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姐姐!別!別1阿夏怕癢,眼看著阿春的手要落到自己身上,聲音都變了。
阿秋見怪不怪,端著銅盆站在一側笑嘻嘻的看戲:「沒人拽住你的腿,怎麽不知道挪個窩躲躲?」
「好了……」陸婉將貼麵的毛巾取下,望著銅鏡中怏怏不樂的自己,沉了沉聲音道,「這樣像什麽樣子?來宮裏這麽多年,還記不祝鬧,也不該在今夜。」
「諾。」剛剛還笑鬧的三人聞言,即刻緘口不言,各司其職。
隻有阿春聽懂了自家主子的弦外之音,收了作怪的手,老老實實地走到陸婉身後,開始慢悠悠的替她卸去烏髮間琳琅的金玉。阿夏遞上一條新擰的溫熱的毛巾,接過陸婉手上那條浸入盆中,自是不提。
所謂美人,渾然天成,皮骨俱佳。略施脂粉,是桃花笑春風,其華灼灼。清水淨麵,是芙蓉出秋水,濯濯不妖。
無論何時,陸婉的姿容都不遜於四時盛景。可一旦沾了情,心不由己,情緒總會不自覺牽動眉梢眼角。
譬如這十日,她怎麽看,都覺得自己姿色平平,毫無風韻。仿佛那個恃顏色名冠長安的東陽郡主,不過是母親為她請人鋪傳出來的。陸婉開始懷疑自己,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不然,晏珩麵對自己這張臉時,俊俏的臉上波瀾不驚,與她麵對別人時沒有絲毫不同。
「今天怎麽這麽慢?」察覺到阿春的反常,陸婉冷了臉,「你的胳膊肘也開始往外拐?」
「奴婢沒有……」小心思被拆穿的阿春忙搖了搖頭,手上的動作不由加快了。
阿春當然是存著為陛下拖延時間的想法。畢竟這十日來,皇後娘娘心情低落,對什麽都興致缺缺。閑時,侍宴府新排的歌舞都不再傳了。
陸婉心情低落,整個椒房殿氛圍都凝重了不少。宮女太監一個個都低著頭小心做事,生怕惹了皇後不快。帝後從未如此不睦,誰也不敢觸這黴頭。
「陛下萬安……」
陸婉換了寢衣後,聽見外間傳來阿冬等人請安聲。緊接著,珠簾捲起,落下,發出清脆的玉鳴。腳步聲越來越近,而後,銅鏡中出現了一張熟悉而英俊的麵孔。
晏珩仍是一襲玄衣,顯得整個人身段頎長纖細。陸婉沒有起身相迎,安然坐軟墩上,目不轉睛地盯著鏡子裏的晏珩。
晏珩金冠束髮,劍眉微斂,鳳眼低垂,五官深邃,端是朗朗如日月,巍巍若玉山。
可惜……日月拒入懷,玉山辭石土。
晏珩開口,語氣平和:「皇後,朕有要事同你商量。」
隨侍的黃吉給寢殿內的三人遞了眼色,帶著她們悄無聲息地退了出去。他貼心的帶上寢殿內門,親自站在不遠處守著,確保不會有人聽到裏間的談話。
「……」陸婉點頭,抿住了剛想張開的口。
晏珩垂著眼,目光恰好落在陸婉垂下的青絲上。燭光在烏黑髮亮的秀髮上滑動,空氣中飄著若有若無的清香。晏珩不敢去看陸婉的臉,因為她怕看到一會兒那張臉上露出的神情。
「也不是什麽大事,」晏珩不疾不徐道,「朝中老生常談的事了。」
陸婉聞言,心突突直跳。她有種不好的預感。
果然——
隻聽晏珩沉聲道:「朕準備納些良家子入宮,侍候太後。」
「嗯……」陸婉淡淡應了聲,心中酸澀。
誰不知道,良家子入宮究竟是伺候誰的?
晏珩的祖母,她的外祖母,太皇太後劉氏,入宮之前,也是隴西六郡選出來的良家子。時□□妻太後林氏為了控製諸王,將良家子賜婚諸王,留在他們身邊做眼線。
劉氏運氣好,又賢惠明禮,晉王晏文元妃無子病逝後,就把她扶正了。後來天下諸侯討林,晉王因年長得以被文武迎立為君。劉氏也跟著時來運轉,搖身一變成了皇後。
劉氏與晏文感情甚篤定,誕育了二子一女。嫡出長子晏清更是一出生就被立為太子,從那時到如今,她的地位一直穩如泰山。連晏珩……都得熬到劉氏去世,才能於朝堂上大顯身手。
十日不見,祖製留宿的規矩裏,晏珩姍姍來遲也就罷了。一開口,就要選良家子入宮?不過是選秀充實宮闈的另一種說法罷了。
聽到陸婉雲淡風輕的「嗯」了聲,晏珩頗覺有苦難言。不過是借著這個機會安排自己人入宮,為……為心智不全,終日囚於密室中的兄長綿延子嗣,為自己這個名義上的皇帝開枝散葉,圓下這個彌天大謊罷了……
今夏初,先帝的堂兄、她的堂伯、壽王晏濟,以此事做筏,聯合太皇太後的堂侄、武安侯劉添意圖謀反。不出意外的,被龍椅上年紀輕輕的皇帝晏珩輕鬆擺平了。
晏珩何等手段,陸婉也是之後才明白的。
當時,晏珩登基已有三年,雖於太皇太後聽政時不敢忤其意,但她登基之日借先帝的口時頒發的「求賢令」,讓九州四海人心歸附。
太皇太後雖不許晏珩更改□□太宗時定下的「無為而治」、與匈奴「和親通好」的國策外,但並不阻止晏珩發展官學教育。
於是晏珩興辦官學,在長安設立了大夏最高學府——太學。她以此教化萬民,籠絡人心,培養自己的勢力。萬民歸心的朝廷,豈是名不正言不順的藩王可以顛覆的?
但壽王謀逆一事後,晏珩不得考慮子嗣這個無法避免的難題了。
阿秋見怪不怪,端著銅盆站在一側笑嘻嘻的看戲:「沒人拽住你的腿,怎麽不知道挪個窩躲躲?」
「好了……」陸婉將貼麵的毛巾取下,望著銅鏡中怏怏不樂的自己,沉了沉聲音道,「這樣像什麽樣子?來宮裏這麽多年,還記不祝鬧,也不該在今夜。」
「諾。」剛剛還笑鬧的三人聞言,即刻緘口不言,各司其職。
隻有阿春聽懂了自家主子的弦外之音,收了作怪的手,老老實實地走到陸婉身後,開始慢悠悠的替她卸去烏髮間琳琅的金玉。阿夏遞上一條新擰的溫熱的毛巾,接過陸婉手上那條浸入盆中,自是不提。
所謂美人,渾然天成,皮骨俱佳。略施脂粉,是桃花笑春風,其華灼灼。清水淨麵,是芙蓉出秋水,濯濯不妖。
無論何時,陸婉的姿容都不遜於四時盛景。可一旦沾了情,心不由己,情緒總會不自覺牽動眉梢眼角。
譬如這十日,她怎麽看,都覺得自己姿色平平,毫無風韻。仿佛那個恃顏色名冠長安的東陽郡主,不過是母親為她請人鋪傳出來的。陸婉開始懷疑自己,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不然,晏珩麵對自己這張臉時,俊俏的臉上波瀾不驚,與她麵對別人時沒有絲毫不同。
「今天怎麽這麽慢?」察覺到阿春的反常,陸婉冷了臉,「你的胳膊肘也開始往外拐?」
「奴婢沒有……」小心思被拆穿的阿春忙搖了搖頭,手上的動作不由加快了。
阿春當然是存著為陛下拖延時間的想法。畢竟這十日來,皇後娘娘心情低落,對什麽都興致缺缺。閑時,侍宴府新排的歌舞都不再傳了。
陸婉心情低落,整個椒房殿氛圍都凝重了不少。宮女太監一個個都低著頭小心做事,生怕惹了皇後不快。帝後從未如此不睦,誰也不敢觸這黴頭。
「陛下萬安……」
陸婉換了寢衣後,聽見外間傳來阿冬等人請安聲。緊接著,珠簾捲起,落下,發出清脆的玉鳴。腳步聲越來越近,而後,銅鏡中出現了一張熟悉而英俊的麵孔。
晏珩仍是一襲玄衣,顯得整個人身段頎長纖細。陸婉沒有起身相迎,安然坐軟墩上,目不轉睛地盯著鏡子裏的晏珩。
晏珩金冠束髮,劍眉微斂,鳳眼低垂,五官深邃,端是朗朗如日月,巍巍若玉山。
可惜……日月拒入懷,玉山辭石土。
晏珩開口,語氣平和:「皇後,朕有要事同你商量。」
隨侍的黃吉給寢殿內的三人遞了眼色,帶著她們悄無聲息地退了出去。他貼心的帶上寢殿內門,親自站在不遠處守著,確保不會有人聽到裏間的談話。
「……」陸婉點頭,抿住了剛想張開的口。
晏珩垂著眼,目光恰好落在陸婉垂下的青絲上。燭光在烏黑髮亮的秀髮上滑動,空氣中飄著若有若無的清香。晏珩不敢去看陸婉的臉,因為她怕看到一會兒那張臉上露出的神情。
「也不是什麽大事,」晏珩不疾不徐道,「朝中老生常談的事了。」
陸婉聞言,心突突直跳。她有種不好的預感。
果然——
隻聽晏珩沉聲道:「朕準備納些良家子入宮,侍候太後。」
「嗯……」陸婉淡淡應了聲,心中酸澀。
誰不知道,良家子入宮究竟是伺候誰的?
晏珩的祖母,她的外祖母,太皇太後劉氏,入宮之前,也是隴西六郡選出來的良家子。時□□妻太後林氏為了控製諸王,將良家子賜婚諸王,留在他們身邊做眼線。
劉氏運氣好,又賢惠明禮,晉王晏文元妃無子病逝後,就把她扶正了。後來天下諸侯討林,晉王因年長得以被文武迎立為君。劉氏也跟著時來運轉,搖身一變成了皇後。
劉氏與晏文感情甚篤定,誕育了二子一女。嫡出長子晏清更是一出生就被立為太子,從那時到如今,她的地位一直穩如泰山。連晏珩……都得熬到劉氏去世,才能於朝堂上大顯身手。
十日不見,祖製留宿的規矩裏,晏珩姍姍來遲也就罷了。一開口,就要選良家子入宮?不過是選秀充實宮闈的另一種說法罷了。
聽到陸婉雲淡風輕的「嗯」了聲,晏珩頗覺有苦難言。不過是借著這個機會安排自己人入宮,為……為心智不全,終日囚於密室中的兄長綿延子嗣,為自己這個名義上的皇帝開枝散葉,圓下這個彌天大謊罷了……
今夏初,先帝的堂兄、她的堂伯、壽王晏濟,以此事做筏,聯合太皇太後的堂侄、武安侯劉添意圖謀反。不出意外的,被龍椅上年紀輕輕的皇帝晏珩輕鬆擺平了。
晏珩何等手段,陸婉也是之後才明白的。
當時,晏珩登基已有三年,雖於太皇太後聽政時不敢忤其意,但她登基之日借先帝的口時頒發的「求賢令」,讓九州四海人心歸附。
太皇太後雖不許晏珩更改□□太宗時定下的「無為而治」、與匈奴「和親通好」的國策外,但並不阻止晏珩發展官學教育。
於是晏珩興辦官學,在長安設立了大夏最高學府——太學。她以此教化萬民,籠絡人心,培養自己的勢力。萬民歸心的朝廷,豈是名不正言不順的藩王可以顛覆的?
但壽王謀逆一事後,晏珩不得考慮子嗣這個無法避免的難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