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珩默然,垂首靜聽。她道不知道為什麽,明明記憶中沒有談情說愛經歷的葉娘,談起這個來頭頭是道。


    「說句不好聽的,郡主這樣的人,合該眼高於頂。放眼陛下諸子,哪位殿下配得上她?隻有您了。」


    眼見晏珩陷入沉思,葉青趁熱打鐵:「殿下,您是個有主意的人,做事也一向有分寸。可少年就應該是血氣方剛的,尤其是於情之一字上。您這樣憋著不說,想等時機成熟。可您有沒有想過,時機成熟之後,郡主心中可能已經住進了其他人?」


    「什麽?」


    晏珩幡然悔悟,抬頭直視著葉青,雙手牢牢按住她的肩:「我……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你說的很對,葉娘……」


    迴想起傍晚,梧桐樹下刺眼的一幕,晏珩方覺心中酸脹。看見晏琮與陸婉靠的那麽近,陸婉和他說話時神色那樣柔。心中那顆名為嫉妒的種子在一瞬破土發芽,激得她在陸婉麵前失態,苦心經營的形象險些蕩然無存。


    第34章 解惑(二)


    重生以來,她從沒有那樣失控過。無法冷靜,無法自持,像是發了狠的野獸,蟄伏在暗夜裏,企圖拽下一個路過的人共同沉淪。


    不,她不該是這樣的,自私自利,強施於人……她胸懷天下,要指點江山,不能生出這樣醃臢齷齪的心思,傷害陸婉……


    晏珩在說與不說中苦苦糾結,最終,理智戰勝了情感。


    良久,晏珩平復完心緒,轉身,目光重新落在筆直寬闊的禦道上。燈火依舊,車馬遠匿。


    葉青聽到她淡淡的開口:「局勢尚未定,我不能輕率。此等機密,倘若泄露,是會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她沒有必要被牽扯進來。最起碼,當下不能。」


    晏珩墨色的眸子裏無悲無喜:「我如今,自己尚且護不住,怎麽能肖想她。」


    重生一世,她已不是那個積威甚重的武帝,史書贊名的夏世宗。如今,大權在握的是她的父親,虎視眈眈的是她的叔叔。


    晏琮雖廢,朝中仍有黨羽;太後雖眊,劉氏多出公卿;諸侯在側,七國亂時將至;匈奴覦邊,軍中良將未得。哪怕讓前世某些轉折提前出現,她現在也還是羽翼不豐的儲君,一個沒有實權的小孩。


    簡單來說,就是她目前還沒有什麽威望。威望,是需要日積月累,一天天養起來的。她不能冒險,不能帶著陸婉一起冒險。


    「至於她心中是否會有別人,我想,暫時不會。」晏珩沉聲道。


    雖然儲君易立與上一世時間出入不算大,但晏珩卻知足了。比起前一世的小心謹慎,這一世,她處理一些事情時更得心應手,也更放得開。


    晏琮明日就要去千裏之外的武陵郡就藩了,吳王的使節應該會緊隨其後。晏琮與這門婚事,一定不會作罷。


    吳王誌在長安,太宗陛下在時還稍有收斂。後於皇太子晏清手中痛失愛子,幾乎與朝廷反目。先帝幾番安撫,賜其手杖,許他不必在諸侯兩年一朝時受車馬勞頓之苦入京。而後他竟真的不朝天子,遣使代其述職至今。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吳王與皇帝之間的關係,已是劍拔弩張。


    「太子易立,吳王沒能成為國丈,是正中他下懷的。」


    宣室內,被重新啟用的侍禦史袁曉與天子晏清相對而坐。


    他鬚髮皆白,卻梳理的很整齊。戴著進賢冠一絲不苟地跪坐在簟上,眼角爬滿了細紋。他自下朝後就與皇帝晏清入宣室長談,連午膳、晚膳都是內侍送上來與皇帝共用的。


    燭光燈影下,年過花甲的袁曉絲毫不顯疲態,目光矍鑠。


    他等重新被啟用這一天等了太久,從太宗朝等到晏清登基。身為晏清在東宮時的屬官,他深受皇帝敬重。晏清初臨天下時,朝中法令修改、大政決策多經他手,三公九卿位同虛設。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袁曉在不知不覺中得罪了太多人。他本以能在慶安年間大展身手,可帝王對他的寵信招致了別人的嫉妒,更引發丞相公孫弘對自己地位的擔憂。於是丞相設計陷害他,以他「知法犯法,收受賄賂」為由,求皇帝賜死他。


    大夏的《公廉》法正是他一手修正實施的,製法犯法比知法犯法要嚴重的多。


    當時袁曉老母病重,日購藥材需千錢。作為一個孝子,一個廉吏,他是拿不出那麽多錢的。交情不錯的同僚來看望時,他放下麵子借錢,同僚爽快的答應。誰知,他的同僚前腳出了袁府的門,後腳就進了公孫丞相的府。


    再然後,當事人指認,丞相力證,黑白顛倒。若不是好友聽到風聲提前通知,他做了準備,恐怕就要被下大獄了。


    可為官者,官聲是極其重要的。出了這檔子事,晏清不好下了身為兩朝元老的公孫弘的臉,隻能以「本朝以孝治天下」為由,貶袁曉為縣丞,讓他帶著老母迴去頤養天年。


    現在公孫弘已經老眼昏花了,空占其位,晏清自然不滿。他素來寬仁,官員無錯都是做到致仕的。


    可太子無能,晏清雖幾番衡量後選了諸子中最合適的晏珩,但晏珩畢竟年幼。一味留著這些老臣,無疑對少主不利。況且朝中內患隱生,□□太宗時定下的「無為而治」國策無法繼續下去了。他不能再對這些棘手的問題視而不見了,


    著手處理這些問題時,晏清想起了早年上《言太子知政疏》,讓當時身為太子的自己較早聽政的博士袁曉。他因「守邊勸農,募民實塞」二策被太宗晏文看中,卻不予重用,授為太子家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皇後她也重生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十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十在並收藏皇後她也重生了最新章節