔因著晏珩的傷,留了片刻,讓江望講清傷中所忌,囑咐了陸婉一番才離去。
陸婉陪著晏珩迴去,一路上數次叫車馬行慢些,避免顛簸,使晏珩難受。車輪轆轆,碾在黃土填起的壅道上,緩緩轉了小半個時辰才到上林苑行宮。
「殿下……」陸婉叫醒懷中因失血過多犯困小憩的晏珩,擔憂道,「已經到了,迴去再歇。」
晏珩懵懂著隨著她下了車,右手遮了遮尚盛的秋光:「時辰尚早,孤想先沐浴。」
陸婉搖頭:「舅舅說過,你的傷處不能沾水。況且葉青留在宮裏沒跟來,她們笨手笨腳,誰能伺候殿下沐浴?」
陸婉考慮到晏珩身份特殊,沐浴這種事,需得信得過的人來。但晏珩此時受傷,一個人是不能沐浴的。葉青又沒有隨扈,迴江家探親去了,根本沒有合適的人選。
晏珩抬頭,望向眉頭緊鎖的晏清,虛弱道:「父皇無須擔心,兒臣已經將那群人就地正法。此事是兒臣疏忽,上林苑在混了賊人都不知道,兒臣難辭其咎。」
「陛下……」
江若柔見了晏珩的傷口,已經眼角紅紅:「當初珩兒自請平叛,本是朝野皆知的大事。又活捉了吳王,立下大功。後來吳王畏罪自殺,珩兒因此被那群亡命之徒記恨。他們這般不惜代價的蓄意報復,可苦了珩兒。」
「上林苑地廣人狹,陛下寬仁,許圍獵以外的時間,百姓自取山林物產。那群人應該老早就混進來了,畢竟吳王殘兵雖清,仍漏有豢養的餘孽。」侍衛統領按照晏珩的指示,硬著頭皮,一字一句道。
晏清聞言,倒是鬆了眉頭:「你說的有幾分道理,起來吧。太子遭刺不是小事,說到底,還是吳王的錯。」
「父皇……」江望替晏珩上完藥,綁好了手臂,她起身,麵色蒼白道,「這不是吳王的錯,是……」
「皇兄,聽說太子殿下遭刺,殿下無礙吧?」晏渚掀簾入帳,步履匆匆。
「王叔,」晏珩頓了頓,扯出一抹牽強地笑,「勞王叔掛念,幸得親衛勉力相救,隻受了點小傷。」
「小傷?」晏渚見晏珩完好無損地站在那,隻是胳膊上纏了一層層紗布,麵色微變,「殿下乃是國之儲君,受傷不是小事。聽說那些人被殿下捉了來,可有審問出什麽?」
「迴王爺,」侍衛統領已經站起,見晏渚上前查看晏珩傷勢,躬身迴他道,「那寫都是吳王昔日的死士,不存活誌,除卻被殺的,都揮刀自盡了。」
「吳王的死士?」晏渚心中石頭落了地,見晏珩麵無血色,微微嘆道,「吳王興風作浪,險些誤我社稷,有那般下場,實在罪有應得。」
晏渚的話一出口,晏清看他的眼神立刻變得森冷起來。這句話的歧義,顯然在「誤我社稷」上。偏偏晏渚一時嘴快,脫口而出。
要知道,吳王是為了皇位起兵,他魏王,也是為了皇位赴京。晏渚在晏珩大婚後,假借太後之口,下懿旨讓自己能夠長時間客居長安。其間,他出入宮禁,宴請朝臣,可以說是毫不掩飾自己此行的目的。
晏珩不由暗嘆一聲,原來是自己高看了晏渚。怕逼死晏琮嫁禍於她的注意,根本不是出自晏渚的手筆。或為謀士,或為太後,以晏渚這誌大才疏的性格,是絕不可能成事的。
「吳王之所以敢起兵,是因為他有兵。」晏渚來得正好,晏珩接著之前的話頭,「王叔,你說,吳王為什麽有兵?」
晏渚思索片刻,迴答道:「自然是太祖為了拱衛皇室,封建了親戚。不過吳王是個例,其他諸侯都謹遵朝廷法紀,不敢造次的。」
「那王叔,不敢是因為不想,還是因為不能?」
晏珩這話有些咄咄逼人,饒是晏渚再怎麽後知後覺,此刻也察覺了晏珩的意圖:「太子殿下這話,臣倒有些不明白了。」
「不敢不是因為不想,而是因為能力不足。」晏珩一本正經地說,「吳王帶頭造反時,隨同的諸侯並不少,而且都是太祖封建的大諸侯。可見,朝廷法紀,仍有人不放在眼裏。」
「袁大人雖死,但他所提的『削藩』主張,朝廷來講是百利一害的。兒臣受其啟發,倒是琢磨了出一個方案……」
晏清見晏珩麵露猶豫,不由分說道:「說來聽聽。」
「吳王不是特例,如今削了部分諸侯的藩,卻難保日後帝王行分封之舉,再生出一個『吳王』來。兒臣以為,不如令諸侯請封的世子獲準後,在長安學習朝廷的律法,待成年再遣送迴去。」
「!!!」晏渚聞言一驚。怪不得晏珩咬死那些是吳王的人,原來是想藉此,提出削藩的後招。
遣世子入京,說得好聽,不就是遣質子嗎?他子息艱難,是一個兒子也捨不得的。
「行獵本是為了放鬆,不談國事。」晏清不置可否,「你既受了傷,便好生養著,此事迴鑾再議。上林苑還是要逐一排查,張華……」
「奴才在。」
「你親自帶人,沿著圍場四周重新搜查,看是否仍有可疑之人匿在這。」
「奴才遵旨……」
「下半場圍獵,珩兒就不用去了,朕叫人送你和婉兒迴去。」
「謝父皇。」陸婉聞言,與晏珩一道躬身謝恩。
外麵行獵還在繼續,晏清不能久留,帶著魏王先走了。江若柔因著晏珩的傷,留了片刻,讓江望講清傷中所忌,囑咐了陸婉一番才離去。
陸婉陪著晏珩迴去,一路上數次叫車馬行慢些,避免顛簸,使晏珩難受。車輪轆轆,碾在黃土填起的壅道上,緩緩轉了小半個時辰才到上林苑行宮。
「殿下……」陸婉叫醒懷中因失血過多犯困小憩的晏珩,擔憂道,「已經到了,迴去再歇。」
晏珩懵懂著隨著她下了車,右手遮了遮尚盛的秋光:「時辰尚早,孤想先沐浴。」
陸婉搖頭:「舅舅說過,你的傷處不能沾水。況且葉青留在宮裏沒跟來,她們笨手笨腳,誰能伺候殿下沐浴?」
陸婉考慮到晏珩身份特殊,沐浴這種事,需得信得過的人來。但晏珩此時受傷,一個人是不能沐浴的。葉青又沒有隨扈,迴江家探親去了,根本沒有合適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